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與人才
【經濟日報╱社論】2009.11.14 04:13 am
延宕多年的台積電與中國大陸中芯國際侵權案,日前初判終於出爐,中芯國際敗訴,隨後雙方達成和解,中芯國際除了將分年分期賠償台積電2億美元外,並且無償授予台積電8%的中芯股權,台積電另可在三年內以每股1.3港元認購2%的中芯股權。
這一成的股權,引起了各方的想像;不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表示,台積電是基於保護智慧財產與商業機密的立場,並非想為難對手。對於未來與中芯合作的問題上,張董事長則表示:「跟中芯合作?沒有這個計畫!沒這個計畫!」
張董事長回應的態度至為明確,就是保護智慧財產與商業機密。因為智慧財產才是未來台積電鞏固其領先優勢的最重要利器。過去,許多人認為台灣雖然握有美國專利局第四多專利數量,但台灣技術貿易卻呈現巨大逆差的現象,而直指台灣專利無用論。但我們卻也多次提醒,台灣專利雖然較集中於製造製程專利,比較難創造新價值,但這樣的專利卻是鞏固及保護自身製造業務的命脈。
過去,矽統科技也曾利用聯電離職員工,營運其新蓋的8吋晶圓廠,結果也是被聯電控告而敗訴,甚至後來被聯電集團所合併。有更多的案例是,台灣企業被國際大廠控告侵權,但台灣企業也舉證反擊國際大廠侵權,最後才能和解收場。這些保護權益與反控能力,都必須建立在自己擁有夠多專利的條件上;而專利一多,也才擁有專利交叉授權的入門票。這些專利的價值又怎能單以技術授權或貿易來衡量呢?
台積電告贏中芯國際,再次給了我們啟示,證明技術深耕與落實,必須一步一腳印,僥倖不得。中芯國際初步錯,後續步步錯,因為技術發展倘若建立在侵權的基礎上,那麼後續修正技術基礎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大,幾乎是無法回頭的,也就再也掙脫不了侵權陰影。事實上,中芯國際也不是沒有試圖修正技術來源,甚至有段期間,還試圖把主力產品調整至標準的記憶體產品;結果證明,沒有根深柢固的技術基礎,只靠技術移轉,當然競爭力無法與韓國及台灣廠商競爭。其後,只好再回頭用台積電基礎技術,這也是台積電再告中芯國際主因。未來,中芯國際幾乎再也不可能脫離台積電技術牽制。
台積電告贏中芯國際,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是,還給有心培育人才者一個公道。過去台灣只要有一產業可以跨入國際主流市場,便有一窩蜂的企業跟進,而這些跟進者常用的策略便是從領先企業挖角員工,然後用更低的價格去搶單,結果產業投產快速擴增,但真正賺到錢的卻不多。在國內拚不過,就把員工挖到海外去,繼續拚。日前,廣達對於鴻海挖角其筆電團隊,而抱怨連連;不過,別忘了,當年廣達也曾從華宇挖來整個團隊,才造就廣達在中國大陸筆電生產一哥的地位,而被挖角的華宇,從此,股價再也沒有高於10元過。
中芯國際用了世大及台積電的離職員工,雖然可以在最短期把晶圓廠營運起來,但兩三年後股票閉鎖期結束後,這些大部分的員工,又轉戰至新加坡;這樣來來去去的走馬燈式的人才流動,就算沒有侵權官司,但真能勝出嗎?因此,中芯國際的真正失敗是在於企業文化與技術認知的錯誤。
希望這個判決可以讓包括台灣及中國大陸企業更重視更尊重智慧財產,也希望使習慣搭便車的人才挖角風,稍稍收斂,給真正有心培育人才的企業,一個較公平的競爭環境。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50482.shtml
◆天天都是全國反詐騙日
【聯合報╱社論】2009.11.14 04:13 am
警政署動員一萬多名員警在全國提款機站崗,進行「全國反詐騙日」宣導,招致外界譏諷為「作秀」;但一天下來,不僅攔下多件騙案,也逮捕廿多名詐騙集團成員,這場「秀」不算白忙。
將上萬警力投入ATM站崗,不僅有些民眾懷疑其效果,連不少員警都認為無濟於事。政府大張旗鼓宣傳「全國反詐騙日」,一些詐騙集團竟亦主動通令「休假一天」,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檢視最後成果,一天擋下十多起案件,阻止一千多萬元詐騙匯款,透過全台媒體報導而收到廣泛的社會宣傳,這場動員也算功不唐捐了。
近十年,隨著電波技術的日新月異,電話詐騙已成為干擾台灣社會最嚴重的犯罪活動。人們隨時隨地可能遭到詐騙電話的侵犯或騷擾,即使明知對方是歹徒,卻因對方在暗處、自己在明處,民眾沒有反擊的餘地,也不敢反擊。尤其可恨的是,詐騙集團通常選擇弱勢、資訊閉塞的族群下手:許多老人接了一通電話就將終身所得斷送給了騙徒,而一些將帳戶提供歹徒使用的貧弱階級,更常常成為司法追訴的代罪羔羊。
這種誆誘弱勢、不勞而獲的行徑,何其惡質。然而,由於歹徒深諳規避之道,發話基地往往設在境外,增加了隔海追緝的困難。再加上相關法令未能與時俱進,詐騙者即使遭緝捕,往往只是判處一、二年輕刑,更遑論追討犯罪所得、還被害人公道。也由於這種「利重刑輕」的環境,犯罪集團多半有恃無恐,且隨時翻新花招,隨著社會變化更換其詐騙策略;近兩年台灣詐騙集團更吸收跨國成員,將行騙範圍擴及大陸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從貿易出口到犯罪輸出,這難道不是台灣之恥?
前回台中破獲詐騙集團,最年輕的成員居然是才十三歲的少女;日昨刑事局逮捕的詐騙集團首腦,則是滿不在乎的廿歲年輕男子。三名女大學生上月更向警方供稱,詐騙大陸民眾「錢真的很好賺」,每筆可獲百分之六的分紅,有時一個月即可領到四十多萬元。高利誘惑下,出現這種「罪犯年輕化」的趨勢,可見詐騙犯罪對社會腐蝕多麼嚴重。
詐騙集團之所以如此囂張,政府長年查緝無方,有其不可推諉的責任。癥結在於,詐騙不僅在法律上被視為輕罪,警方還往往認為受害人本身的「無知」也有責任;因此防治策略一直偏重「宣導」,而輕忽系統的部署追緝。回顧近十年詐騙歷史,最早是使用「利誘」,謊稱受話人「中獎」要求匯款;後來進化為「官威恐嚇」,利用檢警或行政機關名義威誘民眾提存金錢到指定帳戶;近兩年更推進到利用網路購物詐騙金錢及個資,受害對象則多為年輕族群。事實上,如羅曼菲那樣聰明的舞蹈家,在打電話向銀行老闆查證後,都還被騙;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黑暗地帶,顯然不是政府搞一天宣傳活動就阻擋得住的。
打擊犯罪,靠的主要是紮實的基本功。要破解電波時代的集團詐騙,除了宣導,更要提升警方的智慧、專業和積極性。尤其,當詐騙集團已經發展成跨國經營,更需要精密的抽絲剝繭,長期不懈的追蹤分析,透過跨海和跨國的合作,才能犁庭掃穴,消滅犯罪集團境外運作的基地。對內而言,每天層出不窮的騙案,如果能整理出幾個典型拍成短片,甚至寫入電視劇情,對於易於受害的族群當會有更好的教育作用。
這是個遊戲化的時代,女警扮辣妹宣傳反詐騙固然可以吸睛,但要對付精通電波的罪犯,除了苦口婆心站崗勸導的人民保母,還需要更紮實精進的警察專業,才能奏功。別忘了,詐騙集團休了一天假,會更用力把那天的「業績」補回來;日日時時都有詐騙電話,警政署的反詐火力,不能只是在「全國反詐騙日」作秀一日。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50442.shtml
◆社論-從自備手銬到清涼秀看脫線警政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4
十二日的「反詐騙日」活動中,全國數萬台ATM旁出現員警站崗,女警以清涼辣妹裝上街宣導,對照日前警員被嫌犯刺死,外界才知道員警必須自行購置手銬、警棍等基本配備,凡此種種,出自職司維護治安的警政機構,離譜到讓人瞠目結舌。
先談年輕員警被刺死事件,兩名執勤的員警都是菜鳥,由於未依標準作業程序先對嫌犯進行搜身與上手銬,年僅廿七歲的賴智彥在押送途中被刺多刀而不幸身亡。雖然台北市警局已因督考、教育不周而懲處中山警分局失職官警,市警局局長謝秀能也自請處分,但外界在惋惜殞折一位年輕員警的同時,卻又有基層員警爆料,手銬、警棍、腳鐐等基本配備必須自己掏錢購置,所以有時會出現員警沒有手銬的狀況。
這簡直是荒天下之大唐!要抓壞人的警察居然必須自己買手銬,就像要上戰場打仗的軍人還得自備子彈糧草一樣,實在有夠扯!台灣並不是窮到發不出薪餉的第三世界國家,老百姓也沒有少繳稅,打擊犯罪需要足夠的裝備,這些該編的必要預算為什麼不編?而種種苛扣基層警政經費的不合理作法,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結果是讓員警冒不必要的生命危險。警政高層對此不是毫無察覺就是視若無睹,如今導致一位年輕員警殉職,追究其政治與行政責任,懲處層級恐怕還必須往上提。
基層員警不要說自掏腰包買手銬了,還得到全台的ATM旁大站崗,進行反詐騙的宣導。雖說確實截獲了廿幾起詐騙案,不過傾全國警力在一天裡大張旗鼓做一場宣導秀,實在沒有必要。一來耗費的人力物力與打擊犯罪的成果不成比例,大量警力被鎖死在ATM旁邊,其他該辦的事都被耽擱,難免影響其他案件的查辦;二來詐騙集團全年無休,又不是只有十二日這天作案,頂多當公休日避避風頭就是了,明天過後,詐騙電話依舊響起,民眾並沒有更安全。
要員警在ATM旁邊站一天,對民眾來說,可能唯一的好處是領巨款時不怕旁邊竄出個歹徒行搶,不過這個好處也只維持一天。忙了一天,就為了宣導,那還不只在ATM旁邊擺個警察的人形立牌算了。
ATM大站崗的點子已經讓人覺得搖頭了,台北市警局居然還要女警變身為清涼辣妹,穿著細肩帶、短褲、馬靴,拿著標語走在氣溫驟降的街頭,看了更是讓人生氣!
這告訴我們,只要妳是女人,只要妳年輕、有幾分姿色,即使妳和男性一樣,是經過公開公平的考試,憑著自己的智力、能力與實力通過國家考試取得職位,像這些女警一樣成為打擊犯罪的警界成員,妳還是會被當成一味美色,還是要把自己青春的肉體裸露在街頭,被長官當成可以使用的工具。
要美麗的女警作清涼打扮,為反詐騙活動作宣傳,和車展請比基尼女郎吸睛有何不同?有的,比基尼女郎的演出內容經過事前約定,她們提供的產品就是美色,但女警和國家的職務約定,並沒有提供性誘惑這一項。
從事女警工作的女性,當初應已有賣命的心理準備,但恐怕沒想到居然還要賣肉。然而,沒人有權要她們亮出胴體供別人意淫,她們的身體屬於自己,私下想怎麼穿就怎麼穿,青春美麗的色相,不是任何人─包括長官─可以支配的資產。讓女警清涼上街,明顯是一種物化女性的性別歧視作為,比讓全國員警站ATM,是更離譜的錯誤。
警政署職司打擊犯罪,但在保護民眾權益的同時,卻不懂得尊重自己女性同仁的權益,實在非常諷刺。見微知著,這一場荒腔走板的反詐騙秀,能夠一路通過決策機制付諸實行,其間沒人覺得不妥,顯然整個決策品質都出了問題。用這樣的決策運作,大家需要擔心的,恐怕還不只是接到詐騙電話或員警缺手銬的問題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400375,00.html
◆社論-我國大學的優勢在華語而不在英語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1-14
馬英九總統日前在治國週記裡對於少子化將導致大學招生不足,甚至許多大學可能難以經營表示憂心,對此他主張:「藉由大學國際化推動全英語的教學學程來吸引外國學生,如此一來非但可以解決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也可以提升國內大學的競爭力。」
事實上,台灣目前各大學並非沒有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97學年各大學開設的全英語教學課程數已達9,350門,連馬總統在治國週記裡也承認國內大學的全英語教學課程數不算少。但是這樣的全英語教學真提升國內大學的競爭力嗎?真吸引龐大的外籍學子來台學習嗎?顯然是沒有的。既是沒有,難道再把全英語教學的課程數增加數倍,即可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即可解決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這個邏輯恐怕是說不通的。
我們認為台灣各大學的優勢,其實不在全英語教學課程的開設,而在華語文化課程的加強。依據國際夏日語言學院(SIL)的調查,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全球目前正興起一股學習華語與中文的熱潮,2007年全球已有100個國家超過2,500所大學設有華語課程,逾3千萬外國人投入學習中文的行列,而這個數字近年來還在快速成長中。
全球學習中文的需求如此龐大,估計所需的華語師資已高逾100萬人,但目前華語師資卻不及10萬。這些訊息指明當前中文教學的商機空前蓬勃,以台灣在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看來,若能善加規畫並豐富課程內容擴及書法、文學、詩詞、京劇等各個層面,非但可以吸引成千上萬的外籍學生來台就讀,也可以建立台灣成為全球華語及中華文化的中心,其間所創造的文化商機,未可限量。
全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探索熱潮方興未艾。除了日本人深愛漢學,拓印書法碑帖的精神讓我們望塵莫及之外,十餘天前美國聯邦眾議院更以361票贊成、47票反對,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尊崇孔子的決議案,表彰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決議案說孔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所提倡的敬老尊賢、講信修睦、民無信不立,值得所有人履行並尊崇。相較於日本人、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推崇,近年我國政府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文化資產卻冷漠以對,幾年前甚至還倡議廢中文、廢古文,顢頇至此,令人痛心!
自五四以來,中國人奉西學若神明,不僅科學如此,連文學也是如此。能吟上幾句莎士比亞、泰戈爾的詩句,好像就比背上幾段李白、蘇軾的詩詞更顯風雅;我們的牡丹亭、桃花扇、西廂記、長生殿四大名劇,就是比不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馬克白等六大悲劇。這種潛意識既根深柢固,難怪今天談到國內大學何去何從的解決方案時,國際化這類的思維又躍然而起。我們認為除了國際化之外,政府更應該重視自己所擁有的寶貴文化資產,這非僅能吸引外國學子來台學習,解決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更可以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同時也創造可觀的文化商機。
台灣今天的經濟何去何從幾已方寸大亂。若以降低生產成本來維持企業生存,台灣絕非中國及越南的對手;若以追求研發、品牌來提升產值,台灣也遠遠不及美、歐、日、韓。台灣惟二的優勢為亞太地理的樞紐及華文東西的交流平台,而這兩大優勢也是稍縱即逝的。十年前台灣倡議亞太營運中心原本大有可為,但在意識型態作祟下,如今已是時不我予;面對當前正在興起的全球華文學習熱潮,如果政府不能抓住這千載良機,屆時這個上天賦予的最後恩賚,勢將再次拱手讓人。這已非僅是數十所大學退場的問題而已,而是台灣經濟自此將漸趨邊陲,優勢難再。
全球經濟發展已由過去各方最重視的金融資本,移轉至人力資本及文化資本,許多研究顯示文化資本或顯於經濟政策之上,或隱於經濟活動之內,皆深深地影響一國經濟發展。今天大概沒有一個國家不知道在經濟衰退時該採取擴大內需,但何以有些國家成功,有些國家失敗?今天應該也沒有一個國家不知道在面臨通膨時該採取貨幣、財政手段,但何以有些國家成功,有些國家失敗?顯然經濟成敗的關鍵不在表面的政策,而是繫於隱於政策內在的文化因素。馬政府若能讓台灣所擁有的文化資本貫穿於經濟活動之內,又顯於經濟政策之上,則我們深信這些文化資產必將為台灣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1400377,00.html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美法院受理人類基因專利權訴訟
◆美法院受理人類基因專利權訴訟
崇山 2009年11月10日11:11 來源:《法制日報》
基因專利是否違憲各界拭目以待
比爾·蓋茨曾經說,下一個創造出更大財富的人將出現在基因領域。近些年來,全球圍繞人類基因專利權產生了不少法律糾紛。許多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都曾提出,基因專利權限制了科學研究的進行,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了干擾。11月初,針對人類基因專利權的又一標志性案件,美國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作出歷史性決定,駁回巨數遺傳公司等三被告要求不予受理原告訴訟的動議,允許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等原告對人類基因專利權是否違反美國憲法發起挑戰。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法官羅伯特·斯維特認為,這一案件可能為針對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訴訟開啟了一扇大門。
法院受理歷史性專利權案
近三十年來,美國專利和商標局已經給至少4000多種人類基因,即目前能夠被識別的人類基因中的20%授予了專利權。專利持有人大多為大學或者私營生物技術公司。基因專利權給予了專利所有權人長達20年的獨佔權,在此期間非所有權人使用該專利基因進行醫學研究、診斷或治療都將受到限制。從一定意義上說,基因專利成為了基因技術科研和應用無法跨越的“障礙”。
今年5月,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以及非盈利性組織公共專利基金會代表美國醫學遺傳學會、美國病理學家學會以及其他研究機構和病患對與BRCA1、BRCA2兩種基因相關的7項人類基因專利提起了訴訟,這些專利涉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檢測。原告認為設置專利本身是為了保護發明,而不是用來保護那些如人體內基因等自然界本已存在的東西的。此外,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類似案件,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起訴中還指稱整個基因專利的概念就是違反美國憲法的。主審法官羅伯特·斯維表示:“原告認為被告的專利權侵犯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對自由權利的保護。”因此,原告請求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這些專利無效。
本案的被告是擁有BRCA1、BRCA2兩種基因相關7項專利權的美國巨數遺傳公司(MyriadGenetics)、為該公司的研究提供贊助的猶他大學研究基金會以及授予該專利權的美國專利和商標局。
在所有人意料之中的是,巨數遺傳公司等三被告都提出動議,請求法院拒絕受理這一訴訟請求。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11月2日,美國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宣布,駁回巨數遺傳公司等三被告要求不予受理這一訴訟的動議。主審法官羅伯特·斯維特宣布,法院決定受理這一針對人類基因專利的訴訟,讓這場訴訟能夠繼續進行下去。斯維特還認為這一案件可能為針對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訴訟開啟了一扇大門。據悉,針對這一案件的口頭辯論將於12月進行。
原被告雙方的觀點博弈
美國巨數遺傳公司位於猶他州,十年前在美國就獲得了BRCA1基因的專利,享有了對兩種基因(BRCA-1和BRCA-2)突變進行檢測的獨佔權。這兩種女性基因可預示乳腺癌與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女性將有可能需要抉擇是否摘除其乳房或卵巢。在巨數遺傳公司獲得該專利后,其他各國在使用這一遺傳診斷時必須得到巨數遺傳公司的同意,支付給該公司2400美元,才能獲得他們的准許証。
此次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等原告對美國巨數遺傳公司所擁有的BRCA1、BRCA2相關基因專利提出挑戰,是認為與乳腺癌、卵巢癌致病基因相關的7項專利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對自由權利的保護。同時還提出“專利是保護發明的,而不是保護那些自然存在的東西,如人體內的基因。”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律師克裡斯托弗·漢森在提起的訴訟中稱:“基因專利所有權人有權制止任何人進行該基因的研究、測試、查看。這樣做導致的后果是,出於對基因專利的顧忌,科學研究和基因測試被延緩、限制甚至是被停止。”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認為,巨數遺傳公司的專利已經扼殺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研究和臨床實踐。
而同樣參與此案件的原告之一———公共專利基金會的律師丹·拉維徹則直截了當地說:“我們的目的就是使人類基因不再成為專利。”對於原告方的觀點,巨數遺傳公司則認為,他們應該擁有保護其發明的權利,用來償還投入基因研究和開發的高昂費用。
圍繞基因專利權展開的紛爭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人類生長基因組獲得最早的基因專利權批准至今的一些年中,涌現出了眾多新的人類基因專利。世界各國投入巨資展開了一場“基因搶奪戰”。
迄今為止,美國專利商標局已至少給4382種人類基因,即近20%的人類基因授予了專利,其中包括哮喘、癌症、肌肉萎縮症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相關基因。
人體基因是否應該通過申請專利的方式,來對基因發現者或採集獲得基因的相關機構及企業的權益加以壟斷性的保護,這一問題具有超越歷史與現實的意義。目前對於人類基因專利的申請,社會上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例如,贊同基因專利權的人就認為,基因是復雜的有機分子,當把基因從它所在的染色體上分離並提純后,它們就符合作為化合物申請專利的條件。但是,一些批評人士則認為,基因專利權過於寬泛、保護的范圍太大,不利於研究人員對已經享有專利的基因進行創新性研究。由於圍繞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紛爭不斷,美國國會今年以來正在考慮修改相關法律,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基因專利權的挑戰。
目前,巨數遺傳公司專利權案已經由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正式受理,將於12月中旬舉行口頭辯論。不論此次以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為代表的原告能否成功將巨數遺傳公司已經擁有的專利權拉下馬,這一案件本身都將對今后美國的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訴訟產生重要影響,也將對美國與基因專利權相關法律的修改起到借鑒作用。
http://ip.people.com.cn/BIG5/10350671.html
◆科學家對人類基因專利的擔憂日益加深
2009年06月08日 08:20:42 來源:科技日報
我的基因誰做主
人類基因已成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未來的基因診斷、基因治療技術都將建立在基因序列的基礎之上,因此科學界、生命科學技術公司都在極力爭奪基因資源的橋頭堡。不過,隨著生物學和遺傳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人類基因專利申請活動的擔憂也日益加深。到目前為止,美國專利商標局已至少給4382種人類基因授予了專利,其中包括阿爾茨海默症、哮喘、癌症、肌肉萎縮症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相關基因。
基因專利扼殺科學研究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律師克裏斯托弗·漢森表示,20%的人類基因目前都已被授予了專利。基因專利給予所有權人享有的獨佔權高達20年之久,在此期間非所有權人使用該專利基因進行醫學研究、診斷或治療都將受到限制。漢森已于上個月對與兩種基因相關的6項專利提起了訴訟,這些專利涉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檢測。
此案的被告為美國巨數遺傳公司(Myriad Genetics)及為該公司的研究提供讚助的猶他大學研究基金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代表美國醫學遺傳學會、美國病理學家學會以及其他研究機構和病患提起的訴訟已由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受理。
此項訴訟再次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DNA究竟應該屬于誰?
美國巨數遺傳公司位于猶他州,于1999年在美國獲得BRCA1基因的專利,隨後又于2001年1月在歐洲獲得專利。巨數遺傳公司在被授予專利權後,享有了對兩種女性基因突變進行檢測的獨佔權。這兩種基因(BRCA-1和BRCA- 2)可預示乳腺癌與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女性將有可能需要抉擇是否摘除其乳房或卵巢。
漢森在訴訟中稱,基因專利持有人有權阻止任何人對該基因進行研究、測試甚至是查看,其結果是,出于對基因專利的顧忌,科學研究和基因測試工作不得不被推遲、限制甚至是停止。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認為,巨數遺傳公司的專利已經扼殺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研究和臨床實踐。公眾,特別是婦女,正在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但巨數遺傳公司則辯稱,他們必須擁有保護其發明的固有權利,以償還基因研究和開發的高昂費用。
雖然基因專利是合法的,但是許多科學家、醫務工作者和病患組織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表示,基因專利窒息了研究的進行並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了幹擾。漢森認為,專利是為了保護發明,但不是用來保護那些如人體內基因等自然界本已存在的東西的。
基因專利權之演變
專利權屬擁有悠久的歷史。美國憲法(第8章第一條)對專利體係做出了規定,以鼓勵創新和產業進步。其目標是獎勵發明者,並制止競爭對手在不繳納許可費用的情況下使用其工作成果。
不過,直到1980年才有了活體被授予專利的首個案例。當時,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一項可用于溶解泄漏石油的微生物專利。這一法院判決自此打開了活體專利的閥門,之後便有300多萬項與基因相關的專利申請提交到了美國專利商標局。
工業界和學術界人士認為,這項判決將專利范圍推得更廣,小到基因和其他生命物質、大到細胞(包括幹細胞)和整個生物體都可申請專利。早期的基因專利還依循傳統化學專利的模式,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日新月異的科技進展再度推翻了現況。在這10年間冒出的快速基因測序技術,推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攪亂了過去遵循化學專利權的簡單模式。
準許基因信息取得專利,破壞了整個專利體係的平衡。為了獲得20年獨家壟斷的商機,申請者必須公開發明的過程,讓其他人能利用這項知識來改良現有技術。然而應該公開的信息本身就是要申請專利的信息時,傳統交換條件要如何運作?如果科學家只是在研究過程中利用了這項信息,算不算是侵權?
在這些反對壓力下,美國專利局于2001年擬定了新準則,要求審核人員在評估生物技術專利時,應注意申請案是否具備“特別和重要的實用價值”。對其他科技領域,專利的實用性是次要條件,最重要的是這項發明是否創新,因為大部分發明家是不會為沒有價值的發明尋求保護的。而與生命領域有關的專利,發明的實用性就成了評估專利質量的關鍵。選取一段DNA序列作為基因的探針或染色體標記,將不符合新的專利規定。
基因專利修法勢在必行
不過,現在又有了新變化。4月初,美國聯邦法院駁回了美國Amgen公司的一項基因專利申請請求。Amgen公司從Immunex公司購買了一個NAIL蛋白的基因序列,該基因是與人類免疫應答相關的關鍵基因。因此,Amgen公司在獲得該基因序列後的第一時間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了專利申請,期待日後可以壟斷以NAIL基因為基礎的生命技術研究。
然而,聯邦法院的判決卻讓Amgen公司空歡喜了一場。聯邦法院在是否授予該公司此項專利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NAIL基因的發現者是否是原創人,即Immunex公司的科學家是否為NAIL基因的首個發現者。聯邦法院最終認定Immunex公司的科學家並不是NAIL基因的首個發現者,因此裁定Amgen公司不能獲得該基因的專利權。
此項判決發出的信號是,日後要申請基因專利的門檻將變得越來越高。當然,申請基因專利的關鍵還在于申請者是否為該基因的首個發現者,已經鑒定出來的蛋白的基因序列將不能獲得專利權。
有鑒于基因專利權紛爭愈演愈烈,美國國會目前正在考慮修法,使之更易應對基因專利權的挑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已于今年春天就此問題發布了一份136頁的報告草案。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已舉行了多次聽證會。
今年5月12日,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批準了相關法案。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已舉行了聽證會,但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如果該法案獲得通過,這將是美國50多年來對專利法的首次重大修改。(馮衛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6/08/content_11505387.htm
崇山 2009年11月10日11:11 來源:《法制日報》
基因專利是否違憲各界拭目以待
比爾·蓋茨曾經說,下一個創造出更大財富的人將出現在基因領域。近些年來,全球圍繞人類基因專利權產生了不少法律糾紛。許多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都曾提出,基因專利權限制了科學研究的進行,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了干擾。11月初,針對人類基因專利權的又一標志性案件,美國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作出歷史性決定,駁回巨數遺傳公司等三被告要求不予受理原告訴訟的動議,允許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等原告對人類基因專利權是否違反美國憲法發起挑戰。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法官羅伯特·斯維特認為,這一案件可能為針對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訴訟開啟了一扇大門。
法院受理歷史性專利權案
近三十年來,美國專利和商標局已經給至少4000多種人類基因,即目前能夠被識別的人類基因中的20%授予了專利權。專利持有人大多為大學或者私營生物技術公司。基因專利權給予了專利所有權人長達20年的獨佔權,在此期間非所有權人使用該專利基因進行醫學研究、診斷或治療都將受到限制。從一定意義上說,基因專利成為了基因技術科研和應用無法跨越的“障礙”。
今年5月,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以及非盈利性組織公共專利基金會代表美國醫學遺傳學會、美國病理學家學會以及其他研究機構和病患對與BRCA1、BRCA2兩種基因相關的7項人類基因專利提起了訴訟,這些專利涉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檢測。原告認為設置專利本身是為了保護發明,而不是用來保護那些如人體內基因等自然界本已存在的東西的。此外,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類似案件,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起訴中還指稱整個基因專利的概念就是違反美國憲法的。主審法官羅伯特·斯維表示:“原告認為被告的專利權侵犯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對自由權利的保護。”因此,原告請求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這些專利無效。
本案的被告是擁有BRCA1、BRCA2兩種基因相關7項專利權的美國巨數遺傳公司(MyriadGenetics)、為該公司的研究提供贊助的猶他大學研究基金會以及授予該專利權的美國專利和商標局。
在所有人意料之中的是,巨數遺傳公司等三被告都提出動議,請求法院拒絕受理這一訴訟請求。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11月2日,美國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宣布,駁回巨數遺傳公司等三被告要求不予受理這一訴訟的動議。主審法官羅伯特·斯維特宣布,法院決定受理這一針對人類基因專利的訴訟,讓這場訴訟能夠繼續進行下去。斯維特還認為這一案件可能為針對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訴訟開啟了一扇大門。據悉,針對這一案件的口頭辯論將於12月進行。
原被告雙方的觀點博弈
美國巨數遺傳公司位於猶他州,十年前在美國就獲得了BRCA1基因的專利,享有了對兩種基因(BRCA-1和BRCA-2)突變進行檢測的獨佔權。這兩種女性基因可預示乳腺癌與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女性將有可能需要抉擇是否摘除其乳房或卵巢。在巨數遺傳公司獲得該專利后,其他各國在使用這一遺傳診斷時必須得到巨數遺傳公司的同意,支付給該公司2400美元,才能獲得他們的准許証。
此次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等原告對美國巨數遺傳公司所擁有的BRCA1、BRCA2相關基因專利提出挑戰,是認為與乳腺癌、卵巢癌致病基因相關的7項專利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對自由權利的保護。同時還提出“專利是保護發明的,而不是保護那些自然存在的東西,如人體內的基因。”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律師克裡斯托弗·漢森在提起的訴訟中稱:“基因專利所有權人有權制止任何人進行該基因的研究、測試、查看。這樣做導致的后果是,出於對基因專利的顧忌,科學研究和基因測試被延緩、限制甚至是被停止。”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認為,巨數遺傳公司的專利已經扼殺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研究和臨床實踐。
而同樣參與此案件的原告之一———公共專利基金會的律師丹·拉維徹則直截了當地說:“我們的目的就是使人類基因不再成為專利。”對於原告方的觀點,巨數遺傳公司則認為,他們應該擁有保護其發明的權利,用來償還投入基因研究和開發的高昂費用。
圍繞基因專利權展開的紛爭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人類生長基因組獲得最早的基因專利權批准至今的一些年中,涌現出了眾多新的人類基因專利。世界各國投入巨資展開了一場“基因搶奪戰”。
迄今為止,美國專利商標局已至少給4382種人類基因,即近20%的人類基因授予了專利,其中包括哮喘、癌症、肌肉萎縮症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相關基因。
人體基因是否應該通過申請專利的方式,來對基因發現者或採集獲得基因的相關機構及企業的權益加以壟斷性的保護,這一問題具有超越歷史與現實的意義。目前對於人類基因專利的申請,社會上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例如,贊同基因專利權的人就認為,基因是復雜的有機分子,當把基因從它所在的染色體上分離並提純后,它們就符合作為化合物申請專利的條件。但是,一些批評人士則認為,基因專利權過於寬泛、保護的范圍太大,不利於研究人員對已經享有專利的基因進行創新性研究。由於圍繞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紛爭不斷,美國國會今年以來正在考慮修改相關法律,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基因專利權的挑戰。
目前,巨數遺傳公司專利權案已經由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正式受理,將於12月中旬舉行口頭辯論。不論此次以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為代表的原告能否成功將巨數遺傳公司已經擁有的專利權拉下馬,這一案件本身都將對今后美國的人類基因專利權的法律訴訟產生重要影響,也將對美國與基因專利權相關法律的修改起到借鑒作用。
http://ip.people.com.cn/BIG5/10350671.html
◆科學家對人類基因專利的擔憂日益加深
2009年06月08日 08:20:42 來源:科技日報
我的基因誰做主
人類基因已成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未來的基因診斷、基因治療技術都將建立在基因序列的基礎之上,因此科學界、生命科學技術公司都在極力爭奪基因資源的橋頭堡。不過,隨著生物學和遺傳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人類基因專利申請活動的擔憂也日益加深。到目前為止,美國專利商標局已至少給4382種人類基因授予了專利,其中包括阿爾茨海默症、哮喘、癌症、肌肉萎縮症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相關基因。
基因專利扼殺科學研究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律師克裏斯托弗·漢森表示,20%的人類基因目前都已被授予了專利。基因專利給予所有權人享有的獨佔權高達20年之久,在此期間非所有權人使用該專利基因進行醫學研究、診斷或治療都將受到限制。漢森已于上個月對與兩種基因相關的6項專利提起了訴訟,這些專利涉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檢測。
此案的被告為美國巨數遺傳公司(Myriad Genetics)及為該公司的研究提供讚助的猶他大學研究基金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代表美國醫學遺傳學會、美國病理學家學會以及其他研究機構和病患提起的訴訟已由曼哈頓聯邦地區法院受理。
此項訴訟再次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DNA究竟應該屬于誰?
美國巨數遺傳公司位于猶他州,于1999年在美國獲得BRCA1基因的專利,隨後又于2001年1月在歐洲獲得專利。巨數遺傳公司在被授予專利權後,享有了對兩種女性基因突變進行檢測的獨佔權。這兩種基因(BRCA-1和BRCA- 2)可預示乳腺癌與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女性將有可能需要抉擇是否摘除其乳房或卵巢。
漢森在訴訟中稱,基因專利持有人有權阻止任何人對該基因進行研究、測試甚至是查看,其結果是,出于對基因專利的顧忌,科學研究和基因測試工作不得不被推遲、限制甚至是停止。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認為,巨數遺傳公司的專利已經扼殺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遺傳易感性研究和臨床實踐。公眾,特別是婦女,正在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但巨數遺傳公司則辯稱,他們必須擁有保護其發明的固有權利,以償還基因研究和開發的高昂費用。
雖然基因專利是合法的,但是許多科學家、醫務工作者和病患組織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表示,基因專利窒息了研究的進行並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了幹擾。漢森認為,專利是為了保護發明,但不是用來保護那些如人體內基因等自然界本已存在的東西的。
基因專利權之演變
專利權屬擁有悠久的歷史。美國憲法(第8章第一條)對專利體係做出了規定,以鼓勵創新和產業進步。其目標是獎勵發明者,並制止競爭對手在不繳納許可費用的情況下使用其工作成果。
不過,直到1980年才有了活體被授予專利的首個案例。當時,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一項可用于溶解泄漏石油的微生物專利。這一法院判決自此打開了活體專利的閥門,之後便有300多萬項與基因相關的專利申請提交到了美國專利商標局。
工業界和學術界人士認為,這項判決將專利范圍推得更廣,小到基因和其他生命物質、大到細胞(包括幹細胞)和整個生物體都可申請專利。早期的基因專利還依循傳統化學專利的模式,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日新月異的科技進展再度推翻了現況。在這10年間冒出的快速基因測序技術,推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攪亂了過去遵循化學專利權的簡單模式。
準許基因信息取得專利,破壞了整個專利體係的平衡。為了獲得20年獨家壟斷的商機,申請者必須公開發明的過程,讓其他人能利用這項知識來改良現有技術。然而應該公開的信息本身就是要申請專利的信息時,傳統交換條件要如何運作?如果科學家只是在研究過程中利用了這項信息,算不算是侵權?
在這些反對壓力下,美國專利局于2001年擬定了新準則,要求審核人員在評估生物技術專利時,應注意申請案是否具備“特別和重要的實用價值”。對其他科技領域,專利的實用性是次要條件,最重要的是這項發明是否創新,因為大部分發明家是不會為沒有價值的發明尋求保護的。而與生命領域有關的專利,發明的實用性就成了評估專利質量的關鍵。選取一段DNA序列作為基因的探針或染色體標記,將不符合新的專利規定。
基因專利修法勢在必行
不過,現在又有了新變化。4月初,美國聯邦法院駁回了美國Amgen公司的一項基因專利申請請求。Amgen公司從Immunex公司購買了一個NAIL蛋白的基因序列,該基因是與人類免疫應答相關的關鍵基因。因此,Amgen公司在獲得該基因序列後的第一時間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了專利申請,期待日後可以壟斷以NAIL基因為基礎的生命技術研究。
然而,聯邦法院的判決卻讓Amgen公司空歡喜了一場。聯邦法院在是否授予該公司此項專利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NAIL基因的發現者是否是原創人,即Immunex公司的科學家是否為NAIL基因的首個發現者。聯邦法院最終認定Immunex公司的科學家並不是NAIL基因的首個發現者,因此裁定Amgen公司不能獲得該基因的專利權。
此項判決發出的信號是,日後要申請基因專利的門檻將變得越來越高。當然,申請基因專利的關鍵還在于申請者是否為該基因的首個發現者,已經鑒定出來的蛋白的基因序列將不能獲得專利權。
有鑒于基因專利權紛爭愈演愈烈,美國國會目前正在考慮修法,使之更易應對基因專利權的挑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已于今年春天就此問題發布了一份136頁的報告草案。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已舉行了多次聽證會。
今年5月12日,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批準了相關法案。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已舉行了聽證會,但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如果該法案獲得通過,這將是美國50多年來對專利法的首次重大修改。(馮衛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6/08/content_11505387.htm
台灣8廠商 陸列名牌不准仿
◆台灣8廠商 陸列名牌不准仿
【本報訊】旺報 2009-11-14
在大陸擁有馳名商標的台商可要努力不懈啦!大陸準備修改規定,結束馳名商標「終身制」,讓表現不佳的、名實不符的馳名商標有退場機制,來保障馳名商標這個金字招牌,也讓好的企業和品牌享有更高的尊榮。
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日前在記者會上說,據統計,2002年至2009年9月底,台灣在大陸的商標申請量為72658件,商標註冊量為 46850件。截至2009年9月底,台灣在大陸擁有的有效註冊商標62925件。在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方面,台灣的捷安特、統一、哥弟、BenQ、名典、自然美、宏碁和旺旺等8件商標已被認定為馳名商標。
大陸「馳名商標」審核標準包括年度營業額、廣告量、稅額、市場分布等,申請的企業必須先依序先獲得地方「知名品牌」、省級「著名品牌」,然後才可向中國工商總局申請「馳名商標」。
榮登「馳名商標」的好處不言可喻,除了企業和產品的光環、信譽大增外,更重要的是,由於大陸仿冒問題嚴重,為了「打假」必須自行逐一到各個省市訴訟,而取得馳名商標後,便由中央通令各個省市主動查察、取締,可以省下不少訴訟程序。
而且成為大陸「馳名商標」後,例如「旺旺」、「統一」,該商標專用權將獲得全面保護,有效阻止其他人在相同或不相同商品上複製、模仿「旺旺」、「統一」的商標。
此外,兩岸的商標問題,隨著經貿交流的日益熱絡,也成了熱門話題。「阿里山」、「梨山」等台灣農特產品,甚至連「慈濟」之前在大陸都被搶註為商標。
經過台灣方面的反應,大陸有關部門才撤銷了「梨山」、「日月潭」、「阿里山」、「霧社之春」、「池上」、「西螺」、「古坑」等商標註冊。據了解,大陸方面有意將「慈濟」視為馳名商標,不許其他人使用或註冊。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879+112009111400431,00.html
◆陸商標註冊量 世界第一
【本報訊】 旺報 2009-11-14
大陸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表示,大陸已發展成世界第一商標大國。截至今年9月30日,商標註冊累計申請量為701.1萬件,累計註冊量395.6萬件,有效註冊商標量316.3萬件,均居世界第一。
付雙建說,近年來,隨著大陸政府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企業的商標意識明顯增強,商標工作呈現出可喜的局面,為實施商標戰略創造了良好條件。
付雙建說,近年來大陸商標申請量和審查量迅猛增長,取得3個世界第一。其中,大陸企業擁有的有效註冊商標量為258.9萬件,國外企業擁有的有效註冊商標量為57.3萬件。
到目前為止,獲得大陸「馳名商標」認定的商標共有1624個,其中外資品牌占98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879+112009111400430,00.html
◆馳名商標終身制 將走入歷史 廠商若出包 照樣「砸招牌」 強制退場
【記者何明國/綜合報導】旺報 2009-11-14
大陸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日昨在第三屆中國商標節上透露,大陸將抓緊修改完善《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並研究馳名商標的退出機制,建立馳名商標動態管理模式。馳名商標「終身制」將走入歷史,取得馳名商標的廠商還是要努力維持品牌,不能浪得虛名。
付雙建說,為推進商標戰略,解決馳名商標認定工作中的問題,工商總局將修改《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進一步規範馳名商標申報、認定程序,明確馳名商標保護的具體條件和範圍等,更好地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不容弄虛作假 名不副實
新華網報導,目前通過行政認定和司法認定的大陸馳名商標已達1624件,其中外資品牌占98個,並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近年來馳名商標認定弄虛作假、馳名商標默默無聞、名牌產品出問題等現象時有發生。
卓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姚克楓指出,修改《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並對馳名商標實行退出機制,主要原因是,現在認定的一些馳名商標不規範,認定和保護規定太過籠統,不適用新情況。
他建議,應以具體的條款代替原來的籠統條款,讓馳名商標更規範。以前的馳名商標一旦申請成功便是「終身制」,有的馳名商標缺乏自律。若實施退出機制,馳名商標在發生了品質問題或不具馳名的表現後,即可讓其退出,充分體現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原則。
而且一個企業通過馳名商標認定,只是對其之前經營業績、企業形象、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綜合認可,但這並不代表企業之後的經營發展同樣值得信任。因為三聚氰胺而倒閉的三鹿奶粉,被檢測出含有不合格成分的樂百氏、匯源同樣是大陸馳名商標認定企業。而這些頂著大陸馳名商標這一光環企業的淪陷已讓馳名商標本身褪色不少。
建立淘汰機制 保證品牌
因此,大陸工商總局開始研擬建立馳名商標退出或淘汰機制,給予企業一定的壓力,激發企業維護自身信譽、形象的動力,從而保證馳名商標這一品牌。
馳名商標是指在大陸為相關公眾廣為知曉並享有較高聲譽的商標。證明商標馳名的證據材料,包括使用該商標的主要商品近三年的產量、銷售量、銷售收入、利稅、銷售區域等有關材料。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879+112009111400429,00.html
【本報訊】旺報 2009-11-14
在大陸擁有馳名商標的台商可要努力不懈啦!大陸準備修改規定,結束馳名商標「終身制」,讓表現不佳的、名實不符的馳名商標有退場機制,來保障馳名商標這個金字招牌,也讓好的企業和品牌享有更高的尊榮。
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日前在記者會上說,據統計,2002年至2009年9月底,台灣在大陸的商標申請量為72658件,商標註冊量為 46850件。截至2009年9月底,台灣在大陸擁有的有效註冊商標62925件。在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方面,台灣的捷安特、統一、哥弟、BenQ、名典、自然美、宏碁和旺旺等8件商標已被認定為馳名商標。
大陸「馳名商標」審核標準包括年度營業額、廣告量、稅額、市場分布等,申請的企業必須先依序先獲得地方「知名品牌」、省級「著名品牌」,然後才可向中國工商總局申請「馳名商標」。
榮登「馳名商標」的好處不言可喻,除了企業和產品的光環、信譽大增外,更重要的是,由於大陸仿冒問題嚴重,為了「打假」必須自行逐一到各個省市訴訟,而取得馳名商標後,便由中央通令各個省市主動查察、取締,可以省下不少訴訟程序。
而且成為大陸「馳名商標」後,例如「旺旺」、「統一」,該商標專用權將獲得全面保護,有效阻止其他人在相同或不相同商品上複製、模仿「旺旺」、「統一」的商標。
此外,兩岸的商標問題,隨著經貿交流的日益熱絡,也成了熱門話題。「阿里山」、「梨山」等台灣農特產品,甚至連「慈濟」之前在大陸都被搶註為商標。
經過台灣方面的反應,大陸有關部門才撤銷了「梨山」、「日月潭」、「阿里山」、「霧社之春」、「池上」、「西螺」、「古坑」等商標註冊。據了解,大陸方面有意將「慈濟」視為馳名商標,不許其他人使用或註冊。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879+112009111400431,00.html
◆陸商標註冊量 世界第一
【本報訊】 旺報 2009-11-14
大陸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表示,大陸已發展成世界第一商標大國。截至今年9月30日,商標註冊累計申請量為701.1萬件,累計註冊量395.6萬件,有效註冊商標量316.3萬件,均居世界第一。
付雙建說,近年來,隨著大陸政府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企業的商標意識明顯增強,商標工作呈現出可喜的局面,為實施商標戰略創造了良好條件。
付雙建說,近年來大陸商標申請量和審查量迅猛增長,取得3個世界第一。其中,大陸企業擁有的有效註冊商標量為258.9萬件,國外企業擁有的有效註冊商標量為57.3萬件。
到目前為止,獲得大陸「馳名商標」認定的商標共有1624個,其中外資品牌占98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879+112009111400430,00.html
◆馳名商標終身制 將走入歷史 廠商若出包 照樣「砸招牌」 強制退場
【記者何明國/綜合報導】旺報 2009-11-14
大陸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日昨在第三屆中國商標節上透露,大陸將抓緊修改完善《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並研究馳名商標的退出機制,建立馳名商標動態管理模式。馳名商標「終身制」將走入歷史,取得馳名商標的廠商還是要努力維持品牌,不能浪得虛名。
付雙建說,為推進商標戰略,解決馳名商標認定工作中的問題,工商總局將修改《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進一步規範馳名商標申報、認定程序,明確馳名商標保護的具體條件和範圍等,更好地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不容弄虛作假 名不副實
新華網報導,目前通過行政認定和司法認定的大陸馳名商標已達1624件,其中外資品牌占98個,並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近年來馳名商標認定弄虛作假、馳名商標默默無聞、名牌產品出問題等現象時有發生。
卓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姚克楓指出,修改《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並對馳名商標實行退出機制,主要原因是,現在認定的一些馳名商標不規範,認定和保護規定太過籠統,不適用新情況。
他建議,應以具體的條款代替原來的籠統條款,讓馳名商標更規範。以前的馳名商標一旦申請成功便是「終身制」,有的馳名商標缺乏自律。若實施退出機制,馳名商標在發生了品質問題或不具馳名的表現後,即可讓其退出,充分體現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原則。
而且一個企業通過馳名商標認定,只是對其之前經營業績、企業形象、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綜合認可,但這並不代表企業之後的經營發展同樣值得信任。因為三聚氰胺而倒閉的三鹿奶粉,被檢測出含有不合格成分的樂百氏、匯源同樣是大陸馳名商標認定企業。而這些頂著大陸馳名商標這一光環企業的淪陷已讓馳名商標本身褪色不少。
建立淘汰機制 保證品牌
因此,大陸工商總局開始研擬建立馳名商標退出或淘汰機制,給予企業一定的壓力,激發企業維護自身信譽、形象的動力,從而保證馳名商標這一品牌。
馳名商標是指在大陸為相關公眾廣為知曉並享有較高聲譽的商標。證明商標馳名的證據材料,包括使用該商標的主要商品近三年的產量、銷售量、銷售收入、利稅、銷售區域等有關材料。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879+112009111400429,00.html
我擬以「台澎金馬」簽ECFA
◆我擬以「台澎金馬」簽ECFA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高雄報導】2009.11.14 06:58 am
陸委會副主委高長昨天透露,台灣將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和大陸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這是我政府官員首度明確宣示,台灣和大陸簽署ECFA將採用的名稱。
高長昨天上午出席陸委會主辦「ECFA南部地區會議」,在回答現場民眾提問時,做出上述表示。針對高長上午的宣示,陸委會昨天晚間發出聲明「間接更正」,副主委劉德勳指出,簽訂ECFA將會符合WTO「精神」。
據了解,由於高長回答時,無意間讓台灣與大陸洽簽ECFA將使用何種名稱的「底牌」曝光,陸委會才發緊急發聲明更正,言下之意,就是兩岸商談ECFA時,我方會依WTO的「精神」;但對是不是用「台澎金馬」這個名稱,保持彈性和模糊。
這場會議是陸委會主辦,與會人員包括南部地區學者、農業團體及勞工團體代表。高長在開場致詞時,用「蓋房子」比喻ECFA中的「F」,也就是「架構」(framework)。
高長說,簽訂ECFA就像蓋房子,最重要主軸是其中的「架構」,也就是先決定房子大小、坪數,其他諸如內部裝潢與家具,可以等房子蓋好後再討論。
高長說,從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來看,與大陸洽談ECFA,對我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很重要的;在未簽署ECFA之前,我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的機率幾乎等於零,簽署ECFA後,與他國洽簽FTA的機率就會大於零。
高長強調,政府推動ECFA的過程中,若有少數受衝擊的產業或利益受損弱勢者,政府都會有適當配套措施,並審慎處理市場開放的進度,爭取足夠的調適期,另建立有效的防衛措施。政府也會守住不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產品及大陸勞工來台的承諾。
聽眾提問,台灣為什麼要單獨和大陸談ECFA,而不在WTO這個國際組織架構下和大陸談?高長說:「我們就是在WTO架構下談。將來簽署(ECFA)時,不可能用中華民國去跟他簽,但請各位相信,我們一定會用加入WTO的名稱,就是「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這樣的名字去跟他簽。」高長接著補充:「未來和其他國家簽FTA,也是用這個名稱。」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5250444.shtml
◆支持陳冲
【聯合報╱黑白集】2009.11.14 04:13 am
不會吧,據說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卡在雙方頭銜與名稱的爭議,搞不好會擱淺觸礁。
稍早還聽到大陸方面說,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簽,時間、地點、方式都不是問題;怎麼忽然又卡在頭銜名稱上,難道是要胎死腹中?
我們一百萬個支持金管會主委陳冲的主張:「不對等,別人不尊重,寧可不簽!」這不是說氣話,也不是故作姿態。兩岸關係一年多來發展神速,方方面面皆有進展,怎麼到今天還會卡在名稱這種「形式主義」上?
古人說「名正言順」。若陳冲不是用「行政院金管會」的名義簽,他難道是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訪問學人的名義簽?而且,若不用金管會的名義簽,立法院憑什麼准許中華民國政府執行這個備忘錄?這就是「名正言順」。
北京強調「維持現狀」,又說「現狀就是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與文件之現狀」,但為何碰到簽約,就傳出要否定「金管會」的「現狀」?北京只說反對「法理台獨」,但並未說「反對中華民國」,否則如何能與中華民國簽約?北京必須花些時間把其中的矛盾整理停當。
兩岸欲進一步「和平發展」,實質進展容易,卻常卡在名稱及旗幟上。不但中華民國不容提,有時連台灣也不准用。於是遂有什麼「中華台北」這種稱號,那麼,北京為何能說「台灣同胞」,而何不乾脆說:「寄希望於中華台北的同胞!」這難道是「和平發展」的氛圍?
支持陳冲,支持的是名正言順。名正,約才有效!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50443.shtml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高雄報導】2009.11.14 06:58 am
陸委會副主委高長昨天透露,台灣將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和大陸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這是我政府官員首度明確宣示,台灣和大陸簽署ECFA將採用的名稱。
高長昨天上午出席陸委會主辦「ECFA南部地區會議」,在回答現場民眾提問時,做出上述表示。針對高長上午的宣示,陸委會昨天晚間發出聲明「間接更正」,副主委劉德勳指出,簽訂ECFA將會符合WTO「精神」。
據了解,由於高長回答時,無意間讓台灣與大陸洽簽ECFA將使用何種名稱的「底牌」曝光,陸委會才發緊急發聲明更正,言下之意,就是兩岸商談ECFA時,我方會依WTO的「精神」;但對是不是用「台澎金馬」這個名稱,保持彈性和模糊。
這場會議是陸委會主辦,與會人員包括南部地區學者、農業團體及勞工團體代表。高長在開場致詞時,用「蓋房子」比喻ECFA中的「F」,也就是「架構」(framework)。
高長說,簽訂ECFA就像蓋房子,最重要主軸是其中的「架構」,也就是先決定房子大小、坪數,其他諸如內部裝潢與家具,可以等房子蓋好後再討論。
高長說,從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來看,與大陸洽談ECFA,對我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很重要的;在未簽署ECFA之前,我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的機率幾乎等於零,簽署ECFA後,與他國洽簽FTA的機率就會大於零。
高長強調,政府推動ECFA的過程中,若有少數受衝擊的產業或利益受損弱勢者,政府都會有適當配套措施,並審慎處理市場開放的進度,爭取足夠的調適期,另建立有效的防衛措施。政府也會守住不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產品及大陸勞工來台的承諾。
聽眾提問,台灣為什麼要單獨和大陸談ECFA,而不在WTO這個國際組織架構下和大陸談?高長說:「我們就是在WTO架構下談。將來簽署(ECFA)時,不可能用中華民國去跟他簽,但請各位相信,我們一定會用加入WTO的名稱,就是「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這樣的名字去跟他簽。」高長接著補充:「未來和其他國家簽FTA,也是用這個名稱。」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5250444.shtml
◆支持陳冲
【聯合報╱黑白集】2009.11.14 04:13 am
不會吧,據說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卡在雙方頭銜與名稱的爭議,搞不好會擱淺觸礁。
稍早還聽到大陸方面說,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簽,時間、地點、方式都不是問題;怎麼忽然又卡在頭銜名稱上,難道是要胎死腹中?
我們一百萬個支持金管會主委陳冲的主張:「不對等,別人不尊重,寧可不簽!」這不是說氣話,也不是故作姿態。兩岸關係一年多來發展神速,方方面面皆有進展,怎麼到今天還會卡在名稱這種「形式主義」上?
古人說「名正言順」。若陳冲不是用「行政院金管會」的名義簽,他難道是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訪問學人的名義簽?而且,若不用金管會的名義簽,立法院憑什麼准許中華民國政府執行這個備忘錄?這就是「名正言順」。
北京強調「維持現狀」,又說「現狀就是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與文件之現狀」,但為何碰到簽約,就傳出要否定「金管會」的「現狀」?北京只說反對「法理台獨」,但並未說「反對中華民國」,否則如何能與中華民國簽約?北京必須花些時間把其中的矛盾整理停當。
兩岸欲進一步「和平發展」,實質進展容易,卻常卡在名稱及旗幟上。不但中華民國不容提,有時連台灣也不准用。於是遂有什麼「中華台北」這種稱號,那麼,北京為何能說「台灣同胞」,而何不乾脆說:「寄希望於中華台北的同胞!」這難道是「和平發展」的氛圍?
支持陳冲,支持的是名正言順。名正,約才有效!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50443.shtml
11/13 社論
◆請科技顧問組認真做份內的事
【聯合報╱社論】2009.11.13 03:46 am
今年是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三十周年;該會上周在舉辦一年一度的科技顧問會議時,特地播放了一段紀念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先生的短片。撫今追昔,我們一則緬懷昔日教父開創台灣資通產業基礎的前瞻視野與無比魄力,另一方面也要感傷今日台灣的產業前景不明;放眼政壇,已沒有任何人堪稱是新興產業與未來科技發展的掌舵者。
國人當然了解,台灣的政治生態今非昔比,行政首長不再有一言九鼎的威望人物,國會殿堂也容不下乾綱獨斷的強人。李國鼎先生如果處於今日,恐怕也會被立法院與媒體整得灰頭土臉,就算不致鎩羽而歸,也絕不可能有呼風喚雨的威勢。但是,政治形勢的改變終究不是無為無能的藉口,更不能用來合理化荒謬錯誤的安排與做法。如果拿這一次行政院科顧會議的內容與李國鼎先生當年的事蹟做對比,則有待改進的空間就格外清楚了。
這一次科技顧問會議的主題是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把行政院所推的產業政策端出來請科技顧問逐一討論。李國鼎先生如果在世,對於這樣的議程安排真不知道有何感想。行政院科技顧問約有二十人,其中有十位來自國外,都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也有諾貝爾獎得主。國內顧問則包括中研院院長、台大、清大、成大校長等學界大老。他們的學術研究成績斐然,但是絕大多數都沒有企業經驗。他們或許熟悉科技研發的上游運作,卻不太可能了解中下游的產業世界。請這些學界大老對台灣的產業政策開會討論,是不是有些文不對題?
縱使部分行政院科技顧問也懂得他們那一行的若干產業實務,但是叫十位外國科學家對華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表高見,這不是強人所難是什麼?文化創意產業所涉面向有諸多既非科學、亦非技術,而屬人文智慧,為什麼要交給一群科技專家去討論呢?國外科技顧問可能有許多位沒有買過蝴蝶蘭、也沒有吃過石斑魚,他們又要如何對精緻農業案發表意見呢?就算能應景地說些「科研不能與產業脫節」的場面話,卻對產業推動的實質問題難做深入評論,開這個會又有多少意義?
令我們最擔心的,不是開三天會浪費了多少科學家的寶貴時間,而是以這種粗率方式推動產業改革,真的教國人捏把冷汗!推動一個前所未有或先前不成功的新產業,最需要的就是釐清視野、擬定策略。這樣的策略擬定,來自於盱衡全局、審酌利基、重點突破、開創新局的能力。用坊間出版品的通俗語言來說,產業策略必須要是具有重點突破的藍海策略,而不是在現行框架下,把各個現存營收項目都努力上修些微的紅海策略。令人遺憾的是,科顧會議中各主管部會所準備的資料,或許已呈現出他們的賣命付出,卻幾乎沒有清楚的策略方向。
半年前,行政院似乎是在馬總統的指示壓力下,才匆匆忙忙以每一周或兩周推一件的方式提出六大產業行動方案。當時,外界就擔心部分方案只是行政人員絞盡腦汁的作文比賽。果不其然,這次科顧會議多項產業所呈現的資料,有些根本與六個月前行政院的推動方案相差無幾,可見過去半年主辦單位推動執行的進度緩慢。當主管機關因為策略方向不明而難有進度可言時,就應該要努力構思更好的執行方式,而不是把一事無成的舊方案沒頭沒腦地提到一個不相干會議上去討論。
政治人物的功勳評價,誠然是以成敗論英雄。李國鼎先生之所以廣受國人崇敬,是因為他「做成」了台灣的ICT產業,而不在於他主持開了幾次會、上了幾次媒體版面、花了多少錢買置入性廣告。李國鼎規劃科學園區與財政金融,但不曾旁涉他不熟悉的文化建設與石斑、蘭花,如此才能事竟功圓。當年的科顧組認真地做科技的事,不求聞達於天下,但做成之後功勞總是科顧組的。看看上周召開的科顧會議,真令人有「今不如昔」的感慨。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8567.shtml
◆當開放變成無情屠戮
【經濟日報╱社論】2009.11.13 03:46 am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府院定調,在明年初的第五次江陳會簽署,兩岸經貿互動將展開一個高度自由開放的新紀元。隨著此一關鍵時刻逼近,許多人更加憂心台灣可能遭受重大衝擊。民進黨大膽估算會有近200萬人因而失業;若干內銷型傳產業者擔心一旦便宜貨大舉叩關,工廠會倒一堆;更有學者疑慮,台灣會跟香港一樣,貧富差距急遽擴大、房價高得令人望之興歎。
這種種疑慮,或許有些渲染誇大,但也非全無憑據。最根本的依據就是,兩岸之間勞動成本相去甚遠,過去靠著人為障礙、運用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強力阻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商品進入台灣,才勉強保住某些產品的銷路、許多勞工的飯碗。當兩岸間建立某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大部分壁壘相互去除,相對欠缺競爭力的商品、勞工、工廠,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丟兵曳甲、走投無路。
不過,順此邏輯推論,則不但ECFA簽不得,與任何相對有競爭力的貿易對手也都不許簽署FTA;因為其後果無殊,都是拆除貿易壁壘打擊備受翼護的弱勢產業與勞工。於是,為保護國內所有相對不具競爭力的工廠、勞工、產業,我們要築起更高、更廣、更堅固的長城,只准我們輸出強勢產品,永遠不許他人越此雷池一步。則在從歐盟到北美,從東協加一到東亞共同市場,鋪天蓋地而來的自由貿易區塊交織重疊,將台灣的貿易空間完全掩蔽的潮流之下,台灣將只能蜷縮在長城牆角,相濡以沫了。
有為者固不甘如是,即使沒有志氣的人也應該知道,這是自尋死路、自掘墳墓,根本沒有明天。然則我們就只有被迫打開大門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豺狼虎豹,任眾多勞動者無業可就、許多傳統工廠關門大吉、若干弱勢產業灰飛煙滅,而房價高漲入雲、貧富判若霄壤?
其實箇中大部分問題,靠一個方法泰半可以解決,所餘者再配合一些相關措施,即可處理妥當。這一個雷霆萬鈞的妙法,說穿了也沒什麼了不起,就是讓台灣的勞動者跳脫廉價勞工的威脅;而其關鍵則在於教育、訓練與工作倫理。今天不論無一技之長的體力工,或是欠缺競爭優勢的傳產工廠,面對來勢洶洶的廉價陸勞之所以節節敗退,一言以蔽之,就是技術層次低下,本身不具特色、專業能力薄弱;因而只能以低價、封閉市場阻止競爭者進入以求苟全。只有憑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教育訓練,以及創新、研發、優化,讓他們成為管理、領導、運用廉價勞工及材料創造更高價值者,才能將對岸的威脅遠遠拋開,不虞失業、關廠,反而能乘勢而起、左右逢源。
當大部分台灣的勞工可以如此,即永遠解決失業威脅;大多數企業如此,就沒有仰賴保護以苟延殘喘的必要;而所得分配自不致嚴重兩極化,房價高低也不會令人心發狂。
不過,房價,在前此社論中我們已指出,儘管有移花接木、一石數鳥妙計可平抑於無形之中;創新、研發就許多企業經營者而言,已成為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只是我們所強調的主要對策,讓多數台灣勞動者跳脫陸勞威脅這一項,卻困難重重,甚至了無機會。日前洪蘭教授直批台大醫學系上課風氣而引發的一片揭露各大學歪風的浪潮,可悲地透露了迷於上網的大學生,配合一意追求SSCI或SCI那些無人引用論文的教師,加上貶抑職業教育、輕忽技術訓練的教育當局,正集體扼殺了唯一的出路,讓ECFA或任何開放變成無情的屠戮。這樣的台灣,還是自我封閉吧!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8616.shtml
◆社論-爐碴養毒鴨問題 須速解決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3
高雄縣大寮鄉有養鴨場土地日前被檢出戴奧辛超過標準,更傳出有鴨隻遭到汙染。環保、農政單位信誓旦旦保證,被汙染養鴨場的九千隻鴨已全數撲殺,並未流入市面。但揭發這起毒鴨事件的台南社區大學自然與社區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強調,早從二○○六年就發現這家養鴨場,高度懷疑戴奧辛鴨早被民眾吃下肚。在這個逐漸邁入天寒,許多人已開始食用薑母鴨的時節,這則新聞特別令人感到怵目驚心。
整起汙染事件係非法傾倒廢爐碴惹的禍。據報導,高雄大寮地區有七處空地都堆滿爐碴,堆積成山的爐碴,早就超過好幾個人的高度,放任這些重金屬超過土壤管制標準,甚至戴奧辛超標準二到六倍的汙染物,拿來種菜、養魚。環保人士痛批這樣的結果,都是肇因政府相關單位不積極作為,一直視而不見所致。
從二○○六年到現在已經三年,環保衛生單位似乎並未嚴格控制這些受汙染地區,飼主雖宣稱今年在這個地方只養這批鴨,在該地附近則養了十幾年,這也難怪民眾質疑:是不是十幾年都養出毒鴨?有多少毒鴨被吃到肚子?相關單位是否有失責?為什麼這樣民眾食品安全的事情一拖就三年,還是無法解決?
爐碴含戴奧辛早已經是一般的常識,但卻是最近幾年才成為社會話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檢測儀器並不普及,國內只有環保署、成大以及清大等少數學術研究單位有檢驗能力,因為缺乏檢驗能力,相關食品的檢驗工作,也就一直停留在「點放」的階段,無法進行「全面」檢驗,只有少數有被檢驗到的才有這樣的問題,多數食品有無戴奧辛,一直停留在「不知」階段。此次事件之所以曝光,主要是環保署在今年六月接獲立委檢舉在高雄大坪頂周遭地區有七處非法棄置爐碴場址,乃派員進行環境調查,並檢測重金屬及戴奧辛等項目,場址附近飼養的鴨隻一併送驗,檢驗結果曝光後,社會一陣譁然!
由於戴奧辛是脂溶性物質,也會有累積性,愈大的動物,愈有可能累積戴奧辛,例如牛、深海魚(旗魚、鮪魚、鮭魚)、牛奶、雞鴨蛋等,而政府在有限的檢驗能力下,也只能對比較可能會累積的項目進行檢驗,至於一般鴨,因為大約九十天就上市,累積戴奧辛的可能性就相對少;但如果在受汙染場址養鴨,汙染風險也就偏高。從戴奧辛此一特性來看,由於國人食用的鴨,都是在非汙染區生產,因此仍應在安全健康的範圍,民眾倒是不必一竿子打翻了所有養鴨人家。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減輕民眾的疑慮,改進現行檢驗「點放」的問題,不要讓少數受汙染產品影響到其它安全的產品,輔導民間建立戴奧辛等檢驗能力,全面進行可能會受到戴奧辛等汙染的食品檢驗,則是當務之急。
現行環保署的土壤含戴奧辛及重金屬管制標準只有一套,並未將做為種植食用作物的農地或是養殖場區分出來,如此一來,就非常可能在一般農地生產出含戴奧辛的農畜產品。
從彰化地區的毒鴨蛋到高雄的毒鴨肉,國內爐碴灰碴的棄置不應該被視為單一個案,但現行廢爐碴原本應該屬於廢棄物清理法所主管,但卻被歸類為「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納入經濟部工業局所主管的規範,結果就是造成兩者管理標準不同,形成一國兩法的現象。未來這一些相關法令與標準也都應進行檢討,才能確保國人的食品安全。
台灣早在民國五○幾年時就有鋼鐵廠熔爐產生的廢爐碴,但爐碴近年才納入管制,直到民國九十七年才要求廠商上網申報,並以衛星定位儀管控最終流向,今年四月開始,管制爐碴傾倒農地以及填地使用,目前所傳出被棄置的爐碴、集塵灰,應該是過去長期被非法棄置的,這雖是歷史共業,但究竟有無人謀不臧的情事,也必須追究到底,不能含糊不清。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300429,00.html
◆社論-今天就請把MOU一次說個清楚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1-13
今天,金管會將向國會報告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的內容。一個盡責的國會應該從三個方向聆聽、質詢並監督政府的兩岸金融開放政策。第一個方向是:如何確保台灣的金融安定?方向之二是:如何監理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方向之三是:中資銀行進入台灣市場後,如何保護本國銀行、本國人民與本國企業的利益?
首先,就「如何確保台灣的金融安定」而言,簽署MOU後,雙方的金融機構即可進入對方的市場,兩岸的金融風險就此連通。日後,中國如果發生系統性危機,風險連動的結果將會影響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也會波及在台的中資銀行。屆時,兩邊的政府如何分配救援任務,事關重大。究竟是各救各的銀行,還是各救各的市場?或者是:為了避免我國的金融市場瓦解,台灣既要救台資銀行,也要救中資銀行?這些金融安定問題和責任如何分配?務必釐清。
按照國際慣例,安定條款必須明訂於MOU之中,但是實情是否如此?國會應該仔細詢查,並且審慎評估兩邊政府承擔的責任是否對等。尤有甚者,台灣若需救援台資銀行,即需動用我國的外匯存底。對於此一可能,中央銀行是否同意?有無承諾?而承諾動用的金額又是多少?更重要的是,由於外匯存底是全民資產,國人視之為珍寶,因此若以外匯存底替登陸中國的台資銀行「作保」,全民是否同意?面對此一關鍵性問題,尋求全民之共識或不可少。
其次,就「如何監理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而言,簽署MOU後,根據「母國監理原則」,金管會的金融監理權將及於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由於中國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屆時「行政院金管會檢查局」的官員能否登陸執行金檢?登陸後將以何種身份執勤?金管會陳冲主委昨日在立法院財委會表示,中國不同意台灣以「行政院金管會」的頭銜簽署MOU。既然如此,將來「行政院金管會」的檢查局能否具體落實母國監理原則以及金融檢查權,殊堪憂慮。
此外,本國銀行若欲設立外國分行,須經金管會核准,而申設中國的辦事處與分行同樣需要金管會點頭。但是,兩者的審查標準不能一樣寬鬆。其中,對於申請登陸之案件必須從嚴,否則台資銀行在中國淘金夢的驅策下,可能一窩蜂地湧向對岸,最後在中國市場上鷸蚌相爭,複製一場台灣版的過度競爭惡夢。所以,政府必須建立總額管制制度,有條理有節奏地管控西進的總量和速度。此一必要之管制,不僅可以避免過度競爭,更能避免台資銀行從本國移出過多的銀行資金,削弱本國銀行業的財務健全度;同時能降低與分散來自境外,特別是來自中國的信貸風險。這些絕對必要的金融管理政策,金管會是否已經規劃妥當?
第三,就「中資銀行進入台灣市場後,如何保護本國銀行之利益」而言,金管會已經著手修改外銀分行管理辦法,有效限縮所有的外國銀行及中資銀行之分行在台灣金融市場上的放款能量,以防止規模驚人的中國銀行鯨吞本地之市場。對於此一措施,國會應予肯定,因為不準備登陸的銀行,不應該承擔開放本國市場的代價。特別是,兩岸簽署MOU後,效果可能只對登陸的業者有益,卻對固守本土的金融機構不利,因為他們必須面對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所以,如何保護本國銀行的利益,有待積極思量的議題是:除了限縮外銀分行的貸款能量外,有無其他合理且合法的「不對稱管制」措施可以研議?
再就「如何保護本國人民與企業的利益」而言,金管會該如何保證聯徵資料不被中資銀行濫用?防範機制何在?防範措施為何?
兩岸簽署MOU後,從陸銀登台的那一天起,即可同享本地金融機構的權利,有權擷取聯徵資料庫的資訊。屆時,台灣的經濟可能因少數聞人或重點企業的信用資料外洩而動盪不安,進而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所以,金管會不能盲信聯徵中心的線上管控制度,不能只靠事後勾稽防弊,必須實施「事前審核」制度。亦即,陸銀在查詢聯徵資料前,必須提示當事人的書面同意書或相關契約,並經聯徵中心審核通過後,才能開放該筆聯徵資料的下載。因為保護聯徵資料就是保護台灣人民與企業的安全和利益。
兩岸何時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面對這項問題,金管會主委陳冲始終惜言如金,給國人的交代也止於「正在cooking」、「希望不會拖過明年」、「沒有確定時程」、「呼之欲出」等等語言,以致國會、股市與媒體有猜不完的謎。也因此,今年6月立法院的財委會寧可組團去北京問一個詳細,也不想去板橋的金管會探聽消息。現在,答案揭曉,吳敦義院長說:金管會修改外銀管理辦法,並向國會報告後,就可以用換文的方式簽署MOU。
既然如此,上文所列述問題,就請金管會今天一次說個清楚。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1300443,00.html
【聯合報╱社論】2009.11.13 03:46 am
今年是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三十周年;該會上周在舉辦一年一度的科技顧問會議時,特地播放了一段紀念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先生的短片。撫今追昔,我們一則緬懷昔日教父開創台灣資通產業基礎的前瞻視野與無比魄力,另一方面也要感傷今日台灣的產業前景不明;放眼政壇,已沒有任何人堪稱是新興產業與未來科技發展的掌舵者。
國人當然了解,台灣的政治生態今非昔比,行政首長不再有一言九鼎的威望人物,國會殿堂也容不下乾綱獨斷的強人。李國鼎先生如果處於今日,恐怕也會被立法院與媒體整得灰頭土臉,就算不致鎩羽而歸,也絕不可能有呼風喚雨的威勢。但是,政治形勢的改變終究不是無為無能的藉口,更不能用來合理化荒謬錯誤的安排與做法。如果拿這一次行政院科顧會議的內容與李國鼎先生當年的事蹟做對比,則有待改進的空間就格外清楚了。
這一次科技顧問會議的主題是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把行政院所推的產業政策端出來請科技顧問逐一討論。李國鼎先生如果在世,對於這樣的議程安排真不知道有何感想。行政院科技顧問約有二十人,其中有十位來自國外,都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也有諾貝爾獎得主。國內顧問則包括中研院院長、台大、清大、成大校長等學界大老。他們的學術研究成績斐然,但是絕大多數都沒有企業經驗。他們或許熟悉科技研發的上游運作,卻不太可能了解中下游的產業世界。請這些學界大老對台灣的產業政策開會討論,是不是有些文不對題?
縱使部分行政院科技顧問也懂得他們那一行的若干產業實務,但是叫十位外國科學家對華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表高見,這不是強人所難是什麼?文化創意產業所涉面向有諸多既非科學、亦非技術,而屬人文智慧,為什麼要交給一群科技專家去討論呢?國外科技顧問可能有許多位沒有買過蝴蝶蘭、也沒有吃過石斑魚,他們又要如何對精緻農業案發表意見呢?就算能應景地說些「科研不能與產業脫節」的場面話,卻對產業推動的實質問題難做深入評論,開這個會又有多少意義?
令我們最擔心的,不是開三天會浪費了多少科學家的寶貴時間,而是以這種粗率方式推動產業改革,真的教國人捏把冷汗!推動一個前所未有或先前不成功的新產業,最需要的就是釐清視野、擬定策略。這樣的策略擬定,來自於盱衡全局、審酌利基、重點突破、開創新局的能力。用坊間出版品的通俗語言來說,產業策略必須要是具有重點突破的藍海策略,而不是在現行框架下,把各個現存營收項目都努力上修些微的紅海策略。令人遺憾的是,科顧會議中各主管部會所準備的資料,或許已呈現出他們的賣命付出,卻幾乎沒有清楚的策略方向。
半年前,行政院似乎是在馬總統的指示壓力下,才匆匆忙忙以每一周或兩周推一件的方式提出六大產業行動方案。當時,外界就擔心部分方案只是行政人員絞盡腦汁的作文比賽。果不其然,這次科顧會議多項產業所呈現的資料,有些根本與六個月前行政院的推動方案相差無幾,可見過去半年主辦單位推動執行的進度緩慢。當主管機關因為策略方向不明而難有進度可言時,就應該要努力構思更好的執行方式,而不是把一事無成的舊方案沒頭沒腦地提到一個不相干會議上去討論。
政治人物的功勳評價,誠然是以成敗論英雄。李國鼎先生之所以廣受國人崇敬,是因為他「做成」了台灣的ICT產業,而不在於他主持開了幾次會、上了幾次媒體版面、花了多少錢買置入性廣告。李國鼎規劃科學園區與財政金融,但不曾旁涉他不熟悉的文化建設與石斑、蘭花,如此才能事竟功圓。當年的科顧組認真地做科技的事,不求聞達於天下,但做成之後功勞總是科顧組的。看看上周召開的科顧會議,真令人有「今不如昔」的感慨。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8567.shtml
◆當開放變成無情屠戮
【經濟日報╱社論】2009.11.13 03:46 am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府院定調,在明年初的第五次江陳會簽署,兩岸經貿互動將展開一個高度自由開放的新紀元。隨著此一關鍵時刻逼近,許多人更加憂心台灣可能遭受重大衝擊。民進黨大膽估算會有近200萬人因而失業;若干內銷型傳產業者擔心一旦便宜貨大舉叩關,工廠會倒一堆;更有學者疑慮,台灣會跟香港一樣,貧富差距急遽擴大、房價高得令人望之興歎。
這種種疑慮,或許有些渲染誇大,但也非全無憑據。最根本的依據就是,兩岸之間勞動成本相去甚遠,過去靠著人為障礙、運用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強力阻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商品進入台灣,才勉強保住某些產品的銷路、許多勞工的飯碗。當兩岸間建立某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大部分壁壘相互去除,相對欠缺競爭力的商品、勞工、工廠,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丟兵曳甲、走投無路。
不過,順此邏輯推論,則不但ECFA簽不得,與任何相對有競爭力的貿易對手也都不許簽署FTA;因為其後果無殊,都是拆除貿易壁壘打擊備受翼護的弱勢產業與勞工。於是,為保護國內所有相對不具競爭力的工廠、勞工、產業,我們要築起更高、更廣、更堅固的長城,只准我們輸出強勢產品,永遠不許他人越此雷池一步。則在從歐盟到北美,從東協加一到東亞共同市場,鋪天蓋地而來的自由貿易區塊交織重疊,將台灣的貿易空間完全掩蔽的潮流之下,台灣將只能蜷縮在長城牆角,相濡以沫了。
有為者固不甘如是,即使沒有志氣的人也應該知道,這是自尋死路、自掘墳墓,根本沒有明天。然則我們就只有被迫打開大門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豺狼虎豹,任眾多勞動者無業可就、許多傳統工廠關門大吉、若干弱勢產業灰飛煙滅,而房價高漲入雲、貧富判若霄壤?
其實箇中大部分問題,靠一個方法泰半可以解決,所餘者再配合一些相關措施,即可處理妥當。這一個雷霆萬鈞的妙法,說穿了也沒什麼了不起,就是讓台灣的勞動者跳脫廉價勞工的威脅;而其關鍵則在於教育、訓練與工作倫理。今天不論無一技之長的體力工,或是欠缺競爭優勢的傳產工廠,面對來勢洶洶的廉價陸勞之所以節節敗退,一言以蔽之,就是技術層次低下,本身不具特色、專業能力薄弱;因而只能以低價、封閉市場阻止競爭者進入以求苟全。只有憑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教育訓練,以及創新、研發、優化,讓他們成為管理、領導、運用廉價勞工及材料創造更高價值者,才能將對岸的威脅遠遠拋開,不虞失業、關廠,反而能乘勢而起、左右逢源。
當大部分台灣的勞工可以如此,即永遠解決失業威脅;大多數企業如此,就沒有仰賴保護以苟延殘喘的必要;而所得分配自不致嚴重兩極化,房價高低也不會令人心發狂。
不過,房價,在前此社論中我們已指出,儘管有移花接木、一石數鳥妙計可平抑於無形之中;創新、研發就許多企業經營者而言,已成為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只是我們所強調的主要對策,讓多數台灣勞動者跳脫陸勞威脅這一項,卻困難重重,甚至了無機會。日前洪蘭教授直批台大醫學系上課風氣而引發的一片揭露各大學歪風的浪潮,可悲地透露了迷於上網的大學生,配合一意追求SSCI或SCI那些無人引用論文的教師,加上貶抑職業教育、輕忽技術訓練的教育當局,正集體扼殺了唯一的出路,讓ECFA或任何開放變成無情的屠戮。這樣的台灣,還是自我封閉吧!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8616.shtml
◆社論-爐碴養毒鴨問題 須速解決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3
高雄縣大寮鄉有養鴨場土地日前被檢出戴奧辛超過標準,更傳出有鴨隻遭到汙染。環保、農政單位信誓旦旦保證,被汙染養鴨場的九千隻鴨已全數撲殺,並未流入市面。但揭發這起毒鴨事件的台南社區大學自然與社區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強調,早從二○○六年就發現這家養鴨場,高度懷疑戴奧辛鴨早被民眾吃下肚。在這個逐漸邁入天寒,許多人已開始食用薑母鴨的時節,這則新聞特別令人感到怵目驚心。
整起汙染事件係非法傾倒廢爐碴惹的禍。據報導,高雄大寮地區有七處空地都堆滿爐碴,堆積成山的爐碴,早就超過好幾個人的高度,放任這些重金屬超過土壤管制標準,甚至戴奧辛超標準二到六倍的汙染物,拿來種菜、養魚。環保人士痛批這樣的結果,都是肇因政府相關單位不積極作為,一直視而不見所致。
從二○○六年到現在已經三年,環保衛生單位似乎並未嚴格控制這些受汙染地區,飼主雖宣稱今年在這個地方只養這批鴨,在該地附近則養了十幾年,這也難怪民眾質疑:是不是十幾年都養出毒鴨?有多少毒鴨被吃到肚子?相關單位是否有失責?為什麼這樣民眾食品安全的事情一拖就三年,還是無法解決?
爐碴含戴奧辛早已經是一般的常識,但卻是最近幾年才成為社會話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檢測儀器並不普及,國內只有環保署、成大以及清大等少數學術研究單位有檢驗能力,因為缺乏檢驗能力,相關食品的檢驗工作,也就一直停留在「點放」的階段,無法進行「全面」檢驗,只有少數有被檢驗到的才有這樣的問題,多數食品有無戴奧辛,一直停留在「不知」階段。此次事件之所以曝光,主要是環保署在今年六月接獲立委檢舉在高雄大坪頂周遭地區有七處非法棄置爐碴場址,乃派員進行環境調查,並檢測重金屬及戴奧辛等項目,場址附近飼養的鴨隻一併送驗,檢驗結果曝光後,社會一陣譁然!
由於戴奧辛是脂溶性物質,也會有累積性,愈大的動物,愈有可能累積戴奧辛,例如牛、深海魚(旗魚、鮪魚、鮭魚)、牛奶、雞鴨蛋等,而政府在有限的檢驗能力下,也只能對比較可能會累積的項目進行檢驗,至於一般鴨,因為大約九十天就上市,累積戴奧辛的可能性就相對少;但如果在受汙染場址養鴨,汙染風險也就偏高。從戴奧辛此一特性來看,由於國人食用的鴨,都是在非汙染區生產,因此仍應在安全健康的範圍,民眾倒是不必一竿子打翻了所有養鴨人家。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減輕民眾的疑慮,改進現行檢驗「點放」的問題,不要讓少數受汙染產品影響到其它安全的產品,輔導民間建立戴奧辛等檢驗能力,全面進行可能會受到戴奧辛等汙染的食品檢驗,則是當務之急。
現行環保署的土壤含戴奧辛及重金屬管制標準只有一套,並未將做為種植食用作物的農地或是養殖場區分出來,如此一來,就非常可能在一般農地生產出含戴奧辛的農畜產品。
從彰化地區的毒鴨蛋到高雄的毒鴨肉,國內爐碴灰碴的棄置不應該被視為單一個案,但現行廢爐碴原本應該屬於廢棄物清理法所主管,但卻被歸類為「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納入經濟部工業局所主管的規範,結果就是造成兩者管理標準不同,形成一國兩法的現象。未來這一些相關法令與標準也都應進行檢討,才能確保國人的食品安全。
台灣早在民國五○幾年時就有鋼鐵廠熔爐產生的廢爐碴,但爐碴近年才納入管制,直到民國九十七年才要求廠商上網申報,並以衛星定位儀管控最終流向,今年四月開始,管制爐碴傾倒農地以及填地使用,目前所傳出被棄置的爐碴、集塵灰,應該是過去長期被非法棄置的,這雖是歷史共業,但究竟有無人謀不臧的情事,也必須追究到底,不能含糊不清。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300429,00.html
◆社論-今天就請把MOU一次說個清楚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1-13
今天,金管會將向國會報告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的內容。一個盡責的國會應該從三個方向聆聽、質詢並監督政府的兩岸金融開放政策。第一個方向是:如何確保台灣的金融安定?方向之二是:如何監理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方向之三是:中資銀行進入台灣市場後,如何保護本國銀行、本國人民與本國企業的利益?
首先,就「如何確保台灣的金融安定」而言,簽署MOU後,雙方的金融機構即可進入對方的市場,兩岸的金融風險就此連通。日後,中國如果發生系統性危機,風險連動的結果將會影響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也會波及在台的中資銀行。屆時,兩邊的政府如何分配救援任務,事關重大。究竟是各救各的銀行,還是各救各的市場?或者是:為了避免我國的金融市場瓦解,台灣既要救台資銀行,也要救中資銀行?這些金融安定問題和責任如何分配?務必釐清。
按照國際慣例,安定條款必須明訂於MOU之中,但是實情是否如此?國會應該仔細詢查,並且審慎評估兩邊政府承擔的責任是否對等。尤有甚者,台灣若需救援台資銀行,即需動用我國的外匯存底。對於此一可能,中央銀行是否同意?有無承諾?而承諾動用的金額又是多少?更重要的是,由於外匯存底是全民資產,國人視之為珍寶,因此若以外匯存底替登陸中國的台資銀行「作保」,全民是否同意?面對此一關鍵性問題,尋求全民之共識或不可少。
其次,就「如何監理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而言,簽署MOU後,根據「母國監理原則」,金管會的金融監理權將及於台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由於中國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屆時「行政院金管會檢查局」的官員能否登陸執行金檢?登陸後將以何種身份執勤?金管會陳冲主委昨日在立法院財委會表示,中國不同意台灣以「行政院金管會」的頭銜簽署MOU。既然如此,將來「行政院金管會」的檢查局能否具體落實母國監理原則以及金融檢查權,殊堪憂慮。
此外,本國銀行若欲設立外國分行,須經金管會核准,而申設中國的辦事處與分行同樣需要金管會點頭。但是,兩者的審查標準不能一樣寬鬆。其中,對於申請登陸之案件必須從嚴,否則台資銀行在中國淘金夢的驅策下,可能一窩蜂地湧向對岸,最後在中國市場上鷸蚌相爭,複製一場台灣版的過度競爭惡夢。所以,政府必須建立總額管制制度,有條理有節奏地管控西進的總量和速度。此一必要之管制,不僅可以避免過度競爭,更能避免台資銀行從本國移出過多的銀行資金,削弱本國銀行業的財務健全度;同時能降低與分散來自境外,特別是來自中國的信貸風險。這些絕對必要的金融管理政策,金管會是否已經規劃妥當?
第三,就「中資銀行進入台灣市場後,如何保護本國銀行之利益」而言,金管會已經著手修改外銀分行管理辦法,有效限縮所有的外國銀行及中資銀行之分行在台灣金融市場上的放款能量,以防止規模驚人的中國銀行鯨吞本地之市場。對於此一措施,國會應予肯定,因為不準備登陸的銀行,不應該承擔開放本國市場的代價。特別是,兩岸簽署MOU後,效果可能只對登陸的業者有益,卻對固守本土的金融機構不利,因為他們必須面對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所以,如何保護本國銀行的利益,有待積極思量的議題是:除了限縮外銀分行的貸款能量外,有無其他合理且合法的「不對稱管制」措施可以研議?
再就「如何保護本國人民與企業的利益」而言,金管會該如何保證聯徵資料不被中資銀行濫用?防範機制何在?防範措施為何?
兩岸簽署MOU後,從陸銀登台的那一天起,即可同享本地金融機構的權利,有權擷取聯徵資料庫的資訊。屆時,台灣的經濟可能因少數聞人或重點企業的信用資料外洩而動盪不安,進而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所以,金管會不能盲信聯徵中心的線上管控制度,不能只靠事後勾稽防弊,必須實施「事前審核」制度。亦即,陸銀在查詢聯徵資料前,必須提示當事人的書面同意書或相關契約,並經聯徵中心審核通過後,才能開放該筆聯徵資料的下載。因為保護聯徵資料就是保護台灣人民與企業的安全和利益。
兩岸何時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面對這項問題,金管會主委陳冲始終惜言如金,給國人的交代也止於「正在cooking」、「希望不會拖過明年」、「沒有確定時程」、「呼之欲出」等等語言,以致國會、股市與媒體有猜不完的謎。也因此,今年6月立法院的財委會寧可組團去北京問一個詳細,也不想去板橋的金管會探聽消息。現在,答案揭曉,吳敦義院長說:金管會修改外銀管理辦法,並向國會報告後,就可以用換文的方式簽署MOU。
既然如此,上文所列述問題,就請金管會今天一次說個清楚。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1300443,00.html
研究新發現 腸道菌種平衡決定胖瘦
◆研究新發現 腸道菌種平衡決定胖瘦
【中央社】新聞速報 2009-11-13
如果你曾經與肥胖對戰過,那你對減肥大戰中的要角肯定十分熟悉:飲食、運動和你的基因。不過科學家早就知道,以上三要素不足以解釋每個肥胖案例。最新研究發現,另一個造成體重增加、長期以來一直被忽略的重要元素,就是消化道的細菌。
「時代雜誌」(Time)引述今天刊載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這些細菌技術上稱為消化道微生物,一個有數十兆個細菌的領域,多數可在無氧環境生存,並在人類的大、小腸內大量繁衍。
研究顯示,一個人腸道內的菌種與其平衡,可能塑造一個人偏胖或偏瘦體質。而我們甚至能夠藉由操縱這些菌叢,改變一個人的體重。
這項新發現是建立在過去幾項拿老鼠做實驗的研究上。過去研究結果顯示,胖老鼠體內的腸道菌組成比例異於瘦老鼠。前者明顯有較多的厚壁菌(Firmicutes),而有較少的擬桿菌(Bacteroidetes);體重正常的老鼠體內,兩者比例則恰好相反。
聖路易(St. Louis)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高登(Jeffrey Gordon)過去做過相關研究,這次他和研究團隊再用老鼠實驗,讓人類的微生物入住老鼠腸道,並且餵牠們吃相當於典型的人類飲食,看看老鼠體內微生物和體重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當一組老鼠被餵食高脂高糖的典型西方飲食,除了體重增加,消化道內的厚壁菌也越來越多,擬桿菌則越來越少。相反地,吃低熱量、以蔬菜飼料為主的老鼠,體內兩種菌群的比例則相反,體型也維持得很纖瘦。
雖然仍不清楚體重的增加是與這個比例的腸道菌有關還是兩者平衡的結果有關。但這項發現顯示,「腸道檔案」或許能作為誰有肥胖傾向的診斷工具。例如,如果你的腸道菌多為厚壁菌,那你身體消化熱量的方式可能偏向於囤積較多的脂肪。
事實上,高登過研究體重不同的同卵雙胞胎時發現,體重較重的雙胞胎,體內厚壁菌數量比體重較輕的手足多。
高登也從老鼠身上發現,改變飲食會對動物體內細菌數量產生劇烈且快速的變換:讓原本吃低熱量、蔬菜飼料的老鼠改吃高熱量西方飲食,他們體內的厚壁菌不到一天就會暴增。
高登表示,今天的這項發現搭配額外研究工作,能通向辨識造成胖瘦的微生物標記,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身體如何反應吃進的熱量。
進一步的契機更令人興奮,只要繼續研究,高登甚至預見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農業的可能。農人可以種植更多設計明確的食物,為不同生命階段提供理想的養分與能量平衡。(譯者:中央社林仟懿)981113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43+132009111301111,00.html
【中央社】新聞速報 2009-11-13
如果你曾經與肥胖對戰過,那你對減肥大戰中的要角肯定十分熟悉:飲食、運動和你的基因。不過科學家早就知道,以上三要素不足以解釋每個肥胖案例。最新研究發現,另一個造成體重增加、長期以來一直被忽略的重要元素,就是消化道的細菌。
「時代雜誌」(Time)引述今天刊載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這些細菌技術上稱為消化道微生物,一個有數十兆個細菌的領域,多數可在無氧環境生存,並在人類的大、小腸內大量繁衍。
研究顯示,一個人腸道內的菌種與其平衡,可能塑造一個人偏胖或偏瘦體質。而我們甚至能夠藉由操縱這些菌叢,改變一個人的體重。
這項新發現是建立在過去幾項拿老鼠做實驗的研究上。過去研究結果顯示,胖老鼠體內的腸道菌組成比例異於瘦老鼠。前者明顯有較多的厚壁菌(Firmicutes),而有較少的擬桿菌(Bacteroidetes);體重正常的老鼠體內,兩者比例則恰好相反。
聖路易(St. Louis)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高登(Jeffrey Gordon)過去做過相關研究,這次他和研究團隊再用老鼠實驗,讓人類的微生物入住老鼠腸道,並且餵牠們吃相當於典型的人類飲食,看看老鼠體內微生物和體重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當一組老鼠被餵食高脂高糖的典型西方飲食,除了體重增加,消化道內的厚壁菌也越來越多,擬桿菌則越來越少。相反地,吃低熱量、以蔬菜飼料為主的老鼠,體內兩種菌群的比例則相反,體型也維持得很纖瘦。
雖然仍不清楚體重的增加是與這個比例的腸道菌有關還是兩者平衡的結果有關。但這項發現顯示,「腸道檔案」或許能作為誰有肥胖傾向的診斷工具。例如,如果你的腸道菌多為厚壁菌,那你身體消化熱量的方式可能偏向於囤積較多的脂肪。
事實上,高登過研究體重不同的同卵雙胞胎時發現,體重較重的雙胞胎,體內厚壁菌數量比體重較輕的手足多。
高登也從老鼠身上發現,改變飲食會對動物體內細菌數量產生劇烈且快速的變換:讓原本吃低熱量、蔬菜飼料的老鼠改吃高熱量西方飲食,他們體內的厚壁菌不到一天就會暴增。
高登表示,今天的這項發現搭配額外研究工作,能通向辨識造成胖瘦的微生物標記,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身體如何反應吃進的熱量。
進一步的契機更令人興奮,只要繼續研究,高登甚至預見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農業的可能。農人可以種植更多設計明確的食物,為不同生命階段提供理想的養分與能量平衡。(譯者:中央社林仟懿)981113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43+132009111301111,00.html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11/12 社論
◆從牛肉到黑道:台灣政治走不出空轉漩渦?
【聯合報╱社論】2009.11.12 03:02 am
台灣半個月來最熱的話題,一個是美國牛肉,一個是南投黑道。兩個議題都耗費了社會大眾可觀的心神,但政治人物每日唇槍舌劍、花招不斷,卻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只是為了一黨一人營造選舉利多。在民眾眼中,台灣民主招式已老,只有政治人物似還不知已經技窮。
這兩個議題不能說不重要,一個事關人民的健康,一個事關閣揆的清正。問題是,在野黨不願用誠實、對稱的態度扮演制衡角色,卻因見獵心喜而不斷誇張事實,任意擴大打擊面。最後,不僅使問題失焦,甚至形成反噬效果,更失去對執政黨的鞭策作用,加深民眾的失望。
以江欽良事件為例,媒體報導吳揆就任前曾與其一同出遊,吳敦義第一時間未能說明清楚,形象難免損傷。李文忠意圖趁機追擊,但其公然指控的所謂「分配砂石利益」及「喬議會人事」,似乎全無憑據,最後反遭吳揆控告誹謗。以綠營一向慣於殺紅眼的作風,李文忠若真有「祕密證人」,豈有不利用選舉大搞一場的道理,卻甘心留待司法?
喜歡作政治技術面分析的人,對此或許仍覺得津津有味,認為李文忠砲打吳揆的操作,犧牲自己原本勝算不大的南投選情,卻有助於升高綠營在其他縣市的聲勢,加總起來畢竟是得分。民進黨內部,一定也是抱持這樣的算計。然而,這種純「技術主義」的戰略,不僅讓選民愈來愈感到厭倦,其實也一次又一次沖刷、乃至掏空民進黨的問政精神。這是民進黨必須自我警惕的事。
閣揆與黑道出遊的議題若是發生在十年之前,藍軍如何招架得住?民眾誰不相信其間有什麼暗盤交易?但十年的變化何其大,民進黨早已不復當年的道德形象,國民黨也不再是能信口「妖魔化」的政黨。再加上兩次政黨輪替,「綠色執政」留下諸多貪腐、無能的爛攤,讓民眾對其「論述」與「行動」間的差距充滿懷疑,也留下了「只顧自己輸贏/不顧國家得失」的印象。也難怪,李文忠這次的黑道議題雖然炒出熱度,但許多人仍懷疑這又是一次「抹黑」;最後更因自己人反咬他曾拜江董「碼頭」,使得形勢大逆轉,其支持度不升反降。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牛肉進口爭議上。馬政府和美國的談判,確有諸多不周全之處,需要設法修正及解決;此時,在野黨大可站出來為人民撐腰,同時藉此作為幫助台灣向美國力爭的籌碼。但民進黨看到的,卻只是政治炒作的機會;因此,馬上拉高造勢層次,展開反美牛的公投連署。人們不免質疑:綠營的杯葛,是為了自己政治動員的需要,還是基於對民眾健康的關切?
更有甚者,當初陳水扁執政,未經談判程序,邱義仁僅憑「一通電話」就決定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足見,民進黨不是不了解美國外交壓力的底蘊。今天易地而處,綠營卻一步就抬出公投來杯葛,這是合乎比例的作法嗎?呂學樟指控蔡英文密會司徒文,向美方說明民進黨的動作只是為「選舉造勢」;此一說法真假如何,民眾自有判斷。倘是一邊高舉反旗,一邊又跑去向對方解釋,民進黨不覺得自己表裡不一嗎?
令人遺憾的是,美牛和黑道都不是「假議題」,卻都因為政治人物的「真炒作」,失去了理性辯論的機會。試想,半個多月激烈的你來我往,人們既沒有更接近事實,真理也沒有愈辯愈明,那麼,台灣政治經過這樣的空轉漩渦,除了消耗自己的能量外,又得到什麼?
既自詡具有執政經驗,民進黨必須採取更明智、專業、符合比例原則的監督策略,揚棄死纏爛打式的戰法。否則,無法督促國民黨認真執政,無法帶台灣民主更上層樓,只會讓台灣繼續在走馬燈一般的政治八卦操作中內耗空轉。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6621.shtml
◆休兵,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2
馬政府上任以來,最重要的政策變化,在於將兩岸關係從激烈對抗轉向為和解交流,而「外交休兵」是國際社會最能明顯感受到的改變。「外交休兵」實踐至今,成果值得肯定。
台灣過去外交陷入困境,不在於自己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中共的打壓封殺。如今在兩岸走向和解下,雙方達成互不挖邦交牆腳的默契,一年多來,邦交國數目維持不變,幾個曾一再揚言要倒向北京的中美洲邦交國,發現中共不理不睬,台灣也不再接受政治勒索,必須重新檢視和台灣的交往模式。
這是兩岸外交停火後台灣難得的休養生息空間。如果沒有「外交休兵」,如果中共繼續原有的封鎖策略,加上金融海嘯讓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更加增強,可以想見,台灣區區廿出頭的邦交國難免還要再掉幾個。內外交困,台灣遭受的衝擊與壓力將遠遠甚於現在。
在這方面,北京確實表達了善意,不只是暫時放過台灣少得可憐的邦交國,也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我國前副總統連戰更代表馬英九總統出席亞太經合會議(APEC)領袖峰會。相對的,台灣轉移戰場,不再直接要求重返聯合國,而是轉向尋求參與國際氣候變化公約與民航組織等聯合國周邊組織活動。
當然,有人批評這些收穫全靠中共施捨,而對方居心叵測,台灣如果因此鬆懈,一旦對岸翻臉,台灣的處境將更加危險。這些話有其道理,也反映不少基層民眾的疑懼,因為兩岸的基本國家利益仍有相當的矛盾衝突,在上千枚飛彈的威脅下,台灣民眾不可能在短時間的示好拉攏後就放下心防。但兩岸既已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機會之窗,就必須勇敢抓住機會。
「外交休兵」在表面上看來,彷彿金門炮戰的停火,雙方不挖邦交國不猛開支票,但更深層的功能,是把雙方從無休止、也無意義的惡鬥中釋放出來,讓雙方有機會創造一個不同的世界,逐漸建立一個新的、對雙方人民都有利的文明互動模式。
沒有爭執能靠吵架或打架解決,只有相互關懷、理解包容,在長期的求同存異建立情誼之後,才能真正消弭兩岸超過半世紀的對立。用武力壓制,只會鑄下血海深仇;用軍事恫嚇,只會讓台灣人民無法信任中共的善意;用外交封殺,只會讓台灣人民在羞辱下憤恨難消。凡此種種,表面上看來中共似乎是贏家,但其實是在替自己輸掉一個更好的未來。而究竟是不是非這樣不可,是可以選擇的,只要更有勇氣與想像力,只要對子孫未來與國家發展有更多、更真誠的使命感。
截至目前為止,中共方面的確在許多外交領域實踐了「外交休兵」,可惜的是,有些命令可能沒有到位,以至於仍然出現國際影展或書展強迫台灣改名的事件,例如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中,台灣參展單位便被改名為「台灣出版人」。
這實在很難令人理解,當台灣的衛生署長都能出席政治色彩較強世衛大會並發言時,在純民間的影展書展中,台灣竟然依舊遭到打壓。中共必須了解,在民間、非政治的國際活動中打壓台灣,例如體育、文化等等,會讓台灣人民在情感上感到更尖銳的羞辱,更覺得欺人太甚。
台灣是個民主社會,誰也不可能強迫一個民主社會接受指揮,因為主權在民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而國家的走向必須由全民決定,不是元首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會被一個人就出賣掉,因為沒有了民意的授權,領袖什麼權力都沒有,這點和威權體制完全不同。
因此,北京如果想繼續推動兩岸和解,讓雙方能逐漸化敵為友,就必須在「外交休兵」上以更多具體的行動展現真正的善意。而台灣也應該掌握這難得的機會,積極推動與國際社會的實質交流,為重返國際打下堅實的基礎。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休兵,則是為了把精力用來做其他更重要的工作。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200410,00.html
◆再論監察院功能
【聯合晚報╱社論】2009.11.12 02:43 pm
監察院又出手了!這次是「三一九調查案」,由吳豐山委員領銜調查,查出槍案中第一槍是射向呂秀蓮,而且陳水扁身上少了彈孔、少了血跡,很可疑。這些疑點並未釐清,檢調就用已死的陳義雄為兇手來結案,應該被糾正。
監委們辛苦調查,但再次結論出的事實,不過就是「三一九案」至今還沒有找到可信服的答案。也許因為事涉總統大選,偵調過程無法「平常心」,發生了程序不當的問題。然而這樣的報告,除了等於「沒答案」,其本身的可信度也仍是個問題。報告質疑偵調結案的可信性,但偵調至少擁有司法權力,動員了大批人力,安排了許多專家參與,檢驗了無數的現場證物,約詢了幾百名相關證人,經過比對才結案的。相較之下,監察院沒有司法調查權,恐怕也沒有專業的鑑識人員協助,監委們只能調閱公家文件,約訪公務員,用這種作業方法,可能比當年的檢調或特別調查委員會更容易接近真相嗎?
監察院形象高超,但目前擁有的權力工具不足以有效發現全面真相,這是我們曾經強調的問題癥結。監委無法進行司法調查,所作出的不管是彈劾或糾正的結果,又難以有效懲處失職人員和機關,卻如果在敏感的案件上引起政治騷動,反而更不利於社會接近真相。另一明顯例子就是昨天監院也約談了台北市長郝龍斌,結果輿論全集中於郝市長如何跟馬前市長劃清界線。台北捷運文湖線哪裡出錯,可能由監察院調查報告來定案嗎?如今還傳出監委將「請教」馬總統的說法。監委「請教」之下,馬市長也會有馬市長的說法,靠著這個人說那個人說,監察院就要定下責任,誰會服氣?又豈可能真相大白?
也難怪,甲仙鄉鄉長因八八水災被監察院彈劾,反而出現了幾百位鄉民到台北向監察院抗議。王建煊院長對監察院功能曾強調「大公無私,不傷無辜」,但這幾個字可說是任何公職人員的道德底線,監察院花費公帑不少,除了不傷無辜之外,還能發揮什麼積極功能嗎?這是監院本身應回答的關鍵問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7312.shtml
【聯合報╱社論】2009.11.12 03:02 am
台灣半個月來最熱的話題,一個是美國牛肉,一個是南投黑道。兩個議題都耗費了社會大眾可觀的心神,但政治人物每日唇槍舌劍、花招不斷,卻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只是為了一黨一人營造選舉利多。在民眾眼中,台灣民主招式已老,只有政治人物似還不知已經技窮。
這兩個議題不能說不重要,一個事關人民的健康,一個事關閣揆的清正。問題是,在野黨不願用誠實、對稱的態度扮演制衡角色,卻因見獵心喜而不斷誇張事實,任意擴大打擊面。最後,不僅使問題失焦,甚至形成反噬效果,更失去對執政黨的鞭策作用,加深民眾的失望。
以江欽良事件為例,媒體報導吳揆就任前曾與其一同出遊,吳敦義第一時間未能說明清楚,形象難免損傷。李文忠意圖趁機追擊,但其公然指控的所謂「分配砂石利益」及「喬議會人事」,似乎全無憑據,最後反遭吳揆控告誹謗。以綠營一向慣於殺紅眼的作風,李文忠若真有「祕密證人」,豈有不利用選舉大搞一場的道理,卻甘心留待司法?
喜歡作政治技術面分析的人,對此或許仍覺得津津有味,認為李文忠砲打吳揆的操作,犧牲自己原本勝算不大的南投選情,卻有助於升高綠營在其他縣市的聲勢,加總起來畢竟是得分。民進黨內部,一定也是抱持這樣的算計。然而,這種純「技術主義」的戰略,不僅讓選民愈來愈感到厭倦,其實也一次又一次沖刷、乃至掏空民進黨的問政精神。這是民進黨必須自我警惕的事。
閣揆與黑道出遊的議題若是發生在十年之前,藍軍如何招架得住?民眾誰不相信其間有什麼暗盤交易?但十年的變化何其大,民進黨早已不復當年的道德形象,國民黨也不再是能信口「妖魔化」的政黨。再加上兩次政黨輪替,「綠色執政」留下諸多貪腐、無能的爛攤,讓民眾對其「論述」與「行動」間的差距充滿懷疑,也留下了「只顧自己輸贏/不顧國家得失」的印象。也難怪,李文忠這次的黑道議題雖然炒出熱度,但許多人仍懷疑這又是一次「抹黑」;最後更因自己人反咬他曾拜江董「碼頭」,使得形勢大逆轉,其支持度不升反降。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牛肉進口爭議上。馬政府和美國的談判,確有諸多不周全之處,需要設法修正及解決;此時,在野黨大可站出來為人民撐腰,同時藉此作為幫助台灣向美國力爭的籌碼。但民進黨看到的,卻只是政治炒作的機會;因此,馬上拉高造勢層次,展開反美牛的公投連署。人們不免質疑:綠營的杯葛,是為了自己政治動員的需要,還是基於對民眾健康的關切?
更有甚者,當初陳水扁執政,未經談判程序,邱義仁僅憑「一通電話」就決定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足見,民進黨不是不了解美國外交壓力的底蘊。今天易地而處,綠營卻一步就抬出公投來杯葛,這是合乎比例的作法嗎?呂學樟指控蔡英文密會司徒文,向美方說明民進黨的動作只是為「選舉造勢」;此一說法真假如何,民眾自有判斷。倘是一邊高舉反旗,一邊又跑去向對方解釋,民進黨不覺得自己表裡不一嗎?
令人遺憾的是,美牛和黑道都不是「假議題」,卻都因為政治人物的「真炒作」,失去了理性辯論的機會。試想,半個多月激烈的你來我往,人們既沒有更接近事實,真理也沒有愈辯愈明,那麼,台灣政治經過這樣的空轉漩渦,除了消耗自己的能量外,又得到什麼?
既自詡具有執政經驗,民進黨必須採取更明智、專業、符合比例原則的監督策略,揚棄死纏爛打式的戰法。否則,無法督促國民黨認真執政,無法帶台灣民主更上層樓,只會讓台灣繼續在走馬燈一般的政治八卦操作中內耗空轉。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6621.shtml
◆休兵,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2
馬政府上任以來,最重要的政策變化,在於將兩岸關係從激烈對抗轉向為和解交流,而「外交休兵」是國際社會最能明顯感受到的改變。「外交休兵」實踐至今,成果值得肯定。
台灣過去外交陷入困境,不在於自己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中共的打壓封殺。如今在兩岸走向和解下,雙方達成互不挖邦交牆腳的默契,一年多來,邦交國數目維持不變,幾個曾一再揚言要倒向北京的中美洲邦交國,發現中共不理不睬,台灣也不再接受政治勒索,必須重新檢視和台灣的交往模式。
這是兩岸外交停火後台灣難得的休養生息空間。如果沒有「外交休兵」,如果中共繼續原有的封鎖策略,加上金融海嘯讓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更加增強,可以想見,台灣區區廿出頭的邦交國難免還要再掉幾個。內外交困,台灣遭受的衝擊與壓力將遠遠甚於現在。
在這方面,北京確實表達了善意,不只是暫時放過台灣少得可憐的邦交國,也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我國前副總統連戰更代表馬英九總統出席亞太經合會議(APEC)領袖峰會。相對的,台灣轉移戰場,不再直接要求重返聯合國,而是轉向尋求參與國際氣候變化公約與民航組織等聯合國周邊組織活動。
當然,有人批評這些收穫全靠中共施捨,而對方居心叵測,台灣如果因此鬆懈,一旦對岸翻臉,台灣的處境將更加危險。這些話有其道理,也反映不少基層民眾的疑懼,因為兩岸的基本國家利益仍有相當的矛盾衝突,在上千枚飛彈的威脅下,台灣民眾不可能在短時間的示好拉攏後就放下心防。但兩岸既已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機會之窗,就必須勇敢抓住機會。
「外交休兵」在表面上看來,彷彿金門炮戰的停火,雙方不挖邦交國不猛開支票,但更深層的功能,是把雙方從無休止、也無意義的惡鬥中釋放出來,讓雙方有機會創造一個不同的世界,逐漸建立一個新的、對雙方人民都有利的文明互動模式。
沒有爭執能靠吵架或打架解決,只有相互關懷、理解包容,在長期的求同存異建立情誼之後,才能真正消弭兩岸超過半世紀的對立。用武力壓制,只會鑄下血海深仇;用軍事恫嚇,只會讓台灣人民無法信任中共的善意;用外交封殺,只會讓台灣人民在羞辱下憤恨難消。凡此種種,表面上看來中共似乎是贏家,但其實是在替自己輸掉一個更好的未來。而究竟是不是非這樣不可,是可以選擇的,只要更有勇氣與想像力,只要對子孫未來與國家發展有更多、更真誠的使命感。
截至目前為止,中共方面的確在許多外交領域實踐了「外交休兵」,可惜的是,有些命令可能沒有到位,以至於仍然出現國際影展或書展強迫台灣改名的事件,例如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中,台灣參展單位便被改名為「台灣出版人」。
這實在很難令人理解,當台灣的衛生署長都能出席政治色彩較強世衛大會並發言時,在純民間的影展書展中,台灣竟然依舊遭到打壓。中共必須了解,在民間、非政治的國際活動中打壓台灣,例如體育、文化等等,會讓台灣人民在情感上感到更尖銳的羞辱,更覺得欺人太甚。
台灣是個民主社會,誰也不可能強迫一個民主社會接受指揮,因為主權在民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而國家的走向必須由全民決定,不是元首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會被一個人就出賣掉,因為沒有了民意的授權,領袖什麼權力都沒有,這點和威權體制完全不同。
因此,北京如果想繼續推動兩岸和解,讓雙方能逐漸化敵為友,就必須在「外交休兵」上以更多具體的行動展現真正的善意。而台灣也應該掌握這難得的機會,積極推動與國際社會的實質交流,為重返國際打下堅實的基礎。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休兵,則是為了把精力用來做其他更重要的工作。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200410,00.html
◆再論監察院功能
【聯合晚報╱社論】2009.11.12 02:43 pm
監察院又出手了!這次是「三一九調查案」,由吳豐山委員領銜調查,查出槍案中第一槍是射向呂秀蓮,而且陳水扁身上少了彈孔、少了血跡,很可疑。這些疑點並未釐清,檢調就用已死的陳義雄為兇手來結案,應該被糾正。
監委們辛苦調查,但再次結論出的事實,不過就是「三一九案」至今還沒有找到可信服的答案。也許因為事涉總統大選,偵調過程無法「平常心」,發生了程序不當的問題。然而這樣的報告,除了等於「沒答案」,其本身的可信度也仍是個問題。報告質疑偵調結案的可信性,但偵調至少擁有司法權力,動員了大批人力,安排了許多專家參與,檢驗了無數的現場證物,約詢了幾百名相關證人,經過比對才結案的。相較之下,監察院沒有司法調查權,恐怕也沒有專業的鑑識人員協助,監委們只能調閱公家文件,約訪公務員,用這種作業方法,可能比當年的檢調或特別調查委員會更容易接近真相嗎?
監察院形象高超,但目前擁有的權力工具不足以有效發現全面真相,這是我們曾經強調的問題癥結。監委無法進行司法調查,所作出的不管是彈劾或糾正的結果,又難以有效懲處失職人員和機關,卻如果在敏感的案件上引起政治騷動,反而更不利於社會接近真相。另一明顯例子就是昨天監院也約談了台北市長郝龍斌,結果輿論全集中於郝市長如何跟馬前市長劃清界線。台北捷運文湖線哪裡出錯,可能由監察院調查報告來定案嗎?如今還傳出監委將「請教」馬總統的說法。監委「請教」之下,馬市長也會有馬市長的說法,靠著這個人說那個人說,監察院就要定下責任,誰會服氣?又豈可能真相大白?
也難怪,甲仙鄉鄉長因八八水災被監察院彈劾,反而出現了幾百位鄉民到台北向監察院抗議。王建煊院長對監察院功能曾強調「大公無私,不傷無辜」,但這幾個字可說是任何公職人員的道德底線,監察院花費公帑不少,除了不傷無辜之外,還能發揮什麼積極功能嗎?這是監院本身應回答的關鍵問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7312.shtml
人類語言基因開關找到了
◆人類語言基因開關找到了
【中廣新聞/郭希誠】 新聞速報 2009-11-12
美國科學家找到了語言基因的開關。他們希望這項發現可以幫助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或是精神分裂症病人。
這種FOXP2基因和語言的關係是牛津大學科學家在八年前發現的。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它實際上是語言基因的開關。
研究員葛時文說,他們研究發現,人類的FOXP2基因大約在二十萬年前跟其他物種分道揚鑣。創造出我們獨特的語言能力。
不過,人類語言能力是什麼時候發展出來的,現在還不能確定。一般認為大約在五萬到十萬年前之間。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36+132009111201108,00.html
◆美研究發現決定人類說話基因
【大公網訊】為什麼人能說話而其生物學近親黑猩猩卻不能?英國《自然》雜誌12日刊登研究報告說,答案可能就在基因FOXP2上,這個基因的人類版本與黑猩猩版本僅有兩點小小的不同,但卻因此賦予人類獨特的語言能力。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FOXP2基因在人類語言功能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這個基因會指導合成一種特殊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又會與DNA(去氧核糖核酸)結合,對其他基因的功能造成影響。因此,雖然實驗顯示這個基因的人類版本與黑猩猩版本只有兩處氨基酸不同,但在同樣的培養環境下,該基因的人類版本會增強61個基因的作用,同時抑制另外51個基因的作用。
在這些受影響的基因中,一些與大腦發育有關,FOXP2基因可以通過它們影響大腦中的語言功能區域和神經網絡。另一些受影響的基因與咽喉部位的軟組織發育有關,FOXP2基因可以通過它們來影響與語言功能有關的器官結構。
研究人員說,這表明在人類獲得語言交流能力的進化歷程中,FOXP2基因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將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揭示人類掌握語言的機制。
新華社倫敦11月12日電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11/12/_IN-1170675.htm
◆黑猩猩會說話? 研究:人腦移植也沒用
(法新社巴黎11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基因組成極其相似的人類和黑猩猩,由於極微小的基因差異,造就了人類能滔滔不絕、而黑猩猩只能低吼尖叫的言語差異。
科學家說,這項發現也有助研發新藥,對抗影響言語的疑難雜症,如精神分裂和自閉症。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葛許溫(Daniel Geshwind)設計出空前的實驗,將黑猩猩中「原始 」的FOXP2基因,與變異過的人類同一基因做比較。
研究人員觀察FOXP2在扮演「主導基因」角色時,活化亦或抑制其他基因。
他說:「我們發現,FOXP2在這兩種不同物種身上,會讓其他基因產生不同作用。」
人類身上,FOXP2會改變大腦皮質中控制認知和言語的區域,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基因也會影響人腦中掌管認知和動作協調的紋狀體。
葛許溫說:「我們懷疑,(人類的)FOXP2可能與控制言語的神經動作機制,以及部分身體構造有關。」
他說,換言之,即使把人腦移植到黑猩猩身上,黑猩猩大概也沒辦法說話,這是因為缺少了「發音器官」。
研究人員說,這項發現為治療影響言語的疾病帶來曙光。
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期刊。(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1112/8/f525.html
【中廣新聞/郭希誠】 新聞速報 2009-11-12
美國科學家找到了語言基因的開關。他們希望這項發現可以幫助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或是精神分裂症病人。
這種FOXP2基因和語言的關係是牛津大學科學家在八年前發現的。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它實際上是語言基因的開關。
研究員葛時文說,他們研究發現,人類的FOXP2基因大約在二十萬年前跟其他物種分道揚鑣。創造出我們獨特的語言能力。
不過,人類語言能力是什麼時候發展出來的,現在還不能確定。一般認為大約在五萬到十萬年前之間。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36+132009111201108,00.html
◆美研究發現決定人類說話基因
【大公網訊】為什麼人能說話而其生物學近親黑猩猩卻不能?英國《自然》雜誌12日刊登研究報告說,答案可能就在基因FOXP2上,這個基因的人類版本與黑猩猩版本僅有兩點小小的不同,但卻因此賦予人類獨特的語言能力。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FOXP2基因在人類語言功能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這個基因會指導合成一種特殊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又會與DNA(去氧核糖核酸)結合,對其他基因的功能造成影響。因此,雖然實驗顯示這個基因的人類版本與黑猩猩版本只有兩處氨基酸不同,但在同樣的培養環境下,該基因的人類版本會增強61個基因的作用,同時抑制另外51個基因的作用。
在這些受影響的基因中,一些與大腦發育有關,FOXP2基因可以通過它們影響大腦中的語言功能區域和神經網絡。另一些受影響的基因與咽喉部位的軟組織發育有關,FOXP2基因可以通過它們來影響與語言功能有關的器官結構。
研究人員說,這表明在人類獲得語言交流能力的進化歷程中,FOXP2基因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將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揭示人類掌握語言的機制。
新華社倫敦11月12日電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11/12/_IN-1170675.htm
◆黑猩猩會說話? 研究:人腦移植也沒用
(法新社巴黎11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基因組成極其相似的人類和黑猩猩,由於極微小的基因差異,造就了人類能滔滔不絕、而黑猩猩只能低吼尖叫的言語差異。
科學家說,這項發現也有助研發新藥,對抗影響言語的疑難雜症,如精神分裂和自閉症。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葛許溫(Daniel Geshwind)設計出空前的實驗,將黑猩猩中「原始 」的FOXP2基因,與變異過的人類同一基因做比較。
研究人員觀察FOXP2在扮演「主導基因」角色時,活化亦或抑制其他基因。
他說:「我們發現,FOXP2在這兩種不同物種身上,會讓其他基因產生不同作用。」
人類身上,FOXP2會改變大腦皮質中控制認知和言語的區域,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基因也會影響人腦中掌管認知和動作協調的紋狀體。
葛許溫說:「我們懷疑,(人類的)FOXP2可能與控制言語的神經動作機制,以及部分身體構造有關。」
他說,換言之,即使把人腦移植到黑猩猩身上,黑猩猩大概也沒辦法說話,這是因為缺少了「發音器官」。
研究人員說,這項發現為治療影響言語的疾病帶來曙光。
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期刊。(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1112/8/f525.html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同性戀與人權
◆法國法院允許同性戀伴侶領養嬰兒
【中廣新聞/劉剛】新聞速報 2009-11-11
法國法院允許一對女同性戀伴侶領養嬰兒,這是法國法院第一次允許同志伴侶領養子女,同志團體認為這是同志運動一大勝利。
法院允許單身男女領養子女,卻不允許同性戀伴侶領養子女,引起(歐洲人權法院)批評。四十八歲女同志(艾曼紐)可以用單身名義,申請領養嬰兒,但她為爭一口氣,堅持以她和她同志伴侶身份,向法院申請領養嬰兒。
這場官司打了十一年,法國地方法院曾經駁回這個案子,但昨天當地一個行政法院,推翻地方法院判決,批准艾曼紐跟她伴侶領養孩子。
◆禁止同性戀收養兒童 歐人權法院判法國歧視人權
中廣新聞網2008-01-24
歐洲人權法院日前判決,法國拒絕一名女同性戀者收養兒童的請求,是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新華網報導,現年46歲的「艾瑪努埃爾」是一名幼稚園老師。1998年,政府以她是同性戀者為由,拒絕批准她收養一名兒童的請求。法國行政法院在2002年進一步判定政府這項決定合法。
歐洲人權法院判定,法國行政和司法部門依據當事人性向所做的裁決,是明顯的歧視行為,並判決法國政府應支付「艾瑪努埃爾」一萬歐元賠償金,並且向歐洲人權法院支一萬四千五百歐元的訴訟費用。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4682
◆歐洲人權法院判定法國歧視同性戀者
新華網2008-01-23
新華網巴黎1月23日電(記者 張之簡)歐洲人權法院22日做出判決稱,法國拒絕一名女同性戀者收養兒童的請求是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現年46歲的艾瑪努埃爾是一名幼兒園教師。1998年,法國汝拉地區相關機構以她是同性戀者為由拒絕了她收養一名兒童的請求。該決定2002年得到法國行政法院的支持。
設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人權法院判定,法國這一裁決建立在這名女子的性取向基礎之上,這屬於明顯的歧視行為。歐洲人權法院判決法國政府向她支付1萬歐元的賠償金並向該法院支付1.45萬歐元的訴訟費用。
歐盟法律專家表示,法國不必修改現有法律以適應歐洲人權法院的判決,但要對現有法律條文進行重新解釋。今後法國所有省份都不得以申請人的同性戀身份為由拒絕其領養請求。
德國、比利時、丹麥、英國等9個歐洲國家允許同性戀伴侶領養兒童。另據法國人口研究所估計,目前法國有2.4萬到4萬名兒童生活在同性戀伴侶家庭。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4682
◆女同志收養小孩 法院不准 林女與「老婆」收養妹妹女兒 法官:「將造成孩童性別錯亂」 駁回聲請
2007-09-07╱聯合報╱第14版╱社會╱記者呂開瑞、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自認是夫妻的桃園縣一對女同志,想要收養女嬰,完成美滿家庭夢想,桃園地院認為同志收養將造成幼兒成長的性別錯亂,可預期會面對不同壓力,對幼兒不公,裁定不准收養。
國內同志辦理收養的案例很少見,法界以往幾乎未探討同志「夫妻」是否可收養子女。桃園地院這一判決,是全國首例。
女嬰生母,是女同志的妹妹。獲悉法院裁定後,她為姊姊抱不平:「難道同性戀不能養小孩或教育小孩嗎?」她說不會抗告,但不管法院怎麼判,女嬰都會給姊姊養,這是家族的決定。
法官駁回這件收養案的主要理由是,孩子可能發生性別認同錯亂,日後在學校和同儕間,如果性別認同、性向扮演異於多數人,會承受極大壓力,遭同學和朋友取笑,這些壓力都要孩子單獨面對,非收養人可排解。
法官指出,成年同志應思考「不能只為滿足自己對完整家庭的期待」,將一個沒有思考、拒絕及選擇能力的孩子,置於未來不可測的壓力中,這對孩子並不公平,法院基於對孩子最大利益的考量才駁回。
希望收養女嬰的這對同志,一姓林、一姓吳。今年四月間,林女的妹妹生下女嬰,因家境困難,林女與「老婆」又想要小孩,林家商議後,決定由林女向法院辦理收養。
法院審理時,廿七歲的林女出庭,因長相較男性化,一度被誤認是女嬰的舅舅。她說自己是孩子的阿姨時,法官嚇了一跳。林女陳述和吳女相戀八年,目前同居,長輩已接納兩人是同性戀的事實,她與女友想收養孩子,讓家庭更完美。
法官委託家扶基金會做家庭訪視,得知林女月入三萬餘元,工作穩定,同居女友也喜歡小孩,兩人都說未來不會和男性結婚生子,希望擁有小孩過完整的家庭生活。林女母親承認女兒是同性戀,也接受女兒的女友,願意協助照顧女嬰。
桃園地院審理後,法官表明對同性戀持正面開放態度,成年人心智和人格成熟,彼此相愛成為戀人是個人自由,社會應尊重包容;但台灣社會對同性戀仍有異樣眼光,且法律未通過同性結婚,綜合判斷後,認為孩子留在生母家較有利,因此駁回收養聲請。
◆ 同性戀者不能收養小孩?
最近出現法院禁止同性戀收養子女之首例判決。
桃園縣一對女同志欲收養女嬰,但遭桃園地院認為:「同志收養將造成幼兒之性別錯亂,可預期未來將面對許多壓力,對幼兒不公,故裁定不准收養。」此一判決,是我國法院面對同性戀者可否收養子女之首次態度。
同性戀者是否可以收養子女?是否具有收養資格?過去少有學說加以討論。關於收養,法條依據在民法第一○七九條之一:「收養應以書面為之,並向法院聲請認可。收養有無效、得撤銷之原因或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者,法院應不予認可。」以及民法第一○七九條之一:「法院為未成年人被收養之認可時,應依養子女最佳利益為之。」收養須符書面要式,且須經法院許可。法院審理收養案件時,應依非訟法理加以審理,應依「子女最佳利益」作為考量,具體認定案例事實中之收養者是否符合子女之最佳利益。
本例,法官曾委託家扶基金會作家庭訪視,得知收養者經濟穩定且喜歡小孩,希望透過收養小孩獲得完整之家庭生活,收養者之原生家庭亦願意支援協助照顧該未成年子女。但本案最後仍遭法官駁回,其主要之理由為「孩子可能發生性別認同錯亂、性向扮演異於多數人,將會承受極大社會及同儕壓力,故收養者不可因自己對完滿家庭之期待,而將孩子置於不可測之壓力中」。
法官雖表明對同性戀持正面開放態度,認為相愛是個人自由,社會應予尊重包容,但有鑑於台灣社會對同性戀仍有異樣眼光,且法律尚未通過同性結婚,綜合判斷後,認為孩子留在生母家較有利,因此駁回收養聲請。
筆者認為,關於收養子女之認可,法院於考量收養者是否符合「養子女最佳利益」時,應全面性地加以綜合考量,且若駁回申請時,須以判決充分說服人民。法官既然先認為戀愛是個人自由,亦對同性戀持正面態度,但最後卻以同志收養可能會在日後造成孩子性別認同混亂,而出現自相矛盾之論證。若肯認個人戀愛自由,其範圍自當包括戀愛對象之自由,而性別之認同只是社會之建構結果,並無所謂對錯,亦無所謂混亂。法官若真的認同同志,當不會以同志將來會造成未成年子女性別認同混亂此理由而加以駁斥。
另外,關於同性戀收養者可能會造成未成年子女將來面對過大之壓力部分,筆者認為才是本裁定駁回之真正理由。惟法官所指稱之未成年子女將來需承受之社會同儕壓力所指為何,並不清楚。筆者揣測可能是擁有同性戀母親後,將會受到同儕與社會之異樣眼光,而可能會傷心難過。然而,若立基於戀愛自由應受平等保護之前提下,需要被改變的會是社會大眾之態度,而非以此為理由拒絕同性戀者之收養。
本文認為法官駁回裁定之理由,皆有待進一步之斟酌。退一步而言,收養問題不等同於婚姻問題,收養者可單獨收養,不限須夫妻始得為之;同性婚姻雖尚未被我國民法所明文承認,但不代表同性戀者不得收養子女。
收養子女仍應回到「養子女之最佳利益」考量才是,法官針對收養者作全面調查後,若認為收養者所提供之收養環境不錯,符合「養子女之最佳利益」時,應給予認可。於駁回收養裁定時,亦應給予人民信服之理由。
http://www.angle.com.tw/focus/focus213.asp
◆同性戀不能收養小孩? / 異教徒法律工作站
http://tw.myblog.yahoo.com/yangjames2000/article?mid=497&prev=595&next=381&page=1
◆桃園地方法院駁回女同性戀者收養子女聲請的判決評論
http://narzissmus.pixnet.net/blog/post/8557075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C-092-143.htm
◆同性戀領養小孩的新聞或資料
http://www.wretch.cc/blog/LaMaNews/10681675
【中廣新聞/劉剛】新聞速報 2009-11-11
法國法院允許一對女同性戀伴侶領養嬰兒,這是法國法院第一次允許同志伴侶領養子女,同志團體認為這是同志運動一大勝利。
法院允許單身男女領養子女,卻不允許同性戀伴侶領養子女,引起(歐洲人權法院)批評。四十八歲女同志(艾曼紐)可以用單身名義,申請領養嬰兒,但她為爭一口氣,堅持以她和她同志伴侶身份,向法院申請領養嬰兒。
這場官司打了十一年,法國地方法院曾經駁回這個案子,但昨天當地一個行政法院,推翻地方法院判決,批准艾曼紐跟她伴侶領養孩子。
◆禁止同性戀收養兒童 歐人權法院判法國歧視人權
中廣新聞網2008-01-24
歐洲人權法院日前判決,法國拒絕一名女同性戀者收養兒童的請求,是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新華網報導,現年46歲的「艾瑪努埃爾」是一名幼稚園老師。1998年,政府以她是同性戀者為由,拒絕批准她收養一名兒童的請求。法國行政法院在2002年進一步判定政府這項決定合法。
歐洲人權法院判定,法國行政和司法部門依據當事人性向所做的裁決,是明顯的歧視行為,並判決法國政府應支付「艾瑪努埃爾」一萬歐元賠償金,並且向歐洲人權法院支一萬四千五百歐元的訴訟費用。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4682
◆歐洲人權法院判定法國歧視同性戀者
新華網2008-01-23
新華網巴黎1月23日電(記者 張之簡)歐洲人權法院22日做出判決稱,法國拒絕一名女同性戀者收養兒童的請求是對同性戀者的歧視。
現年46歲的艾瑪努埃爾是一名幼兒園教師。1998年,法國汝拉地區相關機構以她是同性戀者為由拒絕了她收養一名兒童的請求。該決定2002年得到法國行政法院的支持。
設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人權法院判定,法國這一裁決建立在這名女子的性取向基礎之上,這屬於明顯的歧視行為。歐洲人權法院判決法國政府向她支付1萬歐元的賠償金並向該法院支付1.45萬歐元的訴訟費用。
歐盟法律專家表示,法國不必修改現有法律以適應歐洲人權法院的判決,但要對現有法律條文進行重新解釋。今後法國所有省份都不得以申請人的同性戀身份為由拒絕其領養請求。
德國、比利時、丹麥、英國等9個歐洲國家允許同性戀伴侶領養兒童。另據法國人口研究所估計,目前法國有2.4萬到4萬名兒童生活在同性戀伴侶家庭。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4682
◆女同志收養小孩 法院不准 林女與「老婆」收養妹妹女兒 法官:「將造成孩童性別錯亂」 駁回聲請
2007-09-07╱聯合報╱第14版╱社會╱記者呂開瑞、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自認是夫妻的桃園縣一對女同志,想要收養女嬰,完成美滿家庭夢想,桃園地院認為同志收養將造成幼兒成長的性別錯亂,可預期會面對不同壓力,對幼兒不公,裁定不准收養。
國內同志辦理收養的案例很少見,法界以往幾乎未探討同志「夫妻」是否可收養子女。桃園地院這一判決,是全國首例。
女嬰生母,是女同志的妹妹。獲悉法院裁定後,她為姊姊抱不平:「難道同性戀不能養小孩或教育小孩嗎?」她說不會抗告,但不管法院怎麼判,女嬰都會給姊姊養,這是家族的決定。
法官駁回這件收養案的主要理由是,孩子可能發生性別認同錯亂,日後在學校和同儕間,如果性別認同、性向扮演異於多數人,會承受極大壓力,遭同學和朋友取笑,這些壓力都要孩子單獨面對,非收養人可排解。
法官指出,成年同志應思考「不能只為滿足自己對完整家庭的期待」,將一個沒有思考、拒絕及選擇能力的孩子,置於未來不可測的壓力中,這對孩子並不公平,法院基於對孩子最大利益的考量才駁回。
希望收養女嬰的這對同志,一姓林、一姓吳。今年四月間,林女的妹妹生下女嬰,因家境困難,林女與「老婆」又想要小孩,林家商議後,決定由林女向法院辦理收養。
法院審理時,廿七歲的林女出庭,因長相較男性化,一度被誤認是女嬰的舅舅。她說自己是孩子的阿姨時,法官嚇了一跳。林女陳述和吳女相戀八年,目前同居,長輩已接納兩人是同性戀的事實,她與女友想收養孩子,讓家庭更完美。
法官委託家扶基金會做家庭訪視,得知林女月入三萬餘元,工作穩定,同居女友也喜歡小孩,兩人都說未來不會和男性結婚生子,希望擁有小孩過完整的家庭生活。林女母親承認女兒是同性戀,也接受女兒的女友,願意協助照顧女嬰。
桃園地院審理後,法官表明對同性戀持正面開放態度,成年人心智和人格成熟,彼此相愛成為戀人是個人自由,社會應尊重包容;但台灣社會對同性戀仍有異樣眼光,且法律未通過同性結婚,綜合判斷後,認為孩子留在生母家較有利,因此駁回收養聲請。
◆ 同性戀者不能收養小孩?
最近出現法院禁止同性戀收養子女之首例判決。
桃園縣一對女同志欲收養女嬰,但遭桃園地院認為:「同志收養將造成幼兒之性別錯亂,可預期未來將面對許多壓力,對幼兒不公,故裁定不准收養。」此一判決,是我國法院面對同性戀者可否收養子女之首次態度。
同性戀者是否可以收養子女?是否具有收養資格?過去少有學說加以討論。關於收養,法條依據在民法第一○七九條之一:「收養應以書面為之,並向法院聲請認可。收養有無效、得撤銷之原因或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者,法院應不予認可。」以及民法第一○七九條之一:「法院為未成年人被收養之認可時,應依養子女最佳利益為之。」收養須符書面要式,且須經法院許可。法院審理收養案件時,應依非訟法理加以審理,應依「子女最佳利益」作為考量,具體認定案例事實中之收養者是否符合子女之最佳利益。
本例,法官曾委託家扶基金會作家庭訪視,得知收養者經濟穩定且喜歡小孩,希望透過收養小孩獲得完整之家庭生活,收養者之原生家庭亦願意支援協助照顧該未成年子女。但本案最後仍遭法官駁回,其主要之理由為「孩子可能發生性別認同錯亂、性向扮演異於多數人,將會承受極大社會及同儕壓力,故收養者不可因自己對完滿家庭之期待,而將孩子置於不可測之壓力中」。
法官雖表明對同性戀持正面開放態度,認為相愛是個人自由,社會應予尊重包容,但有鑑於台灣社會對同性戀仍有異樣眼光,且法律尚未通過同性結婚,綜合判斷後,認為孩子留在生母家較有利,因此駁回收養聲請。
筆者認為,關於收養子女之認可,法院於考量收養者是否符合「養子女最佳利益」時,應全面性地加以綜合考量,且若駁回申請時,須以判決充分說服人民。法官既然先認為戀愛是個人自由,亦對同性戀持正面態度,但最後卻以同志收養可能會在日後造成孩子性別認同混亂,而出現自相矛盾之論證。若肯認個人戀愛自由,其範圍自當包括戀愛對象之自由,而性別之認同只是社會之建構結果,並無所謂對錯,亦無所謂混亂。法官若真的認同同志,當不會以同志將來會造成未成年子女性別認同混亂此理由而加以駁斥。
另外,關於同性戀收養者可能會造成未成年子女將來面對過大之壓力部分,筆者認為才是本裁定駁回之真正理由。惟法官所指稱之未成年子女將來需承受之社會同儕壓力所指為何,並不清楚。筆者揣測可能是擁有同性戀母親後,將會受到同儕與社會之異樣眼光,而可能會傷心難過。然而,若立基於戀愛自由應受平等保護之前提下,需要被改變的會是社會大眾之態度,而非以此為理由拒絕同性戀者之收養。
本文認為法官駁回裁定之理由,皆有待進一步之斟酌。退一步而言,收養問題不等同於婚姻問題,收養者可單獨收養,不限須夫妻始得為之;同性婚姻雖尚未被我國民法所明文承認,但不代表同性戀者不得收養子女。
收養子女仍應回到「養子女之最佳利益」考量才是,法官針對收養者作全面調查後,若認為收養者所提供之收養環境不錯,符合「養子女之最佳利益」時,應給予認可。於駁回收養裁定時,亦應給予人民信服之理由。
http://www.angle.com.tw/focus/focus213.asp
◆同性戀不能收養小孩? / 異教徒法律工作站
http://tw.myblog.yahoo.com/yangjames2000/article?mid=497&prev=595&next=381&page=1
◆桃園地方法院駁回女同性戀者收養子女聲請的判決評論
http://narzissmus.pixnet.net/blog/post/8557075
◆從絕對排斥、相對尊重到部份接納: 有關同性戀人身權益的人文思索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C-092-143.htm
◆同性戀領養小孩的新聞或資料
http://www.wretch.cc/blog/LaMaNews/10681675
11/11 社論
◆最遙遠的愛:家暴啟示錄
【聯合報╱社論】2009.11.11 04:23 am
「如果過去我擁有像現在一樣的力量,我所承受的暴力不會拖延到現在。」這是台灣第一部婚姻暴力婦女紀錄片「最遙遠的愛」中,一位終能離開家門的受暴女性回首多年來的折磨與隱忍,給自己人生下的註腳。這也同樣是片中另外三位婦女的寫照。
「最遙遠的愛」是一群律師捐款拍攝而成,記錄四名女性面對枕邊人暴力後,掙扎於守住婚姻或尊重自己,終於做出抉擇的生命紀實,是紀錄也是療傷,更是台灣社會許多婚暴婦女的心路歷程的縮影。此片近來接受贊助於各地放映並舉辦座談,期待為相同境遇者提供更多啟示與力量。
四個婚姻故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背景,但受暴歷程卻類似。暴力陰影讓親密關係變成「最遙遠的愛」;如果無法珍愛自己,其他的愛都是遙遠的。
近來,前立委王雪峰與丈夫王作良之間的家暴事件,成媒體焦點;公權力介入,核發保護令,依憑的還是王雪峰任立委時催生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名人家門之內的愛恨情仇,成了給世人觀看的一台戲,名人版的「最遙遠的愛」,問題益發難堪且難解。
其實,以為夫妻反目動粗只有販夫走卒才幹得出,正是婚暴迷思之一。婚姻暴力並無階級之分,高學歷而出現婚姻暴力者並不少見,因為暴力本質正是「權力」與「控制」,希冀在行為與精神上凌駕對方,並取得控制;高社經地位者並未在此傾向上免疫。
至 於女性,不論曾受多少教育、有多高的成就,走入婚姻,往往仍要承受父權傳統對好媳婦角色的諸多檢視。所有關於晏起、不做家事、不會洗碗、不生小孩、拖垮丈 夫、只顧娘家、家醜外揚等理由,都一一提出。曾有受暴女性被丈夫砍斷手骨,在保護令失效之後,仍被丈夫以「害我沒面子」為由,要她在祖先牌位前下跪認錯。 顯見許多人以為挑剔女性諸多「妻職不適任」,就能為施暴者揚起的手找到藉口。婚姻與家庭仍然是複製父權控制的重要基地,是性別意識革命極難攻克的場域。
在 許多婚暴情節中,最令旁觀者扼腕、心焦的,是一次次施暴後,在施暴者痛哭、下跪、送上一束玫瑰或者一紙悔過書,通常都能換來原諒,以及,下一次施暴的機 會。生活中壓力未解,處理爭執模式未變,接下來的劇本幾成公式:等著下一次的爭執施暴與再一次原諒,如此不斷循環,直到更大的傷害來襲。
事實上,家庭暴力從不會因為原諒而消失。受暴女性必得認知:忍耐不會換來改變;施暴者需要專業協助,才能改善情緒控制及關係霸凌的傾向。救世主式的慈悲與原宥,只會讓兩人一同沉沒在暴力循環中。
過去,社會總有「勸合不勸離」的「美德」,但如今情況不同。親友大聲質問:「妳為什麼不離開?」甚至以「太軟弱」、「妳找死嗎?」來責難,或以斷絕關係來逼迫受暴者走出困局———但這樣「愛的壓迫」,不也落入與施暴者相同的控制邏輯之中嗎?
其 實,家暴的破壞力道正在於它不僅傷害肉體,更摧殘受害者的人格與尊嚴。低自尊與低自信都是典型「被毆婦女症狀」,讓她們在思考未來時舉步維艱。結束親密關 係,原非易事,那是人生的重大失落,任何人皆然;若是加上長期孤立、經濟受控制、生命遭威脅,長期受暴引發情感性疾病,出現「社會退縮」的行為,離開就更 形困難。
在緊密牽絆的婚姻關係中,只有局中人才能明白其中輕重,為自己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我們能給當事人的支持,除引入專業處遇之外,當也包含鼓勵其重建尊嚴,並給予空間,使其以自己的時間表,拿回人生的自主權。
台灣社會無時不在上演諸多「最遙遠的愛」,但願社會由其中學到最重要的功課是:愛,需要自由與尊重;婚姻之內,也有人權與正義。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4463.shtml
◆社論-該檢討的不止是台大醫學系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1
知名神經科學教授洪蘭日前對媒體表示,台大醫學系的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吃泡麵、打手機、發簡訊,非常不認真,也不尊重授課老師。洪教授對這樣的言行作為予批判,說是「尸位素餐」。
新聞曝光之後,台大醫學院出現了三種聲音:其一是楊泮池院長表示要有錯就要改進,其二是學生辯稱洪蘭旁聽之課可能是通識營養學分,有以偏蓋全之嫌;其三則是醫院大老對於洪教授近似對外放話的意見表示方式極為不滿。以上這三種意見,都有些道理,也都值得拿出來好好檢視。
其 實不止台大,許多在各大學校園有所觀察的人都會發現,現在的大學生確實越來越「自我」。就學生而言,他們從小到大,漫無目的地K書、補習、聯考,幾乎在一 元化的升學管道被壓到窒息,一旦考上大學,他們瞬時掙脫了唯一升學的桎梏,遂開始了漫無邊際的自我「解放」。由於學生們在十幾年的求學過程中,其體育與群 育都受到忽視,因此孩子們未受引領而恣意行為,當然會出現洪教授描述的脫軌現象。
但是,這種現象應該相當普遍,既不限於台灣大學,也不止學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科系。從教育的立場我們確實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但也不必特別把台大醫學系視為標靶;只因為他們聯考分數高,就特別予以批判,叫他們「把位子讓出來」。
洪 教授並沒有在台大授課;她之所以對台大課堂有所觀察,是因為她參與醫學系評鑑。而其所訪視的課程,恐怕也如外界所說,是與醫學專業無關的通識課程。醫學系 學生專業課程負擔很重,通識課又與醫師考照無關,學生不重視通識課程確實不該,背後也有相當值得檢討的問題;但是話又說回來,大凡專業取向較重的大學科 系,不論工程、法律、金融、會計,學生們都是將通識課程當成營養學分;要檢討通識教育最好能全面性的開放檢討,最好宜避免針對特定科系大作文章。
就 算台大醫學院或其他學院的通識教育要做改善,其背後牽動的環結,也不止是台大;其實連高中教育與升學制度也該一併檢討。台灣升大學的學測分為三大類組,除 了少數跨組考生之外,絕大多數高中生在三年級就已經志趣有專攻。就醫學院學生而言,他們從高二開始就已經不碰史地公民,對於類似「醫學與社會」這樣的人文 課程,當然也就興趣缺缺。如果再加上大班上課、時段不佳、老師點名、學院地點偏僻等因素,學生們到課堂上睡覺、上網、恐怕就不是新聞了。
如 果拿美國通識教育知名的哈佛、耶魯做對比,則人家醫學教育根本是「學士後」的訓練,其在大學階段則至少有一半課程是在做通識學科的全面吸收。反觀台灣,我 們不但不是先通識、後專業的延後分流,反而在高二、高三就提前分殊,讓學生走進又窄又專的小路。無論如何,台灣通識教育失敗是體制性的大問題,單單挑台大 嚴批,恐怕是找偏了切入點。
最後,我們也要對洪蘭教授對台大醫學院的責觀方式做些檢視。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將學生導向正軌,鼓勵其自我 實踐。在教育的過程中,循循善誘絕不嫌少,而偶爾的當頭棒喝,也一定要顧及孩子們的尊嚴與榮譽。中、小學生們再不成材,頂多也只能私下訓斥鞭策,而不宜在 朝會「叫到司令台上」予以羞辱。誠如醫學院陳定信教授所言,既然醫學評鑑還沒有結束,所有為孩子們好的意見,都該在會議中理性抒發,而不宜向外部雜誌做情 緒宣洩。即便在雜誌上是用「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稱呼,但所指為何大家心知肚明。對醫學系教授與學生而言,他們似乎都有被請上朝會的司令台,體驗被羞辱的感 受。醫科評鑑委員在評鑑結束之前這樣的舉措,是不是動作也太大了一些?
總之,醫學院的通識課要檢討,但別的學院又何嘗不然?台大的課堂倫理待改進,但這又豈止是台大一校獨然?學生們課堂無狀該批評,而教授們不顧學生顏面的評論,恐怕亦非全無可議之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100435,00.html
◆社論-牆塌牆起20年:禍福相倚的全球化世界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1-11
物換星移,1989年在共產世界掀起的蘇東波浪潮,以柏林圍牆倒塌做為冷戰結束的象徵,繼之而起的全球化風潮席捲各地,忽焉已過20載。若以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為分界,此前18年,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主義不論姓資姓社,在和平紅利照拂下,經濟發展大多處於雨露均霑的昇平階段。
然而,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在市場經濟攀頂高峰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突遭晴天霹靂,金融風暴牽連全世界,全球化之弊昭然若揭;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勢力則展現快速的自癒力量,此消彼長間,國際財經決策的發語權,已從七大工業國(G7)獨攬走向G20分權,不再是資本主義說了就算。
舉世告別了穩健成長的美好年代,如今面對的是不確定的年代:經濟復甦未穩,原物料飆漲,資產泡沫與通膨幽靈隱隱作祟,實物資源的爭奪正取代虛擬槓桿的逐富;看似進展中的區域整合,未必是全球化再進階的前奏,卻可能是跨區經濟對抗的序曲。未來20年,意識型態的界線或許會益趨模糊,經濟競爭的藩籬卻有重新堆疊之虞!
從經濟規模的擴張來看,G2(美國與中國)無疑是冷戰結束的最大受益國,歐盟則贏得了貨幣整合的成果。當年鄧小平在六四事件與蘇東波共產政權垮台後南巡,確立「發展是硬道理」、「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經濟路線,奠定了中國以廉價勞工招商引資,成為世界工廠的基礎,日後以科技業為主的台商第二波西進,以及美國企業將訂單大量外包亞洲,皆與老鄧的發展政策環環相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中國1990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僅3,903億美元,到了2008年已激增至4.327兆美元,期間膨脹10倍之多,舉世無人能出其右。
在此同時,大量中國製造的低廉商品為美歐先進國家鋪陳了一條低通膨成長的穩健道路,加上油價長期持穩於10-40美元間,G7除日本之外,GDP皆倍增有餘,美國的增幅雖非最大,但因為底盤深厚,即使在新世紀先後遭遇科技與金融泡沫破滅之害,GDP仍從1990年的5.8兆美元迅速擴展至去年的14.44兆美元,遠遠拉開與所有對手的距離。
唯一的例外是日本。Sony在泡沫經濟鼎盛的1989年9月買下哥倫比亞影業,被視為「日本入侵美國」的代表作,但幾乎也是經濟盛極而衰的轉折點。近20年來,日本GDP僅成長60%強,去年為4.9兆美元,眼看就將被中國趕上;所謂lost decade(失落十年)也已從單數變成複數,究其原因,日本社會的封閉性與制度的僵固性,應是最主要原因。
然而,靠中國製造換取低通膨的效益終有盡頭,如今金磚四國崛起,從生產大國變身消費大國,開始對外競逐發展資源,所有的價格波動勢必回歸市場供需法則。以油價為例,從2004年告別長期盤整,到去年中攀至近150美元的天價,部份固然源於美元貶值與投機炒作,但新興國家突增的需求絕對有助燃作用,其他商品近年的波動加劇也同理可證。
當「世界工廠」的羽翼豐滿成既有生產力又有消費力的「世界市場」,它就變成舉世亟欲拉攏又不敢輕忽的大戶兼強敵。近期中國企業與省市高層來台,迎者絡繹不絕,其實只是全球巴望分食中國商機的一個縮影,就像當年台商追逐美歐大戶的場景一般,期待對岸為產業供應鏈提供新的出口。
在另一方面,中國與中東等有實物資源為後盾的國家開始在世界各地獵物併購,除了平添市場的波動性,也令各國戒慎恐懼,彷彿20年前「日本入侵美國」的翻版。而與當年日本已屆強弩之末不同的是,中國經濟成長目前還在初升段,中國錢對外蠶食鯨吞的後勁十足,強勢合縱連橫的結果,會在區域整合的過程中牽動何種選邊效應,也備受關切。
柏林牆倒20年,G2分庭抗禮儼然成形,一方是背負高赤字與高負債的資本主義舊強權,一方是坐擁大市場與高儲備的社會主義新強權,雙方領袖歐巴馬與胡錦濤雖多次在公開場合肯定自由貿易的可貴,反對重築貿易保護壁壘,但在馬胡中國峰會舉行前夕,兩國卻展開新一波反傾銷大戰,足見和平對話之不易。
未來20年,世人到底會距無藩籬的世界更近還是更遠,下週馬胡會所言所行,當可提供蛛絲馬跡。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1100231,00.html
◆經濟辭典:「日本- 消失的十年 "the lost decade"」
當全球一片不景氣時,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世界經濟將不會如1930年代所經歷的大蕭條,不過,這些經濟學者也預測世界經濟將走向類似日本「消失的十年」。這「消失的十年」又代表什麼樣的經濟呢?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採行保護關稅等措施,政府鼓勵國民存款,結果銀行資金充裕,借貸自然容易,再加上當時日本重視研發,種種優勢使日本貿易大好,日圓升值,熱錢湧進,這樣的情形自然成為投機的溫床。1989年日本股市飆到最高點幾乎達到三萬九千點,自此房產、股票一路下滑,面臨經濟泡沫化,,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至今日的八千多點。而這1990年代即為經濟學家們口中所謂「消失的十年」,意指日本在這十年中並非沒有投資或生產,可是生產成長率完全停滯不前。
目前的金融危機看起來即是企業將面臨長時期的生產成長率到退,或至少如日本般停滯不前,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家急於找出這「消失的十年」的原因與解方,希望能從中找出解決全球經濟危機的良方。
http://www.scanews.com/2009/04/s974/97403/
【聯合報╱社論】2009.11.11 04:23 am
「如果過去我擁有像現在一樣的力量,我所承受的暴力不會拖延到現在。」這是台灣第一部婚姻暴力婦女紀錄片「最遙遠的愛」中,一位終能離開家門的受暴女性回首多年來的折磨與隱忍,給自己人生下的註腳。這也同樣是片中另外三位婦女的寫照。
「最遙遠的愛」是一群律師捐款拍攝而成,記錄四名女性面對枕邊人暴力後,掙扎於守住婚姻或尊重自己,終於做出抉擇的生命紀實,是紀錄也是療傷,更是台灣社會許多婚暴婦女的心路歷程的縮影。此片近來接受贊助於各地放映並舉辦座談,期待為相同境遇者提供更多啟示與力量。
四個婚姻故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背景,但受暴歷程卻類似。暴力陰影讓親密關係變成「最遙遠的愛」;如果無法珍愛自己,其他的愛都是遙遠的。
近來,前立委王雪峰與丈夫王作良之間的家暴事件,成媒體焦點;公權力介入,核發保護令,依憑的還是王雪峰任立委時催生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名人家門之內的愛恨情仇,成了給世人觀看的一台戲,名人版的「最遙遠的愛」,問題益發難堪且難解。
其實,以為夫妻反目動粗只有販夫走卒才幹得出,正是婚暴迷思之一。婚姻暴力並無階級之分,高學歷而出現婚姻暴力者並不少見,因為暴力本質正是「權力」與「控制」,希冀在行為與精神上凌駕對方,並取得控制;高社經地位者並未在此傾向上免疫。
至 於女性,不論曾受多少教育、有多高的成就,走入婚姻,往往仍要承受父權傳統對好媳婦角色的諸多檢視。所有關於晏起、不做家事、不會洗碗、不生小孩、拖垮丈 夫、只顧娘家、家醜外揚等理由,都一一提出。曾有受暴女性被丈夫砍斷手骨,在保護令失效之後,仍被丈夫以「害我沒面子」為由,要她在祖先牌位前下跪認錯。 顯見許多人以為挑剔女性諸多「妻職不適任」,就能為施暴者揚起的手找到藉口。婚姻與家庭仍然是複製父權控制的重要基地,是性別意識革命極難攻克的場域。
在 許多婚暴情節中,最令旁觀者扼腕、心焦的,是一次次施暴後,在施暴者痛哭、下跪、送上一束玫瑰或者一紙悔過書,通常都能換來原諒,以及,下一次施暴的機 會。生活中壓力未解,處理爭執模式未變,接下來的劇本幾成公式:等著下一次的爭執施暴與再一次原諒,如此不斷循環,直到更大的傷害來襲。
事實上,家庭暴力從不會因為原諒而消失。受暴女性必得認知:忍耐不會換來改變;施暴者需要專業協助,才能改善情緒控制及關係霸凌的傾向。救世主式的慈悲與原宥,只會讓兩人一同沉沒在暴力循環中。
過去,社會總有「勸合不勸離」的「美德」,但如今情況不同。親友大聲質問:「妳為什麼不離開?」甚至以「太軟弱」、「妳找死嗎?」來責難,或以斷絕關係來逼迫受暴者走出困局———但這樣「愛的壓迫」,不也落入與施暴者相同的控制邏輯之中嗎?
其 實,家暴的破壞力道正在於它不僅傷害肉體,更摧殘受害者的人格與尊嚴。低自尊與低自信都是典型「被毆婦女症狀」,讓她們在思考未來時舉步維艱。結束親密關 係,原非易事,那是人生的重大失落,任何人皆然;若是加上長期孤立、經濟受控制、生命遭威脅,長期受暴引發情感性疾病,出現「社會退縮」的行為,離開就更 形困難。
在緊密牽絆的婚姻關係中,只有局中人才能明白其中輕重,為自己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我們能給當事人的支持,除引入專業處遇之外,當也包含鼓勵其重建尊嚴,並給予空間,使其以自己的時間表,拿回人生的自主權。
台灣社會無時不在上演諸多「最遙遠的愛」,但願社會由其中學到最重要的功課是:愛,需要自由與尊重;婚姻之內,也有人權與正義。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4463.shtml
◆社論-該檢討的不止是台大醫學系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1
知名神經科學教授洪蘭日前對媒體表示,台大醫學系的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吃泡麵、打手機、發簡訊,非常不認真,也不尊重授課老師。洪教授對這樣的言行作為予批判,說是「尸位素餐」。
新聞曝光之後,台大醫學院出現了三種聲音:其一是楊泮池院長表示要有錯就要改進,其二是學生辯稱洪蘭旁聽之課可能是通識營養學分,有以偏蓋全之嫌;其三則是醫院大老對於洪教授近似對外放話的意見表示方式極為不滿。以上這三種意見,都有些道理,也都值得拿出來好好檢視。
其 實不止台大,許多在各大學校園有所觀察的人都會發現,現在的大學生確實越來越「自我」。就學生而言,他們從小到大,漫無目的地K書、補習、聯考,幾乎在一 元化的升學管道被壓到窒息,一旦考上大學,他們瞬時掙脫了唯一升學的桎梏,遂開始了漫無邊際的自我「解放」。由於學生們在十幾年的求學過程中,其體育與群 育都受到忽視,因此孩子們未受引領而恣意行為,當然會出現洪教授描述的脫軌現象。
但是,這種現象應該相當普遍,既不限於台灣大學,也不止學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科系。從教育的立場我們確實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但也不必特別把台大醫學系視為標靶;只因為他們聯考分數高,就特別予以批判,叫他們「把位子讓出來」。
洪 教授並沒有在台大授課;她之所以對台大課堂有所觀察,是因為她參與醫學系評鑑。而其所訪視的課程,恐怕也如外界所說,是與醫學專業無關的通識課程。醫學系 學生專業課程負擔很重,通識課又與醫師考照無關,學生不重視通識課程確實不該,背後也有相當值得檢討的問題;但是話又說回來,大凡專業取向較重的大學科 系,不論工程、法律、金融、會計,學生們都是將通識課程當成營養學分;要檢討通識教育最好能全面性的開放檢討,最好宜避免針對特定科系大作文章。
就 算台大醫學院或其他學院的通識教育要做改善,其背後牽動的環結,也不止是台大;其實連高中教育與升學制度也該一併檢討。台灣升大學的學測分為三大類組,除 了少數跨組考生之外,絕大多數高中生在三年級就已經志趣有專攻。就醫學院學生而言,他們從高二開始就已經不碰史地公民,對於類似「醫學與社會」這樣的人文 課程,當然也就興趣缺缺。如果再加上大班上課、時段不佳、老師點名、學院地點偏僻等因素,學生們到課堂上睡覺、上網、恐怕就不是新聞了。
如 果拿美國通識教育知名的哈佛、耶魯做對比,則人家醫學教育根本是「學士後」的訓練,其在大學階段則至少有一半課程是在做通識學科的全面吸收。反觀台灣,我 們不但不是先通識、後專業的延後分流,反而在高二、高三就提前分殊,讓學生走進又窄又專的小路。無論如何,台灣通識教育失敗是體制性的大問題,單單挑台大 嚴批,恐怕是找偏了切入點。
最後,我們也要對洪蘭教授對台大醫學院的責觀方式做些檢視。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將學生導向正軌,鼓勵其自我 實踐。在教育的過程中,循循善誘絕不嫌少,而偶爾的當頭棒喝,也一定要顧及孩子們的尊嚴與榮譽。中、小學生們再不成材,頂多也只能私下訓斥鞭策,而不宜在 朝會「叫到司令台上」予以羞辱。誠如醫學院陳定信教授所言,既然醫學評鑑還沒有結束,所有為孩子們好的意見,都該在會議中理性抒發,而不宜向外部雜誌做情 緒宣洩。即便在雜誌上是用「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稱呼,但所指為何大家心知肚明。對醫學系教授與學生而言,他們似乎都有被請上朝會的司令台,體驗被羞辱的感 受。醫科評鑑委員在評鑑結束之前這樣的舉措,是不是動作也太大了一些?
總之,醫學院的通識課要檢討,但別的學院又何嘗不然?台大的課堂倫理待改進,但這又豈止是台大一校獨然?學生們課堂無狀該批評,而教授們不顧學生顏面的評論,恐怕亦非全無可議之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100435,00.html
◆社論-牆塌牆起20年:禍福相倚的全球化世界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1-11
物換星移,1989年在共產世界掀起的蘇東波浪潮,以柏林圍牆倒塌做為冷戰結束的象徵,繼之而起的全球化風潮席捲各地,忽焉已過20載。若以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為分界,此前18年,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主義不論姓資姓社,在和平紅利照拂下,經濟發展大多處於雨露均霑的昇平階段。
然而,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在市場經濟攀頂高峰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突遭晴天霹靂,金融風暴牽連全世界,全球化之弊昭然若揭;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勢力則展現快速的自癒力量,此消彼長間,國際財經決策的發語權,已從七大工業國(G7)獨攬走向G20分權,不再是資本主義說了就算。
舉世告別了穩健成長的美好年代,如今面對的是不確定的年代:經濟復甦未穩,原物料飆漲,資產泡沫與通膨幽靈隱隱作祟,實物資源的爭奪正取代虛擬槓桿的逐富;看似進展中的區域整合,未必是全球化再進階的前奏,卻可能是跨區經濟對抗的序曲。未來20年,意識型態的界線或許會益趨模糊,經濟競爭的藩籬卻有重新堆疊之虞!
從經濟規模的擴張來看,G2(美國與中國)無疑是冷戰結束的最大受益國,歐盟則贏得了貨幣整合的成果。當年鄧小平在六四事件與蘇東波共產政權垮台後南巡,確立「發展是硬道理」、「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經濟路線,奠定了中國以廉價勞工招商引資,成為世界工廠的基礎,日後以科技業為主的台商第二波西進,以及美國企業將訂單大量外包亞洲,皆與老鄧的發展政策環環相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中國1990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僅3,903億美元,到了2008年已激增至4.327兆美元,期間膨脹10倍之多,舉世無人能出其右。
在此同時,大量中國製造的低廉商品為美歐先進國家鋪陳了一條低通膨成長的穩健道路,加上油價長期持穩於10-40美元間,G7除日本之外,GDP皆倍增有餘,美國的增幅雖非最大,但因為底盤深厚,即使在新世紀先後遭遇科技與金融泡沫破滅之害,GDP仍從1990年的5.8兆美元迅速擴展至去年的14.44兆美元,遠遠拉開與所有對手的距離。
唯一的例外是日本。Sony在泡沫經濟鼎盛的1989年9月買下哥倫比亞影業,被視為「日本入侵美國」的代表作,但幾乎也是經濟盛極而衰的轉折點。近20年來,日本GDP僅成長60%強,去年為4.9兆美元,眼看就將被中國趕上;所謂lost decade(失落十年)也已從單數變成複數,究其原因,日本社會的封閉性與制度的僵固性,應是最主要原因。
然而,靠中國製造換取低通膨的效益終有盡頭,如今金磚四國崛起,從生產大國變身消費大國,開始對外競逐發展資源,所有的價格波動勢必回歸市場供需法則。以油價為例,從2004年告別長期盤整,到去年中攀至近150美元的天價,部份固然源於美元貶值與投機炒作,但新興國家突增的需求絕對有助燃作用,其他商品近年的波動加劇也同理可證。
當「世界工廠」的羽翼豐滿成既有生產力又有消費力的「世界市場」,它就變成舉世亟欲拉攏又不敢輕忽的大戶兼強敵。近期中國企業與省市高層來台,迎者絡繹不絕,其實只是全球巴望分食中國商機的一個縮影,就像當年台商追逐美歐大戶的場景一般,期待對岸為產業供應鏈提供新的出口。
在另一方面,中國與中東等有實物資源為後盾的國家開始在世界各地獵物併購,除了平添市場的波動性,也令各國戒慎恐懼,彷彿20年前「日本入侵美國」的翻版。而與當年日本已屆強弩之末不同的是,中國經濟成長目前還在初升段,中國錢對外蠶食鯨吞的後勁十足,強勢合縱連橫的結果,會在區域整合的過程中牽動何種選邊效應,也備受關切。
柏林牆倒20年,G2分庭抗禮儼然成形,一方是背負高赤字與高負債的資本主義舊強權,一方是坐擁大市場與高儲備的社會主義新強權,雙方領袖歐巴馬與胡錦濤雖多次在公開場合肯定自由貿易的可貴,反對重築貿易保護壁壘,但在馬胡中國峰會舉行前夕,兩國卻展開新一波反傾銷大戰,足見和平對話之不易。
未來20年,世人到底會距無藩籬的世界更近還是更遠,下週馬胡會所言所行,當可提供蛛絲馬跡。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1100231,00.html
◆經濟辭典:「日本- 消失的十年 "the lost decade"」
當全球一片不景氣時,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世界經濟將不會如1930年代所經歷的大蕭條,不過,這些經濟學者也預測世界經濟將走向類似日本「消失的十年」。這「消失的十年」又代表什麼樣的經濟呢?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採行保護關稅等措施,政府鼓勵國民存款,結果銀行資金充裕,借貸自然容易,再加上當時日本重視研發,種種優勢使日本貿易大好,日圓升值,熱錢湧進,這樣的情形自然成為投機的溫床。1989年日本股市飆到最高點幾乎達到三萬九千點,自此房產、股票一路下滑,面臨經濟泡沫化,,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至今日的八千多點。而這1990年代即為經濟學家們口中所謂「消失的十年」,意指日本在這十年中並非沒有投資或生產,可是生產成長率完全停滯不前。
目前的金融危機看起來即是企業將面臨長時期的生產成長率到退,或至少如日本般停滯不前,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家急於找出這「消失的十年」的原因與解方,希望能從中找出解決全球經濟危機的良方。
http://www.scanews.com/2009/04/s974/97403/
我愛樊遲
◆我愛樊遲
【聯合報╱祁立峰】 2009.11.11 03:49 am
我們的樊遲依舊好學不倦、樂以忘憂,不甘心就這樣懦弱喪志,自我閹割於工具理性之內……
那璀璨耀眼幾乎不能逼視的青春時光中,我們虛擲年齡的花朵,從繽紛豔異的西門町服飾店、倒懸玩偶手機吊飾塞滿拍貼機的萬年大樓、新增設三維立體顯像的國賓影城,插枝嫁接,被挪去上國文課。而國文課除正規課本以外,焚膏繼晷,耗掉老半天時數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但橫增蔓衍,最後你除了強記硬誦幾則題解大意解釋名詞以外,你發現,最關鍵的,終究都沒讀通。
這時候你總會想起樊遲。那個《論語》記載中,老師一教再教,卻總是弄不懂,整天追問個沒完的愚騃駑鈍的傢伙。
孔子聖人哉,但根據文獻,他好像也不能算是那種——不點名不簽到不冷嘲熱諷批評學生的好人教授。《論語》中有幾個箭垛型的學生,他們沒事不多喝水,也不常發言,卻飽滿負面意向,就像子張或宰予。子張在《論語》記載不過就三次,向孔子諮詢關於「干祿」和「達」的議題。用當代複製鏡城語彙來翻譯,子張像極藝能圈的通告小模、浮華塵世的酒促妹,或文壇新秀,以一夕暴紅為己任。當然,儒家宗法溫情脈脈,齊家治國也得以親親尊尊為前提。子張的志向儼然有內化的違和與不協調感,宛如光線穿透水面介質,而折射率失焦散射。不過你總疑惑,幾個學長如顏淵、曾參都包裝得挺漂亮,尤其是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哪來那麼旖旎的魔幻寫實場景?相形之下,子張這套未免太敢曝(campy)太粗製濫造。不是教他巧言令色,但裝也得裝個樣。
宰予和孔子的轇轕恩怨來得更直截也更兵戎倥傯。宰予曾向孔子提議修改所謂的「三年之喪」,而且他的理由很機車,他說老師,「君子三年不為禮樂,則禮崩樂壞」……儒家以禮樂教化旨歸,但宰予從源頭直指此一禮制廢耕忘織的矛盾論。他前腳邁出楹廊,老師就怒搞搞,「予之不仁矣」。君子能不能背後說壞話,《論語》沒謄載這條。不過宰予的提案爾後倒成為墨家政見主軸。道不同不相為謀,聽課睡覺也算對恐怖大論述的反撲,從這個角度來說——「晝寢」和「朽木不可雕」,也只能說:科科,不意外……
但樊遲基本上既不急功近利,也沒天生反骨,根據《論語》中「樊遲御」、「樊遲請學農」的論點來說,他反倒是今日光怪陸離光痕斑駁網路世代的始祖,是典型的宅男模範生。「御」就是駕車,就是當司機,換言之就是「駝獸」;「學農」、「學圃」就是種田和種菜,換言之就是「工具人」。顯然,樊遲也和少年孔子一樣「多能鄙事」,能莊稼又能御車,如果換算帶入今日的兩性交誼媒介,不就是往返宿舍送早點夜消,再外掛南來北往接送駝運。但諸位理當猶記——當樊遲問畢農圃的工具卡榫操作法則,老師又是怎麼在背後說他壞話的嗎?「小人哉,樊須也」。依稀國文老師螢光筆畫重點底下的解釋,此「小人」指的是地位卑下、行徑粗鄙……你勾勒出一眼瞳轉瞬的悲慘景觀——連續幾周間的工具人當畢,估算彼此的親暱程度,理當抵達舒適等級,自我感覺良好的蝸居直宅男於是滿心懷抱殷切期盼,於今晚臨寢前MSN內裡和女孩來上一章回濛曖甜膩絮語,未料才一登入,那對話方框大頭貼裡笑吟吟、眼睛眨巴眨巴閃著無辜靈光的圖片對象,竟率先切換成「忙碌」狀態,「在弄報告耶Sorry」、「等等要跟學長線上咪聽呢*0*」、「先洗澡去掰」……
當然啦,和樊遲的那些潮男型男、多金男、肌肉棒子或油腔滑調的學長相比,此處的「小人」,無論怎麼畫重點線或放進模擬考題庫來解釋,都應當作「好人」的意思理解吧!
當然,至聖先師不能類比成神光熠熠美人兒,或在無名裡擺弄大眼睛捲俏假睫毛黑亮眼影的自拍妹兵團。但我們的樊遲依舊好學不倦、樂以忘憂,不甘心就這樣懦弱喪志,自我閹割於工具理性之內。中學時誰都默誦過這一段,「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同樣充分掌握接送路途中氤氳失真的最好時光,就像好人卡工具卡好姊妹卡的終極階級版,就算僅是與正妹接送路途的乍暫明媚美好,就算只凝望女孩靜好側臉,聆聽她皓齒明眸、輕啟朱唇的一句「真的好方便唷,謝謝你」、「那麼晚如果沒人載我回去,不知道有多危險」……身為工具人,聽到這些也堪稱此生無憾。只是我們的樊遲終究還是沒好好把握,「何謂也」、「何謂也」地問個不停。「為什麼後來我們沒在一起」、「為什麼她不上線」、「好像衝了之後就被刻意疏遠」?不知停損點為何物,持續付出愛、關心、呵護、信賴與守候,相信只要戮力終將開花結果……你愛樊遲,卻說什麼都不願步上他的後塵。
那麼,難道不該為我們的好人樊遲那堅韌的付出、義無反顧的勇氣,投注憐憫眼神,和再來一次、影印一次、最後一次的愛的鼓勵嗎?
【2009/11/11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243904.shtml
◆小新之死
【聯合報╱祁立峰】 2009.10.02 04:10 am
一歲將暮,要說這是名人殞落的一年,倒也不為過。只是比起身分國籍世代影響力迢遠的歌手演員或財閥業主,臼井儀人和他的《蠟筆小新》之死,大概更教我們這個新世代低迴惋嘆。
山巒壑底那具屍體被確認是臼井老師的凌晨,專屬討論區橫徵暴斂,擁進數以千計前來悼亡的粉絲。《蠟筆小新》十七年連載,或許猶非《小叮噹》或《龍貓》等橫跨昭和平成的國民偶像來得根深柢固,但野原新之助一家人,和整個埼玉縣春日部市的人際網絡叢,彷彿與書迷的生活場所珠聯璧合。而這歲月靜好、煙塵濛昧的鄉城,不斷補綴進日常現實也親切偶遇的角色演員——鄰居多嘴饒舌的歐巴桑、旖旎耀眼的娜娜子大姊姊、化妝過了頭的松阪老師……那麼熙攘卻普視的生活故事輕易而妥切地,變成我們的青春與成長的注疏。
就算不是小新迷,也多少能搬演新之助的幾項不傳絕學:露屁屁攻擊、屁屁移動、動感超人之動感光波……在過程中,我們於是誤以為,這一輪太平盛世就像小新所演繹的那樣陽光和煦、現世安穩——瑟縮狗屋裡的寵物小白,等不到小主人帶牠溜達;開車技術欠佳的老媽美犽,總睡著沒有盡頭的午覺;腳臭的老爸廣志背負三十年房貸,平庸地當個上班族苟延殘喘。盛夏的蟬聲、夕陽映照的動感幼稚園,如封絕閉塞於紛擾俗世之外的向日葵小班,那個永遠五歲的、喜歡開高衩泳裝大姊姊、喜歡動感超人的濃眉大眼男孩,以歡騰、胡鬧、唬爛、惡戲,或陰錯陽差的愛情、勇敢和信仰,歪打正著拯救了這個世界。
這一切好像繁華夢境甬洞以外的那個房間裡,按劇本排程上演的故事和故事。那是一個用夢想和幻覺,就可以剛好整除的最大公約數。
幼年時我們多少偶有疑惑。何以暑假匆忙悲懷結束,大雄、胖虎、靜香依舊坐在四年級的教室,寫著千篇一律的整數相乘法。櫻桃小丸子何其幸運,繼續坐在她最末排的雙人木桌,隔壁就是此生最要好的姊妹淘小玉。我們被拋入時間流動的規則內裡,被賦予孜矻匍匐前進的超級任務,然後和電視螢屏裡那些無有衰老無有變異無有肉身的卡通演員,在黯淡迴廊轉折處,嫉妒傷感地錯身。
然而隨著作者殞落,虛構擬像而成的整座海市蜃樓,一瞬就崩解,灰飛煙滅。野原廣志會不會升上夢寐以求的課長呢?風間會不會變成公司董事呢?愛漂亮的妮妮、流鼻水的阿呆,和小新、小葵,他們長大之後會做什麼呢?還是這注定了他們得像紫衣吹笛人或彼得潘的童話,時間靜止,然後,永遠在幻想的烏托邦裡,再不長大?
精神分析學家拉崗有一套很著名的理論,叫創傷延遲反應(deferred action)。創傷發生時我們往往無法立即反應,而依據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將之壓抑、轉化。不過有時候我總覺得理論也可能有物競天擇、與時汰換的可能。新世代比起過往,更不善於隱蔽與壓抑,我們被侵蝕損害、痛徹心扉地嘶吼、困躓、失聲痛哭,接著再很快地自我療癒、復原,然後伴隨著漫畫夾頁誇張而全彩的圖畫與對白,奮力一躍,然後一夜長大。
至愛無罣,至痛無言。大人們搞不懂這種與生俱來的療癒體質,這就是「赤子之心」,心裡長駐著一個像蠟筆小新那樣的五歲男孩,所以我們可以放肆地無厘頭、胡搞、惡作劇、口沒遮攔,在穿越一切意義之後,揭穿那真相或現實本質的意義——即毫無意義。
大部分的時候,五歲的男孩都會長大成人,大部分的時候,動感超人也沒辦法及時趕來,拯救山難的漫畫家或瀕臨破繭劇痛的青春期少年們。但有的時候,青春將成為隱喻,變身為一部電影、一本漫畫或一個卡通人物。然後我們就得以回到過去,甚至不需要那個現在改名叫《哆啦A夢》的機器貓,或大雄抽屜裡的時光機。
【2009/10/02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9/10/2/NEWS/READING/X5/5170820.shtml
【聯合報╱祁立峰】 2009.11.11 03:49 am
我們的樊遲依舊好學不倦、樂以忘憂,不甘心就這樣懦弱喪志,自我閹割於工具理性之內……
那璀璨耀眼幾乎不能逼視的青春時光中,我們虛擲年齡的花朵,從繽紛豔異的西門町服飾店、倒懸玩偶手機吊飾塞滿拍貼機的萬年大樓、新增設三維立體顯像的國賓影城,插枝嫁接,被挪去上國文課。而國文課除正規課本以外,焚膏繼晷,耗掉老半天時數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但橫增蔓衍,最後你除了強記硬誦幾則題解大意解釋名詞以外,你發現,最關鍵的,終究都沒讀通。
這時候你總會想起樊遲。那個《論語》記載中,老師一教再教,卻總是弄不懂,整天追問個沒完的愚騃駑鈍的傢伙。
孔子聖人哉,但根據文獻,他好像也不能算是那種——不點名不簽到不冷嘲熱諷批評學生的好人教授。《論語》中有幾個箭垛型的學生,他們沒事不多喝水,也不常發言,卻飽滿負面意向,就像子張或宰予。子張在《論語》記載不過就三次,向孔子諮詢關於「干祿」和「達」的議題。用當代複製鏡城語彙來翻譯,子張像極藝能圈的通告小模、浮華塵世的酒促妹,或文壇新秀,以一夕暴紅為己任。當然,儒家宗法溫情脈脈,齊家治國也得以親親尊尊為前提。子張的志向儼然有內化的違和與不協調感,宛如光線穿透水面介質,而折射率失焦散射。不過你總疑惑,幾個學長如顏淵、曾參都包裝得挺漂亮,尤其是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哪來那麼旖旎的魔幻寫實場景?相形之下,子張這套未免太敢曝(campy)太粗製濫造。不是教他巧言令色,但裝也得裝個樣。
宰予和孔子的轇轕恩怨來得更直截也更兵戎倥傯。宰予曾向孔子提議修改所謂的「三年之喪」,而且他的理由很機車,他說老師,「君子三年不為禮樂,則禮崩樂壞」……儒家以禮樂教化旨歸,但宰予從源頭直指此一禮制廢耕忘織的矛盾論。他前腳邁出楹廊,老師就怒搞搞,「予之不仁矣」。君子能不能背後說壞話,《論語》沒謄載這條。不過宰予的提案爾後倒成為墨家政見主軸。道不同不相為謀,聽課睡覺也算對恐怖大論述的反撲,從這個角度來說——「晝寢」和「朽木不可雕」,也只能說:科科,不意外……
但樊遲基本上既不急功近利,也沒天生反骨,根據《論語》中「樊遲御」、「樊遲請學農」的論點來說,他反倒是今日光怪陸離光痕斑駁網路世代的始祖,是典型的宅男模範生。「御」就是駕車,就是當司機,換言之就是「駝獸」;「學農」、「學圃」就是種田和種菜,換言之就是「工具人」。顯然,樊遲也和少年孔子一樣「多能鄙事」,能莊稼又能御車,如果換算帶入今日的兩性交誼媒介,不就是往返宿舍送早點夜消,再外掛南來北往接送駝運。但諸位理當猶記——當樊遲問畢農圃的工具卡榫操作法則,老師又是怎麼在背後說他壞話的嗎?「小人哉,樊須也」。依稀國文老師螢光筆畫重點底下的解釋,此「小人」指的是地位卑下、行徑粗鄙……你勾勒出一眼瞳轉瞬的悲慘景觀——連續幾周間的工具人當畢,估算彼此的親暱程度,理當抵達舒適等級,自我感覺良好的蝸居直宅男於是滿心懷抱殷切期盼,於今晚臨寢前MSN內裡和女孩來上一章回濛曖甜膩絮語,未料才一登入,那對話方框大頭貼裡笑吟吟、眼睛眨巴眨巴閃著無辜靈光的圖片對象,竟率先切換成「忙碌」狀態,「在弄報告耶Sorry」、「等等要跟學長線上咪聽呢*0*」、「先洗澡去掰」……
當然啦,和樊遲的那些潮男型男、多金男、肌肉棒子或油腔滑調的學長相比,此處的「小人」,無論怎麼畫重點線或放進模擬考題庫來解釋,都應當作「好人」的意思理解吧!
當然,至聖先師不能類比成神光熠熠美人兒,或在無名裡擺弄大眼睛捲俏假睫毛黑亮眼影的自拍妹兵團。但我們的樊遲依舊好學不倦、樂以忘憂,不甘心就這樣懦弱喪志,自我閹割於工具理性之內。中學時誰都默誦過這一段,「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同樣充分掌握接送路途中氤氳失真的最好時光,就像好人卡工具卡好姊妹卡的終極階級版,就算僅是與正妹接送路途的乍暫明媚美好,就算只凝望女孩靜好側臉,聆聽她皓齒明眸、輕啟朱唇的一句「真的好方便唷,謝謝你」、「那麼晚如果沒人載我回去,不知道有多危險」……身為工具人,聽到這些也堪稱此生無憾。只是我們的樊遲終究還是沒好好把握,「何謂也」、「何謂也」地問個不停。「為什麼後來我們沒在一起」、「為什麼她不上線」、「好像衝了之後就被刻意疏遠」?不知停損點為何物,持續付出愛、關心、呵護、信賴與守候,相信只要戮力終將開花結果……你愛樊遲,卻說什麼都不願步上他的後塵。
那麼,難道不該為我們的好人樊遲那堅韌的付出、義無反顧的勇氣,投注憐憫眼神,和再來一次、影印一次、最後一次的愛的鼓勵嗎?
【2009/11/11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243904.shtml
◆小新之死
【聯合報╱祁立峰】 2009.10.02 04:10 am
一歲將暮,要說這是名人殞落的一年,倒也不為過。只是比起身分國籍世代影響力迢遠的歌手演員或財閥業主,臼井儀人和他的《蠟筆小新》之死,大概更教我們這個新世代低迴惋嘆。
山巒壑底那具屍體被確認是臼井老師的凌晨,專屬討論區橫徵暴斂,擁進數以千計前來悼亡的粉絲。《蠟筆小新》十七年連載,或許猶非《小叮噹》或《龍貓》等橫跨昭和平成的國民偶像來得根深柢固,但野原新之助一家人,和整個埼玉縣春日部市的人際網絡叢,彷彿與書迷的生活場所珠聯璧合。而這歲月靜好、煙塵濛昧的鄉城,不斷補綴進日常現實也親切偶遇的角色演員——鄰居多嘴饒舌的歐巴桑、旖旎耀眼的娜娜子大姊姊、化妝過了頭的松阪老師……那麼熙攘卻普視的生活故事輕易而妥切地,變成我們的青春與成長的注疏。
就算不是小新迷,也多少能搬演新之助的幾項不傳絕學:露屁屁攻擊、屁屁移動、動感超人之動感光波……在過程中,我們於是誤以為,這一輪太平盛世就像小新所演繹的那樣陽光和煦、現世安穩——瑟縮狗屋裡的寵物小白,等不到小主人帶牠溜達;開車技術欠佳的老媽美犽,總睡著沒有盡頭的午覺;腳臭的老爸廣志背負三十年房貸,平庸地當個上班族苟延殘喘。盛夏的蟬聲、夕陽映照的動感幼稚園,如封絕閉塞於紛擾俗世之外的向日葵小班,那個永遠五歲的、喜歡開高衩泳裝大姊姊、喜歡動感超人的濃眉大眼男孩,以歡騰、胡鬧、唬爛、惡戲,或陰錯陽差的愛情、勇敢和信仰,歪打正著拯救了這個世界。
這一切好像繁華夢境甬洞以外的那個房間裡,按劇本排程上演的故事和故事。那是一個用夢想和幻覺,就可以剛好整除的最大公約數。
幼年時我們多少偶有疑惑。何以暑假匆忙悲懷結束,大雄、胖虎、靜香依舊坐在四年級的教室,寫著千篇一律的整數相乘法。櫻桃小丸子何其幸運,繼續坐在她最末排的雙人木桌,隔壁就是此生最要好的姊妹淘小玉。我們被拋入時間流動的規則內裡,被賦予孜矻匍匐前進的超級任務,然後和電視螢屏裡那些無有衰老無有變異無有肉身的卡通演員,在黯淡迴廊轉折處,嫉妒傷感地錯身。
然而隨著作者殞落,虛構擬像而成的整座海市蜃樓,一瞬就崩解,灰飛煙滅。野原廣志會不會升上夢寐以求的課長呢?風間會不會變成公司董事呢?愛漂亮的妮妮、流鼻水的阿呆,和小新、小葵,他們長大之後會做什麼呢?還是這注定了他們得像紫衣吹笛人或彼得潘的童話,時間靜止,然後,永遠在幻想的烏托邦裡,再不長大?
精神分析學家拉崗有一套很著名的理論,叫創傷延遲反應(deferred action)。創傷發生時我們往往無法立即反應,而依據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將之壓抑、轉化。不過有時候我總覺得理論也可能有物競天擇、與時汰換的可能。新世代比起過往,更不善於隱蔽與壓抑,我們被侵蝕損害、痛徹心扉地嘶吼、困躓、失聲痛哭,接著再很快地自我療癒、復原,然後伴隨著漫畫夾頁誇張而全彩的圖畫與對白,奮力一躍,然後一夜長大。
至愛無罣,至痛無言。大人們搞不懂這種與生俱來的療癒體質,這就是「赤子之心」,心裡長駐著一個像蠟筆小新那樣的五歲男孩,所以我們可以放肆地無厘頭、胡搞、惡作劇、口沒遮攔,在穿越一切意義之後,揭穿那真相或現實本質的意義——即毫無意義。
大部分的時候,五歲的男孩都會長大成人,大部分的時候,動感超人也沒辦法及時趕來,拯救山難的漫畫家或瀕臨破繭劇痛的青春期少年們。但有的時候,青春將成為隱喻,變身為一部電影、一本漫畫或一個卡通人物。然後我們就得以回到過去,甚至不需要那個現在改名叫《哆啦A夢》的機器貓,或大雄抽屜裡的時光機。
【2009/10/02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9/10/2/NEWS/READING/X5/5170820.shtml
種植基改作物 應理性討論
◆種植基改作物 應理性討論
【賀端華】中國時報 2009-11-11
種植基改作物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因為正反意見各有不同的考量,但這是一個全球趨勢,越來越多的地區已開始大面積種植。台灣高度依賴先進科學來發展生物科技,也是WTO架構下進行自由貿易的國家,已進口基改大豆及玉米多年,多數人也長期食用基改產品,因此對於這個議題無法置身事外,大家能理性討論是一件好事。
任何產品商業化皆須透過政府有效的管理與監督,以造福國家經濟及消費者與環境的安全。如同許多醫藥及工業產品,基改作物也需要透過政府的管理以避免不良後果。
台灣農業生產的成本極高,因此更需要以基改方式降低成本。由國外經驗已知,抗病蟲害基改作物可為農民降低一半農藥的成本,而農作物因成長良好,收成更可增加至少三成,再加上減少了農藥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危害,其整體經濟效益絕對高過基改種子的成本,這是高達九三%的美國農民願意種植基改作物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於政策限制而未能積極研發抗病蟲害、耐逆境及減少肥料施用之基改糧食及飼料作物,導致台灣種植的非基改玉米及大豆必須施用大量的農藥及肥料,生產成本遠高於進口,也因此仰賴大量的進口。基改作物尚可生產醫藥、健康及工業用途產品,種植面積不需很大,可以隔離方式種植,會有極高的附加價值,這是另一個台灣有利基、較能永續經營農業的方式。
國內農經專家已做過評估,利用稻米生產有益人體與動物的植酸酵素,其產值接近外銷稻米一年的產值,僅此一項產品即有此利基,更何況有更多類似的產品可發展。國內外研究已顯示,種植自花授粉的基改作物,例如水稻,以二米高的綠離或在無障礙下間隔三十至四十公尺,即可有效隔絕基改水稻花粉的傳播,其管理並不比許多生產藥品或有毒物質的工廠困難。
社會大眾對基改基因的來源有所疑慮。事實上,目前多數基因皆源自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或植物本身。如抗蟲的BT基因來自有機農業大量使用的蘇力菌,而水稻抗鹽、抗旱及抗冷基因即來自水稻本身,這些基因及產物在腸胃內皆被安全分解。科學家發展基改作物,著眼點皆在於其確可維護人體健康與環境生態。
台灣出口農產品占所有出口產品產值的比率,由民國八十年的十二.八%降至九十七年的一.六%。其中出口農作物占所有出口農產品比例僅三 ○%。由此可見,台灣農產品的外銷比例不但逐年降低,而且產值也甚低,但是付出的代價是農作物高科技無法進步及不具國際競爭力,消費者的健康及環境也因大量使用農藥而飽受威脅。
台灣最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為美國(占三分之一),已大量種植基改作物。而由衛生署近日公告基改稻米及木瓜可辦理查驗登記一事,即可知未來將有更多的各國基改產品陸續進口。目前台灣農業處在人工及土地昂貴、傳統農業產值極低、沒有競爭力的困境下,如果讓大量國外基改作物進口,而卻不理性地限制國內自行研發的技術,不知前途在哪裡。這些問題是否應該更理性地來討論?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前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總主持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1100437,00.html
※延伸閱讀:
基改作物
【賀端華】中國時報 2009-11-11
種植基改作物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因為正反意見各有不同的考量,但這是一個全球趨勢,越來越多的地區已開始大面積種植。台灣高度依賴先進科學來發展生物科技,也是WTO架構下進行自由貿易的國家,已進口基改大豆及玉米多年,多數人也長期食用基改產品,因此對於這個議題無法置身事外,大家能理性討論是一件好事。
任何產品商業化皆須透過政府有效的管理與監督,以造福國家經濟及消費者與環境的安全。如同許多醫藥及工業產品,基改作物也需要透過政府的管理以避免不良後果。
台灣農業生產的成本極高,因此更需要以基改方式降低成本。由國外經驗已知,抗病蟲害基改作物可為農民降低一半農藥的成本,而農作物因成長良好,收成更可增加至少三成,再加上減少了農藥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危害,其整體經濟效益絕對高過基改種子的成本,這是高達九三%的美國農民願意種植基改作物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於政策限制而未能積極研發抗病蟲害、耐逆境及減少肥料施用之基改糧食及飼料作物,導致台灣種植的非基改玉米及大豆必須施用大量的農藥及肥料,生產成本遠高於進口,也因此仰賴大量的進口。基改作物尚可生產醫藥、健康及工業用途產品,種植面積不需很大,可以隔離方式種植,會有極高的附加價值,這是另一個台灣有利基、較能永續經營農業的方式。
國內農經專家已做過評估,利用稻米生產有益人體與動物的植酸酵素,其產值接近外銷稻米一年的產值,僅此一項產品即有此利基,更何況有更多類似的產品可發展。國內外研究已顯示,種植自花授粉的基改作物,例如水稻,以二米高的綠離或在無障礙下間隔三十至四十公尺,即可有效隔絕基改水稻花粉的傳播,其管理並不比許多生產藥品或有毒物質的工廠困難。
社會大眾對基改基因的來源有所疑慮。事實上,目前多數基因皆源自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或植物本身。如抗蟲的BT基因來自有機農業大量使用的蘇力菌,而水稻抗鹽、抗旱及抗冷基因即來自水稻本身,這些基因及產物在腸胃內皆被安全分解。科學家發展基改作物,著眼點皆在於其確可維護人體健康與環境生態。
台灣出口農產品占所有出口產品產值的比率,由民國八十年的十二.八%降至九十七年的一.六%。其中出口農作物占所有出口農產品比例僅三 ○%。由此可見,台灣農產品的外銷比例不但逐年降低,而且產值也甚低,但是付出的代價是農作物高科技無法進步及不具國際競爭力,消費者的健康及環境也因大量使用農藥而飽受威脅。
台灣最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為美國(占三分之一),已大量種植基改作物。而由衛生署近日公告基改稻米及木瓜可辦理查驗登記一事,即可知未來將有更多的各國基改產品陸續進口。目前台灣農業處在人工及土地昂貴、傳統農業產值極低、沒有競爭力的困境下,如果讓大量國外基改作物進口,而卻不理性地限制國內自行研發的技術,不知前途在哪裡。這些問題是否應該更理性地來討論?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前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總主持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1100437,00.html
※延伸閱讀:
基改作物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11/10 社論
◆社論-行政院應正視台灣人才流失的危機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0
國內若干媒體最近報導了台、港、新、中幾地大學新進教師的薪資差異,相當令有識之士憂心。資料顯示,香港、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上軌道的好大學,他們給助理教授的起薪,大約是台灣國立大學的三至四倍。即使不看名校,中國大陸已有約十五%的大學其新聘薪給優於台灣,而台大與中研院等單位也逐漸感受到招募不到優秀教授的壓力。行政院科技顧問們也提出警告:長此以往,台灣的人才優勢將逐漸流失。坦白說,一旦台灣無法吸引人才,我們將一無所有。
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情況相對於亞洲諸國不算好;以實質薪資來看,大學教授已經有十幾年不曾調薪。但台灣是個民粹極強的社會,許多民眾都要求齊頭平等。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研發創新幾乎是一切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如果我們不能對研發人才給與較高薪酬,吸引他們加入,則台灣的經濟必將走下坡,每一個人的待遇都會再往下修。簡單地說。以民粹觀點極端地看不得別人加薪,其結果就是自己也會減薪。
其實,要提升台灣的科研競爭力,並不需對「所有」的大學教師加薪,只需要花點小預算、動點小手術,就能克竟其功。以下,我們就描述一下這局部手術要怎麼做。
第一,在大學法的規定下,各大學原本就可以設置講座教授,對他們提供彈性薪給。因此,表現優良、國際上爭相挖角的資深教授,原本就可以得到頗高的待遇,但新進資淺者的待遇卻是全無彈性。故我們想要改革的,是部分新進資淺教師的薪給調整,而不是全面性的薪水調整。
第二,全台灣一百七十幾所大學中,真正在與新、港等地爭搶人才的,也許不到廿所,故為爭搶人才而需要調整待遇的大學,為數並不多。換言之,並不是所有大學都需要調薪,而只有受到國際競爭壓力的才有此需要。
第三,即使在台大、成大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裡,也不是每個領域、每個教授都有調薪的客觀必要。有些學域是國際冷門、有些教授表現也不見得傑出。故真正要有薪給彈性的領域與範圍,只有一小部分。
總之,為吸引人才而設計的彈性薪給,並不需要統統有獎,但必須要做到資深/資淺區隔、學校品類區隔、校內教師區隔。這裡的問題看似複雜,但只要把握兩個原則即可:(一)學校之「內」的區分,依大學自治原則由各校自行決定。(二)學校之「間」的區分,依各校研究表現、國際競爭情況決定。把握住這兩個原則,則其他細節就不難處理了。由於並不是全面調薪,故需要增加的預算金額並不大。
報載大約半年前,中央研究院曾經向行政院提出了一套符合前述原則的解決辦法,也得到了教育部、國科會、人事行政局、主計處、與全台各知名大學的支持,甚至連所需預算、挪籌方式都設想好了。無奈所有的動議一旦遇上政治,不是停擺就是脫軌。中研院所提辦法的基本概念,是以提高研究計畫管理費比例的方式,將新增管理費撥給大學,並指定用於彈性教授薪給,由各大學的內部程序決定其校內分配。但最近教育部表示,他們希望從薪給制度上做根本的改變。
基本上,我們贊成教授薪水的彈性化,而且這個彈性一定要與大學的研究表現掛勾,如此才能正確反映國際人才競爭的實情。而即使行政院想在薪給制度上做根本改變,也一定要創造出彈性,反映跨校之間、資深與資淺之間、跨領域之間的需求差異。中研院所提做法,其實就是一種實質反映前述三種差異的建議,客觀上頗具可行性。當然,教育部可另起爐灶,訂出其他的彈性做法。但平心而論,如果要照顧到前述三種彈性,恐怕也逃不出與研究經費掛勾的設計。無論如何,假若教育部想不出更好的做法,就必須要考慮接受現有的提案,總不能以從長計議為由,半年下來一事無成吧!台灣人才競爭力流失的問題如此嚴重,行政院應督促所屬加把勁,趕緊提出矯治的辦法吧!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000030,00.html
◆救市靠政府,成長靠民間
【聯合報╱社論】2009.11.10 04:07 am
廿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上周達成了共識,目前實施中的各項刺激景氣對策「暫不退場」,預期年底前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仍將按兵不動;不過,兩天集會的腦力激盪後,他們還是沒有回答後金融海嘯的最大懸念:「何時退場?」
金融海嘯去年九月中旬爆發已逾一年,多數經濟體都已度過風雨飄搖、瀕臨崩潰的危機,部分甚至回到成長的軌道。例如澳洲、南韓、美國等,都在第三季出現令人驚艷的經濟成長,去年一度十分危急的南韓,復甦速度還超越去年同季的水準;此外,新加坡也可望在上季結束衰退;至於這波金融危機的中流砥柱──中國大陸及印度,更是以優於預期的步伐穩定成長;目前僅有英國等少數國家的經濟尚處於衰退之勢,台灣可能也是其中之一,但實際數字要到本月中旬揭曉。
這些亮眼的總體表現顯示,各國去年底為拯救經濟而大舉動用的注資、降息、擴大財政支出等種種救市方案,存在的必要性已經降低,理應逐步撤除;尤其是政府大量注入的流動性,已出現積聚股市、房市及原物料泡沫的跡象。然而,由發達及新興經濟體組成的G20仍一致認為,不能過早提出退場策略,以使不確定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G20對經濟前景的信心脆弱,其來有自。解讀美國經濟第三季的亮麗數字背後即可知,消費支出仍是經濟成長的最大來源,且其主要貢獻來自七月起實施的汽車汰換補助計畫,而民間投資能量、信貸成長及淨出口等領先性指標則依然疲軟,失業率更衝上廿六年新高,顯示政府救市有成,但自力成長的力道未現。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大陸,漂亮的經濟成長率是由政府大力推動的公共投資及家電下鄉等補貼消費所堆砌,雖然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環,但一旦政府投入消減,經濟成長之源何在,同樣是現今難以回答的問題。
台灣何嘗不是如此。儘管今年以來出口金額月月高,但迄今未回到海嘯前水準,民間消費靠著消費券、汽機車貨物稅補貼及多項社會救助等,僅能維持低幅的成長;在低利率環境下,民間投資依舊大幅衰退,政府卻顯得束手無策;以致目前經濟成長所繫者,似乎只剩政府擴大公共投資的效率,以及給予股市、房市想像空間、卻有待實際驗證的兩岸和平紅利了。
凱因斯學說明確告誡政府,在面臨金融危機時不能手軟,必須採取激進的手段擴大內需,阻止惡性循環;但凱因斯沒有講白的是,政府如何判斷抽身時機。從歷史找答案,卻是截然相反的結論:一九九○年代日本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帶來失落的十年;廿一世紀之初美國聯準會在科技泡沫過後的過度遲疑,卻種下了金融海嘯之因。這正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困局:明知經濟刺激措施是把雙面刃,不可能永遠存在,各國卻難以拿捏抽身之策;而造成此一困局的關鍵,正是因為:救市可以靠政府,後續成長還是要靠民間投資與消費,但現今卻尚未見到民間強勁復元之勢。
因此,政府的刺激措施即使暫不退場,也必須善用這些有限的資源,調整施展的重心,從救急式輸血轉向於恢復及提振民間的成長活力。例如貨幣政策,儘管尚未到升息的必要時刻,但已可運用管控數量、引導資金流向等行政指導,既可消極地避免資產泡沫,也積極提供民間經濟所需的活水;再如財政政策,則應將資源配置於具外部效益的產業投資引導之上,並擴大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誘因。
刺激政策的退場確實需要正確的判斷,但並非一分為二的絕對值,它其實可以分階段執行,更可寓新政策於其中,讓退場既不可怕又有效益。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2327.shtml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0
國內若干媒體最近報導了台、港、新、中幾地大學新進教師的薪資差異,相當令有識之士憂心。資料顯示,香港、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上軌道的好大學,他們給助理教授的起薪,大約是台灣國立大學的三至四倍。即使不看名校,中國大陸已有約十五%的大學其新聘薪給優於台灣,而台大與中研院等單位也逐漸感受到招募不到優秀教授的壓力。行政院科技顧問們也提出警告:長此以往,台灣的人才優勢將逐漸流失。坦白說,一旦台灣無法吸引人才,我們將一無所有。
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情況相對於亞洲諸國不算好;以實質薪資來看,大學教授已經有十幾年不曾調薪。但台灣是個民粹極強的社會,許多民眾都要求齊頭平等。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研發創新幾乎是一切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如果我們不能對研發人才給與較高薪酬,吸引他們加入,則台灣的經濟必將走下坡,每一個人的待遇都會再往下修。簡單地說。以民粹觀點極端地看不得別人加薪,其結果就是自己也會減薪。
其實,要提升台灣的科研競爭力,並不需對「所有」的大學教師加薪,只需要花點小預算、動點小手術,就能克竟其功。以下,我們就描述一下這局部手術要怎麼做。
第一,在大學法的規定下,各大學原本就可以設置講座教授,對他們提供彈性薪給。因此,表現優良、國際上爭相挖角的資深教授,原本就可以得到頗高的待遇,但新進資淺者的待遇卻是全無彈性。故我們想要改革的,是部分新進資淺教師的薪給調整,而不是全面性的薪水調整。
第二,全台灣一百七十幾所大學中,真正在與新、港等地爭搶人才的,也許不到廿所,故為爭搶人才而需要調整待遇的大學,為數並不多。換言之,並不是所有大學都需要調薪,而只有受到國際競爭壓力的才有此需要。
第三,即使在台大、成大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裡,也不是每個領域、每個教授都有調薪的客觀必要。有些學域是國際冷門、有些教授表現也不見得傑出。故真正要有薪給彈性的領域與範圍,只有一小部分。
總之,為吸引人才而設計的彈性薪給,並不需要統統有獎,但必須要做到資深/資淺區隔、學校品類區隔、校內教師區隔。這裡的問題看似複雜,但只要把握兩個原則即可:(一)學校之「內」的區分,依大學自治原則由各校自行決定。(二)學校之「間」的區分,依各校研究表現、國際競爭情況決定。把握住這兩個原則,則其他細節就不難處理了。由於並不是全面調薪,故需要增加的預算金額並不大。
報載大約半年前,中央研究院曾經向行政院提出了一套符合前述原則的解決辦法,也得到了教育部、國科會、人事行政局、主計處、與全台各知名大學的支持,甚至連所需預算、挪籌方式都設想好了。無奈所有的動議一旦遇上政治,不是停擺就是脫軌。中研院所提辦法的基本概念,是以提高研究計畫管理費比例的方式,將新增管理費撥給大學,並指定用於彈性教授薪給,由各大學的內部程序決定其校內分配。但最近教育部表示,他們希望從薪給制度上做根本的改變。
基本上,我們贊成教授薪水的彈性化,而且這個彈性一定要與大學的研究表現掛勾,如此才能正確反映國際人才競爭的實情。而即使行政院想在薪給制度上做根本改變,也一定要創造出彈性,反映跨校之間、資深與資淺之間、跨領域之間的需求差異。中研院所提做法,其實就是一種實質反映前述三種差異的建議,客觀上頗具可行性。當然,教育部可另起爐灶,訂出其他的彈性做法。但平心而論,如果要照顧到前述三種彈性,恐怕也逃不出與研究經費掛勾的設計。無論如何,假若教育部想不出更好的做法,就必須要考慮接受現有的提案,總不能以從長計議為由,半年下來一事無成吧!台灣人才競爭力流失的問題如此嚴重,行政院應督促所屬加把勁,趕緊提出矯治的辦法吧!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000030,00.html
◆救市靠政府,成長靠民間
【聯合報╱社論】2009.11.10 04:07 am
廿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上周達成了共識,目前實施中的各項刺激景氣對策「暫不退場」,預期年底前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仍將按兵不動;不過,兩天集會的腦力激盪後,他們還是沒有回答後金融海嘯的最大懸念:「何時退場?」
金融海嘯去年九月中旬爆發已逾一年,多數經濟體都已度過風雨飄搖、瀕臨崩潰的危機,部分甚至回到成長的軌道。例如澳洲、南韓、美國等,都在第三季出現令人驚艷的經濟成長,去年一度十分危急的南韓,復甦速度還超越去年同季的水準;此外,新加坡也可望在上季結束衰退;至於這波金融危機的中流砥柱──中國大陸及印度,更是以優於預期的步伐穩定成長;目前僅有英國等少數國家的經濟尚處於衰退之勢,台灣可能也是其中之一,但實際數字要到本月中旬揭曉。
這些亮眼的總體表現顯示,各國去年底為拯救經濟而大舉動用的注資、降息、擴大財政支出等種種救市方案,存在的必要性已經降低,理應逐步撤除;尤其是政府大量注入的流動性,已出現積聚股市、房市及原物料泡沫的跡象。然而,由發達及新興經濟體組成的G20仍一致認為,不能過早提出退場策略,以使不確定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G20對經濟前景的信心脆弱,其來有自。解讀美國經濟第三季的亮麗數字背後即可知,消費支出仍是經濟成長的最大來源,且其主要貢獻來自七月起實施的汽車汰換補助計畫,而民間投資能量、信貸成長及淨出口等領先性指標則依然疲軟,失業率更衝上廿六年新高,顯示政府救市有成,但自力成長的力道未現。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大陸,漂亮的經濟成長率是由政府大力推動的公共投資及家電下鄉等補貼消費所堆砌,雖然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環,但一旦政府投入消減,經濟成長之源何在,同樣是現今難以回答的問題。
台灣何嘗不是如此。儘管今年以來出口金額月月高,但迄今未回到海嘯前水準,民間消費靠著消費券、汽機車貨物稅補貼及多項社會救助等,僅能維持低幅的成長;在低利率環境下,民間投資依舊大幅衰退,政府卻顯得束手無策;以致目前經濟成長所繫者,似乎只剩政府擴大公共投資的效率,以及給予股市、房市想像空間、卻有待實際驗證的兩岸和平紅利了。
凱因斯學說明確告誡政府,在面臨金融危機時不能手軟,必須採取激進的手段擴大內需,阻止惡性循環;但凱因斯沒有講白的是,政府如何判斷抽身時機。從歷史找答案,卻是截然相反的結論:一九九○年代日本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帶來失落的十年;廿一世紀之初美國聯準會在科技泡沫過後的過度遲疑,卻種下了金融海嘯之因。這正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困局:明知經濟刺激措施是把雙面刃,不可能永遠存在,各國卻難以拿捏抽身之策;而造成此一困局的關鍵,正是因為:救市可以靠政府,後續成長還是要靠民間投資與消費,但現今卻尚未見到民間強勁復元之勢。
因此,政府的刺激措施即使暫不退場,也必須善用這些有限的資源,調整施展的重心,從救急式輸血轉向於恢復及提振民間的成長活力。例如貨幣政策,儘管尚未到升息的必要時刻,但已可運用管控數量、引導資金流向等行政指導,既可消極地避免資產泡沫,也積極提供民間經濟所需的活水;再如財政政策,則應將資源配置於具外部效益的產業投資引導之上,並擴大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誘因。
刺激政策的退場確實需要正確的判斷,但並非一分為二的絕對值,它其實可以分階段執行,更可寓新政策於其中,讓退場既不可怕又有效益。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2327.shtml
戈巴契夫籲 拆掉氣候變遷危牆
◆戈巴契夫籲 拆掉氣候變遷危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11.10 07:07 am
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促成柏林圍牆倒塌和東歐民主化的要角、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9日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呼籲各界慶祝柏林圍牆倒塌之際,莫忘氣候變遷這道隔絕人類未來的無形巨牆,各國領袖應再度發揮決心,「拆掉這道牆」。以下是戈巴契夫此文摘譯:
德國與全球各國人民9日熱烈慶祝柏林圍牆拆除20周年。可在人類集體記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分水嶺事件不多,柏林圍牆倒塌是其一,因為此事為全體人類帶來希望與機會,並為1980年代帶來充滿喜悅的終曲。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這值得我們深思,而人類向前邁出大步的機會卻又正在悄悄流逝。
無形巨牆 隔絕我們與未來
另一場全球性的危機已經形成。氣候變遷危機是另一道隔絕我們與未來的無形巨牆,當今的領導者卻嚴重低估它的急迫性及可能難以收拾的後果。
有人說,人類註定在一切化為烏有之前,爭鬥不懈。氣候變遷的威脅使這個預言更顯得真切。如與柏林圍牆拆除前夕的世局比較,其間的對比確實驚人。
氣候變遷對全球安全與人類的未來構成空前嚴重威脅,任何國家均無力單獨面對及因應。主張改弦易轍的仍然是各國公民。正如德國人當年表達對統一的強烈渴望及意志,全球公民一致要求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因應氣候變遷,同時矯正由此衍生的不公。20年前,居關鍵地位的世界級領袖展現堅定無比的決心與信念,面對反對與強大壓力卻毫無懼色,柏林圍牆終於傾頹。當今的世界級領袖能否再次發揮同樣的精神有待觀察。
對立者眾 賴改觀跳脫政治
因應氣候變遷必須配合巨大變革。我們必須跳脫政治領域的常態思維。改革開放觸動的巨變使蘇聯及東歐獲得躍進式解放,並為扭轉歷史的民主革命奠定基礎。氣候變遷不僅極為複雜,而且與其他挑戰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改變價值觀與輕重緩急。
有待推倒的牆不只一道。它們橫亙於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促成氣候變遷的元凶與被迫承擔後果的受害者、正視科學證據與迎合既得利益的陣營,以及主動改變行為並希望各國共同採取有力措施與令他們一再失望的領導者之間。
1989年出現不可思議的巨變。它並非偶然致之。變革反應當時普遍存於人心的希望,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響應。我們推倒柏林圍牆所秉持的信念是,未來的子孫必能攜手迎接並克服挑戰。
目睹當今的貧富懸殊差距,觸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無盡貪婪,以及各國對於氣候變遷各自為政的敷衍了事,我只能痛心疾首。打造更安全、美好、團結新世界的契機已平白浪費。
我要在此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印度總理辛哈、英國首相布朗、德國總理梅克爾及其歐洲夥伴:「拆掉這道圍牆!」因為這是你們的牆,你們的關鍵性時刻。你們不能逃避歷史的召喚。我要鄭重呼籲各國領導人下個月前往哥本哈根出席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時,攜手拆除這道牆。全球人民指望你們帶領他們邁向解救的坦途。千萬不要辜負他們。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2231.shtml
◆Tear down this wall! And save the planet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comment/columnists/guest_contributors/article6908798.ece
◆人定勝天?地球工程抗暖化
【陳文和/綜合八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9-11-10
英國皇家學院歷經一年科學研究指出,人類或可藉「太空遮陽板」(Space sunshades)、造雲船(Cloud-making ships)、仿「平流層懸浮微粒」(Stratospheric aerosols)、「海洋施肥」(Ocean fertilization)及塑膠「人工樹」(Artificial trees)等「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技術,搶救全球暖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這些構想著眼於若全球減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失敗,則可藉助地球工程技術來扭轉氣候變化。雖然學院的報告認為若干地球工程技術可望奏效,但也擔心可能會引發始料未及的後果。
利用科技 扭轉氣候變化
所謂太空遮陽板技術是指,把可反射日光的遮板或反射鏡送上地球上空軌道,據信可在數年內降低全球溫度。英國皇家學院估計,要降低二%的太陽輻射強度,所需的太空遮陽板約相當於印度國土面積大小。
造雲船技術則利用風力或海水動力的無人駕駛船艦,將霧化的海水噴進空氣中,讓海面上的低雲層阻擋更多太陽輻射,從而降低氣溫。
加強排碳 冷卻溫室效應
在公路旁豎立塑膠人工樹則可捕集、壓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以液態形式儲存起來。而對海洋施以含氮、磷和鐵的肥料,可增強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作用,使其吸收更多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並在深海處釋出。
仿平流層懸浮微粒技術,則運用飛機、火箭或巨炮將硫微粒子射入大氣層,使其產生類似火山噴發時散射粒子遮蔽陽光冷卻氣溫的效應。
智庫「哥本哈根共識中心」的主任隆博積極鼓吹運用地球工程技術,甚至認為京都議定書定出的先進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行不通,而推展地球工程技術可作為這類國際協議的替代方案。
一舉兩得 創造工作機會
該中心的研究甚至暗示,只要斥資九十億美元研發造雲船技術,就可能在短期間內抵銷掉本世紀的地球暖化效應。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福斯博士估計,到二○五○年時,地球工程技術領域將創造近二百萬個新工作機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19+112009111000031,00.html
◆柏林牆倒20年 解構民主必勝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09.11.10 04:07 am
我們這世代熱愛解構,用白話講,就是「聽聽不同的聲音」;但傾聽異議的胸襟似乎受限「強化自己立場」的前提,往往造成論點游移的尷尬。
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歐洲舉辦紀念音樂會,作曲家華格納的後代卻公開譴責指揮家選了「沙文主義的好戰音樂」!抨擊指的是其先人的歌劇《羅恩格林》,台灣對《羅恩格林》並不陌生,《結婚進行曲》就出自其中,《結婚進行曲》固然神聖優美,這齣政治故事的情節卻充滿權謀與鬥爭。但譏評歌劇裡的軍國意識有如批判兩蔣時代的政治強人,乃是剝掉了時間參數去看古老歷史;真正引出爭議的應非劇情,而是在某種轉型正義式的罪惡感裡被解構的德國文化。
華格納自命是最「德」的德國人,且醉心一八四○年代的民族自決論,(諷刺的是,民族主義其實是以反德國為基調),他參與地區的獨立革命失敗被通緝,流亡十多年,著書《藝術與革命》,但浪漫革命幻想並未給他光環,希特勒掌權時把他奉為「愛德國」的象徵,希特勒敗亡,華格納的文章都被挑出反猶太的成份痛加批判,直到今天,政治陰影依然糾纏。
然而更值得島內注意的是,柏林圍牆倒塌事件本身也正被重估。對「統一」兩個字很敏感的媒體,急著描述德東人多麼不幸、統一的代價多麼沈重,儼然形成歐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之後的另一股解構風潮!
歷史就是如此吊詭,廿年前東德人喊出「開放、自由」的口號,示威太烈,共黨總書記何內克辭職,不出幾個月,東德變成了「德東」。這麼戲劇性的歷史事件背後當然不只所謂在地公民運動,至少得歸功於美國與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連串協商,終止了冷戰;冷戰不存,圍牆何用?
戈巴契夫次年獲得諾貝爾獎,如今馬英九似有希望乘著這股消弭對立的風潮拿下和平獎,反而是我們自己把和平願景渲染成惡兆了。
德國前總理柯爾講得公允:「歷史上,德國沒多少值得自豪的時刻,德國統一是其中之一。」其實柏林圍牆歷史迷霧中真正需被解構的是「民主必勝」的意識形態,《經濟學人》民調,歐洲前共產國家對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的熱情急速降溫,反倒是德東對民主的支持率還維持在高檔。
民主口號再響亮,也必須在世俗政經事務中證明政體的優秀與成功,如果民主缺乏文明素養支撐,負面樣板日增,喚起的只是貧窮、裂痕與權鬥,這種民主又有何益?
在歐洲慶祝冷戰結束廿週年的此刻,我們可大膽預測,世界各國無論大小,具體政經成果將漸取代制度之抽象議論,成為未來趨勢。
【2009/11/10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2260.shtml
◆解構主義
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衝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6%A7%8B%E4%B8%BB%E7%BE%A9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11.10 07:07 am
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促成柏林圍牆倒塌和東歐民主化的要角、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9日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呼籲各界慶祝柏林圍牆倒塌之際,莫忘氣候變遷這道隔絕人類未來的無形巨牆,各國領袖應再度發揮決心,「拆掉這道牆」。以下是戈巴契夫此文摘譯:
德國與全球各國人民9日熱烈慶祝柏林圍牆拆除20周年。可在人類集體記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分水嶺事件不多,柏林圍牆倒塌是其一,因為此事為全體人類帶來希望與機會,並為1980年代帶來充滿喜悅的終曲。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這值得我們深思,而人類向前邁出大步的機會卻又正在悄悄流逝。
無形巨牆 隔絕我們與未來
另一場全球性的危機已經形成。氣候變遷危機是另一道隔絕我們與未來的無形巨牆,當今的領導者卻嚴重低估它的急迫性及可能難以收拾的後果。
有人說,人類註定在一切化為烏有之前,爭鬥不懈。氣候變遷的威脅使這個預言更顯得真切。如與柏林圍牆拆除前夕的世局比較,其間的對比確實驚人。
氣候變遷對全球安全與人類的未來構成空前嚴重威脅,任何國家均無力單獨面對及因應。主張改弦易轍的仍然是各國公民。正如德國人當年表達對統一的強烈渴望及意志,全球公民一致要求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因應氣候變遷,同時矯正由此衍生的不公。20年前,居關鍵地位的世界級領袖展現堅定無比的決心與信念,面對反對與強大壓力卻毫無懼色,柏林圍牆終於傾頹。當今的世界級領袖能否再次發揮同樣的精神有待觀察。
對立者眾 賴改觀跳脫政治
因應氣候變遷必須配合巨大變革。我們必須跳脫政治領域的常態思維。改革開放觸動的巨變使蘇聯及東歐獲得躍進式解放,並為扭轉歷史的民主革命奠定基礎。氣候變遷不僅極為複雜,而且與其他挑戰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改變價值觀與輕重緩急。
有待推倒的牆不只一道。它們橫亙於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促成氣候變遷的元凶與被迫承擔後果的受害者、正視科學證據與迎合既得利益的陣營,以及主動改變行為並希望各國共同採取有力措施與令他們一再失望的領導者之間。
1989年出現不可思議的巨變。它並非偶然致之。變革反應當時普遍存於人心的希望,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響應。我們推倒柏林圍牆所秉持的信念是,未來的子孫必能攜手迎接並克服挑戰。
目睹當今的貧富懸殊差距,觸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無盡貪婪,以及各國對於氣候變遷各自為政的敷衍了事,我只能痛心疾首。打造更安全、美好、團結新世界的契機已平白浪費。
我要在此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印度總理辛哈、英國首相布朗、德國總理梅克爾及其歐洲夥伴:「拆掉這道圍牆!」因為這是你們的牆,你們的關鍵性時刻。你們不能逃避歷史的召喚。我要鄭重呼籲各國領導人下個月前往哥本哈根出席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時,攜手拆除這道牆。全球人民指望你們帶領他們邁向解救的坦途。千萬不要辜負他們。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2231.shtml
◆Tear down this wall! And save the planet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comment/columnists/guest_contributors/article6908798.ece
◆人定勝天?地球工程抗暖化
【陳文和/綜合八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9-11-10
英國皇家學院歷經一年科學研究指出,人類或可藉「太空遮陽板」(Space sunshades)、造雲船(Cloud-making ships)、仿「平流層懸浮微粒」(Stratospheric aerosols)、「海洋施肥」(Ocean fertilization)及塑膠「人工樹」(Artificial trees)等「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技術,搶救全球暖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這些構想著眼於若全球減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失敗,則可藉助地球工程技術來扭轉氣候變化。雖然學院的報告認為若干地球工程技術可望奏效,但也擔心可能會引發始料未及的後果。
利用科技 扭轉氣候變化
所謂太空遮陽板技術是指,把可反射日光的遮板或反射鏡送上地球上空軌道,據信可在數年內降低全球溫度。英國皇家學院估計,要降低二%的太陽輻射強度,所需的太空遮陽板約相當於印度國土面積大小。
造雲船技術則利用風力或海水動力的無人駕駛船艦,將霧化的海水噴進空氣中,讓海面上的低雲層阻擋更多太陽輻射,從而降低氣溫。
加強排碳 冷卻溫室效應
在公路旁豎立塑膠人工樹則可捕集、壓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以液態形式儲存起來。而對海洋施以含氮、磷和鐵的肥料,可增強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作用,使其吸收更多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並在深海處釋出。
仿平流層懸浮微粒技術,則運用飛機、火箭或巨炮將硫微粒子射入大氣層,使其產生類似火山噴發時散射粒子遮蔽陽光冷卻氣溫的效應。
智庫「哥本哈根共識中心」的主任隆博積極鼓吹運用地球工程技術,甚至認為京都議定書定出的先進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行不通,而推展地球工程技術可作為這類國際協議的替代方案。
一舉兩得 創造工作機會
該中心的研究甚至暗示,只要斥資九十億美元研發造雲船技術,就可能在短期間內抵銷掉本世紀的地球暖化效應。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福斯博士估計,到二○五○年時,地球工程技術領域將創造近二百萬個新工作機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19+112009111000031,00.html
◆柏林牆倒20年 解構民主必勝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09.11.10 04:07 am
我們這世代熱愛解構,用白話講,就是「聽聽不同的聲音」;但傾聽異議的胸襟似乎受限「強化自己立場」的前提,往往造成論點游移的尷尬。
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歐洲舉辦紀念音樂會,作曲家華格納的後代卻公開譴責指揮家選了「沙文主義的好戰音樂」!抨擊指的是其先人的歌劇《羅恩格林》,台灣對《羅恩格林》並不陌生,《結婚進行曲》就出自其中,《結婚進行曲》固然神聖優美,這齣政治故事的情節卻充滿權謀與鬥爭。但譏評歌劇裡的軍國意識有如批判兩蔣時代的政治強人,乃是剝掉了時間參數去看古老歷史;真正引出爭議的應非劇情,而是在某種轉型正義式的罪惡感裡被解構的德國文化。
華格納自命是最「德」的德國人,且醉心一八四○年代的民族自決論,(諷刺的是,民族主義其實是以反德國為基調),他參與地區的獨立革命失敗被通緝,流亡十多年,著書《藝術與革命》,但浪漫革命幻想並未給他光環,希特勒掌權時把他奉為「愛德國」的象徵,希特勒敗亡,華格納的文章都被挑出反猶太的成份痛加批判,直到今天,政治陰影依然糾纏。
然而更值得島內注意的是,柏林圍牆倒塌事件本身也正被重估。對「統一」兩個字很敏感的媒體,急著描述德東人多麼不幸、統一的代價多麼沈重,儼然形成歐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之後的另一股解構風潮!
歷史就是如此吊詭,廿年前東德人喊出「開放、自由」的口號,示威太烈,共黨總書記何內克辭職,不出幾個月,東德變成了「德東」。這麼戲劇性的歷史事件背後當然不只所謂在地公民運動,至少得歸功於美國與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連串協商,終止了冷戰;冷戰不存,圍牆何用?
戈巴契夫次年獲得諾貝爾獎,如今馬英九似有希望乘著這股消弭對立的風潮拿下和平獎,反而是我們自己把和平願景渲染成惡兆了。
德國前總理柯爾講得公允:「歷史上,德國沒多少值得自豪的時刻,德國統一是其中之一。」其實柏林圍牆歷史迷霧中真正需被解構的是「民主必勝」的意識形態,《經濟學人》民調,歐洲前共產國家對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的熱情急速降溫,反倒是德東對民主的支持率還維持在高檔。
民主口號再響亮,也必須在世俗政經事務中證明政體的優秀與成功,如果民主缺乏文明素養支撐,負面樣板日增,喚起的只是貧窮、裂痕與權鬥,這種民主又有何益?
在歐洲慶祝冷戰結束廿週年的此刻,我們可大膽預測,世界各國無論大小,具體政經成果將漸取代制度之抽象議論,成為未來趨勢。
【2009/11/10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2260.shtml
◆解構主義
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衝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6%A7%8B%E4%B8%BB%E7%BE%A9
什麼是MOU?什麼是ECFA?
◆什麼是MOU?什麼是ECFA?
【中廣新聞/張雅惠】 新聞速報 2009-11-10
MOU、ECFA聽到煩了,到底是什麼?和WTO世界貿易組織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一定要簽MOU和ECFA?現有的WTO難道不能解決嗎?
先了解MOU,英文全文是「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中文翻成「備忘錄」,雙方對於彼此該做什麼事有相互的認知,是一種表達意向的基礎文件,金管會過去和三十九個國家簽訂 MOU,既然是金管會簽的,再備忘錄之前,再加上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這次要和對岸簽,再加上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因為只是意向表示,所以MOU通常只有原則性的宣示,包括:資訊交流、資訊保密、金融檢查、持續聯繫等合作事項。
MOU是根據「巴塞爾協定」的精神制定,對於兩國之間未來的跨界經營,先講好主管機關要怎麼做。金管會主委陳沖經常用入場券來比喻MOU,舞台上的遊戲或競爭,開始之前,總要先有入場券。
有了入場券,如果不經過特別安排,不保証可以在舞台中坐到好位置!台灣和中國同樣是WTO的會員國,台灣當時是用「已開發國家」入會,開放程度比較深,中國是用「開發中國家」入會,開放程度比較慢,中國對於外資銀行,包括台資銀行登陸的規定是,必須先設立兩年辦事處,才能升格為分行,分行開三年,連續兩年獲利,才能承作人民幣業務。雖然中國的規定對所有外資一視同仁,不過,台灣本身的政策一直也都沒開放,外商銀行按照中國的規定走,外銀在大陸已經開始獲利,台資銀行還在苦守寒窯。
「外商的金融機構在十年前就已經進入大陸市場了,我們現在在做的一些事情,只是希望把他們的優勢,以及我們的劣勢,稍微做一些修正和彌補了」
由於WTO有「最惠國待遇」,必須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WTO會員國,除非有雙邊或者多邊的協議,才能適用豁免「最惠國待遇」,然而,台灣未必能夠參加區域經濟整合體系,東南亞國協就沒有台灣,中國積極參與東協,形成的東協加一,成員國彼此之間的關稅減讓,台灣卻置身事外,貿易上吃虧,於是產生了ECFA,專屬於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全名是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和當年中國和香港、澳門簽訂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類似,因為ECFA是專屬於兩岸,一些經濟的互相開放,只適用於兩岸,這才能讓領有入場券的相關業者,進一步享受到獨家優惠,坐入VIP的位置,卻又不違反WTO的精神。
「我們目前是在兩岸金融合作的協議之下簽MOU,進一步的,我們希望簽ECFA,就好像,MOU是入場券,但位置可能不太好,但是ECFA可以改善位置,擺在一個好一點的位置,能夠看到全局的位置」
相對於MOU只是原則性的宣示,ECFA就涉及雙方互相開放的實際做法,也才是兩岸開放的真正牛肉,如果沒有ECFA,空有MOU,也只是暖身操做完而已;有ECFA的跨國經營,又必須要有MOU先講好雙方相互監理。在ECFA談判的過程中,經常聽到「早期收穫項目」Early Harvest,這指的是,攸關生存關鍵的產業,先選出來關稅減免、或者市場優惠,經濟部目前沒有公佈早期收穫項目,比較可能的是石化、紡織、機械,以及金融服務業。
「雙方入會的承諾不一樣,不只是競爭條件的問題,也是社會情感的問題。如果可以藉由ECFA的商談,把金融業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不只對國內金融業在大陸市場的展業上,可以排除一些劣勢,國內大家的觀感,也可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以金融服務業為例,ECFA談判的條件包括「加權對等」或「實質對等」,雙方互相開放。銀行業的部分,台資銀行登陸可以打破目前的規定,辦事處可以直接分格成分行,直接承作人民幣;証券業在大陸的辦事處目前不能實際從事相關業務,但ECFA之後,辦事處升格,營業範圍比照當地券商;而保險業目前受到「五三二」的限制,總資產五十億美元、成立超過三十年、設立辦事處兩年以上,在ECFA之後,也可望降低門檻,這是金融股一談到ECFA就大漲,連前奏曲MOU都能變成興奮劑的主要原因。
金管會目前在MOU和ECFA的準備階段,已經要求一些體質好的金融機構做準備,將來台資銀行到大陸的事前審查,包括品質、競爭力、以及風險控管等條件,金管會將來也可以定期金檢。雙向往來的同時,金管會對陸資的金融業來台,也要求秉持商業原則,商業以外考量儘量減少。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201+132009111000605,00.html
◆朱雲鵬:再過五十天
【聯合報╱朱雲鵬】2009.11.09 02:50 am
再過五十天左右,就是年末,全世界準備迎接二○一○年元旦的來到。
對東協國家而言,二○一○年元旦有特殊的意義。從這一天開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銷往中國大陸的大部分產品,開始適用零關稅。這是所謂「東協加一」,也就是大陸和東協國家所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屬於「早期收穫」關稅減讓的實現。
東協加一 台灣產業居劣勢
台灣有不少出口產業,從這一天開始,和東協的出口品相比,居於競爭上的劣勢。受到比較嚴重影響的有紡織纖維業、石化業和機械業。例如尼龍和五大泛用塑膠,對大陸出口分別占台灣總出口約四成六和七成;同樣的產品,東協如果報價一百元,台灣出口到大陸課百分之六點五的關稅,要賣一百零六元五角。機械業,出口到大陸占台灣總出口約一成五,面臨的關稅約百分之十五,東協賣一百元的,台灣要賣一百十五元。沒人會買貴的,最後當然是由廠商吸收,毛利因此會被大幅侵蝕。
這些受影響大的產業多數是中上游原料或設備,並非偶然。目前亞洲的主要分工模式,是日本賣上游原材料到台灣,台灣將其製成半成品或中游原料,送到大陸加工成消費品,再外銷到歐美市場。東協加一的形成,對於台灣在這個分工體系裡的既有分量,會有削弱的力量。
因應衝擊 須合作研商對策
通常一個國家碰到這種外來的衝擊,會激發全國團結的意識,各界共同商討對策,並付諸實行。很可惜的,目前這樣的反應並沒有出現在台灣。大家一開始先從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經合協議」或ECFA)切入,而且已經形成對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可不可以先忘掉經合協議,先討論如何因應東協加一對台灣出口、產業和勞工就業的衝擊?我們希望各黨各派,都要提出可行的建議,也希望不同立場的智庫,合作研究可行的對策。
當然,經合協議應是諸多可能選項中的一個,本身也需要被研究。台灣要克服東協加一對於出口的威脅,可以思考和大陸簽雙邊關稅協定,讓台灣產品享有和東協一樣的低關稅,但在WTO之下,單純這樣的協定是不合法的;除非,就像東協和中國大陸一樣,先有一個「架構協議」,也就是先擬好未來合作的「章節目錄」(即使沒有實質內容),然後先就部分產品的關稅,實施「早期收穫」,如此就符合WTO的規定。
自我突破 促進國際競爭力
不過,也不應當把經合協議當作萬靈丹。第一,台灣不能只靠既有分工模式來發展經濟,而應當要求突破,要發展自我品牌,發展關鍵技術,來確保獲利能力,也要發展新興服務業,以促進就業和國際競爭力。第二,經合協議的談判取決於雙方,不是台灣可以片面決定的,而天下本無必成的談判。第三,就算大陸相當體會台灣立場,簽成了較為接近我方理想的經合協議,這也只是對於東協加一的挑戰有所因應而已;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也就是台灣的新興產品和服務,未來是否真正有能力和其他國家在大陸乃至全球市場競爭。
台灣要面臨的挑戰太多了,需要各界團結一致,共襄盛舉。內部團結的國家,相較於內鬥不斷的國家,有更好的成長機會,更好的發展遠景。我們誠摯地希望在台灣的兩岸政策方面,看到內鬥內耗的結束,看到協力共舉的開始。
(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240157.shtml
【中廣新聞/張雅惠】 新聞速報 2009-11-10
MOU、ECFA聽到煩了,到底是什麼?和WTO世界貿易組織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一定要簽MOU和ECFA?現有的WTO難道不能解決嗎?
先了解MOU,英文全文是「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中文翻成「備忘錄」,雙方對於彼此該做什麼事有相互的認知,是一種表達意向的基礎文件,金管會過去和三十九個國家簽訂 MOU,既然是金管會簽的,再備忘錄之前,再加上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這次要和對岸簽,再加上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因為只是意向表示,所以MOU通常只有原則性的宣示,包括:資訊交流、資訊保密、金融檢查、持續聯繫等合作事項。
MOU是根據「巴塞爾協定」的精神制定,對於兩國之間未來的跨界經營,先講好主管機關要怎麼做。金管會主委陳沖經常用入場券來比喻MOU,舞台上的遊戲或競爭,開始之前,總要先有入場券。
有了入場券,如果不經過特別安排,不保証可以在舞台中坐到好位置!台灣和中國同樣是WTO的會員國,台灣當時是用「已開發國家」入會,開放程度比較深,中國是用「開發中國家」入會,開放程度比較慢,中國對於外資銀行,包括台資銀行登陸的規定是,必須先設立兩年辦事處,才能升格為分行,分行開三年,連續兩年獲利,才能承作人民幣業務。雖然中國的規定對所有外資一視同仁,不過,台灣本身的政策一直也都沒開放,外商銀行按照中國的規定走,外銀在大陸已經開始獲利,台資銀行還在苦守寒窯。
「外商的金融機構在十年前就已經進入大陸市場了,我們現在在做的一些事情,只是希望把他們的優勢,以及我們的劣勢,稍微做一些修正和彌補了」
由於WTO有「最惠國待遇」,必須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WTO會員國,除非有雙邊或者多邊的協議,才能適用豁免「最惠國待遇」,然而,台灣未必能夠參加區域經濟整合體系,東南亞國協就沒有台灣,中國積極參與東協,形成的東協加一,成員國彼此之間的關稅減讓,台灣卻置身事外,貿易上吃虧,於是產生了ECFA,專屬於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全名是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和當年中國和香港、澳門簽訂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類似,因為ECFA是專屬於兩岸,一些經濟的互相開放,只適用於兩岸,這才能讓領有入場券的相關業者,進一步享受到獨家優惠,坐入VIP的位置,卻又不違反WTO的精神。
「我們目前是在兩岸金融合作的協議之下簽MOU,進一步的,我們希望簽ECFA,就好像,MOU是入場券,但位置可能不太好,但是ECFA可以改善位置,擺在一個好一點的位置,能夠看到全局的位置」
相對於MOU只是原則性的宣示,ECFA就涉及雙方互相開放的實際做法,也才是兩岸開放的真正牛肉,如果沒有ECFA,空有MOU,也只是暖身操做完而已;有ECFA的跨國經營,又必須要有MOU先講好雙方相互監理。在ECFA談判的過程中,經常聽到「早期收穫項目」Early Harvest,這指的是,攸關生存關鍵的產業,先選出來關稅減免、或者市場優惠,經濟部目前沒有公佈早期收穫項目,比較可能的是石化、紡織、機械,以及金融服務業。
「雙方入會的承諾不一樣,不只是競爭條件的問題,也是社會情感的問題。如果可以藉由ECFA的商談,把金融業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不只對國內金融業在大陸市場的展業上,可以排除一些劣勢,國內大家的觀感,也可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以金融服務業為例,ECFA談判的條件包括「加權對等」或「實質對等」,雙方互相開放。銀行業的部分,台資銀行登陸可以打破目前的規定,辦事處可以直接分格成分行,直接承作人民幣;証券業在大陸的辦事處目前不能實際從事相關業務,但ECFA之後,辦事處升格,營業範圍比照當地券商;而保險業目前受到「五三二」的限制,總資產五十億美元、成立超過三十年、設立辦事處兩年以上,在ECFA之後,也可望降低門檻,這是金融股一談到ECFA就大漲,連前奏曲MOU都能變成興奮劑的主要原因。
金管會目前在MOU和ECFA的準備階段,已經要求一些體質好的金融機構做準備,將來台資銀行到大陸的事前審查,包括品質、競爭力、以及風險控管等條件,金管會將來也可以定期金檢。雙向往來的同時,金管會對陸資的金融業來台,也要求秉持商業原則,商業以外考量儘量減少。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201+132009111000605,00.html
◆朱雲鵬:再過五十天
【聯合報╱朱雲鵬】2009.11.09 02:50 am
再過五十天左右,就是年末,全世界準備迎接二○一○年元旦的來到。
對東協國家而言,二○一○年元旦有特殊的意義。從這一天開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銷往中國大陸的大部分產品,開始適用零關稅。這是所謂「東協加一」,也就是大陸和東協國家所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屬於「早期收穫」關稅減讓的實現。
東協加一 台灣產業居劣勢
台灣有不少出口產業,從這一天開始,和東協的出口品相比,居於競爭上的劣勢。受到比較嚴重影響的有紡織纖維業、石化業和機械業。例如尼龍和五大泛用塑膠,對大陸出口分別占台灣總出口約四成六和七成;同樣的產品,東協如果報價一百元,台灣出口到大陸課百分之六點五的關稅,要賣一百零六元五角。機械業,出口到大陸占台灣總出口約一成五,面臨的關稅約百分之十五,東協賣一百元的,台灣要賣一百十五元。沒人會買貴的,最後當然是由廠商吸收,毛利因此會被大幅侵蝕。
這些受影響大的產業多數是中上游原料或設備,並非偶然。目前亞洲的主要分工模式,是日本賣上游原材料到台灣,台灣將其製成半成品或中游原料,送到大陸加工成消費品,再外銷到歐美市場。東協加一的形成,對於台灣在這個分工體系裡的既有分量,會有削弱的力量。
因應衝擊 須合作研商對策
通常一個國家碰到這種外來的衝擊,會激發全國團結的意識,各界共同商討對策,並付諸實行。很可惜的,目前這樣的反應並沒有出現在台灣。大家一開始先從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經合協議」或ECFA)切入,而且已經形成對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可不可以先忘掉經合協議,先討論如何因應東協加一對台灣出口、產業和勞工就業的衝擊?我們希望各黨各派,都要提出可行的建議,也希望不同立場的智庫,合作研究可行的對策。
當然,經合協議應是諸多可能選項中的一個,本身也需要被研究。台灣要克服東協加一對於出口的威脅,可以思考和大陸簽雙邊關稅協定,讓台灣產品享有和東協一樣的低關稅,但在WTO之下,單純這樣的協定是不合法的;除非,就像東協和中國大陸一樣,先有一個「架構協議」,也就是先擬好未來合作的「章節目錄」(即使沒有實質內容),然後先就部分產品的關稅,實施「早期收穫」,如此就符合WTO的規定。
自我突破 促進國際競爭力
不過,也不應當把經合協議當作萬靈丹。第一,台灣不能只靠既有分工模式來發展經濟,而應當要求突破,要發展自我品牌,發展關鍵技術,來確保獲利能力,也要發展新興服務業,以促進就業和國際競爭力。第二,經合協議的談判取決於雙方,不是台灣可以片面決定的,而天下本無必成的談判。第三,就算大陸相當體會台灣立場,簽成了較為接近我方理想的經合協議,這也只是對於東協加一的挑戰有所因應而已;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也就是台灣的新興產品和服務,未來是否真正有能力和其他國家在大陸乃至全球市場競爭。
台灣要面臨的挑戰太多了,需要各界團結一致,共襄盛舉。內部團結的國家,相較於內鬥不斷的國家,有更好的成長機會,更好的發展遠景。我們誠摯地希望在台灣的兩岸政策方面,看到內鬥內耗的結束,看到協力共舉的開始。
(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240157.shtml
選制改革討論
◆觀念平台-樂見深度思辯的選制改革討論
【陳長文】中國時報 2009-11-10
幾位學者、評論者陸續針對絕對多數決選制發表意見。筆者認為,這樣的討論,若能激發社會輿論對制度改革的深度思辯,是一件可喜的事。在繼續探討絕對多數制之前,宜先釐清一個觀念。
政治結盟,本身並無好壞。若我們認知到選舉的目的在反映民意,而政治結盟可讓當選人代表更多元的民意,反而是對民主有益之舉。差別在於政治結盟的動機為何,是不同政見的包容,還是個人利益的交換輸送。
有論者謂,二輪投票制傾向形成多黨制,但多黨制或非多黨制或多數統治並不衝突。二輪投票制至少提供了一定程度少數意見參選的空間,即便無法晉級第二輪,然而透過第一輪選舉,少數意見用選票證明了自己的代表性,而讓晉級的候選人為了勝選採納自己的意見。
因此,儘管相對多數決下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多數當選,其中的內涵卻有所不同。相對多數制下,少數意見往往因無當選希望而未參選,選舉的結果變成單一面向(藍綠、統獨)的對決,在我國尤其如此。二輪投票制的特點,不在於當選人第一輪得票數的多寡,而是一方面少數意見有空間在第一輪投票表態,一方面強迫候選人在二輪投票時,把所有的民意排列組合之後,整合出能代表過半數民意的政見,這應是「多數統治」的深義所在。
從以上兩點延伸,也可看出絕對多數制與相對多數制「政治結盟」的不同。相對多數制的「政治結盟」在投票前,是處在「資訊黑箱」的情形之下所做的整合。一方面,較不屬於政見結盟,而是以個人的利益保證來交換同黨候選人不脫黨參選;另一方面,若分裂參選真的發生,選民也往往在不充分的資訊之下,為了「棄誰保誰」而游移不定,而讓投票結果偏離選民真意。
而在二輪投票制,政治結盟的時間點在一輪與二輪投票之間,各候選人的代表性已有得票數可供佐證,是「資訊透明箱」的政治結盟;未晉級的同黨同志既已無「分裂參選」的資格,則結盟的對象為不衝突的政治意見。二輪投票制的政治結盟並非毫無限制,試想二○○○年的總統大選若為二輪投票制,而連戰在未晉級之後選擇和陳水扁結盟,連戰的支持者會接受,選票能夠轉移嗎?此與相對多數制最大的不同,在於絕對多數制下的政治結盟是公開、選民可監督的,與相對多數制黨內同志可以假分裂參選之名,行幫助對手之實的「政治無間道」不同。
此外,有些絕對多數選制並不一定要透過「兩輪選舉」,可以用註記偏好然後「多輪計票」的方式,算出絕對多數。換言之,一輪投票即可選出絕對多數,這個制度也不妨提出討論,若大家討論真的認為政治結盟是個缺點,也可思考設計這樣的選制來避開。而其缺點是偏好排序的投票與計票方式相當複雜,需要較多的宣導,選民也需對此選制適應。但無論如何,都是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可能性。
最後,民主的精緻化需要大家集思廣益,筆者樂見有關選制制度的思辯在公共論壇上提出討論,在權衡利弊、分享討論的同時,這就是思辯民主的實踐。(作者為律師,法學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1000258,00.html
◆偏好投票選制 一兼二顧
【宋文笛/美國紐約(研究員)】中國時報 2009-11-10
近日讀到陳長文教授與吳典蓉記者關於選制改革文章,談到相對多數和絕對多數制利弊,前者鼓勵兩黨制和政治穩定,卻容易製造密室政治和政治分贓,後者能確保當選者得票過半的統治正當性,卻勞民傷財等。
我以為不如參考澳洲式「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澳洲選民可在選票上給各名候選人依喜好按照順序給予一、二、三、四等標記。開票時則分數輪開票,該票將優先被分配給喜好排名第一的候選人,若該候選人票數太少,則會在下輪被轉撥給喜好排名第二的候選人,若不行則在下一輪轉給排名第三者,以此類推,直到有候選人總得票數過半為止。
偏好投票制的實際投票只有一輪,因此既可以避免絕對多數制兩輪選舉的勞民傷財,又能夠達到確保勝選者得票過半的正當性。能夠在選票上清楚表達喜好的規定,既能讓選民表達對弱勢政黨支持,他們的選票又能被轉讓給能夠勝選的主要政黨,所以能夠支持弱勢亦能夠避免選票被浪費,而偏好投票制的實質性絕對多數的勝選要求亦能催生政治穩定的兩黨制,可謂兩全其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9111000253,00.html
◆觀點擂台-聯邦制是兩岸整合最佳方式
【(洛杉基/台北市.科技業經理人)】 旺報 2009-11-10
許多大陸網友想不通,為什麼台灣人把最適合兩岸統一的「一國兩制」,當成毒蛇猛獸,拒之千里之外?
除了少數基於政治信仰,堅持鎖國到底的台獨派以外,對一般常往來兩岸、對大陸經濟發展與大國崛起態勢瞭解較多的台灣人來說,台灣今後要能在經濟上存活與發展,不能不利用大陸內銷市場與製造能力。至於兩岸應該採取何種和平統一方式,坊間出現幾種不同的意見與選項:
首先,第一個選項自然是「一國一制」。這也是國民黨長期提出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建議。如果中共也可以接受多黨共治的政治形態,容許用選舉方式選出中央與地方領導人,國家制度走向自由法治民主開放,那麼兩岸就可以和平統一在一個新的民主共和國底下。不過對岸又豈可能接受此一方案,畢竟,中共犧牲了數百萬人才打下的天下,怎麼可能為戰敗者改變政治制度並分享權力?
一國兩制不適用台灣
其次是「一國兩制」。在這架構下,香港、澳門除了獨立的行政權外,是沒有主權、外交權與軍事權的。台灣人自然擔心會像港澳一樣,一旦施行了同樣的一國兩制,就沒有了主權、外交權與軍事權,等於自廢武功,向中共投降。台灣與港澳殖民地有別,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這塊土地擁有完全的獨立自主權超過六十年。因此,適用於港澳的「一國兩制」,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
第三個選項是「一國多制」。中共對台所提出的統一條件中,願意讓台灣擁有選舉權、自治權、軍事權、終審權,與外國簽訂商務文化協定等的外事權。
如果是這樣,則不妨使用一個有別於港澳的「一國多制」,更能涵蓋這些特殊的條件。然而,台灣人比較無法接受的是地區特首的派任方式。香港地區特首,由中央指派,無法代表民意;台灣經過地方選舉多年,一個不能充分代表民意的特首,肯定是無法受到人民的支持與信任。依照「一國多制」辦法,台灣人自己選舉出來的領導人,中共中央是否一定會照單全收?還是具有否決權?
台灣較易接受聯邦制
第四個選項是「邦聯制」或「聯邦制」。許多台灣人,包括連戰,都曾提出由兩岸組成邦聯或聯邦的方式,來取代「一國X制」。在這個聯邦的架構下,甚至港澳、西藏、新疆,蒙古,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統一在「中華聯邦」之下;中央政府,則由各聯邦選出代表組成。這樣的和平統一方式,應該是阻力最小,多數台灣人願意考慮接受的方式。
「一國一制」爭議太大;「一國兩制」讓台灣失去太多原來擁有的自主權;「一國多制」似乎可以讓台灣享有較多的自主權,但參政權同樣沒有保障;「中華聯邦制」則可以讓台灣擁有最多的自主權,還有聯邦政府的參政權。
如果統一方式能讓人民有選擇權的話,相信大多數台灣人會願意採用「聯邦制」來尋求兩岸和平統一,而不是「一國X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09111000340,00.html
※延伸閱讀:
修憲與總統選舉制度改革
改革選制?
【陳長文】中國時報 2009-11-10
幾位學者、評論者陸續針對絕對多數決選制發表意見。筆者認為,這樣的討論,若能激發社會輿論對制度改革的深度思辯,是一件可喜的事。在繼續探討絕對多數制之前,宜先釐清一個觀念。
政治結盟,本身並無好壞。若我們認知到選舉的目的在反映民意,而政治結盟可讓當選人代表更多元的民意,反而是對民主有益之舉。差別在於政治結盟的動機為何,是不同政見的包容,還是個人利益的交換輸送。
有論者謂,二輪投票制傾向形成多黨制,但多黨制或非多黨制或多數統治並不衝突。二輪投票制至少提供了一定程度少數意見參選的空間,即便無法晉級第二輪,然而透過第一輪選舉,少數意見用選票證明了自己的代表性,而讓晉級的候選人為了勝選採納自己的意見。
因此,儘管相對多數決下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多數當選,其中的內涵卻有所不同。相對多數制下,少數意見往往因無當選希望而未參選,選舉的結果變成單一面向(藍綠、統獨)的對決,在我國尤其如此。二輪投票制的特點,不在於當選人第一輪得票數的多寡,而是一方面少數意見有空間在第一輪投票表態,一方面強迫候選人在二輪投票時,把所有的民意排列組合之後,整合出能代表過半數民意的政見,這應是「多數統治」的深義所在。
從以上兩點延伸,也可看出絕對多數制與相對多數制「政治結盟」的不同。相對多數制的「政治結盟」在投票前,是處在「資訊黑箱」的情形之下所做的整合。一方面,較不屬於政見結盟,而是以個人的利益保證來交換同黨候選人不脫黨參選;另一方面,若分裂參選真的發生,選民也往往在不充分的資訊之下,為了「棄誰保誰」而游移不定,而讓投票結果偏離選民真意。
而在二輪投票制,政治結盟的時間點在一輪與二輪投票之間,各候選人的代表性已有得票數可供佐證,是「資訊透明箱」的政治結盟;未晉級的同黨同志既已無「分裂參選」的資格,則結盟的對象為不衝突的政治意見。二輪投票制的政治結盟並非毫無限制,試想二○○○年的總統大選若為二輪投票制,而連戰在未晉級之後選擇和陳水扁結盟,連戰的支持者會接受,選票能夠轉移嗎?此與相對多數制最大的不同,在於絕對多數制下的政治結盟是公開、選民可監督的,與相對多數制黨內同志可以假分裂參選之名,行幫助對手之實的「政治無間道」不同。
此外,有些絕對多數選制並不一定要透過「兩輪選舉」,可以用註記偏好然後「多輪計票」的方式,算出絕對多數。換言之,一輪投票即可選出絕對多數,這個制度也不妨提出討論,若大家討論真的認為政治結盟是個缺點,也可思考設計這樣的選制來避開。而其缺點是偏好排序的投票與計票方式相當複雜,需要較多的宣導,選民也需對此選制適應。但無論如何,都是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可能性。
最後,民主的精緻化需要大家集思廣益,筆者樂見有關選制制度的思辯在公共論壇上提出討論,在權衡利弊、分享討論的同時,這就是思辯民主的實踐。(作者為律師,法學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1000258,00.html
◆偏好投票選制 一兼二顧
【宋文笛/美國紐約(研究員)】中國時報 2009-11-10
近日讀到陳長文教授與吳典蓉記者關於選制改革文章,談到相對多數和絕對多數制利弊,前者鼓勵兩黨制和政治穩定,卻容易製造密室政治和政治分贓,後者能確保當選者得票過半的統治正當性,卻勞民傷財等。
我以為不如參考澳洲式「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澳洲選民可在選票上給各名候選人依喜好按照順序給予一、二、三、四等標記。開票時則分數輪開票,該票將優先被分配給喜好排名第一的候選人,若該候選人票數太少,則會在下輪被轉撥給喜好排名第二的候選人,若不行則在下一輪轉給排名第三者,以此類推,直到有候選人總得票數過半為止。
偏好投票制的實際投票只有一輪,因此既可以避免絕對多數制兩輪選舉的勞民傷財,又能夠達到確保勝選者得票過半的正當性。能夠在選票上清楚表達喜好的規定,既能讓選民表達對弱勢政黨支持,他們的選票又能被轉讓給能夠勝選的主要政黨,所以能夠支持弱勢亦能夠避免選票被浪費,而偏好投票制的實質性絕對多數的勝選要求亦能催生政治穩定的兩黨制,可謂兩全其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9111000253,00.html
◆觀點擂台-聯邦制是兩岸整合最佳方式
【(洛杉基/台北市.科技業經理人)】 旺報 2009-11-10
許多大陸網友想不通,為什麼台灣人把最適合兩岸統一的「一國兩制」,當成毒蛇猛獸,拒之千里之外?
除了少數基於政治信仰,堅持鎖國到底的台獨派以外,對一般常往來兩岸、對大陸經濟發展與大國崛起態勢瞭解較多的台灣人來說,台灣今後要能在經濟上存活與發展,不能不利用大陸內銷市場與製造能力。至於兩岸應該採取何種和平統一方式,坊間出現幾種不同的意見與選項:
首先,第一個選項自然是「一國一制」。這也是國民黨長期提出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建議。如果中共也可以接受多黨共治的政治形態,容許用選舉方式選出中央與地方領導人,國家制度走向自由法治民主開放,那麼兩岸就可以和平統一在一個新的民主共和國底下。不過對岸又豈可能接受此一方案,畢竟,中共犧牲了數百萬人才打下的天下,怎麼可能為戰敗者改變政治制度並分享權力?
一國兩制不適用台灣
其次是「一國兩制」。在這架構下,香港、澳門除了獨立的行政權外,是沒有主權、外交權與軍事權的。台灣人自然擔心會像港澳一樣,一旦施行了同樣的一國兩制,就沒有了主權、外交權與軍事權,等於自廢武功,向中共投降。台灣與港澳殖民地有別,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這塊土地擁有完全的獨立自主權超過六十年。因此,適用於港澳的「一國兩制」,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
第三個選項是「一國多制」。中共對台所提出的統一條件中,願意讓台灣擁有選舉權、自治權、軍事權、終審權,與外國簽訂商務文化協定等的外事權。
如果是這樣,則不妨使用一個有別於港澳的「一國多制」,更能涵蓋這些特殊的條件。然而,台灣人比較無法接受的是地區特首的派任方式。香港地區特首,由中央指派,無法代表民意;台灣經過地方選舉多年,一個不能充分代表民意的特首,肯定是無法受到人民的支持與信任。依照「一國多制」辦法,台灣人自己選舉出來的領導人,中共中央是否一定會照單全收?還是具有否決權?
台灣較易接受聯邦制
第四個選項是「邦聯制」或「聯邦制」。許多台灣人,包括連戰,都曾提出由兩岸組成邦聯或聯邦的方式,來取代「一國X制」。在這個聯邦的架構下,甚至港澳、西藏、新疆,蒙古,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統一在「中華聯邦」之下;中央政府,則由各聯邦選出代表組成。這樣的和平統一方式,應該是阻力最小,多數台灣人願意考慮接受的方式。
「一國一制」爭議太大;「一國兩制」讓台灣失去太多原來擁有的自主權;「一國多制」似乎可以讓台灣享有較多的自主權,但參政權同樣沒有保障;「中華聯邦制」則可以讓台灣擁有最多的自主權,還有聯邦政府的參政權。
如果統一方式能讓人民有選擇權的話,相信大多數台灣人會願意採用「聯邦制」來尋求兩岸和平統一,而不是「一國X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09111000340,00.html
※延伸閱讀:
修憲與總統選舉制度改革
改革選制?
柏林圍牆倒塌與兩岸關係
◆柏林圍牆倒塌與台灣海峽開通
【聯合報╱社論】 2009.11.09 03:21 am
今天是柏林圍牆倒塌廿周年,德國方面贈送台灣的一堵柏林圍牆切體,在台北市信義路台灣民主基金會前庭剪綵展示,馬英九總統應邀致詞。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被兩德民眾聯手推倒,在西方本位的歷史詮釋中,此一事件標誌著共產主義政經體制的瓦解與將世界撕裂對立的冷戰之結束。
其 實,若以更具高度的大歷史觀點來看,共產主義的動搖,與冷戰對立的結束,皆非始自柏林,而是肇發於台灣海峽。世人以為,共產主義的醒悟始自一九八六年蘇聯 元首戈巴契夫的「新思維」,但真正的答案卻是始自一九七八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世人也以為,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兩德民眾推倒柏林圍牆,是受統治者對共產 政經體制的抗議經典事件,但真正的答案則應是早在當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四日持續了七周的北京天安門事件,給了兩德民眾啟示;世人又以為,冷戰局面的化解, 始自一九八九年的柏林圍牆的倒塌,但真正的答案卻應是肇端自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的解嚴與開放台海兩岸交流。
柏林圍牆的推倒,其實是一個偶發 事件。當時,東德當局原本只是計劃開放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此一決策卻被錯誤地發布成即將開放柏林圍牆的命令;但這個錯誤的政令立即受到民眾熱烈歡迎,使 上街慶祝的兩德民眾在激情中將圍牆推翻。相對而言,蔣經國宣布解嚴與開放海峽交通,卻是經歷了至少十餘年的反省及經營,而在他用盡了上天給他的準備時間 後,才宣布並啟動開放海峽。幾十年來,台灣因與大陸的軍力與綜合國力相去懸殊,在所有「分裂國家」間(南北越、東西德、南北韓)受共產政經體制的威脅最 大;但因蔣經國的因應、經營、準備,遂在大小懸殊的凶險情勢中,仍能將局面撐持至「台灣全面民主/大陸改革開放」的今日。因此,對蔣經國及台灣而言,海峽 開放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個經歷深刻規劃與經營的事件。
同樣的道理,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早在一九七六年就發生「粉碎四人幫」,及一九七八 年就出現了「改革開放」的思維,更在一九八九年發生驚天動地的天安門民運;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皆不像柏林圍牆倒塌那般臨機性,而是因經歷了「三十年浩 劫」長期蘊蓄而爆發。畢竟,前三十年的中共政經體制,相對而言,是同期歷史中最殘暴愚昧的政經體制;因此,黨內的反省也最深刻(所以有「粉碎四人幫」的鞭 屍政變,及「改革開放」的大修正主義),民間的抗議與期待也最強烈(所以有六四事件)。就某種意義來說,中國大陸之所以有今日,其實是由中共內部以鄧小平 為首的反省改革,與以六四事件為代表的民間期待,所協力完成。這些轉折殊非偶然,而皆是幾十年的生靈血淚所催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世 紀末葉共產主義政經體制的瓦解,與軍事對立的冷戰之熄火,不是始自戈巴契夫的「新思維」,而是始自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也不是始自柏林圍牆倒塌,而是始 自蔣經國開通了台灣海峽。而且,朝今後的歷史來看,中共的「改革開放」仍將是共產專政修正轉型的指標樣板,而台海兩岸的互動更有可能為人類文明的「和平發 展」寫下新頁。
不須讚嘆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岸人民應知,台灣海峽的開通其實是更重大的歷史事件。德國人拆除了人造的柏林圍牆,兩岸則開通 了天然的台灣海峽。柏林圍牆既倒,兩德必須立即面對;但台灣海峽既開通又區隔,卻給了兩岸從容進行「和平發展」的條件。六十年來,從解放台灣、反攻大陸, 走到改革開放、開放交流、雙贏共生、求同化異;從「和平統一」,走到「和平發展」;兩岸其實一直走在歷史(戈巴契夫/柏林圍牆)的前面,未來更有機會為人 類歷史創造新的典範。
共產專政的轉型與戰爭陰影的消除,其實柏林圍牆尚未給世人最後的答案;此一答案是由台海兩岸領先作答,經二十年來的互動激盪,如今在「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下,愈來愈理智,愈來愈昇華,世人應可期待一個典範式的答案,將在不日繳卷時呈現。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0217.shtml
◆專家論壇-德國先政後經 兩岸先經後政
【(謝盛友/德國班貝克大學企業文化專業客座教授)】旺報 2009-11-09
在柏林牆被推倒20周年的紀念日裡,根據德國央視2台的民意調查,86%的原西德人、91%原東德人對德國重新統一感到滿意。根據德國央視1台的民意調查,56%的德國人感到統一後社會不公正。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德國沒有統一,同樣還是很多人會感覺社會不公。
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牆被推倒,此後兩德簽署政治和約,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
德國統一的路子是先政治後經濟,儘管有一個穩定的政治框架,還是衍生眾多民生問題。日前,德國Forsa研究所在《明星周刊》(Stern)公佈了一項民意調查,有15%的人懷念東西德統一前的日子。許多西德人對於他們必須繳付重稅,以重建前共產東德感到不滿。
德國兩岸走不同路線
2008年馬英九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訪時提到兩岸談判路線圖,即先經濟正常化,最後謀求簽和平協定。
前不久,胡錦濤在對台重要講話中,大量論述了有關政治議題的協商,海外華人特別感興趣,不知兩岸協商「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已做調整?根據國台辦發言人楊毅的發言,先經濟、後政治仍然是兩岸不變的主張。
先政治後經濟,還是先經濟後政治,德國和兩岸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路線。哪怕在經濟方面,德國是「富哥哥」幫助「窮弟弟」,而兩岸是「窮哥哥」幫助「富弟弟」。
關於兩岸的人均收入,不管是誰發表的統計數字,大陸的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台灣的八分之一,甚至只有十分之一。
兩岸是窮兄幫助富弟
2008年,台灣全年獲得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74.6億美元。人均平價收入世界排名第87位的中國大陸,向人均平價收入世界排名第12位的台灣輸送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你可以用中國文化的「同胞一家親、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等等來解釋,但很牽強,因為中國文化裡還有「親兄弟明算賬」,這只能說明兩岸是「窮哥哥」幫助「富弟弟」。
先經濟後政治,最後還是要政治談判的。中華民國一路走來,反抗專制,逐漸建立起民主、人權、自由的價值理念。
現時的中國大陸政府仍然是事實上的一黨專政,你可以把「自由人權」的概念扔到垃圾桶裡,但自由人權的工作還是要做的,是逃避不了的。
2001年中國批准通過了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說明中國正式承認普遍人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陸民主化有利協商
保障人權需要自由。自由有很多種理解,但是,絕對不是「打麻將不受干擾的自由」。自由是你擁有一種力量,依靠這股力量你可以完成你自己想做的而且必須做的事情。
你擁有這種力量,做人就有尊嚴。中國共產黨確實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而且自稱能夠保障中國人民的人權、自由和尊嚴,自稱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經濟互動不斷,將來兩岸的水平會越拉越近,但是,若大陸不放棄一黨獨大、開放報禁、開放思想言論自由,兩岸政治談判不可能進行。進行了,也不會有什麼效果。
兩岸政治互動,目的是要促進大陸的中國共產黨改變,如果哪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寫入:人的尊嚴不可侵犯;私有財產不可侵犯。那時,兩岸真正的政治協商才剛剛開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09110900294,00.html
◆一中各表? 再建議考量穩健台獨
【聯合報╱林濁水/民進黨籍前立委(台北市)】 2009.11.09 02:50 am
五日聯合報社論「再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建議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解決中華民國不能鞏固的難題。
確實,和穩健台獨一樣,一中各表既不是抱殘守缺的「維持現狀」,又不像當年反攻大陸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荒誕不稽,比較務實,但社論一中各表已出現歷史機遇的說法恐仍有待斟酌。
首先,這一個方案內容太模糊不清,難以轉化為具體政策。
統獨牽涉到兩岸實際統治範圍的事實和想像的國家疆域的巨大落差,又有國際政治權力現實和國際法的規範問題,目前任何方案都難以同時完全滿足這些複雜的要求,因此,就有了保留一定的模糊性,以讓各方能「各表」的主張。
最常被拿來參考的《兩德基礎條約》就有模糊的地帶,以致西德憲法法庭把這條約解釋成「是國際條約,但規範的是德意志的國內事務」,東西德既非本國也非外國,極盡矛盾和模糊。
但是基礎條約也必須有最低限度的清楚,例如以東西德兩國名簽署;明定雙方最高統治法權不及於對方領域;雙方在國際上互不代表對方。這樣雙方才明白彼此分際,才能建立不以武力解決爭端的往來法秩序。
然而這些該清楚的地方,一中各表全都含糊其辭,另外一些該模糊的地方反而太清楚,問題很大。
若做不到如兩德一樣清楚承認彼此為兩國,至少應如德國屋頂理論般強調兩德仍屬一日耳曼,把一中模糊化成一個中華,但現在藍營堅持把一中說成「一國」。於是一中各表在該模糊的地方太清楚,該清楚的地方太含混,以致在國際法上無以面對排他性承認等原則;而兩岸間往來秩序的建立、協約的簽訂也將持續陷入無窮無盡的爭端之中。
其次,一中各表不能只是台灣關起門表,要中國乃至國際接受才有意義,但北京政府雖承認有九二共識,但堅決否認有一中各表,國際社會也未見支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藍軍從來沒有實踐一中各表的意志。
二○○五年《宋胡公報》中宋楚瑜在「九二共識」上採北京的一中原則而放棄了藍軍的一中各表(編按:宋採「兩岸一中」),聯合報社論曾予以嚴正批評,立論精辟卻未引起呼應。實在是因為拿一中各表做島內權力競逐的口號,而非當做實踐目標的並非只宋一人,藍軍領袖幾乎都如此。連、吳兩國民黨主席到中國一定收起各表,馬總統也在國際上也放棄各表,聲明放棄雙重承認。
坦白說,第一次勉強符合一中各表和互不否認的國際場合,是陳菊北京行公開稱「中央政府馬英九總統」,和辦高雄世運安排馬以中華民國總統宣佈開幕,並讓觀眾舉青天白日旗入場才出現。
面對中國和國際場合,一中各表,能靠台獨份子辦活動才零星地,意外地出現,從未見中華民國擁護者有任何努力,這樣的一中各表是欠缺動力的。
反攻大陸雖不切實際,當年蔣還真的發動了幾次海空戰;台獨雖然辛苦,台獨份子還曾面對鎮壓付出犧牲;一中各表主張雖有聯合報大聲急呼,但政黨、政治領袖卻全都玩假的,甚至都在出賣,要免於淪為空想恐怕並不容易。(編按:本報社論對本文將不作回應)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0101.shtml
※延伸閱讀:
◆再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
【聯合報╱社論】 2009.11.05 04:11 am
十月三十一日社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承林濁水先生昨日在民意論壇作出回應。他說:「吊詭的是,台獨反而對中華民國形成了保護作用,若必去之而後快,並不明智。」
林濁水說:「當台獨存在時,中華民國是(中共的)聯合對象;當台獨消滅了,中華民國必成頭號敵人。」這是他「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立論邏輯。
這一點卻正是林濁水對社論的主要誤解,因為社論向未主張「欲去台獨而後快」。其實,在兩岸的大結構中,台獨是「去」不掉的;且台獨在兩岸互動中一直有其角色及功能。今日台灣的「主體性」愈來愈堅實,主要的原因之一,即是台獨運動的影響所致;再者,台獨論述亦始終扮演「黑臉/白臉」的角色,這也是近年來引導兩岸主流思維趨向中道的重要因素。眾所共見,今日兩岸關係之所以能趨向和解共生,其實可說是出自對李登輝及陳水扁兩朝台獨操作的反省。所以,林濁水說「台獨保護中華民國」,其實有其見地;但我們的問題是:作為台灣最重要政黨之一的民進黨,要不要永遠擎著台獨的大旗?不論是「冒進台獨」,或「穩健台獨」。
民進黨主張台獨,確可發生「黑臉/白臉」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發生「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效應。但是,這卻也使得台灣的政黨政治失衡,不能正常地進行民主運作,而使社會陷於國家及族群的撕裂之中,不能自拔。這樣的民進黨如何執政?這樣的台灣有什麼前途?
所以,社論並未「欲去台獨而後快」,反而一向對「台獨保護中華民國」亦有認知。但是,六十年來保護「中華民國」的主力,畢竟仍是「中華民國」本身;而台獨論述即使縮減至「穩健台獨」,亦不會放棄「正名制憲」與「法理台獨」(台獨,但不是今天);也就是說,「穩健台獨」最後仍「應」主張「消滅中華民國」,否則即不成「台獨」。如若不然,難道林濁水是在主張「永遠以保護中華民國為宗旨」的「台獨」?
台灣不可能沒有「台獨」,問題在民進黨若仍承負台獨的角色,是否會使台灣的政黨政治失衡、民主政治變質?近年來,民進黨內如林濁水等勤學深思之士對此多所思考,皆在為台獨探尋出路;但所謂「穩健台獨」等變相的台獨論述,難道不正是造成今日「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的主要原因?何況,「穩健台獨」並非民進黨內的顯學,在台獨基層中其實不具代表性。我們不否定「穩健台獨」的創意,但不認為這是仍想執政的民進黨的可行政策。
林濁水在投書中,似仍對「台獨因何發生」與「台獨能否解決兩岸問題」,略有混淆。林文又回溯到「退出聯合國時期」,但那時中國大陸仍陷於文化大革命,亦是東西冷戰方熾的年代;林文也又回顧到「戒嚴時期」,但如今中華民國業已經歷四次總統直選及兩度政黨輪替。台獨論述如果一直要以「退出聯合國」、「戒嚴時期的不民主」為立論基礎,則與回復到「台灣地位未定論」何異?又與「因為二二八/所以要台獨」何異?畢竟,六十年來的時空變遷極大,今日的世界、兩岸及台灣皆有重大變化;台獨若仍要堅持「海峽兩岸皆宣稱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而不認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可能存有某種程度的突破空間,難道這也是「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作為?歷史的悲情,是台獨發生的原因;但台獨不願面對今日歷史巨變出現的新機遇,卻亦使台獨不能成為引導台灣民主政治及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流。這也許是台獨的必然宿命及應然使命,但如果是由民進黨來承負這個角色,是否不成比例?是否對得起台灣主流民意的期待?
我們的看法是:不可能「去台獨而後快」,但民進黨卻應蛻去台獨,而不宜再用任何化名化身來玩弄台獨;否則,台灣民主及兩岸關係皆不可能趨於正常與平衡。
社論與林濁水有一共同見解:任何兩岸方案,包括「維持現狀」、「一中各表」或「台獨」,無一容易。但是,社論與林濁水相左之處則在:林文認為「穩健台獨仍屬『比較不壞』的選擇」,而我們認為,「以中華民國來保護中華民國」,始是「比較不壞」的選擇。「台獨」仍有「黑臉」的角色可扮,問題在要不要由民進黨來扮演。
【2009/11/05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9/11/5/NEWS/OPINION/OPI1/5233728.shtml
◆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
【聯合報 ╱社論】 2009.10.31 07:28 am
有「台獨理論大師」稱號的林濁水,最近又創了個新詞彙:空想台獨主義。
林濁水原本聲稱,陳水扁是台獨的罪人,因為扁所主張的台獨是「激進台獨」、「冒進台獨」,是「民粹的民族主義」;而他林濁水所主張者,則是「穩健台獨」、「溫和台獨」。問題是:林濁水對陳水扁的「冒進台獨」刻畫得十分清晰,但對他自己主張的所謂「穩健台獨」的內涵與規格,卻從未交代清楚。
新詞彙「空想的台獨」也有同樣的問題。他說,空想主義有兩種:一是台灣地位未定論,二是台藏疆三獨合流。林濁水認為這二者皆是不能成事的「空想」,但他卻亦未交代什麼是「非空想的台獨」,以及究竟還有沒有「不是空想的台獨」?
經台美中三方二十餘年來的強烈激盪,台獨的定義已經化約至「法理台獨」。也就是說,「正名制憲」就是台獨,「不正名制憲/維持中華民國」就不是台獨。如今從內外大局大勢來看,凡主張「正名制憲」的台獨,其實皆是「空想的台獨」;反過來說,所謂的「穩健台獨」、「溫和台獨」,若不主張「正名制憲」,則難道還能叫做「台獨」嗎?
蔡同榮指馬英九叛國,正顯示台獨的困境。蔡同榮是深綠極獨,根本否認中華民國;他若指馬英九背叛中華民國,則蔡同榮自己其實才是大叛國者。如蔡同榮者,非但是「空想的台獨」,且也是「空想的中華民國維護者」;他們不可能實現台獨,且其所作所為亦在扼殺中華民國。
「空想的台獨」,其實是因內外大局大勢已使「台獨成為空想」。如今的台獨,居然如林濁水所指已經淪為只是藏獨及疆獨的轎夫,何其可悲?
民進黨的台獨論述有三大章典。《台獨黨綱》主張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正常國家決議文》則主張及早正名制憲,皆可劃入「冒進台獨」的範疇;至於《國家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名叫中華民國」,則是林濁水等人的所謂「穩健台獨」的最後依附。問題是:「冒進台獨」若是「空想」,則「現在名叫中華民國/未來可以不叫中華民國」的潛台詞,恐怕仍是「空想」;而此類論述的現實效應是「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這正是今日台灣社會的真實寫照。
民進黨必須決定,今後究竟是以「中華民國」或「台灣國」的基準,來參與台灣的政經發展。其實,大局大勢演化至今,台獨已無空想、非空想之別,亦無激進、穩健之別。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台獨就是台獨;若不建立一個明確的基準,民進黨仍將陷於「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的泥淖中。例如:如何思考達賴與熱比婭的問題,中華民國的思考與台獨的思考就存有差異;如何處理ECFA的問題,中華民國與台獨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判斷基準。甚至民進黨如何處理與陳水扁的關係,如何處理族群關係,如何處理美日關係與兩岸關係,皆應先建立其一致的基準。只有在台灣的主流民意相信民進黨是從中華民國的基準上問政,而不是站在台灣國的「空想」上問政之時,始能獲得主流社會的信任與支持。民進黨向來欲以號召台獨群眾來贏取中華民國的政權,事實證明,這是自相矛盾的死路。陳水扁八年執政已經慘敗一次,民進黨難道仍將「空想」?
如前所述,只要不是「正名制憲」,不是「法理台獨」,就不是台獨;而民進黨若不再主張「正名制憲」,也就不必再從一種「空想」擺盪至另一種「空想」,則何不修改三大台獨章典,回歸中華民國?正如本報社論日前所說:民進黨對中華民國,勿「借殼上市」,應「認股共營」。
否則,民進黨能否告訴國人:何謂「不是空想的台獨」?
【2009/10/31 聯合報 】
http://www.udn.com/2009/10/31/NEWS/OPINION/OPI1/5224835.shtml
【聯合報╱社論】 2009.11.09 03:21 am
今天是柏林圍牆倒塌廿周年,德國方面贈送台灣的一堵柏林圍牆切體,在台北市信義路台灣民主基金會前庭剪綵展示,馬英九總統應邀致詞。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被兩德民眾聯手推倒,在西方本位的歷史詮釋中,此一事件標誌著共產主義政經體制的瓦解與將世界撕裂對立的冷戰之結束。
其 實,若以更具高度的大歷史觀點來看,共產主義的動搖,與冷戰對立的結束,皆非始自柏林,而是肇發於台灣海峽。世人以為,共產主義的醒悟始自一九八六年蘇聯 元首戈巴契夫的「新思維」,但真正的答案卻是始自一九七八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世人也以為,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兩德民眾推倒柏林圍牆,是受統治者對共產 政經體制的抗議經典事件,但真正的答案則應是早在當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四日持續了七周的北京天安門事件,給了兩德民眾啟示;世人又以為,冷戰局面的化解, 始自一九八九年的柏林圍牆的倒塌,但真正的答案卻應是肇端自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的解嚴與開放台海兩岸交流。
柏林圍牆的推倒,其實是一個偶發 事件。當時,東德當局原本只是計劃開放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此一決策卻被錯誤地發布成即將開放柏林圍牆的命令;但這個錯誤的政令立即受到民眾熱烈歡迎,使 上街慶祝的兩德民眾在激情中將圍牆推翻。相對而言,蔣經國宣布解嚴與開放海峽交通,卻是經歷了至少十餘年的反省及經營,而在他用盡了上天給他的準備時間 後,才宣布並啟動開放海峽。幾十年來,台灣因與大陸的軍力與綜合國力相去懸殊,在所有「分裂國家」間(南北越、東西德、南北韓)受共產政經體制的威脅最 大;但因蔣經國的因應、經營、準備,遂在大小懸殊的凶險情勢中,仍能將局面撐持至「台灣全面民主/大陸改革開放」的今日。因此,對蔣經國及台灣而言,海峽 開放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個經歷深刻規劃與經營的事件。
同樣的道理,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早在一九七六年就發生「粉碎四人幫」,及一九七八 年就出現了「改革開放」的思維,更在一九八九年發生驚天動地的天安門民運;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皆不像柏林圍牆倒塌那般臨機性,而是因經歷了「三十年浩 劫」長期蘊蓄而爆發。畢竟,前三十年的中共政經體制,相對而言,是同期歷史中最殘暴愚昧的政經體制;因此,黨內的反省也最深刻(所以有「粉碎四人幫」的鞭 屍政變,及「改革開放」的大修正主義),民間的抗議與期待也最強烈(所以有六四事件)。就某種意義來說,中國大陸之所以有今日,其實是由中共內部以鄧小平 為首的反省改革,與以六四事件為代表的民間期待,所協力完成。這些轉折殊非偶然,而皆是幾十年的生靈血淚所催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世 紀末葉共產主義政經體制的瓦解,與軍事對立的冷戰之熄火,不是始自戈巴契夫的「新思維」,而是始自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也不是始自柏林圍牆倒塌,而是始 自蔣經國開通了台灣海峽。而且,朝今後的歷史來看,中共的「改革開放」仍將是共產專政修正轉型的指標樣板,而台海兩岸的互動更有可能為人類文明的「和平發 展」寫下新頁。
不須讚嘆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岸人民應知,台灣海峽的開通其實是更重大的歷史事件。德國人拆除了人造的柏林圍牆,兩岸則開通 了天然的台灣海峽。柏林圍牆既倒,兩德必須立即面對;但台灣海峽既開通又區隔,卻給了兩岸從容進行「和平發展」的條件。六十年來,從解放台灣、反攻大陸, 走到改革開放、開放交流、雙贏共生、求同化異;從「和平統一」,走到「和平發展」;兩岸其實一直走在歷史(戈巴契夫/柏林圍牆)的前面,未來更有機會為人 類歷史創造新的典範。
共產專政的轉型與戰爭陰影的消除,其實柏林圍牆尚未給世人最後的答案;此一答案是由台海兩岸領先作答,經二十年來的互動激盪,如今在「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下,愈來愈理智,愈來愈昇華,世人應可期待一個典範式的答案,將在不日繳卷時呈現。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0217.shtml
◆專家論壇-德國先政後經 兩岸先經後政
【(謝盛友/德國班貝克大學企業文化專業客座教授)】旺報 2009-11-09
在柏林牆被推倒20周年的紀念日裡,根據德國央視2台的民意調查,86%的原西德人、91%原東德人對德國重新統一感到滿意。根據德國央視1台的民意調查,56%的德國人感到統一後社會不公正。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德國沒有統一,同樣還是很多人會感覺社會不公。
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牆被推倒,此後兩德簽署政治和約,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
德國統一的路子是先政治後經濟,儘管有一個穩定的政治框架,還是衍生眾多民生問題。日前,德國Forsa研究所在《明星周刊》(Stern)公佈了一項民意調查,有15%的人懷念東西德統一前的日子。許多西德人對於他們必須繳付重稅,以重建前共產東德感到不滿。
德國兩岸走不同路線
2008年馬英九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訪時提到兩岸談判路線圖,即先經濟正常化,最後謀求簽和平協定。
前不久,胡錦濤在對台重要講話中,大量論述了有關政治議題的協商,海外華人特別感興趣,不知兩岸協商「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已做調整?根據國台辦發言人楊毅的發言,先經濟、後政治仍然是兩岸不變的主張。
先政治後經濟,還是先經濟後政治,德國和兩岸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路線。哪怕在經濟方面,德國是「富哥哥」幫助「窮弟弟」,而兩岸是「窮哥哥」幫助「富弟弟」。
關於兩岸的人均收入,不管是誰發表的統計數字,大陸的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台灣的八分之一,甚至只有十分之一。
兩岸是窮兄幫助富弟
2008年,台灣全年獲得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74.6億美元。人均平價收入世界排名第87位的中國大陸,向人均平價收入世界排名第12位的台灣輸送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你可以用中國文化的「同胞一家親、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等等來解釋,但很牽強,因為中國文化裡還有「親兄弟明算賬」,這只能說明兩岸是「窮哥哥」幫助「富弟弟」。
先經濟後政治,最後還是要政治談判的。中華民國一路走來,反抗專制,逐漸建立起民主、人權、自由的價值理念。
現時的中國大陸政府仍然是事實上的一黨專政,你可以把「自由人權」的概念扔到垃圾桶裡,但自由人權的工作還是要做的,是逃避不了的。
2001年中國批准通過了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說明中國正式承認普遍人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陸民主化有利協商
保障人權需要自由。自由有很多種理解,但是,絕對不是「打麻將不受干擾的自由」。自由是你擁有一種力量,依靠這股力量你可以完成你自己想做的而且必須做的事情。
你擁有這種力量,做人就有尊嚴。中國共產黨確實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而且自稱能夠保障中國人民的人權、自由和尊嚴,自稱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經濟互動不斷,將來兩岸的水平會越拉越近,但是,若大陸不放棄一黨獨大、開放報禁、開放思想言論自由,兩岸政治談判不可能進行。進行了,也不會有什麼效果。
兩岸政治互動,目的是要促進大陸的中國共產黨改變,如果哪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寫入:人的尊嚴不可侵犯;私有財產不可侵犯。那時,兩岸真正的政治協商才剛剛開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09110900294,00.html
◆一中各表? 再建議考量穩健台獨
【聯合報╱林濁水/民進黨籍前立委(台北市)】 2009.11.09 02:50 am
五日聯合報社論「再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建議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解決中華民國不能鞏固的難題。
確實,和穩健台獨一樣,一中各表既不是抱殘守缺的「維持現狀」,又不像當年反攻大陸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荒誕不稽,比較務實,但社論一中各表已出現歷史機遇的說法恐仍有待斟酌。
首先,這一個方案內容太模糊不清,難以轉化為具體政策。
統獨牽涉到兩岸實際統治範圍的事實和想像的國家疆域的巨大落差,又有國際政治權力現實和國際法的規範問題,目前任何方案都難以同時完全滿足這些複雜的要求,因此,就有了保留一定的模糊性,以讓各方能「各表」的主張。
最常被拿來參考的《兩德基礎條約》就有模糊的地帶,以致西德憲法法庭把這條約解釋成「是國際條約,但規範的是德意志的國內事務」,東西德既非本國也非外國,極盡矛盾和模糊。
但是基礎條約也必須有最低限度的清楚,例如以東西德兩國名簽署;明定雙方最高統治法權不及於對方領域;雙方在國際上互不代表對方。這樣雙方才明白彼此分際,才能建立不以武力解決爭端的往來法秩序。
然而這些該清楚的地方,一中各表全都含糊其辭,另外一些該模糊的地方反而太清楚,問題很大。
若做不到如兩德一樣清楚承認彼此為兩國,至少應如德國屋頂理論般強調兩德仍屬一日耳曼,把一中模糊化成一個中華,但現在藍營堅持把一中說成「一國」。於是一中各表在該模糊的地方太清楚,該清楚的地方太含混,以致在國際法上無以面對排他性承認等原則;而兩岸間往來秩序的建立、協約的簽訂也將持續陷入無窮無盡的爭端之中。
其次,一中各表不能只是台灣關起門表,要中國乃至國際接受才有意義,但北京政府雖承認有九二共識,但堅決否認有一中各表,國際社會也未見支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藍軍從來沒有實踐一中各表的意志。
二○○五年《宋胡公報》中宋楚瑜在「九二共識」上採北京的一中原則而放棄了藍軍的一中各表(編按:宋採「兩岸一中」),聯合報社論曾予以嚴正批評,立論精辟卻未引起呼應。實在是因為拿一中各表做島內權力競逐的口號,而非當做實踐目標的並非只宋一人,藍軍領袖幾乎都如此。連、吳兩國民黨主席到中國一定收起各表,馬總統也在國際上也放棄各表,聲明放棄雙重承認。
坦白說,第一次勉強符合一中各表和互不否認的國際場合,是陳菊北京行公開稱「中央政府馬英九總統」,和辦高雄世運安排馬以中華民國總統宣佈開幕,並讓觀眾舉青天白日旗入場才出現。
面對中國和國際場合,一中各表,能靠台獨份子辦活動才零星地,意外地出現,從未見中華民國擁護者有任何努力,這樣的一中各表是欠缺動力的。
反攻大陸雖不切實際,當年蔣還真的發動了幾次海空戰;台獨雖然辛苦,台獨份子還曾面對鎮壓付出犧牲;一中各表主張雖有聯合報大聲急呼,但政黨、政治領袖卻全都玩假的,甚至都在出賣,要免於淪為空想恐怕並不容易。(編按:本報社論對本文將不作回應)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0101.shtml
※延伸閱讀:
◆再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
【聯合報╱社論】 2009.11.05 04:11 am
十月三十一日社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承林濁水先生昨日在民意論壇作出回應。他說:「吊詭的是,台獨反而對中華民國形成了保護作用,若必去之而後快,並不明智。」
林濁水說:「當台獨存在時,中華民國是(中共的)聯合對象;當台獨消滅了,中華民國必成頭號敵人。」這是他「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立論邏輯。
這一點卻正是林濁水對社論的主要誤解,因為社論向未主張「欲去台獨而後快」。其實,在兩岸的大結構中,台獨是「去」不掉的;且台獨在兩岸互動中一直有其角色及功能。今日台灣的「主體性」愈來愈堅實,主要的原因之一,即是台獨運動的影響所致;再者,台獨論述亦始終扮演「黑臉/白臉」的角色,這也是近年來引導兩岸主流思維趨向中道的重要因素。眾所共見,今日兩岸關係之所以能趨向和解共生,其實可說是出自對李登輝及陳水扁兩朝台獨操作的反省。所以,林濁水說「台獨保護中華民國」,其實有其見地;但我們的問題是:作為台灣最重要政黨之一的民進黨,要不要永遠擎著台獨的大旗?不論是「冒進台獨」,或「穩健台獨」。
民進黨主張台獨,確可發生「黑臉/白臉」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發生「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效應。但是,這卻也使得台灣的政黨政治失衡,不能正常地進行民主運作,而使社會陷於國家及族群的撕裂之中,不能自拔。這樣的民進黨如何執政?這樣的台灣有什麼前途?
所以,社論並未「欲去台獨而後快」,反而一向對「台獨保護中華民國」亦有認知。但是,六十年來保護「中華民國」的主力,畢竟仍是「中華民國」本身;而台獨論述即使縮減至「穩健台獨」,亦不會放棄「正名制憲」與「法理台獨」(台獨,但不是今天);也就是說,「穩健台獨」最後仍「應」主張「消滅中華民國」,否則即不成「台獨」。如若不然,難道林濁水是在主張「永遠以保護中華民國為宗旨」的「台獨」?
台灣不可能沒有「台獨」,問題在民進黨若仍承負台獨的角色,是否會使台灣的政黨政治失衡、民主政治變質?近年來,民進黨內如林濁水等勤學深思之士對此多所思考,皆在為台獨探尋出路;但所謂「穩健台獨」等變相的台獨論述,難道不正是造成今日「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的主要原因?何況,「穩健台獨」並非民進黨內的顯學,在台獨基層中其實不具代表性。我們不否定「穩健台獨」的創意,但不認為這是仍想執政的民進黨的可行政策。
林濁水在投書中,似仍對「台獨因何發生」與「台獨能否解決兩岸問題」,略有混淆。林文又回溯到「退出聯合國時期」,但那時中國大陸仍陷於文化大革命,亦是東西冷戰方熾的年代;林文也又回顧到「戒嚴時期」,但如今中華民國業已經歷四次總統直選及兩度政黨輪替。台獨論述如果一直要以「退出聯合國」、「戒嚴時期的不民主」為立論基礎,則與回復到「台灣地位未定論」何異?又與「因為二二八/所以要台獨」何異?畢竟,六十年來的時空變遷極大,今日的世界、兩岸及台灣皆有重大變化;台獨若仍要堅持「海峽兩岸皆宣稱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而不認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可能存有某種程度的突破空間,難道這也是「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作為?歷史的悲情,是台獨發生的原因;但台獨不願面對今日歷史巨變出現的新機遇,卻亦使台獨不能成為引導台灣民主政治及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流。這也許是台獨的必然宿命及應然使命,但如果是由民進黨來承負這個角色,是否不成比例?是否對得起台灣主流民意的期待?
我們的看法是:不可能「去台獨而後快」,但民進黨卻應蛻去台獨,而不宜再用任何化名化身來玩弄台獨;否則,台灣民主及兩岸關係皆不可能趨於正常與平衡。
社論與林濁水有一共同見解:任何兩岸方案,包括「維持現狀」、「一中各表」或「台獨」,無一容易。但是,社論與林濁水相左之處則在:林文認為「穩健台獨仍屬『比較不壞』的選擇」,而我們認為,「以中華民國來保護中華民國」,始是「比較不壞」的選擇。「台獨」仍有「黑臉」的角色可扮,問題在要不要由民進黨來扮演。
【2009/11/05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9/11/5/NEWS/OPINION/OPI1/5233728.shtml
◆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
【聯合報 ╱社論】 2009.10.31 07:28 am
有「台獨理論大師」稱號的林濁水,最近又創了個新詞彙:空想台獨主義。
林濁水原本聲稱,陳水扁是台獨的罪人,因為扁所主張的台獨是「激進台獨」、「冒進台獨」,是「民粹的民族主義」;而他林濁水所主張者,則是「穩健台獨」、「溫和台獨」。問題是:林濁水對陳水扁的「冒進台獨」刻畫得十分清晰,但對他自己主張的所謂「穩健台獨」的內涵與規格,卻從未交代清楚。
新詞彙「空想的台獨」也有同樣的問題。他說,空想主義有兩種:一是台灣地位未定論,二是台藏疆三獨合流。林濁水認為這二者皆是不能成事的「空想」,但他卻亦未交代什麼是「非空想的台獨」,以及究竟還有沒有「不是空想的台獨」?
經台美中三方二十餘年來的強烈激盪,台獨的定義已經化約至「法理台獨」。也就是說,「正名制憲」就是台獨,「不正名制憲/維持中華民國」就不是台獨。如今從內外大局大勢來看,凡主張「正名制憲」的台獨,其實皆是「空想的台獨」;反過來說,所謂的「穩健台獨」、「溫和台獨」,若不主張「正名制憲」,則難道還能叫做「台獨」嗎?
蔡同榮指馬英九叛國,正顯示台獨的困境。蔡同榮是深綠極獨,根本否認中華民國;他若指馬英九背叛中華民國,則蔡同榮自己其實才是大叛國者。如蔡同榮者,非但是「空想的台獨」,且也是「空想的中華民國維護者」;他們不可能實現台獨,且其所作所為亦在扼殺中華民國。
「空想的台獨」,其實是因內外大局大勢已使「台獨成為空想」。如今的台獨,居然如林濁水所指已經淪為只是藏獨及疆獨的轎夫,何其可悲?
民進黨的台獨論述有三大章典。《台獨黨綱》主張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正常國家決議文》則主張及早正名制憲,皆可劃入「冒進台獨」的範疇;至於《國家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名叫中華民國」,則是林濁水等人的所謂「穩健台獨」的最後依附。問題是:「冒進台獨」若是「空想」,則「現在名叫中華民國/未來可以不叫中華民國」的潛台詞,恐怕仍是「空想」;而此類論述的現實效應是「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這正是今日台灣社會的真實寫照。
民進黨必須決定,今後究竟是以「中華民國」或「台灣國」的基準,來參與台灣的政經發展。其實,大局大勢演化至今,台獨已無空想、非空想之別,亦無激進、穩健之別。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台獨就是台獨;若不建立一個明確的基準,民進黨仍將陷於「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的泥淖中。例如:如何思考達賴與熱比婭的問題,中華民國的思考與台獨的思考就存有差異;如何處理ECFA的問題,中華民國與台獨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判斷基準。甚至民進黨如何處理與陳水扁的關係,如何處理族群關係,如何處理美日關係與兩岸關係,皆應先建立其一致的基準。只有在台灣的主流民意相信民進黨是從中華民國的基準上問政,而不是站在台灣國的「空想」上問政之時,始能獲得主流社會的信任與支持。民進黨向來欲以號召台獨群眾來贏取中華民國的政權,事實證明,這是自相矛盾的死路。陳水扁八年執政已經慘敗一次,民進黨難道仍將「空想」?
如前所述,只要不是「正名制憲」,不是「法理台獨」,就不是台獨;而民進黨若不再主張「正名制憲」,也就不必再從一種「空想」擺盪至另一種「空想」,則何不修改三大台獨章典,回歸中華民國?正如本報社論日前所說:民進黨對中華民國,勿「借殼上市」,應「認股共營」。
否則,民進黨能否告訴國人:何謂「不是空想的台獨」?
【2009/10/31 聯合報 】
http://www.udn.com/2009/10/31/NEWS/OPINION/OPI1/5224835.shtml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中國時報
◆英國記者回憶柏林圍牆倒塌那夜
【中廣新聞/謝佐人】新聞速報 2009-11-09
今天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紀念,歐美各國領袖齊聚一堂共同紀念。一名當年曾經採訪這起歷史重大事件的英國記者「布萊安」回憶說,柏林圍牆倒塌那夜,東德民眾從懷疑、難以置信,到湧上街頭慶祝狂歡、越界到德西找尋親友,又哭又笑。那一夜,仿佛任何夢想都可以成真。
1989年十一月九號,東德政府宣布,居住在德東的民眾可以自由前往西德旅遊觀光。不少德東居民以為聽錯了,紛紛上街打探發生什麼事。東柏林原本寬闊空曠的鵝卵石街道一下子可見大量車潮人潮湧入,場面幾乎失控,不少騎著腳踏車及駕駛汽車的人在擠到水洩不通的人群中,不得不下車,徒步加入人潮,這些興奮的民眾漠視站在一旁穿著綠色制服的德東警衛,擦身而過。因為在過去數十年,德東民眾只要一接近柏林圍牆,就遭到這些綠衣警衛威脅要開槍射殺。但在那一夜,綠衣警衛的威脅不再。所有的人湧向德西,想要看一看這個多年來,他們難得一窺的西方世界。
在德東,還有免費接駁巴士,不少民眾排隊等候,想搭巴士一遊西柏林的繁華,同時也有人想藉此前往會見分隔數十年的親友家人。在柏林街頭,處處可見兩德民眾大力擁抱、有的甚至老淚縱橫、又哭又笑。
有些德東民眾在越過警衛走進西柏林時,最初有些遲疑,隨後就大步向前邁進。不少西柏林民眾也湧向布蘭登堡門,見證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時刻,並在街頭與德東民眾握手歡呼,還有不少民眾開香檳狂歡慶祝。在現場採訪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記者「布萊安」說,一名站在他背後的德東民眾喃喃自語說,想成為一名太空人。「布萊安」說,沒什麼不可以,在那一夜,仿佛所有的夢想都可以成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9+132009110900732,00.html
◆柏林圍牆倒後 調查:多數人不滿資本主義
【中廣新聞/夏明珠】 新聞速報 2009-11-09
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自由市場經濟暴露的破綻也愈來愈多。英國廣播公司一項在全球27個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受訪者感覺資本主義運作良好,絕多數人都認為自由市場制度需要規範與改革。
至於前蘇聯解體對世界究竟是一樁好事還是壞事,受訪者的看法也強烈分歧。
二十年前的今天柏林圍牆倒塌,不只對被禁錮在鐵幕中的東歐和中歐老百姓是一個大解放,也代表著資本主義打敗了共產主義。不過,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後的民調發現,大家對自由市場的信心大幅減弱,特別是一年前金融海嘯爆發之後。
這項民調訪問了27個國家的兩萬九千多人,只有美國和巴基斯坦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認為資本主義運行良好。
將近四分之一的人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接近破產,其中又以法國受訪者看衰資本主義的比例最高。27個國家裏面,有22國的受訪者贊成財富平均化。
對於前蘇聯解體,歐洲人一面倒的認為是件好事,不過非西方國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非常分歧,十個埃及人裡面,有七個人說蘇聯垮台對世界是弊大於利。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9+132009110900666,00.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系列二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聯合報系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經濟日報
【中廣新聞/謝佐人】新聞速報 2009-11-09
今天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紀念,歐美各國領袖齊聚一堂共同紀念。一名當年曾經採訪這起歷史重大事件的英國記者「布萊安」回憶說,柏林圍牆倒塌那夜,東德民眾從懷疑、難以置信,到湧上街頭慶祝狂歡、越界到德西找尋親友,又哭又笑。那一夜,仿佛任何夢想都可以成真。
1989年十一月九號,東德政府宣布,居住在德東的民眾可以自由前往西德旅遊觀光。不少德東居民以為聽錯了,紛紛上街打探發生什麼事。東柏林原本寬闊空曠的鵝卵石街道一下子可見大量車潮人潮湧入,場面幾乎失控,不少騎著腳踏車及駕駛汽車的人在擠到水洩不通的人群中,不得不下車,徒步加入人潮,這些興奮的民眾漠視站在一旁穿著綠色制服的德東警衛,擦身而過。因為在過去數十年,德東民眾只要一接近柏林圍牆,就遭到這些綠衣警衛威脅要開槍射殺。但在那一夜,綠衣警衛的威脅不再。所有的人湧向德西,想要看一看這個多年來,他們難得一窺的西方世界。
在德東,還有免費接駁巴士,不少民眾排隊等候,想搭巴士一遊西柏林的繁華,同時也有人想藉此前往會見分隔數十年的親友家人。在柏林街頭,處處可見兩德民眾大力擁抱、有的甚至老淚縱橫、又哭又笑。
有些德東民眾在越過警衛走進西柏林時,最初有些遲疑,隨後就大步向前邁進。不少西柏林民眾也湧向布蘭登堡門,見證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時刻,並在街頭與德東民眾握手歡呼,還有不少民眾開香檳狂歡慶祝。在現場採訪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記者「布萊安」說,一名站在他背後的德東民眾喃喃自語說,想成為一名太空人。「布萊安」說,沒什麼不可以,在那一夜,仿佛所有的夢想都可以成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9+132009110900732,00.html
◆柏林圍牆倒後 調查:多數人不滿資本主義
【中廣新聞/夏明珠】 新聞速報 2009-11-09
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自由市場經濟暴露的破綻也愈來愈多。英國廣播公司一項在全球27個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受訪者感覺資本主義運作良好,絕多數人都認為自由市場制度需要規範與改革。
至於前蘇聯解體對世界究竟是一樁好事還是壞事,受訪者的看法也強烈分歧。
二十年前的今天柏林圍牆倒塌,不只對被禁錮在鐵幕中的東歐和中歐老百姓是一個大解放,也代表著資本主義打敗了共產主義。不過,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後的民調發現,大家對自由市場的信心大幅減弱,特別是一年前金融海嘯爆發之後。
這項民調訪問了27個國家的兩萬九千多人,只有美國和巴基斯坦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認為資本主義運行良好。
將近四分之一的人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接近破產,其中又以法國受訪者看衰資本主義的比例最高。27個國家裏面,有22國的受訪者贊成財富平均化。
對於前蘇聯解體,歐洲人一面倒的認為是件好事,不過非西方國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非常分歧,十個埃及人裡面,有七個人說蘇聯垮台對世界是弊大於利。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9+132009110900666,00.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系列二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聯合報系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經濟日報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經濟日報
◆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新秩序 (圖)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2.shtml
◆梅克爾憶當時 正在洗三溫暖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 2009.11.09 02:30 am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當晚,東德的物理學者梅克爾(Angela Merkel)正洗完三溫暖準備回家,20年後她擔任德國總理,不再和群眾擠上街頭慶祝,而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紀念的主持人。
梅克爾上周受訪時表示,經歷多年處理東西德統一的問題後,現在是回顧柏林圍牆倒塌歷史的適當時機。她說:「我們已脫離困境,也已完成最重要目標。」
對梅克爾來說,這個時點也恰到好處。這位東西德統一後首位來自東德共產政權的總理,9月時才剛贏得連任,如今又能親自主持這個別具意義歷史事件的20周年紀念,讓她一反平日嚴肅的形象,展現出輕鬆自適的態度。
談到促使柏林圍牆倒塌的原因時,梅克爾認為純粹是運氣使然,並非出於理想,「這是那個世代的宿命,他們的期望無法獲得滿足,也必須為東德失靈的經濟付出代價」。
東西德統一至今,前東德地區的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薪資水平普遍低落,讓許多期待生活水準能迅速追上西德的東德人夢碎。
不過,海爾經濟研究中心(Halle)的總裁布倫指出,前東德經濟的發展比外人想像還好。例如,距離萊比錫一小時車程的耶拿市(Jena),正崛起成為新的高科技中心,但這類成功故事往往被其他負面印象掩蔽了。
梅克爾在訪談中點名其他協助打垮共產主義的幕後功臣,包括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Solidarity),以及匈牙利對奧地利開放邊界,使數千名東德人得以移居到西德。她說:「柏林圍牆20周年不只是德國的慶祝活動,它已成為歐洲的共同象徵。」
柏林圍牆倒塌四天後,梅克爾前往波蘭演講,當時她的波蘭朋友告訴她:「下次我們再見時,德國就統一了。」但她當時並不認同。然而不到一年,東西德正式宣布統一,事後回想起來,梅克爾說:「我們看得沒有波蘭人清楚。」
梅克爾認為,即使生活在極權國家,人生也不會完全受其擺佈,「每個人都有苦樂交織的回憶與經驗,沒有人願意完全放棄負面的部分」。
(取材自紐約時報)
【2009/11/0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6.shtml
◆協助重建 西德砸1.9兆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2009.11.09 04:53 am
最新研究顯示西德為了協助東德進行重建,一共砸下約1.3兆歐元(1.93兆美元)鉅資。
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的日子,柏林市當天將推倒1,000張色彩鮮豔的骨牌作為慶祝。這些骨牌7日沿著冷戰時期柏林圍牆遺址排列,全長1.5公里。
德國星期世界報報導,據哈雷經濟研究院(IWH Halle)調查,從西德輸入東德的資金淨額過去十年內「大幅增加」;1.3兆歐元相當於德國2008年經濟產能的五成以上。
東德近年已經擺脫共產時代的許多束縛,部分原因得歸功於西德的資金援助。不過東德的失業率仍比西德高出將近一倍,經濟學家也表示東德的經濟想要迎頭趕上德國其他富有地區,還需要好幾年。
據媒體報導,哈雷經濟研究院這項尚未公開發表的報告,原本是在2006年接受德國政府之託進行,但德國財政部在報告出爐後臨時決定抽腿,原因是統計與計算方式有很多不同意見。
德國總理梅克爾9日將與全球領袖會面,共同慶祝此一歷史性的紀念日。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與英國首相布朗,也將在柏林公開發表演說。
冷戰結束前在東德擔任科學研究員的梅克爾,在她每周例行的播客(podcast)表示,柏林圍牆的倒塌是「德國近代史上最快樂的一天」。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4.shtml
◆東德成長停滯 追上西德…難 (圖)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09.11.09 04:53 am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統一。整合這兩個經濟體,可說是人類史上最大膽的經濟實驗。20年過去了,東德生活水準看來大幅提升,企業的成長速度也比西德快,但兩德的差距仍大,甚至可能再度擴大。
要把共產體制下的經濟體,融入西方最大、最成功的開放市場之一,目前在歷史上絕對找不到第二個例子。兩德統一的成本以兆歐元計,這些經費用在對企業的直接補助、基礎建設的重建經費、設立新的政治組織及為1989年住在東德的1,670萬人提供社會福利等。
從一些經濟數據來看,這些投資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成效。
失業問題,很頭痛
1991年時,前東德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為西德的43%,如今已達71%;每人可支配所得和西德相比,也從60%增加到80%。不過,失業率也急速攀高。
從人民的生活水準來看,西德還是遠高於東德,不過東德六邦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平均壽命增加了六年之久。寬頻和高速公路等公共建設的品質改善,過去有「死亡地帶」之稱的區域,如今也成了稀有野生生物的自然保護區。
從2002年以來,東德企業平均比西方同業成長的更快,獲利也更高,單位薪資成本較西德低將近20%是原因之一。去年席捲全球的經濟衰退,東德所受的衝擊也較小。
亮眼數據,灌水的
然而,德國在經濟上的重新整合,離完全成功還很遠。統一後的德國如今要邁入第三個十年的階段,專家卻愈來愈擔心,東西德的鴻溝會再度加深。
從某方面來看,這個憂慮其實已成真。從2005年來,隨著東德的經濟成長速度減緩到和西德一樣,兩德的人均GDP在絕對值上的差距又開始擴大。就算以相對值計算,東德追趕的過程,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幾乎已接近停滯狀況。
來自東德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坦承,20年前設定讓兩德經濟完全融合的目標,如今顯得遙不可及。
政府補助,變毒藥
就算上述部分表面上很亮眼的數據,不少都有「灌水」之嫌。
例如可支配所得看起來相當高,實際上卻包含大量的社會補助金;東德在這波經濟衰退中災情較輕,從另一個角度解釋就是因為東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本來就微不足道。
德國經濟資訊研究院(Ifo)主任拉格尼茲指出,東德經濟的最大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自力更生。
許多企業不只依賴政府奶水,還依賴實際上也是政府變相補貼而來的內需。他擔心東西德經濟整合所仰仗的動力,可能逐漸消失。
德國政府為振興東德經濟,2004年推出第二套規模1,565億歐元的補助方案,訂2019年到期,各地方政府因此被迫開始撙節支出。
在此同時,東德人口急速萎縮,從1990年至今已流失近200萬人,這代表需求和稅收會同步減少。
一名地方政府官員發現,東德許多破產企業,經營模式都是建立在政府補助金上。斷絕這些補助來源,整個模式也就瓦解。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3.shtml
◆東德老品牌 找到新市場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2009.11.09 08:22 am
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已經滿20年,昔日東德共產政權早已煙消雲散,但不少東德的老字號商家經歷兩德統一後,至今仍屹立不搖。
小紅帽(Rotkaeppchen)氣泡酒、Florena化妝品、Spee清潔劑,以及Zetti牌巧克力脆餅,這些東德品牌雖然在德國境外知名度不高,卻展現一個難能可貴的趨勢:來自東德的老牌子在統一的現代化德國,依舊享有特定市場與立足點。
柏林圍牆倒塌時,許多人擔心東德可能得花上數十年光景,才有機會追上西德。但到今天,東德的經濟產值已經突破西德產值的70%,比起1991年只有西德三分之一成長許多。
令人訝異的是,一些東德老企業在法蘭克福、漢堡與慕尼黑等富裕且挑剔的大城市裡,不但存活至今,而且已在市場打穩根基。
德國經濟研究院主任賀瑟(Michael Huether)表示:「當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合國後,原本的組織架構幾已消失。許多產品不符合統一市場需求的公司被迫整併。但今日東德的五個邦已經不再是工業廢墟。」
總部位於Saxony-Anhalt的小紅帽氣泡酒公司,目前已成是全德氣泡酒第一品牌,市占超越來自西德萊茵高(Rheingau)製酒區的競爭對手。該公司生產的飲料在德國餐廳與夜店大受歡迎,深受東德與西德消費者的喜愛。
71歲的普里耶表示,他與太太到現在還會購買昔日在東德用慣的品牌,包括小紅帽氣泡酒、Florena與Spee。他說:「我們不會因為產品來自東德就決定購買;對我們來說,產品的品質與價錢都很重要。但若品質與價格一樣,我會選擇東德產品。」
東德產品大受歡迎的另一原因,是德國境內近年興起一股懷念前東德生活的社會現象。在這股懷舊風吹襲下,德國近來冒出許多緬懷共黨統治的電影,和對當年東德製小車Trabant重燃的興趣。復古風的東德時尚傢俱,以及東德生產的Schwalbe與MZ摩托車,也備受青睞。
據德國經濟研究院統計,東德經濟過去20年成長速度比預期快一倍。該院估計再過12年,東德的五個邦的經濟表現將趕上西德境內較窮的幾個邦。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5.s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系列二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聯合報系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2.shtml
◆梅克爾憶當時 正在洗三溫暖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 2009.11.09 02:30 am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當晚,東德的物理學者梅克爾(Angela Merkel)正洗完三溫暖準備回家,20年後她擔任德國總理,不再和群眾擠上街頭慶祝,而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紀念的主持人。
梅克爾上周受訪時表示,經歷多年處理東西德統一的問題後,現在是回顧柏林圍牆倒塌歷史的適當時機。她說:「我們已脫離困境,也已完成最重要目標。」
對梅克爾來說,這個時點也恰到好處。這位東西德統一後首位來自東德共產政權的總理,9月時才剛贏得連任,如今又能親自主持這個別具意義歷史事件的20周年紀念,讓她一反平日嚴肅的形象,展現出輕鬆自適的態度。
談到促使柏林圍牆倒塌的原因時,梅克爾認為純粹是運氣使然,並非出於理想,「這是那個世代的宿命,他們的期望無法獲得滿足,也必須為東德失靈的經濟付出代價」。
東西德統一至今,前東德地區的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薪資水平普遍低落,讓許多期待生活水準能迅速追上西德的東德人夢碎。
不過,海爾經濟研究中心(Halle)的總裁布倫指出,前東德經濟的發展比外人想像還好。例如,距離萊比錫一小時車程的耶拿市(Jena),正崛起成為新的高科技中心,但這類成功故事往往被其他負面印象掩蔽了。
梅克爾在訪談中點名其他協助打垮共產主義的幕後功臣,包括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Solidarity),以及匈牙利對奧地利開放邊界,使數千名東德人得以移居到西德。她說:「柏林圍牆20周年不只是德國的慶祝活動,它已成為歐洲的共同象徵。」
柏林圍牆倒塌四天後,梅克爾前往波蘭演講,當時她的波蘭朋友告訴她:「下次我們再見時,德國就統一了。」但她當時並不認同。然而不到一年,東西德正式宣布統一,事後回想起來,梅克爾說:「我們看得沒有波蘭人清楚。」
梅克爾認為,即使生活在極權國家,人生也不會完全受其擺佈,「每個人都有苦樂交織的回憶與經驗,沒有人願意完全放棄負面的部分」。
(取材自紐約時報)
【2009/11/0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6.shtml
◆協助重建 西德砸1.9兆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2009.11.09 04:53 am
最新研究顯示西德為了協助東德進行重建,一共砸下約1.3兆歐元(1.93兆美元)鉅資。
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的日子,柏林市當天將推倒1,000張色彩鮮豔的骨牌作為慶祝。這些骨牌7日沿著冷戰時期柏林圍牆遺址排列,全長1.5公里。
德國星期世界報報導,據哈雷經濟研究院(IWH Halle)調查,從西德輸入東德的資金淨額過去十年內「大幅增加」;1.3兆歐元相當於德國2008年經濟產能的五成以上。
東德近年已經擺脫共產時代的許多束縛,部分原因得歸功於西德的資金援助。不過東德的失業率仍比西德高出將近一倍,經濟學家也表示東德的經濟想要迎頭趕上德國其他富有地區,還需要好幾年。
據媒體報導,哈雷經濟研究院這項尚未公開發表的報告,原本是在2006年接受德國政府之託進行,但德國財政部在報告出爐後臨時決定抽腿,原因是統計與計算方式有很多不同意見。
德國總理梅克爾9日將與全球領袖會面,共同慶祝此一歷史性的紀念日。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與英國首相布朗,也將在柏林公開發表演說。
冷戰結束前在東德擔任科學研究員的梅克爾,在她每周例行的播客(podcast)表示,柏林圍牆的倒塌是「德國近代史上最快樂的一天」。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4.shtml
◆東德成長停滯 追上西德…難 (圖)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09.11.09 04:53 am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統一。整合這兩個經濟體,可說是人類史上最大膽的經濟實驗。20年過去了,東德生活水準看來大幅提升,企業的成長速度也比西德快,但兩德的差距仍大,甚至可能再度擴大。
要把共產體制下的經濟體,融入西方最大、最成功的開放市場之一,目前在歷史上絕對找不到第二個例子。兩德統一的成本以兆歐元計,這些經費用在對企業的直接補助、基礎建設的重建經費、設立新的政治組織及為1989年住在東德的1,670萬人提供社會福利等。
從一些經濟數據來看,這些投資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成效。
失業問題,很頭痛
1991年時,前東德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為西德的43%,如今已達71%;每人可支配所得和西德相比,也從60%增加到80%。不過,失業率也急速攀高。
從人民的生活水準來看,西德還是遠高於東德,不過東德六邦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平均壽命增加了六年之久。寬頻和高速公路等公共建設的品質改善,過去有「死亡地帶」之稱的區域,如今也成了稀有野生生物的自然保護區。
從2002年以來,東德企業平均比西方同業成長的更快,獲利也更高,單位薪資成本較西德低將近20%是原因之一。去年席捲全球的經濟衰退,東德所受的衝擊也較小。
亮眼數據,灌水的
然而,德國在經濟上的重新整合,離完全成功還很遠。統一後的德國如今要邁入第三個十年的階段,專家卻愈來愈擔心,東西德的鴻溝會再度加深。
從某方面來看,這個憂慮其實已成真。從2005年來,隨著東德的經濟成長速度減緩到和西德一樣,兩德的人均GDP在絕對值上的差距又開始擴大。就算以相對值計算,東德追趕的過程,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幾乎已接近停滯狀況。
來自東德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坦承,20年前設定讓兩德經濟完全融合的目標,如今顯得遙不可及。
政府補助,變毒藥
就算上述部分表面上很亮眼的數據,不少都有「灌水」之嫌。
例如可支配所得看起來相當高,實際上卻包含大量的社會補助金;東德在這波經濟衰退中災情較輕,從另一個角度解釋就是因為東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本來就微不足道。
德國經濟資訊研究院(Ifo)主任拉格尼茲指出,東德經濟的最大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自力更生。
許多企業不只依賴政府奶水,還依賴實際上也是政府變相補貼而來的內需。他擔心東西德經濟整合所仰仗的動力,可能逐漸消失。
德國政府為振興東德經濟,2004年推出第二套規模1,565億歐元的補助方案,訂2019年到期,各地方政府因此被迫開始撙節支出。
在此同時,東德人口急速萎縮,從1990年至今已流失近200萬人,這代表需求和稅收會同步減少。
一名地方政府官員發現,東德許多破產企業,經營模式都是建立在政府補助金上。斷絕這些補助來源,整個模式也就瓦解。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3.shtml
◆東德老品牌 找到新市場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2009.11.09 08:22 am
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已經滿20年,昔日東德共產政權早已煙消雲散,但不少東德的老字號商家經歷兩德統一後,至今仍屹立不搖。
小紅帽(Rotkaeppchen)氣泡酒、Florena化妝品、Spee清潔劑,以及Zetti牌巧克力脆餅,這些東德品牌雖然在德國境外知名度不高,卻展現一個難能可貴的趨勢:來自東德的老牌子在統一的現代化德國,依舊享有特定市場與立足點。
柏林圍牆倒塌時,許多人擔心東德可能得花上數十年光景,才有機會追上西德。但到今天,東德的經濟產值已經突破西德產值的70%,比起1991年只有西德三分之一成長許多。
令人訝異的是,一些東德老企業在法蘭克福、漢堡與慕尼黑等富裕且挑剔的大城市裡,不但存活至今,而且已在市場打穩根基。
德國經濟研究院主任賀瑟(Michael Huether)表示:「當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合國後,原本的組織架構幾已消失。許多產品不符合統一市場需求的公司被迫整併。但今日東德的五個邦已經不再是工業廢墟。」
總部位於Saxony-Anhalt的小紅帽氣泡酒公司,目前已成是全德氣泡酒第一品牌,市占超越來自西德萊茵高(Rheingau)製酒區的競爭對手。該公司生產的飲料在德國餐廳與夜店大受歡迎,深受東德與西德消費者的喜愛。
71歲的普里耶表示,他與太太到現在還會購買昔日在東德用慣的品牌,包括小紅帽氣泡酒、Florena與Spee。他說:「我們不會因為產品來自東德就決定購買;對我們來說,產品的品質與價錢都很重要。但若品質與價格一樣,我會選擇東德產品。」
東德產品大受歡迎的另一原因,是德國境內近年興起一股懷念前東德生活的社會現象。在這股懷舊風吹襲下,德國近來冒出許多緬懷共黨統治的電影,和對當年東德製小車Trabant重燃的興趣。復古風的東德時尚傢俱,以及東德生產的Schwalbe與MZ摩托車,也備受青睞。
據德國經濟研究院統計,東德經濟過去20年成長速度比預期快一倍。該院估計再過12年,東德的五個邦的經濟表現將趕上西德境內較窮的幾個邦。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355.s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系列二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聯合報系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聯合報系
◆希望勝冷戰 柏林圍牆倒下今滿20年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09.11.09 04:53 am
20年前的11月9日,他們在柏林圍牆上跳舞,用力踐踏著這個冰冷的水泥高牆,振臂高呼勝利,如雷的掌聲象徵友誼和希望。在那個寒冷的夜晚,數十年的分隔和緊張化為無法置信的自由,以及一個沒有邊界守衛、秘密警察、告密者和共黨獨裁的未來。
為了紀念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悼念1961至1989年間試圖穿越圍牆被射殺的136人,德國沿著這堵牆的舊道路,堆起約一千個色彩繽紛的大型塑膠泡綿骨牌,準備9日時再次將它推倒。
由德國學生以泡綿堆起的骨牌「圍牆」長1.5公里,每個高2.3公尺,9日將由在東歐共產集團解體中扮演要角的波蘭前總統華勒沙率先將它推倒,接著再推上一把的是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與西德前外長根舍。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沙克吉、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均會出席這場慶祝活動。
這一切慶祝活動都比不上20年前那種歷史性的歡樂。那場「派對」盛況空前,從9日圍牆倒塌開始,4天內有超過3百萬東德人造訪西德,西柏林商店通宵營業。
一切都從1989年11月9日晚間那場記者會開始。當時共黨政治局委員夏波夫斯基宣布,將開放東德人申請出境。沒想到他話說得太快了,「我們今天決定,每位東德公民都能穿過檢查哨離境」。
各國媒體馬上傳開,「柏林圍牆倒下了」。圍牆旁的檢查哨立刻擠滿數百位東柏林人,讓邊防士兵手足無措。深夜11點半,人潮愈來愈多,又遲遲沒有上級指示該如何處理,一名東德軍官只好自己作主,下令開放檢查哨,接著東西柏林間的檢查哨一座接一座放行。當晚上萬東柏林人尖叫歡呼,踏上西柏林,這個象徵冷戰的高牆終於倒下。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192.shtml
◆統一太快/普亭:該發生的就是會發生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09.11.09 04:53 am
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解密外交文件及媒體報導試圖還原或重現當年外交現場時,一致指出德國統一潮來得太快,各國領袖都沒有準備好。俄羅斯總理普亭評論柏林圍牆倒塌,表示「該發生的就是會發生」,或許是最好的註解。
1989年6月27日,沿著匈牙利和奧地利兩國邊界修築的鐵絲網被剪破,共黨垮台浪潮已起,連德國邊界警察也阻擋不了,柏林圍牆早在11月9日前一周,即被大膽的民眾動手破壞。當時的西德總理柯爾面臨歷史狂潮帶來的強大壓力,一度不知如何是好而出國避風頭。
蘇聯末代總統、78歲的戈巴契夫被問到,為何未動用當時駐守在東德的50萬蘇聯大軍鎮壓示威時,他說:「如果蘇聯想要,就不會有這種事(柏林圍牆倒塌)和德國統一。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一場大浩劫甚或第三次世界大戰。我主張開誠佈公,以民主取代流血。」
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都被東德共黨垮台和兩德統一的速度嚇壞了。
據一分英國檔案指出,柏林圍牆倒塌前2個月,柴契爾告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英國和西歐都不希望德國統一,她甚至以「危害國際局勢穩定」為由,和法國聯合要求蘇聯出兵阻撓統一。
俄國總理普亭3日在電視訪問中說,柏林圍牆倒塌時,他正為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人在德勒斯登。普亭在提前曝光的訪談片段中說:「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我認為分裂的德國絕無未來。」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196.shtml
◆東歐共黨政權劇變 嚇壞中共 (圖)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11.09 05:00 am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全球最緊張的政權莫過於中共。當年6月北京發生天安門事件,江澤民剛接黨總書記,地位還不穩,東歐共黨國家劇變,讓中共簡直嚇壞了。經濟學人雜誌報導,當時鄧小平在內部會議出面穩定軍心,連說三次「冷靜」,並提出堅持改革開放、避免意識形態論戰的方針,讓中共免於步上東歐共黨政權後塵。
1989年底,中共陷入嚴重焦慮,外交政策舉棋不定,外人很難想像它能夠適應不同以往的全球新秩序。此時的中共新任總書記江澤民權力基礎仍然薄弱。
柏林圍牆的迅速倒塌,讓中共萬分驚訝,事先萬萬沒有料到。事發前一個月,中共才指派一名高階領導人訪問東德,參加東德共產政權40周年慶,當時人民日報還發表文章,宣稱「東德人民如今加強團結在黨的領導下」。沒想到時年77歲的東德領導人何內克沒過幾天就辭職下台,震驚中共。
那年東歐共黨政權的變化,讓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必須親自出馬,9月在黨內高層會議中呼籲「冷靜、冷靜再冷靜」,同時堅持以經濟為主的改革。
此一呼籲與稍後的闡釋至今仍是中共奉為圭臬的最高指導原則,中心訊息經常被歸納為「韜光養晦」四字。鄧小平希望中國大陸的經改及建設得以持續不輟,同時迴避意識形態之爭。如今證明發展經濟果然保住中共的命脈。
另一方面,中共也深入分析東歐與蘇聯共產主義覆亡的原因,並試圖從中記取教訓。初期震撼逐漸消褪後,中共不但主動與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強化關係,同時積極擘畫有助於它免於重蹈覆轍的戰略。
美國知名中國事務專家沈大偉表示,東歐共產主義瓦解給予中共的最重要教訓是,僵化的黨國合一體制及黨組織、教條式的意識形態、根深蒂固的精英集團及停滯的經濟均是導致共產主義失靈的重要原因。沈大偉說,柏林圍牆倒塌讓中共主動推展政黨改造,各項政策隨著客觀環境調整,唯恐步上前東歐共產國變天的後塵。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214.shtml
◆兩德混搭婚姻 文化差異仍在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美聯社柏林7日電】
2009.11.09 04:53 am
20年來,德東與德西民眾結婚人數日益增加。有「兩德混搭婚姻」者認為,兩方人民本是同根生,沒有太多差異,卻也有人認為,兩德存在文化差距,除了共同母語,另一半根本就是外國人。
39歲的凱特琳‧施密特來自德西,10多年前愛上來自德東、37歲的伊芙。施密特花了一番心力,改掉伊芙的生活習慣,教她捨棄廉價甜酒,改喝好一點的紅酒。伊芙開了一間髮廊,每當假期外國遊客增加,需要說英文時,施密特得出面幫另一半接待客人,因為伊芙只會說德語和俄語。
兩人在柏林圍牆倒塌6年後認識並相守,且於3年前正式登記,成為合法同志伴侶。多年後,兩人外型及習慣已嗅不出德東、德西人的明顯差距。伊芙說:「那段東西分離的歷史,對我們而言已經過去了。」伊芙親戚當過東德秘密警察的事,也不再成為兩人之間的阻礙。
47歲的德西人凱薩琳‧洛勒,12年前認識德東的丈夫。她說,「以前帶他認識我的朋友時,就好像帶外國人般新奇,但現在不會了」。
不過洛勒坦言,她仍然感受到兩德分治造成的差異。她抱怨丈夫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什麼都要省,和她「東西舊了就丟掉買新的」想法大相逕庭。
洛勒家中廁所的捲筒衛生紙,是用一支舊桿麵棍串起後,用繩子掛在牆上。她形容丈夫「認為不管什麼東西都能再利用」。
宗教是另一個困擾洛勒之處。儘管不太虔誠,洛勒仍跟隨父親信奉路德教派,但另一半是無神論者。
德國記者席夢‧許莫拉克以兩德關係為題材,2005年寫下「德國-德國關係」一書,她指出,據1995年統計,兩德聯姻占德國結婚人口的4%,此後就沒有調查數據,不過德東女嫁德西男的例子較多。
婚姻諮商專家克朗佛說,12年前他開始這一行時,東西德身分的確是婚姻問題,但現在沒那麼嚴重。
以往德西女人看不上打扮邋遢、個性無趣的德東男,現在也改變了。德西女發現,因為以前的德東女人都要工作,德東男反而尊重兩性平等,可以接受妻子把小孩送去托嬰,回到職場工作。
大致而言,德東人對金錢比較謹慎,德西人則較大方。但在艱困環境下成長的德東人,長於找出婚姻問題與解決之道,也比較願意努力改善婚姻關係。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211.shtml
◆民主幻滅 東歐人懷念從前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路透8日電】 2009.11.09 04:53 am
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黨集團隨之瓦解,然而在德國沐浴於慶祝圍牆倒塌20年的歡樂氣氛之際,民調結果顯示,東歐人民普遍懷念且渴望回到社會主義的年代。
對西方資本主義失望透頂,東歐人特別懷念過去零失業率、低犯罪、低糧食價格的時日,老一輩的東歐人尤其如此。現今的東歐人收入雖增加,但食物價格升高,生活仍難改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被迫前往外國就業。
東歐人普遍對民主幻滅,民調組織說,東歐政治精英領導國家加入歐盟,反而嚴重失去民心。
於全球經濟危機中受創最重的國家之一匈牙利,在10月一項民調中,有七成受訪者對政權改變表達失望。受訪者於1989年均已是成人。
在前南斯拉夫國家,有人特別懷念獨裁領袖狄托的年代。70歲的馬科維契說:「那個時代什麼都比現在好。零街頭犯罪、飯碗捧得牢、薪水夠過像樣生活。現在每月單靠370美元年金,我沒法過日子。」
在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人日夫科夫領導的33年,似乎成了黃金年代。如今官員貪汙與高犯罪率,導致逾六成的保國人認為過去的日子更好。儘管當年排隊是家常便飯、購買好東西須走後門,沒有牛仔褲、可口可樂,買車得花10年排隊等候,保國人顯然認為社會安全比自由更可貴。
保國的前共黨高幹與特勤頭目,在共產垮台後搖身變成掌控經濟大權的寡頭。保國黑幫橫行是公開秘密,迄今無官員因非法斂財入罪。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216.shtml
◆資本主義20年 德東仍是經濟拖油瓶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11.09 03:01 pm
柏林圍牆1989年11月9日一夕倒塌,德國次年10月3日統一,並開始建設德東。
東德在1989年垮台時,全國經濟情況只有「可憐」二字差堪形容,至少與西德相較之下是如此。絕大多數經濟部門不見生機,街道、房屋情況惡劣。1990年,當時的德國總理柯爾發出豪語,成為名言:他發動「重建東部」大計,承諾將德東建設成一片「花團錦簇的風景」。
1989到1998年擔任德國財政部長的維格爾,在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前夕,回憶統一不久,他和一位美國頂尖企業CEO的一席話,那位CEO說,德東經濟成長遲緩,失業率太高,失望情緒瀰漫,西德接收東德是一場「拙劣的投資」。
CEO之論,對,也不對。因為彼一時,此一時。
「重建東部」的確代價不菲。由於國家已經統一,不容易一刀切出全國歲出有多少錢用於東部或西部,但根據德國媒體粗估,20年來,德國政府至少為百廢待舉的「重建東部」砸下1兆4000億歐元 (台幣45兆4700億元)。德國在2000年以後的經濟成長率一度落後其他歐洲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拖著德東這個大油瓶。
統一前夕,東德的基礎設施還比不上捷克、匈牙利、波蘭等東歐集團其他兄弟邦,主要高速公路有45%不堪使用,五分之一鐵路只能龜速行駛,河道的攔河壩有80%是二次大戰前所建。七百萬棟公寓裡,四分之一沒有馬桶,18%沒有浴室,只有五分之一家庭有電話。
統一之後,德國政府大力在德東展開現代化,為了籌措經費,只有向民間取「金」,1995年以後,德西每一個人、每一家公司行號在原有的稅賦之外,要繳「團結附加捐」,1998年為止是7.5%,之後是5.5%。政府平均每年要徵大約一百億歐元團結附加捐。
此外,聯邦政府依照所謂「團結契約」,每年注入德東一百多億歐元,預計要到2019年才結束。都市更新每年另外要55億歐元,史蹟保存要15億歐元。
交通是國家血管,因此「重建東部」的主角,當推1991年啟動的「德國統一17大運輸建設」,內容有舊路升級和建設新路,包括九條鐵路、七條公路和一套全國水路網,總預算385億歐元。目前,17大建設有的已完成,有的在趕工。
這還只是政府的角色。包括國內外廠商在內民間投資德東,也同樣積極。2006年,美國半導體巨擘超微 (Advanced Micro Devices)進駐德勒斯登,初期投資25億美元,德國政府融資補助五億美元。德勒斯登周圍地區成為歐洲半導體業重鎮。汽車業也往東擴張。歐寶在北部的艾森納赫設廠,保時捷和BMW到來比錫。
經過20年,「花團錦簇的風景」可謂有模有樣,德國政府和民間功不唐捐。但這是硬體建設。至於德東人對這樣的發展作何感想,為什麼統一以來估計有170萬人 (德東人口的12%)不能安居樂業而遷至德西,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事關政治和心理,就像柏林選舉,得票分布是活生生的「心理地圖」:西區人清一色投基民黨,東區人則支持老共黨和社會主義者結合的「左黨」。
根據10月底最新民調,七個德國人有一人懷念統一前的日子,包括16%德西人、10%德東人。前者不滿統一的成本,後者抱怨20年來生計困難。
或者,就如許多德國人和柏林人說的,柏林圍牆不只是一道水泥牆,而是心牆,至今仍橫在他們腦子裡。
【2009/11/0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971.s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系列二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09.11.09 04:53 am
20年前的11月9日,他們在柏林圍牆上跳舞,用力踐踏著這個冰冷的水泥高牆,振臂高呼勝利,如雷的掌聲象徵友誼和希望。在那個寒冷的夜晚,數十年的分隔和緊張化為無法置信的自由,以及一個沒有邊界守衛、秘密警察、告密者和共黨獨裁的未來。
為了紀念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悼念1961至1989年間試圖穿越圍牆被射殺的136人,德國沿著這堵牆的舊道路,堆起約一千個色彩繽紛的大型塑膠泡綿骨牌,準備9日時再次將它推倒。
由德國學生以泡綿堆起的骨牌「圍牆」長1.5公里,每個高2.3公尺,9日將由在東歐共產集團解體中扮演要角的波蘭前總統華勒沙率先將它推倒,接著再推上一把的是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與西德前外長根舍。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沙克吉、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均會出席這場慶祝活動。
這一切慶祝活動都比不上20年前那種歷史性的歡樂。那場「派對」盛況空前,從9日圍牆倒塌開始,4天內有超過3百萬東德人造訪西德,西柏林商店通宵營業。
一切都從1989年11月9日晚間那場記者會開始。當時共黨政治局委員夏波夫斯基宣布,將開放東德人申請出境。沒想到他話說得太快了,「我們今天決定,每位東德公民都能穿過檢查哨離境」。
各國媒體馬上傳開,「柏林圍牆倒下了」。圍牆旁的檢查哨立刻擠滿數百位東柏林人,讓邊防士兵手足無措。深夜11點半,人潮愈來愈多,又遲遲沒有上級指示該如何處理,一名東德軍官只好自己作主,下令開放檢查哨,接著東西柏林間的檢查哨一座接一座放行。當晚上萬東柏林人尖叫歡呼,踏上西柏林,這個象徵冷戰的高牆終於倒下。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192.shtml
◆統一太快/普亭:該發生的就是會發生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09.11.09 04:53 am
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解密外交文件及媒體報導試圖還原或重現當年外交現場時,一致指出德國統一潮來得太快,各國領袖都沒有準備好。俄羅斯總理普亭評論柏林圍牆倒塌,表示「該發生的就是會發生」,或許是最好的註解。
1989年6月27日,沿著匈牙利和奧地利兩國邊界修築的鐵絲網被剪破,共黨垮台浪潮已起,連德國邊界警察也阻擋不了,柏林圍牆早在11月9日前一周,即被大膽的民眾動手破壞。當時的西德總理柯爾面臨歷史狂潮帶來的強大壓力,一度不知如何是好而出國避風頭。
蘇聯末代總統、78歲的戈巴契夫被問到,為何未動用當時駐守在東德的50萬蘇聯大軍鎮壓示威時,他說:「如果蘇聯想要,就不會有這種事(柏林圍牆倒塌)和德國統一。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一場大浩劫甚或第三次世界大戰。我主張開誠佈公,以民主取代流血。」
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都被東德共黨垮台和兩德統一的速度嚇壞了。
據一分英國檔案指出,柏林圍牆倒塌前2個月,柴契爾告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英國和西歐都不希望德國統一,她甚至以「危害國際局勢穩定」為由,和法國聯合要求蘇聯出兵阻撓統一。
俄國總理普亭3日在電視訪問中說,柏林圍牆倒塌時,他正為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人在德勒斯登。普亭在提前曝光的訪談片段中說:「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我認為分裂的德國絕無未來。」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196.shtml
◆東歐共黨政權劇變 嚇壞中共 (圖)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11.09 05:00 am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全球最緊張的政權莫過於中共。當年6月北京發生天安門事件,江澤民剛接黨總書記,地位還不穩,東歐共黨國家劇變,讓中共簡直嚇壞了。經濟學人雜誌報導,當時鄧小平在內部會議出面穩定軍心,連說三次「冷靜」,並提出堅持改革開放、避免意識形態論戰的方針,讓中共免於步上東歐共黨政權後塵。
1989年底,中共陷入嚴重焦慮,外交政策舉棋不定,外人很難想像它能夠適應不同以往的全球新秩序。此時的中共新任總書記江澤民權力基礎仍然薄弱。
柏林圍牆的迅速倒塌,讓中共萬分驚訝,事先萬萬沒有料到。事發前一個月,中共才指派一名高階領導人訪問東德,參加東德共產政權40周年慶,當時人民日報還發表文章,宣稱「東德人民如今加強團結在黨的領導下」。沒想到時年77歲的東德領導人何內克沒過幾天就辭職下台,震驚中共。
那年東歐共黨政權的變化,讓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必須親自出馬,9月在黨內高層會議中呼籲「冷靜、冷靜再冷靜」,同時堅持以經濟為主的改革。
此一呼籲與稍後的闡釋至今仍是中共奉為圭臬的最高指導原則,中心訊息經常被歸納為「韜光養晦」四字。鄧小平希望中國大陸的經改及建設得以持續不輟,同時迴避意識形態之爭。如今證明發展經濟果然保住中共的命脈。
另一方面,中共也深入分析東歐與蘇聯共產主義覆亡的原因,並試圖從中記取教訓。初期震撼逐漸消褪後,中共不但主動與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強化關係,同時積極擘畫有助於它免於重蹈覆轍的戰略。
美國知名中國事務專家沈大偉表示,東歐共產主義瓦解給予中共的最重要教訓是,僵化的黨國合一體制及黨組織、教條式的意識形態、根深蒂固的精英集團及停滯的經濟均是導致共產主義失靈的重要原因。沈大偉說,柏林圍牆倒塌讓中共主動推展政黨改造,各項政策隨著客觀環境調整,唯恐步上前東歐共產國變天的後塵。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214.shtml
◆兩德混搭婚姻 文化差異仍在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美聯社柏林7日電】
2009.11.09 04:53 am
20年來,德東與德西民眾結婚人數日益增加。有「兩德混搭婚姻」者認為,兩方人民本是同根生,沒有太多差異,卻也有人認為,兩德存在文化差距,除了共同母語,另一半根本就是外國人。
39歲的凱特琳‧施密特來自德西,10多年前愛上來自德東、37歲的伊芙。施密特花了一番心力,改掉伊芙的生活習慣,教她捨棄廉價甜酒,改喝好一點的紅酒。伊芙開了一間髮廊,每當假期外國遊客增加,需要說英文時,施密特得出面幫另一半接待客人,因為伊芙只會說德語和俄語。
兩人在柏林圍牆倒塌6年後認識並相守,且於3年前正式登記,成為合法同志伴侶。多年後,兩人外型及習慣已嗅不出德東、德西人的明顯差距。伊芙說:「那段東西分離的歷史,對我們而言已經過去了。」伊芙親戚當過東德秘密警察的事,也不再成為兩人之間的阻礙。
47歲的德西人凱薩琳‧洛勒,12年前認識德東的丈夫。她說,「以前帶他認識我的朋友時,就好像帶外國人般新奇,但現在不會了」。
不過洛勒坦言,她仍然感受到兩德分治造成的差異。她抱怨丈夫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什麼都要省,和她「東西舊了就丟掉買新的」想法大相逕庭。
洛勒家中廁所的捲筒衛生紙,是用一支舊桿麵棍串起後,用繩子掛在牆上。她形容丈夫「認為不管什麼東西都能再利用」。
宗教是另一個困擾洛勒之處。儘管不太虔誠,洛勒仍跟隨父親信奉路德教派,但另一半是無神論者。
德國記者席夢‧許莫拉克以兩德關係為題材,2005年寫下「德國-德國關係」一書,她指出,據1995年統計,兩德聯姻占德國結婚人口的4%,此後就沒有調查數據,不過德東女嫁德西男的例子較多。
婚姻諮商專家克朗佛說,12年前他開始這一行時,東西德身分的確是婚姻問題,但現在沒那麼嚴重。
以往德西女人看不上打扮邋遢、個性無趣的德東男,現在也改變了。德西女發現,因為以前的德東女人都要工作,德東男反而尊重兩性平等,可以接受妻子把小孩送去托嬰,回到職場工作。
大致而言,德東人對金錢比較謹慎,德西人則較大方。但在艱困環境下成長的德東人,長於找出婚姻問題與解決之道,也比較願意努力改善婚姻關係。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211.shtml
◆民主幻滅 東歐人懷念從前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路透8日電】 2009.11.09 04:53 am
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黨集團隨之瓦解,然而在德國沐浴於慶祝圍牆倒塌20年的歡樂氣氛之際,民調結果顯示,東歐人民普遍懷念且渴望回到社會主義的年代。
對西方資本主義失望透頂,東歐人特別懷念過去零失業率、低犯罪、低糧食價格的時日,老一輩的東歐人尤其如此。現今的東歐人收入雖增加,但食物價格升高,生活仍難改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被迫前往外國就業。
東歐人普遍對民主幻滅,民調組織說,東歐政治精英領導國家加入歐盟,反而嚴重失去民心。
於全球經濟危機中受創最重的國家之一匈牙利,在10月一項民調中,有七成受訪者對政權改變表達失望。受訪者於1989年均已是成人。
在前南斯拉夫國家,有人特別懷念獨裁領袖狄托的年代。70歲的馬科維契說:「那個時代什麼都比現在好。零街頭犯罪、飯碗捧得牢、薪水夠過像樣生活。現在每月單靠370美元年金,我沒法過日子。」
在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人日夫科夫領導的33年,似乎成了黃金年代。如今官員貪汙與高犯罪率,導致逾六成的保國人認為過去的日子更好。儘管當年排隊是家常便飯、購買好東西須走後門,沒有牛仔褲、可口可樂,買車得花10年排隊等候,保國人顯然認為社會安全比自由更可貴。
保國的前共黨高幹與特勤頭目,在共產垮台後搖身變成掌控經濟大權的寡頭。保國黑幫橫行是公開秘密,迄今無官員因非法斂財入罪。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216.shtml
◆資本主義20年 德東仍是經濟拖油瓶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11.09 03:01 pm
柏林圍牆1989年11月9日一夕倒塌,德國次年10月3日統一,並開始建設德東。
東德在1989年垮台時,全國經濟情況只有「可憐」二字差堪形容,至少與西德相較之下是如此。絕大多數經濟部門不見生機,街道、房屋情況惡劣。1990年,當時的德國總理柯爾發出豪語,成為名言:他發動「重建東部」大計,承諾將德東建設成一片「花團錦簇的風景」。
1989到1998年擔任德國財政部長的維格爾,在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前夕,回憶統一不久,他和一位美國頂尖企業CEO的一席話,那位CEO說,德東經濟成長遲緩,失業率太高,失望情緒瀰漫,西德接收東德是一場「拙劣的投資」。
CEO之論,對,也不對。因為彼一時,此一時。
「重建東部」的確代價不菲。由於國家已經統一,不容易一刀切出全國歲出有多少錢用於東部或西部,但根據德國媒體粗估,20年來,德國政府至少為百廢待舉的「重建東部」砸下1兆4000億歐元 (台幣45兆4700億元)。德國在2000年以後的經濟成長率一度落後其他歐洲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拖著德東這個大油瓶。
統一前夕,東德的基礎設施還比不上捷克、匈牙利、波蘭等東歐集團其他兄弟邦,主要高速公路有45%不堪使用,五分之一鐵路只能龜速行駛,河道的攔河壩有80%是二次大戰前所建。七百萬棟公寓裡,四分之一沒有馬桶,18%沒有浴室,只有五分之一家庭有電話。
統一之後,德國政府大力在德東展開現代化,為了籌措經費,只有向民間取「金」,1995年以後,德西每一個人、每一家公司行號在原有的稅賦之外,要繳「團結附加捐」,1998年為止是7.5%,之後是5.5%。政府平均每年要徵大約一百億歐元團結附加捐。
此外,聯邦政府依照所謂「團結契約」,每年注入德東一百多億歐元,預計要到2019年才結束。都市更新每年另外要55億歐元,史蹟保存要15億歐元。
交通是國家血管,因此「重建東部」的主角,當推1991年啟動的「德國統一17大運輸建設」,內容有舊路升級和建設新路,包括九條鐵路、七條公路和一套全國水路網,總預算385億歐元。目前,17大建設有的已完成,有的在趕工。
這還只是政府的角色。包括國內外廠商在內民間投資德東,也同樣積極。2006年,美國半導體巨擘超微 (Advanced Micro Devices)進駐德勒斯登,初期投資25億美元,德國政府融資補助五億美元。德勒斯登周圍地區成為歐洲半導體業重鎮。汽車業也往東擴張。歐寶在北部的艾森納赫設廠,保時捷和BMW到來比錫。
經過20年,「花團錦簇的風景」可謂有模有樣,德國政府和民間功不唐捐。但這是硬體建設。至於德東人對這樣的發展作何感想,為什麼統一以來估計有170萬人 (德東人口的12%)不能安居樂業而遷至德西,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事關政治和心理,就像柏林選舉,得票分布是活生生的「心理地圖」:西區人清一色投基民黨,東區人則支持老共黨和社會主義者結合的「左黨」。
根據10月底最新民調,七個德國人有一人懷念統一前的日子,包括16%德西人、10%德東人。前者不滿統一的成本,後者抱怨20年來生計困難。
或者,就如許多德國人和柏林人說的,柏林圍牆不只是一道水泥牆,而是心牆,至今仍橫在他們腦子裡。
【2009/11/0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0971.s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系列二
有路可走 何苦公然毀約?
◆有路可走 何苦公然毀約?
【聯合報╱陳純一/政大外交系教授(台北市)】2009.11.09 02:50 am
瞭解國際法與遵守國際法,是台灣國際化過程中關鍵的一步。台美牛肉議定書,提供極佳觀察的機會。
就形式與內容來看,議定書完全符合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二條,是一個「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定」。此外,依據議定書第二條,美國採取防止或發現牛海綿狀腦病的標準,必須符合或超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規定。議定書前言又確認雙方均為世貿組織(WTO)會員,必須遵守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驗檢疫措施協定,所以議定書內容符合公認的國際規範。議定書生效後,中華民國與美國不但必須遵守,而且不得以國內法規定為理由拒絕履行。
議定書的國內處理程序,在美國,依台灣關係法及凱斯法(Case Act),須在簽訂後六十天內送國會查照。在中華民國,議定書不是司法院釋字第三二九號所指之「憲法上所稱之條約」,所以依條約及協定處理準則第十條,應於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備,並於生效後送立法院查照。由此看來,美國和我國都將議定書當作技術性的行政協定處理。
雖然有人建議公然毀約,但若把國家信用當兒戲,台美關係必受重傷,而且還可能在WTO被指控,遭受貿易制裁。至於重啟談判也是一廂情願,美方並無配合的法律義務,再談判也不能保證結果會更好。
立法院修法時必須注意到國內法規定不能作為不履行國際協定的理由。美國最高法院於一八○四年的判決(Murray v. Schooner Charming Betsy)就明確表示,國會通過的法律要儘可能的認定不牴觸國際法。因為在國際法上,行政立法俱為國家機關,所為都是國家行為,國會通過的法律如果導致行政部門締結的協定無法履行,國家要承擔違約的後果。
議定書只要求我方「同意開放進口」與「符合國際標準的查驗管理」,我國並沒有「鼓勵進口」的法律義務,人民也沒有「消費」的責任。「讓人民吃不到有疑慮的牛肉部位」和「避免國家違反國際義務」其實是可以兼顧的。具體作法就是修法要求行政部門採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世貿組織訂的國際標準,用嚴格的查驗辦法來消除人民疑慮。這樣不但人民意願受到尊重,國家也不會有違約問題,更可彰顯台灣對於國際法的遵守。既然有路可走,又何苦公然毀約呢?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0104.shtml
※延伸閱讀:
牛肉議定書與憲法
蘇起:美牛30月齡未「約」定仍有效
【聯合報╱陳純一/政大外交系教授(台北市)】2009.11.09 02:50 am
瞭解國際法與遵守國際法,是台灣國際化過程中關鍵的一步。台美牛肉議定書,提供極佳觀察的機會。
就形式與內容來看,議定書完全符合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二條,是一個「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定」。此外,依據議定書第二條,美國採取防止或發現牛海綿狀腦病的標準,必須符合或超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規定。議定書前言又確認雙方均為世貿組織(WTO)會員,必須遵守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驗檢疫措施協定,所以議定書內容符合公認的國際規範。議定書生效後,中華民國與美國不但必須遵守,而且不得以國內法規定為理由拒絕履行。
議定書的國內處理程序,在美國,依台灣關係法及凱斯法(Case Act),須在簽訂後六十天內送國會查照。在中華民國,議定書不是司法院釋字第三二九號所指之「憲法上所稱之條約」,所以依條約及協定處理準則第十條,應於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備,並於生效後送立法院查照。由此看來,美國和我國都將議定書當作技術性的行政協定處理。
雖然有人建議公然毀約,但若把國家信用當兒戲,台美關係必受重傷,而且還可能在WTO被指控,遭受貿易制裁。至於重啟談判也是一廂情願,美方並無配合的法律義務,再談判也不能保證結果會更好。
立法院修法時必須注意到國內法規定不能作為不履行國際協定的理由。美國最高法院於一八○四年的判決(Murray v. Schooner Charming Betsy)就明確表示,國會通過的法律要儘可能的認定不牴觸國際法。因為在國際法上,行政立法俱為國家機關,所為都是國家行為,國會通過的法律如果導致行政部門締結的協定無法履行,國家要承擔違約的後果。
議定書只要求我方「同意開放進口」與「符合國際標準的查驗管理」,我國並沒有「鼓勵進口」的法律義務,人民也沒有「消費」的責任。「讓人民吃不到有疑慮的牛肉部位」和「避免國家違反國際義務」其實是可以兼顧的。具體作法就是修法要求行政部門採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世貿組織訂的國際標準,用嚴格的查驗辦法來消除人民疑慮。這樣不但人民意願受到尊重,國家也不會有違約問題,更可彰顯台灣對於國際法的遵守。既然有路可走,又何苦公然毀約呢?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0104.shtml
※延伸閱讀:
牛肉議定書與憲法
蘇起:美牛30月齡未「約」定仍有效
改革選制?
◆陸以正專欄-改革選制 滅台亂源
【陸以正】 中國時報 2009-11-09
住在台灣,最常聽到抱怨的話就是「台灣太自由了」或「太民主了」。過去我常用一句美國笑話解嘲:「民主本是世界上最浪費時間、最沒有效率、也最糟的政治制度…,問題是,其餘各種制度比它更糟。」什麼是其餘各種制度呢?獨裁或一黨專政是也。
進入十一月了,選情迫近,各種稀奇古怪花招紛紛出爐,從美國牛肉到職棒打假球,都變成選戰武器。自現在起到投票前一天,選民的耳目肯定不得清靜。原本大家以為:馬英九回任黨主席了,選舉風氣應該回歸正軌,至少買票賄選的亂象總要收斂一些吧。
沒錯,國民黨考紀委員會奉命嚴格執行「馬五點」,違者一律開除黨籍,絕不姑息寬貸。即使是由支持者出資,代候選人送禮或請客,不論本人是否知情,查明屬實後一律視同候選者的行為而開鍘。如此嚴厲風行,可謂自蔣經國逝世二十一年以來,從來沒有過。
坦白而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民黨內部從李登輝掌政時起,因循苟且,上樑不正下樑歪,早已病入膏肓。以立委為例,競選時央求黨部支持,當選後一腳把黨踢開,營私舞弊,挾立法院以自重。今天大家存疑的,不是馬英九有無徹底整頓的決心,而是地方黨部能否貫徹改革;不是馬敢不敢整頓選風,而是他能不能一夕之間治癒多年宿疾。
國民黨要贏得民心,做到長期執政,必須從改革現行選舉制度著手。選總統改為絕對多數制,這幾天已有好幾位人士提議。馬也說過等就任滿兩年後,可以檢討包括雙首長制在內的修憲問題。我建議同時也該修改立法委員選舉辦法,全部採用不分區制。
先要聲明,這不是我發明的,世上有不少國家採用「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包括以色列、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波蘭、克羅埃西亞等。我奉使南非七年,一九九五年曼德拉領導南非制憲,採取的就是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
這個制度的精神,就是選民把票投給政黨而非個人。計算全國投票數後,按比例將國會席次分配給各政黨。這樣做並無不公,反而比小選區制更加公正。理由如下:
首先是把全國每一票的價值拉到完全相等的程度。民進黨常抱怨說,金門縣或連江縣人數少,卻都有一席立委。只要獲得本島一個選區投票數的幾分之一,就穩可當選。如果實施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就不會再有這種每票價值不平等的現象。
其次,在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下,好人才有出頭的機會。有位滿腔熱血返國的教授告訴我說,他本有意從政,找人介紹去拜訪當地國民黨縣黨部主委。說明來意後,那位主委開門見山問他,「你準備了多少錢來競選?」他囁嚅地回答說大約五、六百萬元。主委說:「等你找到了兩千五百萬元,再來看我!」我聽後和他同樣氣憤,卻也無言以對。
再次,改採新制尚有徹底改變候選人與選民心理的好處。改變選舉制度,可以根本杜絕請客送禮、花錢買票、與開票時唱票計票舞弊的現象。
台灣選風之敗壞,非自昨日始。蔣經國在世時,地方惡霸結合腐敗的縣市黨部主委,還只敢偷偷摸摸地包辦選舉,勒索候選人;蔣死後無所顧忌,猖獗成風,其後果是劣幣驅逐良幣。
正因為選舉被壞人壟斷了,有操守、能做出貢獻的人才,就永遠被屏除在問政之外。我並非說現任立法委員都曾向地方惡勢力低頭,但當選後不得不應酬這類土豪劣紳,則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唯有改採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不論國民黨、民進黨、或新黨,對橫行逆施、仗勢招搖、收買人頭黨員乃至違反黨紀的立法委員,才能予以制裁。
在政黨比例代表制下,如某一立委的行為實在讓人看不下去時,只要經該黨紀律委員會慎重查明屬實,再由黨主席提經中常會或中執會按最嚴格的程序通過後,正式去函通知中選會和立法院,予以撤換。遺缺即自原競選名單中依序遞補,省掉補選的麻煩。
這樣重大的改革,需要長期宣傳,培養共識,才能修法通過。但總要有人先提出建議,供全國上下討論;希望現任委員們能不計個人得失,支持改進現行選舉制度。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0900081,00.html
◆我見我思-也談絕對多數選制
【吳典蓉】 中國時報 2009-11-09
每到選舉的痛苦抉擇時刻,我就會覺得法國人真的很幸運,因為他們的絕對多數兩輪投票選制,第一次投票可稱為用「心」投票,投給他們真正喜歡的人,但是真要選出代表多數的領導人,則在第二輪,這次稱為用「腦」投票,選民必須選出最適合的領導人。
一種選制可以讓選民的理性和感性同時發揮,看起來,這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因此,陳長文教授和部分輿論近來已開始鼓吹兩輪絕對多數制並不令人意外,然而,人類行為的一項特色是,善意的動機常常出現非預期的後果,我擔心,台灣現在改成兩輪絕對多數選制,可能未必能達到鼓吹者的理想目標。
就以陳長文教授十月十九日在時論廣場的閎文而言,他主張將選制改為絕對多數選制,一個主要的考量在於,現在的相對多數制會造成「沒有能力當選、但有能力擾局」的候選人,用「脫黨參選」箝制同黨候選人,向所屬政黨要求職位或利益交換,亦即,相對多數制為「搓圓仔湯」的惡劣選風提供空間;相對的,如果是兩輪投票制,政黨不用理會該名擾局的候選人,因為他在第一輪就會被淘汰。
但是,依法國及實施二輪投票制國家的經驗看來,第二輪投票前,才是各方勢力談判的時機,而這位有能力擾局的候選人,可能更有籌碼,因為,他將成為進入決選的第一、二名候選人爭相拉攏的對象,屆時談條件、職位都出爐,即使沒有違法金錢交易,但以台灣選舉不乏政治分贓的前例,這些密室協商,很難保證不黑幕重重。
然而,這還不是絕對多數制最不適宜之處,部分輿論認為,總統選舉採取絕對多數制可以保證總統得到過半支持,而不會選出少數總統,但弔詭的是,這卻違反現實的運作經驗,依照美國政治學者Matthew S.Shugart的《總統與國會》一書統計,總統選舉採相對多數選制的當選人,平均以百分之四十九點七得票率超過第二名的百分之三十四點九,相反的,絕對多數制下的第一輪投票,領先的候選人得票率中間值反而只有百分之三十九點五。
為何如此,因為絕對多數制中,各候選人必然參選到底,以便爭取第二高票,或是提高自己在第二輪選舉中的議價籌碼,有名的法國政治學者杜瓦傑才會發現,二輪投票制傾向形成多黨制;相反的,相對多數制反而逼使競爭者形成兩大陣營,最明顯的例子,台灣經過二○○○年的連宋分裂,讓陳水扁以不到百分之四十當選後,接下來的二○○四年總統大選,終於連宋必須在選前結盟、不能分裂。
其實,正由於台灣已形成兩大陣營,因此從台灣歷年來的縣市長選舉、上次的單一選區立委、及近兩次總統大選,不論多少人參選,兩大黨都囊括多數選票,贏家也多拿到絕對多數,現有選制下,總統既已可得到過半民意支持,又何必大費周章修憲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0900287,00.html
※延伸閱讀:
修憲與總統選舉制度改革
【陸以正】 中國時報 2009-11-09
住在台灣,最常聽到抱怨的話就是「台灣太自由了」或「太民主了」。過去我常用一句美國笑話解嘲:「民主本是世界上最浪費時間、最沒有效率、也最糟的政治制度…,問題是,其餘各種制度比它更糟。」什麼是其餘各種制度呢?獨裁或一黨專政是也。
進入十一月了,選情迫近,各種稀奇古怪花招紛紛出爐,從美國牛肉到職棒打假球,都變成選戰武器。自現在起到投票前一天,選民的耳目肯定不得清靜。原本大家以為:馬英九回任黨主席了,選舉風氣應該回歸正軌,至少買票賄選的亂象總要收斂一些吧。
沒錯,國民黨考紀委員會奉命嚴格執行「馬五點」,違者一律開除黨籍,絕不姑息寬貸。即使是由支持者出資,代候選人送禮或請客,不論本人是否知情,查明屬實後一律視同候選者的行為而開鍘。如此嚴厲風行,可謂自蔣經國逝世二十一年以來,從來沒有過。
坦白而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民黨內部從李登輝掌政時起,因循苟且,上樑不正下樑歪,早已病入膏肓。以立委為例,競選時央求黨部支持,當選後一腳把黨踢開,營私舞弊,挾立法院以自重。今天大家存疑的,不是馬英九有無徹底整頓的決心,而是地方黨部能否貫徹改革;不是馬敢不敢整頓選風,而是他能不能一夕之間治癒多年宿疾。
國民黨要贏得民心,做到長期執政,必須從改革現行選舉制度著手。選總統改為絕對多數制,這幾天已有好幾位人士提議。馬也說過等就任滿兩年後,可以檢討包括雙首長制在內的修憲問題。我建議同時也該修改立法委員選舉辦法,全部採用不分區制。
先要聲明,這不是我發明的,世上有不少國家採用「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包括以色列、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波蘭、克羅埃西亞等。我奉使南非七年,一九九五年曼德拉領導南非制憲,採取的就是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
這個制度的精神,就是選民把票投給政黨而非個人。計算全國投票數後,按比例將國會席次分配給各政黨。這樣做並無不公,反而比小選區制更加公正。理由如下:
首先是把全國每一票的價值拉到完全相等的程度。民進黨常抱怨說,金門縣或連江縣人數少,卻都有一席立委。只要獲得本島一個選區投票數的幾分之一,就穩可當選。如果實施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就不會再有這種每票價值不平等的現象。
其次,在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下,好人才有出頭的機會。有位滿腔熱血返國的教授告訴我說,他本有意從政,找人介紹去拜訪當地國民黨縣黨部主委。說明來意後,那位主委開門見山問他,「你準備了多少錢來競選?」他囁嚅地回答說大約五、六百萬元。主委說:「等你找到了兩千五百萬元,再來看我!」我聽後和他同樣氣憤,卻也無言以對。
再次,改採新制尚有徹底改變候選人與選民心理的好處。改變選舉制度,可以根本杜絕請客送禮、花錢買票、與開票時唱票計票舞弊的現象。
台灣選風之敗壞,非自昨日始。蔣經國在世時,地方惡霸結合腐敗的縣市黨部主委,還只敢偷偷摸摸地包辦選舉,勒索候選人;蔣死後無所顧忌,猖獗成風,其後果是劣幣驅逐良幣。
正因為選舉被壞人壟斷了,有操守、能做出貢獻的人才,就永遠被屏除在問政之外。我並非說現任立法委員都曾向地方惡勢力低頭,但當選後不得不應酬這類土豪劣紳,則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唯有改採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不論國民黨、民進黨、或新黨,對橫行逆施、仗勢招搖、收買人頭黨員乃至違反黨紀的立法委員,才能予以制裁。
在政黨比例代表制下,如某一立委的行為實在讓人看不下去時,只要經該黨紀律委員會慎重查明屬實,再由黨主席提經中常會或中執會按最嚴格的程序通過後,正式去函通知中選會和立法院,予以撤換。遺缺即自原競選名單中依序遞補,省掉補選的麻煩。
這樣重大的改革,需要長期宣傳,培養共識,才能修法通過。但總要有人先提出建議,供全國上下討論;希望現任委員們能不計個人得失,支持改進現行選舉制度。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0900081,00.html
◆我見我思-也談絕對多數選制
【吳典蓉】 中國時報 2009-11-09
每到選舉的痛苦抉擇時刻,我就會覺得法國人真的很幸運,因為他們的絕對多數兩輪投票選制,第一次投票可稱為用「心」投票,投給他們真正喜歡的人,但是真要選出代表多數的領導人,則在第二輪,這次稱為用「腦」投票,選民必須選出最適合的領導人。
一種選制可以讓選民的理性和感性同時發揮,看起來,這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因此,陳長文教授和部分輿論近來已開始鼓吹兩輪絕對多數制並不令人意外,然而,人類行為的一項特色是,善意的動機常常出現非預期的後果,我擔心,台灣現在改成兩輪絕對多數選制,可能未必能達到鼓吹者的理想目標。
就以陳長文教授十月十九日在時論廣場的閎文而言,他主張將選制改為絕對多數選制,一個主要的考量在於,現在的相對多數制會造成「沒有能力當選、但有能力擾局」的候選人,用「脫黨參選」箝制同黨候選人,向所屬政黨要求職位或利益交換,亦即,相對多數制為「搓圓仔湯」的惡劣選風提供空間;相對的,如果是兩輪投票制,政黨不用理會該名擾局的候選人,因為他在第一輪就會被淘汰。
但是,依法國及實施二輪投票制國家的經驗看來,第二輪投票前,才是各方勢力談判的時機,而這位有能力擾局的候選人,可能更有籌碼,因為,他將成為進入決選的第一、二名候選人爭相拉攏的對象,屆時談條件、職位都出爐,即使沒有違法金錢交易,但以台灣選舉不乏政治分贓的前例,這些密室協商,很難保證不黑幕重重。
然而,這還不是絕對多數制最不適宜之處,部分輿論認為,總統選舉採取絕對多數制可以保證總統得到過半支持,而不會選出少數總統,但弔詭的是,這卻違反現實的運作經驗,依照美國政治學者Matthew S.Shugart的《總統與國會》一書統計,總統選舉採相對多數選制的當選人,平均以百分之四十九點七得票率超過第二名的百分之三十四點九,相反的,絕對多數制下的第一輪投票,領先的候選人得票率中間值反而只有百分之三十九點五。
為何如此,因為絕對多數制中,各候選人必然參選到底,以便爭取第二高票,或是提高自己在第二輪選舉中的議價籌碼,有名的法國政治學者杜瓦傑才會發現,二輪投票制傾向形成多黨制;相反的,相對多數制反而逼使競爭者形成兩大陣營,最明顯的例子,台灣經過二○○○年的連宋分裂,讓陳水扁以不到百分之四十當選後,接下來的二○○四年總統大選,終於連宋必須在選前結盟、不能分裂。
其實,正由於台灣已形成兩大陣營,因此從台灣歷年來的縣市長選舉、上次的單一選區立委、及近兩次總統大選,不論多少人參選,兩大黨都囊括多數選票,贏家也多拿到絕對多數,現有選制下,總統既已可得到過半民意支持,又何必大費周章修憲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0900287,00.html
※延伸閱讀:
修憲與總統選舉制度改革
評大法官釋字六六六號
◆向兩位法官致敬
【聯合報╱黑白集】2009.11.09 03:21 am
大法官宣告「罰娼不罰嫖」的法令違憲,或將引起衛道人士的疑慮,但這項釋憲的意義不在宣示性產業全面開放,而在主張性工作者的人權不容剝削。從尊重人權的實踐上看,這是一大進境。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向大法官聲請釋憲的,既不是受剝削的性工作者,也不是關懷弱勢的社會運動者,而是兩名卅多歲的宜蘭地院法官林俊廷和楊坤樵。他們審理性交易案,許多被告是社會底層的阿嬤級女性,她們除面對生活的煎熬,同時又要承受不公法律的催逼。兩位法官雖大權在握,卻覺得自己判不下去,七八個案子積在手邊。
若連宜蘭都如此,台北等大都會又將是什麼情景?傳統的觀念,認為性產業下賤、齷齪,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問題是,如果性交易違法,為何只有交易的一方 ———而且是弱勢的一方受到懲罰?社會秩序維護法「罰娼不罰嫖」的規定,等於體制對從娼者進行了三重壓迫:她們的職業受到輕蔑,她們的法律風險升高,犯罪集團對她們的控制與剝削也更肆無忌憚。
當年立法院刪除「罰嫖」條文,是因為當時還有公娼;但陳水扁和謝長廷相繼廢除北、高公娼後,城市未必變得更乾淨,這項法令卻成為性工作者不可承受之重。歷經十八年,社會才驚覺此一不公應該去除;十八年進這一步,彌足珍貴。
法律塑造社會氣質,也淬鍊人性。相對於許多縣市把「抓私娼」列為警政「業績」,宜蘭這兩位年輕法官面對私娼阿嬤的不忍,從而挺身鞭策了司法的前進,值得喝采!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0199.shtml
◆保障性工作 娼嫖都不該罰
【聯合報╱梁文傑/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北縣永和)】 2009.11.09 02:50 am
大法官釋字六六六號判定社會秩序維護法「罰娼不罰嫖」違憲,並應於二年後失去效力。但接下來到底是「娼嫖皆罰」,還是「娼嫖都不罰」,成了爭議焦點。
從解釋文來看,兩種結論都可能導出。因為大法官只是從平等權立論,而得出娼與嫖應該同等對待的結論。大法官其實是刻意避開性交易的工作權和人格自主權的問題,而把性交易除罪化的問題留給行政和立法去解決。
但若從平等權出發,「罰娼不罰嫖」雖然聽來不太合理,卻未必違憲。因為在二人共謀方能形成犯罪的「對合犯」類型中,本就可對參與犯罪者的行為有不同的評價。法律上對受賄者的處罰極重,對行賄者卻極為寬大,因為行賄者往往是被迫為之,而受賄者則通常是藉勢取財。同樣的,法律對於賄選者從重,對受賄者卻從輕,因為賄選者是大規模犯罪,而受賄者不過貪圖小利而已。若「罰娼不罰嫖」違憲,則這些「不平等」的規定也都該宣告違憲。
所以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平等權,而是從事性交易者的工作權和人格自主權。以性為謀生工具,本來就是應受憲法保障的工作權,而任何成年人也都有權利決定要和誰發生性關係。「權力可以加諸任何文明社群成員而違反其意願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防止侵害他人」。這既是從約翰密爾以降的自由主義黃金規則,也是現代立憲主義的中心思想。只要沒有侵犯他人的權利,就算多數人在道德上感到厭憎,也不能以刑罰加以限制,否則便是以多數暴力侵害少數人的自由。
大法官曾在釋字六一七號把性言論與性資訊視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強調除非這類資訊「未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而傳布,使一般人得以見聞」,否則不能構成刑法二三五條的散佈猥褻物品罪。而刑法第二三四條的公然猥褻罪,也只處罰那些「意圖供人觀覽而公然為猥褻之行為」。對於並未有意供人觀覽的行為,就算是再淫猥不堪,也視為個人自由的範圍。同理,買春和賣春的行為皆屬私下志願進行,本就毫無侵害任何第三者利益可言(配偶除外),政府竟然以所謂「違反公序良俗」懲罰了十幾年,而弱勢的性工作者也因此被警察和黑道剝削了十幾年,創造出台灣法制上極為落後和黑暗的角落。
從工作權和人格自主權出發,「娼嫖都不罰」是唯一的結論。內政部長江宜樺已表示將以性工作除罪化為方向,這算是以研究自由主義著稱的江教授在熱比婭事件後的補過之舉。希望立法院在未來的審議過程中,也能堅持尊重個人權利的原則,不要讓泛道德的情緒把落後和黑暗再延續下去。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0102.shtml
◆大法官撥開了性道德迷霧
【鍾君竺、張榮哲】 中國時報 2009-11-09
大法官六六六號釋憲認定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八十條第一項第一款「罰娼不罰嫖」違憲,並訂定兩年後失效的落日條款,我們高度肯定。自一九九七年台北市公娼抗爭至今,犧牲無數底層性工作者性命和血淚,經妓權運動者與支持團體的努力,性工作者除罪罰化終於獲得越來越多社會支持。就連先前因為各種疑慮反對性工作除罪罰化的少數團體,也有不罰娼的共識。這顯示台灣社會在性交易政策的思辨上,越來越能撥開性道德汙名的夾纏而有撥雲見日的作用,大法官釋憲則畫下新的里程碑,對亞洲和華人社會更起了正面示範的作用。
我們認為,成年人合意的性交易,無論是性工作者或性消費者都不因其行為本身被處罰,但是對於性交易營業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如公共衛生、地點、勞動保護、防制周邊犯罪行為等,國家應採取適當有效管理措施。我們並建議行政院及立法院應該明確跟上這一逐漸成型的社會共識,採取娼嫖皆不罰的立場,並在這框架下,完成「成人性交易管理法」及相關配套,並廢除社維法第八十條。內政部今年六月時主張「專區外的性交易仍須依社維法處罰」,顯見未來修法方向仍有待釐清。
另外,誠如多位大法官在其釋憲協同意見書所言,「無論政治部門將來選擇何種性交易管制政策,都必須謹記:本件解釋乃是為了底層性工作者在多重弱勢下交相逼迫的痛苦而做」。內政部先前允諾在修法過程會傾聽性工作者的聲音與需求,但是至今完全沒有邀請過任何性工作者參與這個政策變革的制定過程。街頭性工作者美子說:學者又沒有從事過性工作,他們怎麼會知道怎麼設計才能符合我們的需要?
在地點的部分,我們認為應該要因地制宜的有適當的區位限制,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均有可能,性交易專區也可以是選項之一,但是在內政部六月所提出的草案裡,我們還看不出來這個「專區」方案裡要怎樣保障中高齡和弱勢性工作者的就業。我們認為政府應該朝向保障中高齡及弱勢性工作者自僱自營的生存空間,並應積極找路、提出對底層婦女更友善的福利及就業政策,讓資源匱乏的婦女有更多的選擇。
最後,在研議修法的兩年過渡期間,我們要求地方縣市首長能貫徹警政署「取締性工作者不列入績效」政策,不要如台北市長郝龍斌、台中市長胡志強、高雄市長陳菊在聽奧、全運會、世運期間,打著整頓市容名號行欺凌弱勢(攤販、性工作者)之實。我們也期盼執法機關,在審查性工作者相關案件時,一如司法院秘書長謝文定所指,依照社維法第二十九條「情堪憫恕」條款,給予減輕或免除處罰。(鍾君竺為日日春協會執行長、張榮哲為政策部主任)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0900087,00.html
※延伸閱讀:
性交易產業規範
【聯合報╱黑白集】2009.11.09 03:21 am
大法官宣告「罰娼不罰嫖」的法令違憲,或將引起衛道人士的疑慮,但這項釋憲的意義不在宣示性產業全面開放,而在主張性工作者的人權不容剝削。從尊重人權的實踐上看,這是一大進境。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向大法官聲請釋憲的,既不是受剝削的性工作者,也不是關懷弱勢的社會運動者,而是兩名卅多歲的宜蘭地院法官林俊廷和楊坤樵。他們審理性交易案,許多被告是社會底層的阿嬤級女性,她們除面對生活的煎熬,同時又要承受不公法律的催逼。兩位法官雖大權在握,卻覺得自己判不下去,七八個案子積在手邊。
若連宜蘭都如此,台北等大都會又將是什麼情景?傳統的觀念,認為性產業下賤、齷齪,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問題是,如果性交易違法,為何只有交易的一方 ———而且是弱勢的一方受到懲罰?社會秩序維護法「罰娼不罰嫖」的規定,等於體制對從娼者進行了三重壓迫:她們的職業受到輕蔑,她們的法律風險升高,犯罪集團對她們的控制與剝削也更肆無忌憚。
當年立法院刪除「罰嫖」條文,是因為當時還有公娼;但陳水扁和謝長廷相繼廢除北、高公娼後,城市未必變得更乾淨,這項法令卻成為性工作者不可承受之重。歷經十八年,社會才驚覺此一不公應該去除;十八年進這一步,彌足珍貴。
法律塑造社會氣質,也淬鍊人性。相對於許多縣市把「抓私娼」列為警政「業績」,宜蘭這兩位年輕法官面對私娼阿嬤的不忍,從而挺身鞭策了司法的前進,值得喝采!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0199.shtml
◆保障性工作 娼嫖都不該罰
【聯合報╱梁文傑/台灣新社會智庫副總幹事(北縣永和)】 2009.11.09 02:50 am
大法官釋字六六六號判定社會秩序維護法「罰娼不罰嫖」違憲,並應於二年後失去效力。但接下來到底是「娼嫖皆罰」,還是「娼嫖都不罰」,成了爭議焦點。
從解釋文來看,兩種結論都可能導出。因為大法官只是從平等權立論,而得出娼與嫖應該同等對待的結論。大法官其實是刻意避開性交易的工作權和人格自主權的問題,而把性交易除罪化的問題留給行政和立法去解決。
但若從平等權出發,「罰娼不罰嫖」雖然聽來不太合理,卻未必違憲。因為在二人共謀方能形成犯罪的「對合犯」類型中,本就可對參與犯罪者的行為有不同的評價。法律上對受賄者的處罰極重,對行賄者卻極為寬大,因為行賄者往往是被迫為之,而受賄者則通常是藉勢取財。同樣的,法律對於賄選者從重,對受賄者卻從輕,因為賄選者是大規模犯罪,而受賄者不過貪圖小利而已。若「罰娼不罰嫖」違憲,則這些「不平等」的規定也都該宣告違憲。
所以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平等權,而是從事性交易者的工作權和人格自主權。以性為謀生工具,本來就是應受憲法保障的工作權,而任何成年人也都有權利決定要和誰發生性關係。「權力可以加諸任何文明社群成員而違反其意願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防止侵害他人」。這既是從約翰密爾以降的自由主義黃金規則,也是現代立憲主義的中心思想。只要沒有侵犯他人的權利,就算多數人在道德上感到厭憎,也不能以刑罰加以限制,否則便是以多數暴力侵害少數人的自由。
大法官曾在釋字六一七號把性言論與性資訊視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強調除非這類資訊「未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而傳布,使一般人得以見聞」,否則不能構成刑法二三五條的散佈猥褻物品罪。而刑法第二三四條的公然猥褻罪,也只處罰那些「意圖供人觀覽而公然為猥褻之行為」。對於並未有意供人觀覽的行為,就算是再淫猥不堪,也視為個人自由的範圍。同理,買春和賣春的行為皆屬私下志願進行,本就毫無侵害任何第三者利益可言(配偶除外),政府竟然以所謂「違反公序良俗」懲罰了十幾年,而弱勢的性工作者也因此被警察和黑道剝削了十幾年,創造出台灣法制上極為落後和黑暗的角落。
從工作權和人格自主權出發,「娼嫖都不罰」是唯一的結論。內政部長江宜樺已表示將以性工作除罪化為方向,這算是以研究自由主義著稱的江教授在熱比婭事件後的補過之舉。希望立法院在未來的審議過程中,也能堅持尊重個人權利的原則,不要讓泛道德的情緒把落後和黑暗再延續下去。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0102.shtml
◆大法官撥開了性道德迷霧
【鍾君竺、張榮哲】 中國時報 2009-11-09
大法官六六六號釋憲認定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八十條第一項第一款「罰娼不罰嫖」違憲,並訂定兩年後失效的落日條款,我們高度肯定。自一九九七年台北市公娼抗爭至今,犧牲無數底層性工作者性命和血淚,經妓權運動者與支持團體的努力,性工作者除罪罰化終於獲得越來越多社會支持。就連先前因為各種疑慮反對性工作除罪罰化的少數團體,也有不罰娼的共識。這顯示台灣社會在性交易政策的思辨上,越來越能撥開性道德汙名的夾纏而有撥雲見日的作用,大法官釋憲則畫下新的里程碑,對亞洲和華人社會更起了正面示範的作用。
我們認為,成年人合意的性交易,無論是性工作者或性消費者都不因其行為本身被處罰,但是對於性交易營業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如公共衛生、地點、勞動保護、防制周邊犯罪行為等,國家應採取適當有效管理措施。我們並建議行政院及立法院應該明確跟上這一逐漸成型的社會共識,採取娼嫖皆不罰的立場,並在這框架下,完成「成人性交易管理法」及相關配套,並廢除社維法第八十條。內政部今年六月時主張「專區外的性交易仍須依社維法處罰」,顯見未來修法方向仍有待釐清。
另外,誠如多位大法官在其釋憲協同意見書所言,「無論政治部門將來選擇何種性交易管制政策,都必須謹記:本件解釋乃是為了底層性工作者在多重弱勢下交相逼迫的痛苦而做」。內政部先前允諾在修法過程會傾聽性工作者的聲音與需求,但是至今完全沒有邀請過任何性工作者參與這個政策變革的制定過程。街頭性工作者美子說:學者又沒有從事過性工作,他們怎麼會知道怎麼設計才能符合我們的需要?
在地點的部分,我們認為應該要因地制宜的有適當的區位限制,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均有可能,性交易專區也可以是選項之一,但是在內政部六月所提出的草案裡,我們還看不出來這個「專區」方案裡要怎樣保障中高齡和弱勢性工作者的就業。我們認為政府應該朝向保障中高齡及弱勢性工作者自僱自營的生存空間,並應積極找路、提出對底層婦女更友善的福利及就業政策,讓資源匱乏的婦女有更多的選擇。
最後,在研議修法的兩年過渡期間,我們要求地方縣市首長能貫徹警政署「取締性工作者不列入績效」政策,不要如台北市長郝龍斌、台中市長胡志強、高雄市長陳菊在聽奧、全運會、世運期間,打著整頓市容名號行欺凌弱勢(攤販、性工作者)之實。我們也期盼執法機關,在審查性工作者相關案件時,一如司法院秘書長謝文定所指,依照社維法第二十九條「情堪憫恕」條款,給予減輕或免除處罰。(鍾君竺為日日春協會執行長、張榮哲為政策部主任)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0900087,00.html
※延伸閱讀:
性交易產業規範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新生兒用哭聲「講」母語
◆新生兒用哭聲「講」母語
【鍾玉玨/綜合七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9-11-08
研究發現,嬰兒在子宮便開始一點一滴學習父母的口音,因此各國新生兒因所在地母語不同,哭聲也會跟著不同。這項研究將發表於十二月《當代生物學》期刊。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學者維爾姆克(Kathleen Wermke)是研究主持人,他說,實驗證明嬰兒早在子宮內就學習語言,且一出生就用哭聲「講」母語了。
研究團隊由三個德國人、一個法國人組成,他們錄下六十個出生三到五天的法國與德國新生兒哭聲。
而研究發現,法國嬰兒哭聲由低到高,音調上揚,就像法語單字或句子的音調;德國嬰兒的哭聲則是由高到低,這也符合德語的音調。簡言之,嬰兒可能「哭」出他們在出生前認識的音調輪廓,並靠模仿母親語調,建立母子間的連結。維爾姆克研究認為,哭泣已是語言發展開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4+112009110800143,00.html
◆難怪要叫"母語"!嬰兒哭聲暗藏玄機 音調高低竟與父母口音有關
【鉅亨網鄧凱心 外電報導】2009-11-6
出生 5 天的新生法國寶寶尖叫聲中有獨特的高盧鼻音 ?而德國寶寶的尖叫聲則有日耳曼風格?
英國《每日郵報 (Mail Online)》報導,維爾茨堡大學 的博士 Kathleen Wermke,與同事一起研究了新生嬰兒 出生前 5 天的生活。
研究發現,嬰兒在母親子宮時,便會竊聽父母談話,並 學習他們的口音。同時他們認為,新生兒的哭聲也因為 地區性而有所不同。
過去研究顯示,嬰兒能在母親子宮裡辨識音樂和聲音, 然而,這是第一次有研究指出,他們還會複製講話模式。
研究人員發現,嬰兒剛出聲時傾向於上升與下降不換交 替的簡單哭聲。但經過幾天以後,哭聲會變得複雜,且 有不同的間距和長度。
研究人員在新生嬰兒處於飢餓狀況下,一共紀錄了 30 名法國嬰兒與 30 名德國嬰兒的哭聲,並用電腦軟體 加以分析結果。
Wermke 在《當今生物學 (Current Biology)》中發表 表示,法國嬰兒哭聲往往一開始很低,然後逐漸上調音 高。相較之下,德國嬰兒的哭聲則一開始很高,之後再 逐漸下降。
Wermke 表示,這樣的語調模式反映了法國人和德國人 的口音。
「法國擁有非常獨特的語調。如果你仔細聽,會發現法 國人在說話時,音調會上升,德國則反之。」她說。
Wermke 認為,嬰兒在出生前的最後 3 個月,會在子宮 裡聆聽母親的聲音,並在哭泣時,模仿其語音調。
她說︰「我們都知道,嬰兒在子宮內會聽到母親的聲音 與口音。」
「嬰兒善於學習語言並模仿。這項研究發現,新生兒不 僅能產生不同哭調,還會因為區域性不同而有所改變。 」Wermke 說。
她補充說,不只不同國家嬰兒有不同口音,同一國家不 同地區的嬰兒哭聲也不同。
德國長期研究嬰兒如何學習說話,多數語言學家認為, 嬰兒要等到出生 3 個月左右,語言構成要素完整後才 會開始咿呀學語。
但是 Wermke 的研究小組相信對新生嬰兒來說,哭泣才 是語言發展的開始。
過去的研究也顯示,牛跟鳥類也會因為居住區域不同而 有不同叫聲。
http://news.cnyes.com/stock/dspnewsS.asp?fi=\NEWSBASE\20091106\WEB1999&vi=34223&date=20091106&time=14:40:19&pagetype=index1&cls=index1_headline
◆Ee wah gum! Babies cry with regional accents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225528/Babies-mothers-accent-says-Dr-Kathleen-Wermke.html
【鍾玉玨/綜合七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9-11-08
研究發現,嬰兒在子宮便開始一點一滴學習父母的口音,因此各國新生兒因所在地母語不同,哭聲也會跟著不同。這項研究將發表於十二月《當代生物學》期刊。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學者維爾姆克(Kathleen Wermke)是研究主持人,他說,實驗證明嬰兒早在子宮內就學習語言,且一出生就用哭聲「講」母語了。
研究團隊由三個德國人、一個法國人組成,他們錄下六十個出生三到五天的法國與德國新生兒哭聲。
而研究發現,法國嬰兒哭聲由低到高,音調上揚,就像法語單字或句子的音調;德國嬰兒的哭聲則是由高到低,這也符合德語的音調。簡言之,嬰兒可能「哭」出他們在出生前認識的音調輪廓,並靠模仿母親語調,建立母子間的連結。維爾姆克研究認為,哭泣已是語言發展開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4+112009110800143,00.html
◆難怪要叫"母語"!嬰兒哭聲暗藏玄機 音調高低竟與父母口音有關
【鉅亨網鄧凱心 外電報導】2009-11-6
出生 5 天的新生法國寶寶尖叫聲中有獨特的高盧鼻音 ?而德國寶寶的尖叫聲則有日耳曼風格?
英國《每日郵報 (Mail Online)》報導,維爾茨堡大學 的博士 Kathleen Wermke,與同事一起研究了新生嬰兒 出生前 5 天的生活。
研究發現,嬰兒在母親子宮時,便會竊聽父母談話,並 學習他們的口音。同時他們認為,新生兒的哭聲也因為 地區性而有所不同。
過去研究顯示,嬰兒能在母親子宮裡辨識音樂和聲音, 然而,這是第一次有研究指出,他們還會複製講話模式。
研究人員發現,嬰兒剛出聲時傾向於上升與下降不換交 替的簡單哭聲。但經過幾天以後,哭聲會變得複雜,且 有不同的間距和長度。
研究人員在新生嬰兒處於飢餓狀況下,一共紀錄了 30 名法國嬰兒與 30 名德國嬰兒的哭聲,並用電腦軟體 加以分析結果。
Wermke 在《當今生物學 (Current Biology)》中發表 表示,法國嬰兒哭聲往往一開始很低,然後逐漸上調音 高。相較之下,德國嬰兒的哭聲則一開始很高,之後再 逐漸下降。
Wermke 表示,這樣的語調模式反映了法國人和德國人 的口音。
「法國擁有非常獨特的語調。如果你仔細聽,會發現法 國人在說話時,音調會上升,德國則反之。」她說。
Wermke 認為,嬰兒在出生前的最後 3 個月,會在子宮 裡聆聽母親的聲音,並在哭泣時,模仿其語音調。
她說︰「我們都知道,嬰兒在子宮內會聽到母親的聲音 與口音。」
「嬰兒善於學習語言並模仿。這項研究發現,新生兒不 僅能產生不同哭調,還會因為區域性不同而有所改變。 」Wermke 說。
她補充說,不只不同國家嬰兒有不同口音,同一國家不 同地區的嬰兒哭聲也不同。
德國長期研究嬰兒如何學習說話,多數語言學家認為, 嬰兒要等到出生 3 個月左右,語言構成要素完整後才 會開始咿呀學語。
但是 Wermke 的研究小組相信對新生嬰兒來說,哭泣才 是語言發展的開始。
過去的研究也顯示,牛跟鳥類也會因為居住區域不同而 有不同叫聲。
http://news.cnyes.com/stock/dspnewsS.asp?fi=\NEWSBASE\20091106\WEB1999&vi=34223&date=20091106&time=14:40:19&pagetype=index1&cls=index1_headline
◆Ee wah gum! Babies cry with regional accents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225528/Babies-mothers-accent-says-Dr-Kathleen-Wermke.html
柏林圍牆倒塌廿年 系列二
◆音樂線上/柏林圍牆倒塌20年音樂會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2009.11.08 03:45 am
11月9日(明天)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該用什麼音樂來紀念?將在布蘭登堡大門前,率領柏林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暨合唱團指揮舉行紀念音樂會的巴倫波英,選擇別出心裁: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Lohengrin)第三樂章,及荀伯格「華沙倖存者」。
特別的是,這兩曲並非針對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而是為了紀念同樣發生在11月9日的德國重大歷史事件。
「我們必須向11月9日這個歷史時刻致敬四次!」猶太裔的巴倫波英指出,德國史上的11月9日其實發生過四次重大事件。
首先,1918年11月9日,末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皇朝從此不再;1938年同日,納粹大舉攻擊猶太人,造成死傷無數,成為納粹反猶太暴力行動之始,史稱「水晶之夜」;1948年同日,民主主義者布魯姆(Robert Blum)在維也納遭槍決,標舉了德國二戰後第一次自由運動結束;最後才是1989年的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
巴倫波英透露,官方原本希望他指揮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但他決定以更多元的曲目,來紀念11月9日這個複雜的日子。
華格納的「羅恩格林」,就是要紀念1948年的11月9日。這齣華格納早期浪漫派的歌劇,描寫一位天鵝騎士冒險拯救一位少女的傳奇,用來象徵布魯姆試圖拯救德國,再適合不過。
荀伯格「華沙倖存者」,則是紀念1938年。這首由朗誦、男聲合唱和管絃樂團組成的樂曲,描寫二戰期間納粹殺害猶太人,是用音樂抗議政治的代表。
引起部分人質疑的是,華格納是希特勒最愛的音樂家,作品常被用來代表納粹,巴倫波英卻選擇演奏華格納,豈不諷刺?
巴倫波英答得理直氣壯:「華格納的作品沒有錯,錯的是納粹的濫用!」他為華格納叫屈,強調是納粹使大眾將華格納與納粹連結;「如果我們順從納粹的企圖,就等於向希特勒及其黨羽讓步。」
20年前的柏林圍牆前,伯恩斯坦率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譜下歷史樂章;明天,巴倫波英是否能成功藉由音樂,帶起全球人們對11月9日更深廣的認識?我們期待著。
【2009/11/08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238734.shtml
◆紀念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 巨型骨牌秀明登場
【中廣新聞/夏明珠】 新聞速報 2009-11-08
柏林圍牆的舊址已經擺好了總計一千個、長達一公里半的大型骨牌,明天骨牌將被推倒,以紀念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
這項為紀念東德解放的系列活動之一,使用的骨牌每個有2.3公尺高,骨牌上都刻有文字或圖案,其中一個寫著「流血的心」的骨牌上,畫著柏林被劍刺穿湧出血的圖案。
在東歐集團解體中扮演過關鍵角色的前波蘭總統華勒沙明天將推倒骨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席哈克以及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都會參加柏林圍牆倒塌的紀念活動。
東西德統一前,也是東德居民的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昨天在每週例行演說中指出,柏林圍牆倒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這裡面也包括她,德國人永遠不會忘記在兩德統一過程中奉獻過心力的盟邦。
柏林圍牆矗立的28年期間,估計有136個人在企圖翻越圍牆的時候遇害。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3+132009110800425,00.html
◆歐洲前共產國家人民 對民主失望
【江靜玲/倫敦七日電】 中國時報 2009-11-08
歐洲共產主義繼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瓦解,唯根據一項新民意調查顯示,歐洲前共產國家人民對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熱情,已逐漸降溫。
《經濟學人》在柏林圍牆倒塌廿周年前夕,針對歐洲九個前共產國家進行民調,結果發現,相較於一九九一年,普遍同意多黨政治體制比一黨專政好的前共產國家人民,如今對民主的支持大幅下降。這種情況在貧窮的國家,尤其顯著。
對自由市場經濟的支持也快速滑落。人們認為,共產主義瓦解後的改變,僅嘉惠商人和政治精英,利益並未完全普及到一般小老百姓。
這九個國家包括了前東德、捷克、波蘭、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立陶宛、俄羅斯、匈牙利和烏克蘭。
對民主最失望的是烏克蘭,與一九九一年的支持率相較,下跌四二%,支持率僅三○%上下。其次依序為匈牙利,下跌二四%,立陶宛下跌二○%,保加利亞一八%,俄羅斯八%,前東德人民也下跌了六%。捷克則不變,波蘭和斯洛伐克人民對民主的支持率,則分別上升一%和四%。
受這波金融危機襲擊最嚴重的國家,匈牙利、立陶宛、保加利亞和烏克蘭,民眾對資本主義的支持率分別下滑三四%、二六%、二○%和一六%。其次依序為波蘭九%、捷克八%、俄羅斯和德東同為四%,斯洛伐克三%。
德東對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的支持比率均達八○%以上,遠超過其他前共產國家。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對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平均支持率也都在七○%到八○%間。烏克蘭對兩者的支持率則都不及四○%,是對新制度最失望的前歐洲共產國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3+112009110800139,00.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2009.11.08 03:45 am
11月9日(明天)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該用什麼音樂來紀念?將在布蘭登堡大門前,率領柏林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暨合唱團指揮舉行紀念音樂會的巴倫波英,選擇別出心裁: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Lohengrin)第三樂章,及荀伯格「華沙倖存者」。
特別的是,這兩曲並非針對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而是為了紀念同樣發生在11月9日的德國重大歷史事件。
「我們必須向11月9日這個歷史時刻致敬四次!」猶太裔的巴倫波英指出,德國史上的11月9日其實發生過四次重大事件。
首先,1918年11月9日,末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皇朝從此不再;1938年同日,納粹大舉攻擊猶太人,造成死傷無數,成為納粹反猶太暴力行動之始,史稱「水晶之夜」;1948年同日,民主主義者布魯姆(Robert Blum)在維也納遭槍決,標舉了德國二戰後第一次自由運動結束;最後才是1989年的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
巴倫波英透露,官方原本希望他指揮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但他決定以更多元的曲目,來紀念11月9日這個複雜的日子。
華格納的「羅恩格林」,就是要紀念1948年的11月9日。這齣華格納早期浪漫派的歌劇,描寫一位天鵝騎士冒險拯救一位少女的傳奇,用來象徵布魯姆試圖拯救德國,再適合不過。
荀伯格「華沙倖存者」,則是紀念1938年。這首由朗誦、男聲合唱和管絃樂團組成的樂曲,描寫二戰期間納粹殺害猶太人,是用音樂抗議政治的代表。
引起部分人質疑的是,華格納是希特勒最愛的音樂家,作品常被用來代表納粹,巴倫波英卻選擇演奏華格納,豈不諷刺?
巴倫波英答得理直氣壯:「華格納的作品沒有錯,錯的是納粹的濫用!」他為華格納叫屈,強調是納粹使大眾將華格納與納粹連結;「如果我們順從納粹的企圖,就等於向希特勒及其黨羽讓步。」
20年前的柏林圍牆前,伯恩斯坦率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譜下歷史樂章;明天,巴倫波英是否能成功藉由音樂,帶起全球人們對11月9日更深廣的認識?我們期待著。
【2009/11/08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238734.shtml
◆紀念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年 巨型骨牌秀明登場
【中廣新聞/夏明珠】 新聞速報 2009-11-08
柏林圍牆的舊址已經擺好了總計一千個、長達一公里半的大型骨牌,明天骨牌將被推倒,以紀念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
這項為紀念東德解放的系列活動之一,使用的骨牌每個有2.3公尺高,骨牌上都刻有文字或圖案,其中一個寫著「流血的心」的骨牌上,畫著柏林被劍刺穿湧出血的圖案。
在東歐集團解體中扮演過關鍵角色的前波蘭總統華勒沙明天將推倒骨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席哈克以及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都會參加柏林圍牆倒塌的紀念活動。
東西德統一前,也是東德居民的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昨天在每週例行演說中指出,柏林圍牆倒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這裡面也包括她,德國人永遠不會忘記在兩德統一過程中奉獻過心力的盟邦。
柏林圍牆矗立的28年期間,估計有136個人在企圖翻越圍牆的時候遇害。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3+132009110800425,00.html
◆歐洲前共產國家人民 對民主失望
【江靜玲/倫敦七日電】 中國時報 2009-11-08
歐洲共產主義繼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瓦解,唯根據一項新民意調查顯示,歐洲前共產國家人民對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熱情,已逐漸降溫。
《經濟學人》在柏林圍牆倒塌廿周年前夕,針對歐洲九個前共產國家進行民調,結果發現,相較於一九九一年,普遍同意多黨政治體制比一黨專政好的前共產國家人民,如今對民主的支持大幅下降。這種情況在貧窮的國家,尤其顯著。
對自由市場經濟的支持也快速滑落。人們認為,共產主義瓦解後的改變,僅嘉惠商人和政治精英,利益並未完全普及到一般小老百姓。
這九個國家包括了前東德、捷克、波蘭、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立陶宛、俄羅斯、匈牙利和烏克蘭。
對民主最失望的是烏克蘭,與一九九一年的支持率相較,下跌四二%,支持率僅三○%上下。其次依序為匈牙利,下跌二四%,立陶宛下跌二○%,保加利亞一八%,俄羅斯八%,前東德人民也下跌了六%。捷克則不變,波蘭和斯洛伐克人民對民主的支持率,則分別上升一%和四%。
受這波金融危機襲擊最嚴重的國家,匈牙利、立陶宛、保加利亞和烏克蘭,民眾對資本主義的支持率分別下滑三四%、二六%、二○%和一六%。其次依序為波蘭九%、捷克八%、俄羅斯和德東同為四%,斯洛伐克三%。
德東對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的支持比率均達八○%以上,遠超過其他前共產國家。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對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平均支持率也都在七○%到八○%間。烏克蘭對兩者的支持率則都不及四○%,是對新制度最失望的前歐洲共產國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03+112009110800139,00.html
※延伸閱讀:
統一19年 德東人嘆嫁錯人
柏林圍牆倒廿年 系列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