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限制陸生 台灣競爭力何在?
2010-05-10 旺報【本報訊】
全球化時代,知識已成為經濟的主導力量,國際間亦從成本與價格的競爭,轉為人才的競爭。北京片面決定開放台灣高中生免試申請中國一流大學就讀,即著眼於競逐人才,台灣反而對陸生來台議題,顯得畏首畏尾。本報五月七日即發表社評「三限、六不不該立法」,反對將對陸生歧視性條文入法。立法院即將審議相關法案,本報仍要大聲疾呼,少子化趨勢的台灣,已面臨人才荒問題,試問人才單向流出,未來台灣競爭力何在?
本報五月七日曾經引用Cheers雜誌「2010年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的相關數據,它說明台灣過去確曾為華人社會培養出無數的傑出人才,但也點出了目前台灣各大學國際化程度在華人社會敬陪末座的事實。
環視全球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幾乎都在積極延攬全球人才,歐盟因為每年的高科技移民人口僅佔其勞動人口的1.7%,遠不如澳洲的10%、加拿大的7%或美國的3%,為了留住外來人才而仿傚美國,設立了「藍卡」長期居留制度。
最近幾年,歐美和周邊鄰國的各個著名大學,不斷在台灣尋覓可造就的青年學子,提供各式各樣的獎助學金吸納就讀,法國教育部每年撥出專款,派員訪視台灣各有名高中,目的無非是為自己的國家尋找人才。
中國大陸早自2008年就已開始積極建構吸引人才的模式,一方面用高薪延攬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前往中國定居,另一方面亦在各省建立科研中心,藉以吸引世界優秀科學家前往大陸進行短期研究。短短的兩年期間,即已成功吸引數百名頂尖人才前往。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預測,十年之內這些頂尖人才中必有人會成為諾貝爾獎的新得主。
諷刺的是,被外界視為獨裁專制政權的中國,能夠順應世界潮流而在全球各地吸收優秀人才,完全不擔心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會藉機滲入。反倒是台灣有一些人長期陷入恐共與仇中的迷思,至今難以拋掉「中國是個大黑洞」的思維,認定陸生來台會成為中共的統戰工具,台生去大陸就學,亦會被中共洗腦。這種意識形態主導國際觀的結果,不僅說明了這些人面對中國崛起的駝鳥心態,無異也否定了台灣長期努力的民主政治成果;換言之,如果台灣學子因陸生來台就被統戰,他們去大陸就會被洗腦,那麼台灣的自由和民主還有什麼值得炫耀之處?
民進黨對陸生來台就學設下「三限六不」門檻,立意雖為減少內部反對的阻力,但其規範內涵並不符國家發展需求,亦跟不上全球化的腳步,更明顯對陸生採歧視性規定,違反人權理念。
其實,若為保障國內學子權益,對陸生來台就學設定一些規範,並無可厚非,例如設定總量管制、陸生不可就讀醫學院、嚴格限制成為公務人員等,西方國家對外籍生也有類似限制。然而,不編列獎助學金、限制打工或在台就業等規定,等於向國際社會宣告,台灣不想參與這一波的全球人才競爭。
兩岸全面交流的經驗顯示,台灣的公民社會意識、創意、民主價值觀和思想解放,都足以構成參與國際競爭的本錢,限制陸生來台沒有實質意義。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4x112010051000325,00.html
◆社評-三限、六不不該立法
2010-05-07 旺報 【本報訊】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下周將審查陸生法案,眾所周知,政府開放大陸學生來台與採認大陸學歷,採「三限」、「六不」原則,唯民進黨主張將這「三限」、「六不」納入法條內。我們對此期期以為不可。
原本訂定「三限」、「六不」就不盡合理,就實務上來說,不提供獎助學金等規定,大大降低了吸引大陸人才來台就學的意願,就價值理念層面來看,這也涉及了歧視的問題。當初教育部之所以提出這兩項大原則,很顯然是執政黨為了盡快讓陸生法在立院通過,對一再杯葛的在野黨妥協的作法。
如今把「三限」、「六不」納入法條之內,變成法律,那就進一步使得不盡合理的行政命令變成具強制性的法律條文。如此一來,誠如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所說的,這兩項原則尚屬於行政規範的層級,一旦提升至法律的位階,勢必在未來會造成政策動彈不得,行政部門更將因此動輒得咎。
此外,再就大學自主的角度來看,如果有大學為了吸收大陸優秀的大學生到校就讀,完全不影響到學校現有的資源,從校方爭取到這些學生的獎學金,那麼是否可以讓這些學生來學就讀呢?
或者,有大學為了吸引優秀的師資到校任教,其中有北大、復旦等名校畢業的博士,這些博士可能有到歐美名校作博士後的研究,那麼這些大學能否請這些優秀師資到校來授課呢?另舉在大學非常普遍的例子,就是教授往往喜歡把優秀的「愛徒」留在系上當助教,同時繼續深造。如果這位「愛徒」是陸生,學校可否把他留下來?助教算不算是就業呢?
全世界大學競爭激烈,而想成為好大學、名牌大學,硬體固然重要,但軟實力的人材才是重中之重,各大學無不想盡辦法吸引優秀的師資與學生。如果把「三限」、「六不」硬性立法,等於是阻絕台灣大學吸收大陸優秀學生來就讀,名師來教學,這對台灣的大學生又是多麼不公平的事?
「三限」、「六不」立法,其實就是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戒急用忍」政策。時間久了,台灣的大學只會被困住在台灣,甚至到頭來,連自己台灣優秀的師生都守不住,而被其它的大學吸收去了。
大學想吸納優秀的人材,台灣社會各行各業何嘗不是如此?「三限」、「六法」一旦立法,當兩岸交流愈來愈頻繁時,這些限制的不利影響就會更為明顯。試想當跨國企業的高級主管,作為陸生而取得台灣的大學學位,先在大陸應聘,而後調派台灣,是否會馬上會面臨違法問題?日後類似情況,必定層出不窮,屆時法律又該要如何面對?是否又要立法院不斷為此打架呢?
如果層次拉高點來談,「三限」、「六不」原則本來就有歧視陸生的含義。就憲法理念及立法技術而言,事關人民權利義務或基本權利的,法律要加以剝奪或給予,不能違憲。縱使在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明定可以對大陸地區人民做特別規定,但也不該有違反基本人權的立法。這是自許人權立國的台灣,所必須堅持的價值尺度。
一向標榜人權理念的民進黨,總不能一碰到大陸,普世價值的「人權」就變成不適用了吧!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4x112010050700430,00.html
◆社論-有自信的台灣 何必怕開放陸生
2010-05-0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為了開放陸生來台,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已經連打兩架,到現在,相關法案到底算不算完成委員審查,朝野兩黨還是各說各話。解嚴迄今廿三年,立法院打出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但是,政黨輪替已經兩次,早該過了打架議事的歲月,立法院還要打到什麼時候?如果立委肢體衝突習性不改,不論藍綠誰執政都要打架翻桌,國會議事還有何民主價值可言?
民進黨為開放陸生,在雙英ECFA辯論前,已經引爆一波嚴重衝突;辯論會後,民進黨立院黨團照打不誤,到底所謂何來?有什麼國仇家恨,需要民進黨立委用這種方式防堵陸生來台?大陸年輕人在民進黨立委心目中,難不成是洪水猛獸嗎?
就在立法院為陸生來台第二波開打前,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公開表示,「台灣社會應該歡迎陸生。」李遠哲是李登輝時代的教改召集人,是扁政府時代的國政顧問團首席顧問。他認同台灣,卻從不排斥大陸,相反的,他在兩岸開放交流前,就與李政道同時受邀訪問北京,並面見當時的國家主席鄧小平;扁政府執政八年,曾兩度訪問大陸,參加北京清華大學為楊振寧八十大壽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廈門大學八十五周年校慶。
李遠哲為什麼贊成陸生來台?很簡單,「因為對教育有益的社會,應該是多元化的環境,存在不同階層的人。」台灣既是民主社會,就應該接納、甚至歡迎多元環境,更重要的,因為他對台灣的民主,愈來愈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的人,不會迴避開放,遑論拒絕。對於開放陸生來台這件事,沒有人比大學校長們更清楚、更深入,當全國大學院校做好一切利弊得失評估後,大都贊成並準備好迎接陸生,立委有什麼道理阻擋這件事?
民進黨立委說,開放陸生來台,「要小心中國將會接班的政治菁英滲透到台灣。」可能來台念大學的陸生,年紀不過是廿歲上下的年輕人,誰能接班?就算可能有會接班的政治菁英來,那更好,台灣不但不該排斥,甚至要大表歡迎,透過他們來台修習的數年時間,全面輸出民主開放與市場經濟的優點,傳達台灣的友善,讓他們接班後強化大陸的開放,讓「強敵」向世界民主靠攏,更能確保台灣安全和兩岸繁榮發展。事實上,大陸開放卅年,已有無數陸生赴歐美修習,近幾年,「海歸派」已成為大陸發展最重要的一環,試想,未來十年、廿年,大陸菁英階層也有「台歸派」,這不更是台灣的驕傲嗎?
雙英辯論時,馬英九特別提及政府歡迎監督,也應該監督,對民進黨所有質疑,馬英九也期待綠委嚴格質詢;但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已經拒絕了十次,從公聽會、說明會到朝野協商,民進黨既不聽報告,又責怪政府不透明。事實上,只要民進黨立院黨團能發揮議事火力,ECFA根本不必兩黨主席辯論,在國會就可以把事理辯個清楚,遺憾的是,民進黨對兩岸事務,採取的態度就是反對到底,反對也罷,還非打不可,打到國會形象盡失,立委社會聲望滑落,開放陸生來台爭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民進黨創黨迄今是台灣民主發展的資產之一,因為民進黨前輩立委們的用心用力,在台灣每一個轉型提昇的重要階段,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兩次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立委何忍讓曾經雄辯濤濤的前輩立委身影,盡數湮滅於口水戰與肢體衝突之中。從艱辛創黨、創造國會最大能量、執政八年、到如今卅席不到,民進黨不能再以數不過人頭就動拳頭,做為辯解,國會代表的是民意,多數席次代表多數民意,馬政府的政策若不得民意,自有選票定期制裁;打架,是講不出道理又惱羞成怒的人,才會採取的招數,民進黨一用再用,是嫌自己的社會形象還不夠差嗎?
民主社會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公開討論,化解歧見,求同存異,民進黨寧可在正常議事程序外,舉行記者會開罵,卻不肯與政務官對話詰問,完全有失立委職責。國民納稅,付薪給立委和龐大的助理群,是要立委審查法案、預算與重大政策,立委只會罵人打架不審案,就是怠忽職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2x112010050300116,00.html
◆台生工作權誰來保障?
2010-05-10 中國時報 【劉孝煦】
近來陸生來台議題沸沸揚揚,朝野立委爆發數波衝突,但諷刺的是,關係更多赴大陸唸書的台灣人或台商子女權益的「大陸學歷認證」,卻在這波衝突中備受忽略。
儘管目前台生赴大陸求學人數並不太多,但根據大陸教育部的資料,當二○○五年大陸開始施行台生同等收費政策後,就已經出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另外文化大學在二○○八年一項針對台灣北部大學生調查,也發現高達三○%的台灣學生有意願到大陸深造,不論台灣願不願意承認大陸學歷,未來台灣人擁有大陸學歷者只會愈來愈多。
問題是,這些基於種種母因素在大陸唸書的台灣學子,卻一直在台灣受差別對待。迄今為止他們的學歷都不被承認,形同硬生被剝奪了憲法所保障的考試權與工作權。筆者認識許多台商子女,從小就須留在大陸就學,他們持中華民國護照,也想回台灣服務,卻卡著學歷認證,在台灣根本無容身之地,那種不見容於社會的莫名椎心之痛,是極其尷尬與不堪的。講直接一點,目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台生的學歷認證的規定,等於就是以低位階的法律明白凌駕於憲法。
有不少論者至今依舊習慣以二、三十年前的印象來想像大陸,事實上,隨著大陸經貿與文化學術的加速度發展,對人才的培育與吸納早就以全球為場域。以筆者就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為例,有越來越多各國留學生正絡繹不絕前往大陸學習並汲取大陸經驗,尤其是距離北京近的韓國留學生人數更急遽增加,遑論其他與大陸有商貿往來國家。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在三月的報導指出,美國在過去幾年引進大批大陸精英人才因此得以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稱霸。但是,最近美國的頂尖人才卻紛紛奔向大陸,這並非是曾懷抱「美國夢」的華人移民至美國的高級人才回流,而是「土生土長」的美國頂尖人才流向大陸。該報採訪一位曾是美國矽谷太陽能電池面板業霸主「美國應用材料」的研究員馬克,馬克在今年一月份擔任大陸西安太陽能技術研發中心的執行副總裁,他受訪時表示,並非自己拋棄美國,而是大陸計畫今年年底將太陽能電池面板生產量提高到全球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需要大量人才且待遇豐厚,才令他決定前往。
其實,若是對大陸學歷品質尚存有疑慮,發展一套嚴格的檢覈制度即可,例如考核其學位是否僅為函授課程等標準,即可充分掌握品質。真正名校優秀留學生,是經得起考驗的,怕得是連考核機會都吝惜提供,硬是剝奪這些「台灣之子」貢獻鄉土機會,亦就是強迫他們永遠留在大陸了。
在全球化乃至兩岸遽變的今天,台灣其實非常需要認同台灣(他們都還持中華民國護照),但卻相當瞭解大陸的新世代學子,面對下一波劇烈的競爭力,這批台生對台灣的發展絕對不是負數,而是加乘的正數。
(作者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博士候選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51000322,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