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路迢迢:注意失業期延長的警訊
【聯合報╱社論】2009.11.25 03:22 am
失業率連續兩個月下降,十月更降到百分之六以下,著實令政府各級首長大大鬆一口氣。然而,政府官員小小高興一下就好,因為在總體失業統計之下,隱而未現的長期失業問題正在惡化,政府各項救急救短的促進就業政策必須儘速調整重心,以免快速集結的長期失業大軍,形成經濟發展的大難題。
根據主計處最新資料,十月有六十五萬三千人失業,已較最高峰時期少了近二萬人,不管失業減少的原因如何,這確是喜訊一樁。不過,平均失業周數並未同步縮短,上月反而拉長為廿八點三周,是民國九十三年以來最長,遠超過一般經濟學家定義「長期失業」所用的廿七周,代表失業人數雖下降,但待業找工作的期間更長了。
另一數據更值得注意,目前失業期間超過半年的長期失業者,已占總失業人口的四成,比正面臨二位數失業率危機的美國還高(美國有一千五百萬人失業,約三分之一屬長期失業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高),而失業逾一年者更已連續五個月突破十萬人,台灣的長期失業大軍已然成形,甚至可能繼續擴大。
用十月的資料描述這群長期失業大軍,依年齡看,主要集中在卅到卅四歲的青壯族群,這一年齡層的失業者近半數已失業逾半年,青壯人口原是就業市場的主力,卻深陷長期失業困境,實是人力資源一大警訊;依教育程度,高職及專科的長期失業者比率也遠高於平均水準,顯示以「一技之長」為號召的技職教育,似乎不再是就業的保證;依失業原因,還是以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為最多,這代表景氣復甦也出現M型化,體質強健者挺過金融海嘯後更強,但滅頂者再無重生之機,員工也無法重返職場。
長期失業的成因,與景氣衰退、工廠歇業緊縮導致的循環性、摩擦性失業不同,反映的是人力供給與職場需求之間的落差擴大,也就是學者專家不斷提醒政府要下苦功因應的結構性失業;此型失業的特色是無法隨著景氣復甦而快速好轉,卻會因為經濟衰退而惡化,一如這波大衰退,就讓長期失業現象顯露無遺。只是,現今的長期失業問題早在上一世紀末就已種下結構性失業的惡因,但因政府總是著眼於短期對策,以致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循環,終致今天的局面。
長期失業的問題不解,將會帶來環環相扣的後遺症。首先,失業周期拉長,長期失業者的技能可能退化、意志消沉,並可能墮入永久性失業,其原累積的工作經驗也跟著退場,而在某些領域形成人力斷層;另方面,長期失業的惡化,不只將增加既有失業給付支出,淡出職場者還可能轉而尋求其他社會救濟,其結果不是財政負擔惡化,就是排擠到其他弱勢族群的資源,而兩者都非吾人所願;再者,長期失業現象的持續,還可能降低勞動意願、學習動機,久而久之,台灣向以優質人力資源傲稱於世的經濟優勢,也可能跟著流失了。
因此,政府不能小看長期失業的問題,更別天真地以為景氣回春,一切就能迎刃而解;或許,它可能會稍稍緩和,但若沒有長期抗戰的對策,就不可能根除。檢視政府現有各項搶救失業對策,例如補助雇主僱用的「立即上工」計畫、釋出公部門職缺的「短期就業措施」等,確實發揮了短期救急的效果,但是否還要再將有限的資源續用於此,政府應做好研究再決定,而非僅著眼於短期失業率的下降;至於結合短中長期措施的「促進就業方案」,政府預計四年動用三百多億元,讓失業率在民國一○一年降到百分之三,但這個大雜燴的方案,從產學合作、強化職業訓練、提升就業媒合成功率、提供工資補貼、協助創業等無所不包,但成果也可能是「樣樣有,樣樣鬆」,還是沒有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失業率要降到馬總統承諾的百分之三,更是天方夜譚。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70443.shtml
◆社論-一樁令人不安的世紀標售案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9-11-25
美國國際金融集團(AIG)子公司南山人壽標售案峰迴路轉,原先得標的香港中策集團日前與中信金控簽訂合作備忘錄,將南山人壽三成股權賣給中信金,中策則取得中信金九.九五%股權,這項戲劇化轉變使得兩家敵對競爭者瞬間變成親家。兩岸簽定金融MOU之後,這項牽涉兩岸三地數百億資金的龐大購併案,攸關四百多萬保戶權益,金管會當然要做好把關的工作。
媒體報導,博智金控今年四月才倉卒成立,其在香港上市的母公司中策集團則借殼、炒股傳聞不斷,而且兩者均無經營保險業的經驗。十一月十日中策在香港證交所恢復交易,股價隨即狂飆,短短二個月市值大漲了五倍,大股東們個個賺翻了。不料,贏家竟在得標一個月後即把股權轉讓給輸家,這項表面上「共創雙贏」的合作案,卻令四百萬保戶忐忑不安。金管會在審核這項金融史上最大的壽險公司購併案,最好先釐清各項疑點,以昭公信。
首先,南山人壽標售案究竟是誰得標,誰取得經營權?最新發展是,中信金未來將把南山人壽納入子公司,並掌握實質經營權,等於迂迴轉進取得標案。外界不解的是,當初中信金出價高於中策,AIG捨中信金而選擇毫無保險業經驗的中策,如今中策在尚未取得金管會核准前,即轉售三成股權給中信金,已違反了先前提出的投資計畫。
其次,誠信是金融業最重要的經營原則。對南山的保戶而言,當然希望新買家長期經營,而非藉機炒股牟利。金管會主委陳冲曾表示,私募基金若要買下南山人壽,必須長期經營,至少七年以上。中策集團尚未取得經營權就急著轉賣股權給中信金,這樣的「變臉」行為未免太快,完全失去誠信,也沒有把主管機關放在眼裡。
中策與中信金策略聯盟,的確很有創意,不過,這種作法如果成為常態,後遺症非常大。試想,中策集團在尚未獲金管會核准前,即把南山人壽股權轉賣第三者,如果這個模式可行,那是否意味著未來的金融標售案,競標者都可以如法炮製?中策在購併案尚未核准前即緊急賣股,將來若獲得核准,更可以毫無顧忌再轉賣一手。如此一來,金融市場豈不天下大亂?金融秩序亦將蕩然無存。
第三,中策集團有責任就股東結構交代清楚。這項跨國購併案總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攸關四百多萬保戶權益,中策日前向經濟部投審會遞件,竟連最基本的股東結構都交代不清,因此被退件。試問,這麼龐大的跨國購併案,買家不必向賣方及保戶們清楚交代股東結構嗎?此外,中策將以每股新台幣十七.七四元,總計二○八億元,取得中信金九.九五%的股權,恰巧低於金管會審查的門檻,外界亦解讀中策有意回避金管會對大股東適格性的審查。
投資人很清楚,華爾街投資銀行與私募基金向來最擅長運用財務槓桿,大玩套利遊戲。不過,這波金融海嘯讓許多投資銀行與私募基金紛紛栽了跟頭。金融海嘯過後,歐美各國政府充分體會加強金融監理的必要性。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業者,既然出事後要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那麼事前的監理更加重要。金融監理機關唯有嚴格要求金融業者充分揭露資訊,才能降低納稅人的風險。
中策集團與中信金控的策略聯盟,將使得台灣金融版圖大洗牌。中信金若成功把南山人壽納為子公司,若以股東權益計,將成為第一大上市金控。這次南山淪落到被拍賣的命運,主要是被母公司AIG拖累。當初AIG會走到被紓困的地步,主要就是一味追求高報酬與擴張版圖,卻忽視了最基本的風險管理。因此,金融海嘯後,金融業者急忙擴展版圖之際,更有責任充分揭露資訊,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面對這項世紀標售案,金管會基於維護四百萬保戶權益與維持國內金融秩序,當然要採高標準從嚴審核。南山的保戶或許無法選擇未來的買主,不過,他們有權要求金管會嚴格把關,為他們篩選一個專業又有社會責任的經營者,這也是金管會的職責所在。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2500428,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