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王如玄和王清峰:政策與社運之間的平衡

◆王如玄和王清峰:政策與社運之間的平衡

【聯合報╱社論】2010.05.10 02:27 am

吳揆日前談自由貿易港區,提到將考慮在區內使外勞與本勞的基本工資脫鉤;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公開表示反對,並稱若果真決定脫鉤,她立刻下台。王如玄的強硬態度,讓人想起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堅持寧可下台,也不願執行一件死刑;兩人就像一面鏡子裡外的同一身形與映像。

在馬總統執政即將屆滿兩年之際,王如玄和王清峰的論調,包括稍早衛生署長楊志良為健保費一度求去,皆讓人矚目。從正面看,政務官懷有獨特的堅持,風格不俗;從反面看,這些狀況實反映了馬政府內部的磨合問題,也凸顯了決策主張不易達成妥協的困境。

當初馬政府成立,主要由三股人馬組成,一類是有過執政經驗的行政官僚,一股是像王如玄、王清峰這樣活躍於社運界的人士,另一股則是來自學術界的知識菁英。這樣的布局不難理解:一則可以固守技術官僚的專業和沉穩,一則是能表現重新執政的理想與追求。但從過去兩年的實際運作看,舊官僚一脈表現平平,有時走調;出身社運界的政務官雖帶來清新氣象,卻也因不耐官場的刻板、磨人,接連損兵折將。學界出身者則因各種公私因素求去,更不在話下。

持平而論,王如玄和王清峰在內閣的表現都受到民意信任,除了個人操守及形象不俗,工作積極也受到肯定。王清峰因「廢死」爭議下台,即使國人不同意她的觀點,但她盡力維護個人信仰的堅持,誠屬不可多得。而王如玄在景氣寒冬極力爭取勞工就業機會,卻在勞運場合遭到噓聲,在國會備詢時真情流露而泣不成聲,乃至為22K政策辯護卻遭到砲轟,說明她面對左右夾擊仍不畏難。如今,基本工資脫鉤的問題,卻可能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王如玄和王清峰心中,各有一把「最後的戒尺」,那是她們認為必須捍衛的底線。問題是,一個政府的運作模式,卻往往不是如此一刀兩斷的直線切法,決策往往是要在現實困境和道德底線間往返折衝,尋求一個終極的平衡點或突破口。以基本工資問題為例,如果能夠在解決仲介剝削的前提下,使外勞的實質所得不低於原有水準;那麼,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鉤,真是一頭絕對不可碰觸的聖牛嗎?恐怕未必盡然。

一部優良的國家機器,應該是在官僚思維和社運理想之間求取最佳平衡,站穩專業的立場,並不斷追求突破與提升。如果過度倚賴官僚,很容易陷於保守思維,而故步自封;但如果過度執著意識形態,追逐跳躍式的社運願景,則可能陷於現實與理想零和對立的狀態。

以王清峰對廢除死刑的堅持為例,她的辭官,雖然保住了個人信仰的純度;但整體觀之,因為她的態度過於強烈,卻激起了民眾強大的反感,反而迫使法務部不得不加速死刑的執行,不僅讓社會的分歧擴大,甚至危及台灣力圖保持的人權形象。如此看來,王清峰的堅持對她個人的理想而言,也未必稱得上是「得」了。

王如玄之所以堅持基本工資不可脫鉤,當然是源自長期以來從事勞運的信仰和承諾。她今天居此要職,也許能在不損害勞工權益的原則下,找出讓脫鉤可達到雙贏的辦法,而不必在良心與現實決策之間,把自己推上祭壇。這點,其實勞運團體也不妨共同貢獻意見,而不須對這位昔之戰友和今之同盟者相煎太急。試想,今天若逼走一個肯為勞工垂淚的政務官,下一位主委會更好嗎?

對照馬總統兩年來聲望的起起伏伏,可窺知馬政府決策在官僚和社運之間的拉扯與擺盪,仍未找到最佳的自我定位。執政不是搞社運,執政更不是任官僚照本宣科,而是要在迂迴進退之間找到上升的螺旋。王清峰掛冠,讓台灣的死刑問題變成一件更棘手的難題;今天基本工資的問題並非無解,不能再使王如玄重蹈覆轍。

馬政府兩周年,如果告退的閣員盡是社運界菁英,那真讓人無言以對!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87898.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