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阻止一件虐童案
【聯合報╱社論】2009.11.19 03:12 am
又有一名孩子死於親人暴力之下。令社會驚異的是,女童的母親在孩子死了四天之後,上網詢問該如何處理屍體,才偶然地被一名具兒虐敏感度的禮儀師揭露出這樁兒虐暴行。
眾人責備女童母親「無知」、眾表姊「殘忍」。但若將女童短短四年的生命倒帶,重回她還在母腹之中的胚胎開始,到她寄人籬下、被虐打致死的這四年中,周遭握有權力及資源的大人及社會,有太多次機會可以為她改變生命劇本;只要更動一個環節、增加一個轉折,小女孩的生命之歌不會如此悲傷地戛然而止。
如同許多受虐孩子,女童的誕生,原本就是不受祝福的。十七歲的生母與十四歲的國中男生初嘗戀愛滋味,如家中長輩形容的「去讀冊卻大腹肚返來」。在保守的台南鄉下,她生下女兒,並十分傳統地遷入男方家中生活,免去鄰里訕笑。即使沒有婚禮,她的小家庭就如此成立。但失學、失業、家暴、缺乏奧援,典型兒虐的「高風險家庭」因素,都一一出現,也寫入受虐女童的生命冊中。
台灣有多少這樣的未成年「小媽媽」?依統計,在台灣急速遞減的新生兒人數之中,去年有三千八百名是由未成年少女產下。當然,墮胎一直是個黑數,而這是台灣青少女面對意外懷孕時最常選擇的應付手段。曾經歷未婚懷孕驚惶的少女,該有多少?
缺乏性教育、意外懷孕後輔導與資源的缺席,是被虐女童不幸一生的最初肇因。如果在少女懷孕之初,師長或社工能協同家長告訴懷孕少女,她還有出養、寄養、中止懷孕等其他選擇,利弊如何,以及各種政府及民間的社會資源協助,相信女童及母親的生命會有所不同。
這個社會仍對未婚懷孕帶有許多道德譴責。即使去年教育部修改法令,讓懷孕的女學生能夠享有產假、育嬰假,不因懷孕而妨礙受教權,但真的請假的案例,僅有五十餘人。
這是多麼懸殊的差距,可以想見,三千多名選擇把小孩生下來的未成年少女,大多被迫中輟學業。當她失學,也就失去未來職場競爭力,若是沒有家庭支持,一生隨之落入貧窮線之下。與經濟壓力、母職照顧壓力奮戰的小媽媽,又沒有奧援,出現虐童失控行為,也就不難想像。
但是,政府對選擇未婚生子的少女,又提供了怎樣的資源?弱勢者可享有的保母補助,若非以結婚者為受助對象,要不就是少得可憐,根本無法支付合格保母費用;即使適用「特殊境遇家庭」的補助,也為期甚短,杯水車薪。如此一來,少女繼續就學、就業,脫出泥淖的機會,都成奢望。這些政策敗筆,將多少邊緣者推拒國家資源門外?也為每個岌岌可危的生命埋下導因。
在女童被虐致死後,許多人才悔恨「如果早知道……」。如果警察、里長、鄰居、同住的親人都能有兒虐敏感度,或許,也都能在最後一刻阻止悲劇。如果同住一屋的六名大人,能阻止彼此對小孩動粗,不把虐毆當作發洩壓力的出口?如果主動介入此案的禮儀師「責無旁貸」的精神,也在警察身上彰顯,或許員警就能「看見」包著尿布的女童腳上的傷痕及臉頰的瘀青?就能多做一步,依法通報社工,進而阻止悲劇?
許多人責備年輕的母親「無知」,小孩死了,居然是上網求助。這顯示的訊息是,網路已是許多人解決難以啟齒、疑難雜症的萬應空間,多少蒙昧無知的青少年在此尋求人生難題的私密解決方案,以及過來人的安慰。先不論網友提供的資訊正確與否,但原本該保護、教導青少年的父母、師長,提供資源的社政單位,或可省思:為什麼孩子出了錯,求助對象不是你們,而是「奇摩知識+」?
可恨我們不是時光的魔術師,無法讓光陰倒流,回到上述種種關鍵點上,讓每一個負有責任的各個角色,都能如分地盡責,各司其職,進而拉住往死亡衝去的虐童列車。
讓我們將所有的愧疚與責備,轉化為改變社會及制定政策的動力,才能消弭我們的共同罪愆;責備那間死亡公寓中的六名大人,只是廉價的卸責罷了。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59304.shtml
◆兩岸問題研討需澄清的幾個觀念
【經濟日報╱社論】 2009.11.19 03:12 am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日前閉幕;由於與會者除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菁英盡出外,還包括雙方前政界高官、退休大使及退休高級將領,顯見兩岸政府對該會的重視。經過兩天的討論,經濟、文化組達成的共識多,政治與外交安全議題組,有共識、也有分歧;此兩方面討論不僅是第一次接觸,而且若干議題台灣內部尚未取得共識,有歧見應是正常現象,可以理解。
此次研討會有一大特色,即兩岸學者不再流於表態式的各說各話,而是除爭辯分歧外,更能提出解決思路與方法,是一大進步,應予肯定。
兩岸研討,要減少許多無意義的爭議,應先澄清幾個觀念問題:
首先是大陸急於討論政治議題。大陸代表強調,兩岸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問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不能迴避,應擺上雙方的議事日程。但我政府對兩岸協商的態度堅持「先經後政」,政治議題協商並無時間表,似無交集。但事實上,雙方提出「擺上議事日程」或「政治議題協商」,都是指正式的談判協商;可是兩岸政治議題錯綜複雜,在進入正式談判協商前,須經長時間的研究、討論、溝通、磨合。而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大陸,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後,於周二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表示,美國歡迎台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似為大陸的主張背書。不過此處所稱「對話」,並非「協商談判」,均可交由學者專家先探討,而且就談得攏的先談;達成共識後,再交由正式管道協商談判定案。此作法並未違背我政府主張,也符合對岸要求。
其次,不論是兩岸的正式協商談判,或非正式的學者研究討論,都不應有預設前提,或先有結論,如馬總統所提在進入政治議題前大陸要「撤飛彈」,大陸所提出在「一中原則」下,什麼都可談,以及大陸代表強調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都可列為議題,讓雙方深入研究,不能列為前提。
三是不得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九二共識」是兩岸重行合作的基礎。台灣方面所謂的「九二共識」,是指「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一中就我方而言,當然是「中華民國」。但大陸學者不接受「一中各表」,就是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但大陸代表應了解「中華民國的存在」,對兩岸的重要性。去年520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他的當選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新生」。馬英九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所選出的總統,當然是中華民國總統,可是其前任陳水扁自稱是「台灣總統」,絕口不提「中華民國」,在其任內「台獨」氣焰囂張,在很多場合,有老百姓不敢承認是「中國人」,連「中華民國」四字都不敢提。而馬英九總統以壓倒性的勝利當選,當然可視為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重生,它是壓倒「台獨」的利器,有了「中華民國」,就不會有「台獨」。大陸代表至少不應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否則,所會談的對象,難道是「台灣國」的代表嗎?誠如我方代表在研討會中所表達的,如果把中華民國繞過去,兩岸談統一問題就沒有根,大陸代表應有此認知。
最後要強調的是,兩岸相處,尤其大陸對台灣以大事小,應持之以禮。所謂「禮」,就是尊重、禮讓與容忍,更要易地而處,為對方設想;只要雙方能向「和平發展」、「和平共榮」大道邁進,其過程中的許多小節,不要過度強調,要以大局為重。
今後像這樣的研討會,將會密集的舉行;事先如能對以上的觀念有所澄清,可避免許多無謂的爭議,議事效果將大為提升,且不致迷失方向。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59375.shtml
◆注意台灣問題被稀釋的現象
【聯合晚報╱社論】2009.11.18 02:47 pm
歐巴馬與胡錦濤舉行小雙邊會談後,隨後即發表了聯合聲明,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台灣問題部分,不可諱言,這也是台北最在意的部分。外交部早在日前就先打了預防針,宣稱有高度把握,歐胡會「不會對台灣造成意外和傷害」。從聯合聲明的文字看來,確實沒有讓大家嚇一跳,但其中仍透露了若干訊息,值得小心解讀。
過去十數年,當兩岸形勢僵持或對立,每次美中高峰會都讓台灣神經緊繃,深恐台灣權益受到損傷。微妙的是,台北倒不特別關注北京領導人說了什麼,而是在意美國總統說了什麼,因為那代表著一種政策風向。經歷柯林頓的八年,再繼以小布希的八年,台灣的國際處境日漸困窘,其中重要的指標就是歷次美中高峰會中美方立場的表達。
事實上,這次美中峰會已是近年台灣最不緊張的一次了。一方面,兩岸關係較以往和緩許多,北京已無需挾華府來「教訓」台北;另一方面,經歷去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美中在全球的影響力比重大受減損。加上歐巴馬的政治風格,華府無意在台灣問題上與北京糾纏,以免影響雙方在其它議題上的對話。
或許正因為如此,「台灣問題」在美中對話的份量正在急遽減少。換一種說法,它似乎顯得越來越「不重要」。這種趨勢,雖未必不好,但卻很可能使大勢發展朝北京期待的方向傾斜。這次,歐巴馬除重申一中政策、信守三公報原則,在歐胡記者會上也補提了台灣關係法,但雙方共同聲明中的若干文字,仍值得注意:例如,其中一段美方提及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它領域的對話與與互動」,其中「政治」二字是過去沒有的;再如文中提雙方「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對確保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極端重要」,這是否暗示美方對台灣問題屬於中國核心利益的定位上已經沒有異議了?
在美中台三角關係,台灣問題被特別突出絕對不好,但台灣問題被過度稀釋,也需要特別注意。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58091.shtml
◆審慎解讀歐胡聯合聲明的訊息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9
美國總統歐巴馬雖已離開北京,但是他與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所簽署的聯合聲明,在美中台三地所引發的動盪,依舊餘波未息。這項聯合聲明或許是繼美中三個公報之後,規範中美關係最重要的文件,稱它為第四公報,也許有人認為言過其實,但這項聯合聲明絕對會是歐巴馬執政期間,中美關係的指導綱領。
中美兩國過去也曾簽署過公報與協議,但歐胡聯合聲明中的台灣部分,卻與過去所有文件,有幾點明顯不同:
首先,是核心利益的提出與確認。聲明中特別強調,中美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是確保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此,美國的核心利益並不是重點,重點在確立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主權與領土完整原則。儘管所指為何沒有明講,但胡錦濤在記者會上進一步表示,「在台灣等問題上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歐巴馬表示尊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都明確化了核心利益,指的就是台灣與西藏事務,而美國必須尊重,無權干預。
其次是,沒有提台灣安全。過去任何關於兩岸的聲明或談話中,美國向來把《台灣關係法》、或「對台灣的安全承諾」,與美中三公報並提,可是竟然在這個正式文件中沒有,雖然也許美方會在稍後重申,但是效力總不及兩國元首的聯合聲明。
前一天歐巴馬與上海學生見面時,未提《台灣關係法》,已經是個警訊,聯合聲明簽署後,歐巴馬在記者會上補提,似想求得平衡,但馬上被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駁斥,他表示「聯合聲明」才是指導兩國關係發展的原則文件,中國堅決反對《台灣關係法》,以及反對售台軍備,「這一點沒什麼好含糊的」。
其三是,美國對政治談判的期待,與中國的態度逐步趨同。過去美方期待兩岸對話云云,只是希望降低緊張,但在聯合聲明中,明確提出「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正符合大陸對台的最新政策。
近日,無論是連戰在新加坡與胡錦濤見面,或是鄭必堅所率領的來台訪問團,大陸都提出政治對話或談判,但是馬政府向來堅持先經後政,與國安單位有密切關係的學者提出啟動政治對話三條件說,其中之一就有「國際社會接受」的前提,可是現在美國態度如果與大陸一致,將有違華盛頓過去六項對台保證中「不會促談」的承諾。
歐巴馬會傾斜到這個程度,其實有跡可循;《金融時報》比喻此行有如負債人上債主家拜訪,態度不可能硬得起來,除了中國手中持有六千億美國政府公債之外,從氣候變化、經濟危機、甚至全球安全等等議題,美國都必須與中國合作,承認中國的崛起,接受共治全球的事實。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獨霸已不可能,但不甘被中國推出亞太,相反的,更想要積極參與,歐巴馬在東京演講時公開宣示:「美國是太平洋國家」,駐日美軍堅持要留在沖繩,美國開始成為東協對話夥伴,亞太自由貿易新機制更不會缺席。
在這些因素交錯之下,美國以退讓出中國核心利益,來交換中國不反對美國繼續留在亞太,在全球事務上與美國積極配合,這算是個合算的交易,美國滿意、大陸高興、亞太各國安心,唯一被犧牲的,恐怕就只有台灣與西藏了。
聯合聲明是美中台關係的重大變化,雖然有國際結構的因素,但馬政府的國安團隊有責任了解造成此情勢的前因後果,首先,如果美國事先通報內容,而國安決策單位沒有慎重以對、嚴正反應,顯有失職之嫌,如果美國事先連招呼都沒有打,或是我方沒有聽到風聲,那就更令人擔心了。
據說下周美國要派人來台說明,我方應該藉機向美國表達不同意的立場,讓美方經由高層公開發言,或如軍售等實際行動,確認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以逐步修正聯合聲明的方向。同時在聯合聲明之後,大陸要求和平談判的壓力將接踵而來,可以想見北京一定會把ECFA與談判掛勾,處理的不好,不是讓ECFA觸礁,就是將會引發朝野對立,小則影響選情,大則造成國內分裂,當政者不可不審慎因應。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900466,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