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三振22次該退場了 別再加10K

◆社論-三振22次該退場了 別再加10K

2010-05-0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在去年金融海嘯期間推出的廿二K大專生赴企業實習方案,原本已經被行政當局喊卡,但最近又由教育部提出替代案:政府釋出三萬個職缺,每名每月補助一萬元,其餘薪資差額依市場機制決定,但須由聘僱企業負擔。簡單地說,教育部所推出的替代案,就是將原本廿二K全額定薪由政府補助的方案,改為政府補助企業十K聘用薪資。這個改變的利弊取捨,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評論。

     原本的廿二K案是定額薪資方案,受僱人每月領兩萬兩千元。因此,企業若適用此一方案,就只能聘用相對低階的人力,其協助受僱對象顯然是剛畢業的大專生。原方案由於是政府全額補助聘用,企業全無成本,故勞僱雙方都不珍惜此一機會。許多報導顯示,企業往往將這些新聘人員當工友雜役,完全沒有中長期的培訓企圖,一年之後就可能趕走。而受僱者也知道企業心態,根本不把這就業機會當回事。雙方心態若此,顯然是資源的浪費。

     新版實習方案的好處,就是「讓企業部分負擔」。由於企業必須要付部分薪水才能聘人,故他們必然是有需要才動作,「不用白不用」的心態減少,當然有降低浪費的好處。此外,企業因部分負擔薪資,也就有將來納入編制的打算,當下就有較強的動機施予種種在職訓練,而大專畢業生也能有真正「實習」的機會。整體而言,修正的十K方案比起原本的廿二K方案,算是改進了許多。

     但即使方案是改進了,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經建會指出,原本的廿二K方案是來自「四年五千億重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現在財源斷炊,不論是什麼修正案都得面臨找錢問題。經建會前述財源質疑,其實就點出了問題核心。

     首先,這就業補助方案,分明只是為了救失業「率」,而聘用大專年輕畢業者實習生,說什麼也與當初預算所揭示的「重大公共建設」風馬牛不相干。像這種只是為了挽救失業率的短期措施,在金融海嘯期間提出來應急或許還勉強說得過去,但現在景氣已然復甦,燈號早已轉趨樂觀,企業也該步入正軌改善體質,哪裡還有每月補助一萬元的道理?如所周知,失業率是景氣循環的落後指標,當初失業率在金融海嘯時上升得慢,現在下降也會略為延遲。若是為了配合政策承諾而硬要把失業率壓低,那就是政治面的短線操作了。

     其次,當經建會說新方案財源無著時,背後其實隱含著其他政府建設支出的排擠。每人每月一萬元,一年就是十二萬,乘上三萬職缺就是卅六億。就算這筆財源擠出來了,它所排擠的不是修橋鋪路、就是教育國防,這才是續辦就業方案的社會成本。去年,當國家用百億經費給企業聘實習生時,這些經費原本所能真正發揮的「重大公共建設」功能,就無法實踐。但政客們從來不去擔心中長期的建設,卻永遠只在意自己任期內的短期經濟指標,這正是台灣過去十年經濟不振的原因之一。

     記得馬總統在競選時,對於扁政府執政八年期間公共建設不振一事頗多批評,並且指出這是近年來台灣GDP成長力道不足的主因,僅剩下出口「單一引擎」在帶動。正因為如此,馬蕭就希望用八年四兆的愛台建設,去補足公部門建設長年不足之弊。但是國家預算總額大略是固定的,廿二K的大專生實習預算究竟有沒有作用、該不該支出,卻該好好評估,切忌先決定要做,再四處找錢,最後又不明不白地砍掉一筆重要計畫做祭旗。

     通常,投出廿二次三振的投手,都該退場休息了。但台灣的大專生實習方案卻不然;廿二K之後猶嫌不足,還想延長賽再加十K。台灣的遺憾就是:所有對人民花錢的方案絕不敢停,所有向人民收錢的方案絕不敢做。也許,這也算是對「庶民經濟」的詮釋之一吧!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2x112010050600935,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