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鐵互補:高鐵與台鐵的整合契機
【聯合報╱社論】2009.11.23 02:42 am
台灣高速鐵路公司完成董事會改組,泛公股拿下九席的過半董事席次,在政府持股未過半下,高鐵正式進入民有公營時代。自此以後,政府對高鐵有了更大的政策運用空間,再也沒有任何卸責的藉口。因此,政府面對高鐵的營運,除了力求轉虧為盈之外,還應拉高政策視野,結合高鐵的速度與台鐵的網路,為台灣開創鐵道運輸的新境界。
高鐵總投資金額逾四千四百億元的全球單一最大規模BOT(民間興建營運後移轉政府)身分,使它自選商之始就爭議不斷;經過九年興建、通車將屆三年的營運,儘管為社會提供舒適快速、高準點率的優質運輸服務,躍升為西部走廊最重要的大眾運輸工具,但其超過七百億元的鉅額累積虧損,還是掩蓋了高鐵為台灣運輸史締造新猷的光芒,甚至因為BOT在高鐵規劃之初尚未完備,以致時時出現因官民權利義務不清所引來的質疑,加以民代蓄意渲染,令高鐵經營層深陷高薪自肥的形象風暴。於是,這樁最受矚目的BOT才走過三分之一的特許經營期,就已提前「移轉」給政府了。
依高鐵公布的資訊,其營運績效並不差。高鐵去年營收二百卅億元,而代表其現金流創造能力的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淨利(EBITDA)是一百廿八億元,顯示高鐵具有獲利潛力。但高鐵的高額貸款利息支出及快速的折舊攤提,讓高鐵的營運出現了致命傷,僅此兩項就讓高鐵兩年多來付出了一千一百億元。一般認為,這兩大問題在政府入主後可望迎刃而解,一是提供政府擔保,透過借新還舊,壓低利息支出;二是透過修正BOT合約、延長特許年限,減緩每年折舊攤提的金額,儘管這可能再引致外界圖利高鐵原始五大股東的批評。
但這樣做容或可以解決帳面上的財務數字,讓高鐵快速脫離虧損的困境,卻無助於高鐵營運的根本改善,也將錯失提升台灣運輸服務的契機。自民國九十六年一月通車到今年八月止,高鐵載客數已逾六千七百萬人次,平均每人搭過三次;換算每日載客量約九萬人,但距離損益兩平的十四萬五千人目標還很遠。故而,運量的衝高應是高鐵首要關心之務;這不僅關係到直接的票箱收入,也將影響周邊服務商機的發展,更會牽動高鐵特定區的開發價值及速度,而這是當年高鐵公司寄望在快速回收及獲利的主要投資。
因此,政府接手經營高鐵後,應將經營重心回歸到本業上,亦即設定明確的提升高鐵運量的目標;而其作法,除增加取票地點、提高接駁車頻率外,更關鍵的對策有二:一是依據兩年多來實施自由座、尖離峰票價、四人行一人免費等種種特惠價格取得的運量資訊,進行關聯性分析,找出對旅客最具吸引力的票價水準,甚至可以考慮降價促銷。
第二是以開放的心胸及互利的考量,尋求高鐵與台鐵相互合作的可能性。高鐵速度快,但站點只有七站,且距離市區較遠;相對的,台鐵速度慢,但站點多,且主要站區在各縣市中心區,兩者具有高度互補性。雙鐵應設法透過路線、營運、票價及行銷等各層面的整合,運用自身的優勢補強對方的劣勢,創造出新的運輸服務模式,進而開發出更大的運輸市場,達成互利雙贏,利己更利民。
在高鐵仍是民間主導經營時代,高鐵與台鐵的高度市場競爭性,這種合作可能性根本是天方夜譚,也讓雙方主事者罔顧彼此其實存有合作的機會;其實,民眾在選擇運輸工具時,會受到速度、價格、服務範圍、班次密度及轉運便利性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每一運具都會有顧此失彼的選擇,也就難以完全滿足旅客的運輸服務需求。因此,各種運具之間雖有競爭,只要肯用心,還是可以找出合作空間。兩鐵整合的可能性,在政府入主高鐵後變得愈來愈高,這顯然是一個契機。因此,政府接手經營高鐵,不僅是讓它維持營運,還可發揮更積極的政策主導力量,除了救高鐵,也順勢改造台鐵,為台灣民眾提供更新更好的運輸服務。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65995.shtml
◆社論-國會已淪為踐踏政務官尊嚴的鬥場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23
上周,堂堂國會出現兩幕落差極大的場景:第一幕,外交部次長沈呂巡備詢,猶如一隻奮不顧身的螳螂,張開雙臂,口才便給,神色毫不退讓地擋住立委的砲火;第二幕,中研院副院長劉翠溶被立委罵到抬不起頭來,重新被請回備詢台,談到自己今年四月即因健康因素請辭,就忍不住悲從中來,淚灑國會。
這兩幕場景一點都不特殊,初入政壇,對粗糙的國會議事文化不熟悉或太熟悉的政務官,都可能像沈呂巡或劉翠溶,不是和立委硬槓,就是委屈往自己肚子裡吞。這兩幕場景,在媒體報導中,佔了相當大的版面,舉國民眾卻沒有太多迴響,沒有人意識到:中華民國政務官長久以來,就是在這麼粗魯無文、毫無專業可言的國會議事波濤中,載浮載沉,起起落落,甚或滅頂。當朝野立委動輒指責行政機關不尊重國會的同時,他們以踩著他人尊嚴的問政言行,窮兇惡極的嘴臉,企圖抬高所謂國會議員的「地位」,先聲奪人。
憑藉惡聲問政的立委,既不懂得尊重他人,就難獲得他人的尊敬,只是他們習慣性地指責別人,忘記自己才是民意信賴度相對低的一群人。談到審查法案,民眾看到的是立法院為了美國牛,院會已經癱瘓兩周,毫無進展,朝野立委當初為監督政府開放帶骨美國牛和內臟等提出的食品衛生管理法,卡著動彈不得,全國民眾當然無從得知朝野立委到底提出了什麼版本?遑論哪一個版本比較合乎需要。
食品衛生管理法,涉及美國牛肉,算是爭議性大的法案,中研院一個早在廿年前就該廢止的「中研院評議會條例」,總該沒爭議了吧?莫名其妙的是,劉翠溶就在立法院相關委員會審查該條例廢止案時被罵到黯然步下備詢台;更誇張的是,立委罵她的議題既非中研院評議會(立委肯定不知道中研院評議會是什麼玩意兒),亦非任何與中研院行政管理相關事項,相反的,竟還是為了美國牛!立委要求中研院要做美國牛與國人健康的研究,劉翠溶一句,「會將建議帶回去。」竟讓質詢的立委惱羞成怒,很難理解這位立委到底生什麼氣?但以研究台灣史為專業的劉翠溶,講到自己辭職半年還不能離開時哽咽掉淚,所有看到這一幕的人都想問一句話,「堂堂中研院副院長,為什麼要受這種無知立委的氣!」
每年,行政機關都會匯整過時不合用之法律,提出法律廢止案,因為無爭議,通常都能順利在立法院通關,上次中研院評議會條例廢止案提送立法院是八年前的事,卻因為立院屆期不連續而撤回,當年,這個無爭議法案為什麼沒順利三讀?時間久遠不可考,想來因為沒什麼話題性,立委連排定審查的意願都無,或者,其他爭議法案太熱,足堪立委大打出手好幾場,順理成章的就把這個案子給遺忘了。不論如何,立委不論出席什麼會議,不論審查的是預算還是法案,永遠追著熱門話題跑,以確保自己與法案、預算風馬牛不相及的廢話能夠在媒體曝光。於是乎,美國牛與孫仲瑜在過去二、三周裡,佔據立法院每一個角落。
曾經說為美國牛鞠躬盡瘁並不值得的衛生署長楊志良,大概想都想不到,他力戰國會群雄,沒被罵哭,反倒是讓中研院副院長代為受氣。如果說沈呂巡是不知立委有多兇狠的螳螂,楊志良就是深知立委很兇狠的蠻牛,既進了鬥牛場,就只能悶著頭衝。他調侃自己要隨身攜帶一份萬言書,把各種政策說得清清楚楚,以備隨時提起公事包就走人,身為政務官,他早做好隨時可以辭職下台的準備─但是,話一定要講清楚。
台灣,尤其是國會,不知什麼時候竟變成話都不能講清楚的競技場!香港大學校長朱經武,當年因為畏於分統分獨還要講究出身血緣的台灣政治文化,而婉拒邀請,轉赴香港;最近半年,中研院力邀哈佛學者王德威返台,王德威一直不肯點頭。看到劉翠溶淚灑國會這一幕,不要說王德威不肯回來,所有還有點讀書人骨氣的學者,大概都要掛冠求去。不要小看政務官之淚,當立法院成為無知者的天堂,放言高論以踐踏政務官尊嚴為樂,國會將成為政治最大的災難之源,政府留不住也延攬不了人才,台灣的政治又有何前景可言!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2300071,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