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11/21 社論

◆沈呂巡對誰拍桌,劉翠溶因誰飆淚?

【聯合報╱社論】2009.11.21 03:49 am

外交部政務次長沈呂巡在立院拍桌答詢,讓一向頤指氣使的朝野立委為之氣結。同一天,中研院副院長劉翠溶在國會備詢,卻因綠委輪番對她叫罵,當場委屈落淚。民代與官員的對應落到這種地步,反映了台灣走不出民主政治的「撞牆期」。

一定有人為劉翠溶感到不平,認為立委欺人太甚,這是認為錯在立委;也有人認為沈呂巡的姿態太高,不符政務官的風範,這是認為官員有問題。

沈呂巡的表現或許見仁見智。立委咄咄逼人大家看多了,如今碰到對手竟錯愕至啞口無言,卻是少見。官員面對立委敢據理直爭,已是台灣政壇少見的異數;因此沈呂巡竟能「修理」立委,確實別開生面。持平而論,沈呂巡的應對是否適當,其實頗有商榷的餘地。從一方面看,政務官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只要於專業立場無害,應該受到包容和鼓勵;即使以在野黨的立場,應該也不會只喜歡唯唯諾諾的官員吧?但從另一面看,沈呂巡是具有卅年資歷的外交官,他在國會的應答雖堪稱「不卑」,卻難謂「不亢」。過猶不及,沈呂巡已是外交部政務次長的地位,言詞應對卻如此這般,難怪令許多人瞠目結舌。

然而,沈呂巡出人意表的首演,或許是因對立院之淪為政治刑場已有成見;由於自我防衛的心理太甚,以致演出走樣。除了質詢權,憲法還賦與立委立法權,但多數立委卻輕後者而重前者;原因不難明白:質詢便於煽情表演增加曝光度,卻不需要具備太多專業素養。尤其在近年民粹氣氛的助長下,立委質詢動輒借助聲光道具作集體演出,表面上聲色俱厲,實質上卻言不及義,遑論提升法制及民主。在這種氛圍中,官員若不是太過怯懦,否則就容易因防衛心理太甚而演出「大暴走」。

在打倒「萬年國會」之後,台灣民主留下了一個「民意最大」的迷思:任何民代一經選舉洗禮進入議會,都可以當庭辱罵官員、向他們擲茶杯、叫他們罰站,彷彿羞辱官員就是問政的主要工作。相形之下,從中央到地方,許多官員在民代面前皆只能立正聽訓、點頭稱是,唯唯諾諾,毫無尊嚴可言。前不久辭職的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形容當官「像進了搏獅場」,更有許多風評不惡的人選以「政治文化」為由拒絕入閣;可見,立委質詢不問是非、粗魯質詢的惡風,已造成政治的「反淘汰」。

以劉翠溶為例,她的學術專長在經濟史,但民進黨立委卻拿狂牛染病基因逼問於她,這不僅是強人所難,簡直到了「酷刑逼供」的地步。憑著民代身分,蠻橫無理地刁難一位素有自尊的學者,這不是仗勢欺人嗎?更有甚者,綠委問道「九成八的台灣人帶有易染病基因」,這種胡謅的問題,竟也大剌剌拿到議事殿堂問政,豈不可恥?

官員的應對能力,當然亦待加強。吳內閣成立後,包括吳敦義、江宜樺等人在立法院的幾度應對,都受到外界的肯定。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姿態不卑不亢,對質詢權表示尊重;對於立委無理或惡意的舉措,則說之以理,並堅定地反駁;對於無聊的取鬧,則以幽默及機智輕鬆化解。這樣的態度,不僅展現了自身的專業,維護了政務官的尊嚴,又無損於議事的流暢;更重要的是讓反對黨議員知道斤兩,不敢得寸進尺。沈呂巡的火候,顯然尚待修持。

行政官員與國會議員之間的詢答,原是民主憲政中極為重要的機制。立委未盡職守固然不宜,但亦不可以國會為凌辱官員的政治刑場;至於官員倘太過卑躬屈膝則失格調,但若竟至趾高氣昂,亦非所宜。國人希望見到官員及議員之間,皆能據理力爭,但亦能維持基本的相互尊重;如此始能提升政治文化,也才能使國會成為真正的國是論壇而不致淪為低俗的政治秀場。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63381.shtml


◆社論-ECFA談判該以產業策略藍圖為依據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21

     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日前換文簽訂,這對於台灣金融產業發展,當然是有助益的。但誠如金管會主委陳冲所言,這份備忘錄只是看球賽入場券,且座位角度不佳,看起比賽也不會有多精彩。如所周知,中國大陸對外國金融機構在當地分行設立、業務內容等有極為嚴格限制,而台灣在早年政府「三管五卡」管制之下,赴對岸布局起步甚晚,如今即使拿到球賽入場券,都只能看下半場比賽,也難怪陳冲有此描述了。

     業界人士都說,金融MOU只是餐前小菜,真正的主食還是要靠ECFA的簽署。媒體報導顯示,ECFA至遲將於明年春天簽定,除了早期收穫可以立即生效之外,其餘關於爭端解決、投資保障、產業合作等等,都只是簽下各章的目錄、啟動談判時間、與內容摘要;至於內容細目皆仍不明朗。即使是早期收穫項目,雙方似亦仍在討價還價階段,情勢混沌一片。即使以金融界所期待的項目而言,究竟能不能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也未可知。

     在此要再一次提醒府院當局:ECFA的談判一定要著眼未來,而不要執著於現在。台灣金融業現在能夠去中國大陸布局的,都是現有的業者,其中不乏許多財團家族。在台灣當局以公權力努力為私人金融業財團擴張地盤時,其實必然要在其他產業的談判條件上有所退讓:或則少要些對方條件,或則多給些對方要求。當金管會為我們的業者以MOU與ECFA等談判開展一個願景時,也該向國人提出一個台灣未來的金融業藍圖,包括產業結構、敵意併購、公司治理等目標,再以目標管理的精神反推應有的談判策略;這才是未來取向的應有策略舖陳。

     以公司治理為例,財團家族如遲遲不設立審計委員會、公司極不透明,政府實沒有道理為他們在監理不易的地區再開疆闢土。因此,在拓展金融業明日地盤同時,也該同時建立更健康的台灣金融秩序。再以能源產業兩岸合作為例,台灣在矽晶電池單位產製上已占全世界相當規模,但在薄膜生產技術、及模組與系統開發上,則未必有其優勢。由於中國大陸太陽能發電系統市場極大,且其受國際市場二氧化碳排放壓力,必然會有相當的兩岸合作契機。台灣要如何與對岸產業合作,一則善用對方市場優勢、二則拓展我方科技先機,串連起能源產業的微笑曲線,那才是值得期待的前景。由這樣的前景回推,就不難得知我們該在ECFA談判中為台灣能源產業爭取些什麼。

     復以生技產業為例,台灣的生技研發實力約略還在中國大陸之上,不論從事新藥與醫材研發的科研實力,或是支援後續推動的資本市場,台灣應該都處於優勢。但是中國大陸由於人口多、幅員廣,其執行臨床實驗的成本也比較低。在醫材領域,台灣ICT產業的累積基礎與優勢,也有利於我們的研發突破。兩岸該如何在新藥與醫材上密切合作,發展出具有潛力的產品,雄霸部分世界市場,是生醫產業亟待思考的課題。由這樣的預期反推回當下,就可以掌握在生技領域的談判策略。

     總之,從民生福祉的角度觀之,ECFA應為台灣產業未來而簽署的兩岸協定。既然如此,就要設想種種未來情境,做為當下策略的擬定出發點。因此,政府研擬ECFA策略的團隊,必須要有產業視野與數十年的前瞻預期,而不能以舊時代、舊框架、舊產業、舊業者、舊利益瓜葛去構思。對岸基本上還是威權體制,他們可以不受既有的羈絆,執行他們的談判任務。台灣卻是個多元社會,傳統勢力的影響無所不在。如何在這個環境下,一則從傳統中尋找利基、再則又不自限於傳統窠臼,進而靠談判而開創新局,是當局ECFA談判面對的真正挑戰。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2100378,00.html


◆社論-大陸「十二五規劃」應擴大論述兩岸經貿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1-21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透露,中國政府已啟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研究編製工作。該委員會並指出,在新的規劃中,中國決心對自身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調整。這消息傳出時,正逢海峽兩岸緊鑼密鼓推動ECFA協商簽署,因此大陸新的五年規劃動向,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簡稱「十二五規劃」,其實行期間是2011年至2015年。而目前實行中的「十一五規劃(2006至2010)」,已近尾聲。預料新規劃將根據現行規劃的執行成效,追求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及優化。除此之外,新規劃也面臨著前所未見的內外重大經濟課題,如金融海嘯導致的全球金融、財政、貿易形勢丕變,又如世界性的氣候反常帶來的節能減碳風潮、中國經濟面對轉型升級壓力、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兩岸經貿合作趨勢明朗化等。其中,我們最想看到的,是兩岸經貿合作事項,能在十二五規劃內容之中,得到擴大論述。

     兩岸經貿事項,在大陸現行的「十一五規劃」中,是被輕描淡寫的。因該規劃於2005年研究編製時,兩岸官方關係正處於高度緊繃狀態。當年雖有國民黨主席連戰赴北京進行「破冰之旅」,且國共兩黨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連胡會」,但其經貿效應仍僅止於民間團體的範疇。

     因此,大陸十一五規劃全文儘管有幾萬字之多,其中卻只用了一小段文字,來表述兩岸關係。該段落也表明要擴大兩岸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交流與人員往來,維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然而,此段文字中,另外強調了「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它因此顯現了高度的「針對性」。

     幾年過去,現在兩岸關係已歷經變化,轉而朝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在新形勢下,大陸將要研究編製的十二五規劃,有關兩岸的論述,應該要有全新的思維架構,非但不必再對兩岸政治問題作「強烈表態」,甚至要全面展布對兩岸經貿發展的規劃,並賦予其高度的可操作性。因此,十二五規劃中的兩岸部份,理當不再是一小段文字,而應是一個專門的章節,且其內容應是充滿經貿合作色彩。

     如能有這樣的篇幅,則我們建議,其內容可以涵括下列項目:

     第一,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方針。即確認雙方經貿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大方向。

     第二,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架構。即納列兩岸ECFA的基本架構,及未來進一步協商、促使其完善化的取向。

     第三,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方法。即說明兩岸產業合作、促進大陸台商事業發展、擴大陸資入台等方面的具體規劃。

     第四,兩岸經貿關係的「人文關懷化」。即主張兩岸合作防災、合作應對氣候變遷等自然環境問題,共同維護兩岸居民的生活品質。

     第五,兩岸經貿關係的「外擴」。即提出兩岸聯手「走出去」的規劃,以共同擴大對外的影響力,為雙方爭取全球性的利基。

     將來在大陸實行十二五規劃的期間,適巧兩岸雙方經濟發展也都面臨關鍵期。大陸要從經濟大國躍升為經濟強國,台灣則要大力落實「胸懷大陸,布局全球」,以創造第二次的經濟起飛。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當局相關經濟規劃的「對接」,實相當重要,因其可更有效地調動兩岸資源的互補,達致「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此,我們一方面建議大陸,在十二五規劃中擴大論述兩岸經貿,另方面也建議我方當局,在同屬性的經濟發展規劃中,作同一主題的擴大論述。

     為了達到這方面的充分溝通,大陸發改委在未來一年研擬十二五規劃的過程中,不妨就此舉辦多場的兩岸經貿智庫研討會,以溝通彼此的見解。這種研討,可望成為兩岸經貿方面,具有相當實質作用的「二軌」溝通渠道,有助提高兩岸雙方經濟政策的公約數,並成為兩岸經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2100383,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