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庶民不等於民粹

◆觀念平台-庶民不等於民粹

【蔡詩萍】中國時報 2009-11-27

    「庶民」概念,由於行政院長吳敦義對「庶民經濟」的關切,頓時成為時髦字眼。不過,正因為庶民話題起自於政治領袖的關心,遂讓人有理由擔心,庶民議題若沒掌握好,在失去專業領域的支撐與對話後,就有失之於「民粹化」的風險。而一旦民粹化了,真正的庶民,反倒淪為配角,被失焦化了。

     經濟學,之所以成為社會科學中「最科學」的一支,乃因它夠科學規格的量化與理論化。經濟學,會成為現代國家的顯學之一,又因為它是掌握國計民生的主要建制。於是,經濟學必須與社會發展、庶民生活具關聯性,互動密切,這點毫無疑問。

     只不過,隨著經濟學的愈趨專業化,以及政府在運用與經濟有關的指標和數字時,常常不免一副「專業口吻」或「專家姿態」。譬如動輒說失業數字減少百分之零點幾、某某政策可提振零點幾幾的經濟成長率等等,對一般民眾而言,這些數字與指標,畢竟欠缺了一種生活的臨場感,也少了一份來自執政者的貼心關懷,因而便產生不痛不癢的感覺,甚而,會覺得政府總是拿這些數字,在唬弄民眾。

    「庶民經濟」的提醒,若是從這角度出發,不失為一帖對官僚體制的清醒劑,提醒他們別忘了自己是公僕,人民才是主人;要他們切記,不要以專業傲慢助長了權力傲慢。但,「庶民」終究不可以掉進「民粹」的漩渦。

     庶民與民粹,差別在哪?關鍵就在「政治的操弄」與否。


     或許當年雷根競選總統時,痛批卡特總統的那段話,可當「庶民與民粹」的最佳註腳。雷根說,何謂經濟蕭條?就是你的鄰居失業了;何謂經濟恐慌?就是你要失業了;何謂經濟復甦?就是讓卡特總統失業。

     這些句子,對經濟名詞挹注了生動的政治情緒,對選舉絕對有催情效果,然而對實際了解經濟,掌握經濟,解決經濟等等需要務實的作為,卻往往一無是處(當然,若把政黨輪替當成解決經濟問題的訴求,自然另當別論了)。依我看,這就是把經濟專業,當民粹議題來處理了,而距離庶民經濟的苦心,則有很大一段距離。所謂「距離」,不全出在專業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反而是在政治的操弄與否。換言之,雷根政府上了台,照樣要收拾起搞選舉的心態,而代之以專業經濟的籌謀規畫,以經濟事務的體制常規,來推動經濟改革。

     發乎誠意的庶民關切,是洞悉官僚主義容易陷入本位傲慢,是注意到專業主義容易日趨瑣碎化、數據化,而少了幾分基於專業、本乎庶民的自我期許,所採取的補救措施。可是庶民所在乎的問題,畢竟要靠專業提供的對策,來加以分析、解決。若借用政治語言來解釋,如何讓庶民感受到政府有心,這是政治正確的敏感度,必須隨時警覺;不過,如何讓庶民十足感心,最終,仍靠實實在在的政策效能來證明。這是庶民不等於民粹的分野。(作者為作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2700143,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