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科學新聞誇大 看了直搖頭
* 2010-08-11
* 中國時報
* 【潘震澤】
科學的新知與發現,一向不是新聞報導的主流,其中道理不難理解:科學報告多半充斥專業術語,晦澀難懂,不要說一般讀者或記者,就連隔行的科學家,也未必能輕易看懂。因此,科學新聞在一般媒體多只是聊備一格,填點空間而已。
其實,新聞報導的本質與科學報告不見得有太大的不同;一篇稱職的新聞報導,必須讓讀者曉得什麼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做了什麼事,如果能再加上前因後果,就更完美。同理,一篇完整的科學報告首先會告訴讀者為什麼要做這項研究,也就是指出問題所在;接下來依序是研究的方法、結果以及討論,也就是該研究是如何進行、得出什麼發現,以及對原始問題有什麼樣的答案或解釋。
因此,新聞報導與科學報告重視的都是事實,而非意見。英國有位老報人史考特(C. P. Scott)說得好:「評論不值錢,事實才寶貴。」(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被奉為新聞學圭臬,科學家對此也一樣贊同。
不幸的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社會大眾對於小道消息、八卦內幕的興趣,遠大於正規新聞,以至於一些八卦小報也有其生存空間。以往大報不屑於此,但在生存競爭下,也不得不同流合汙。
流風所及,與科學有關的新聞也常給標上趣味聳動的標題,像是動不動有外星人造訪或與地球聯繫、死而復生、地球即將毀滅等報導,還有各種神奇療法、仙丹妙藥與基因(包括長壽、冒險、外遇等)等發現。這些報導的真實與否,似乎不在記者或編輯的考量之內,而以能否吸引讀者閱讀為準。
再來,晚近還有一些研究機構及大學為了打知名度,喜歡開記者會或發新聞稿,要研究人員出面宣傳該單位的近期研究成果(通常是發表在國外期刊的文章)及其重要性。比起早些年一些沒有正式發表、就向記者大放厥詞的研究者來,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問題出在見報的新聞稿,不是斷章取義,就是誇大其詞,讓人看得直搖頭。其中不是研究人員有心誤導,就是記者素養不夠,自行發揮;通常以後者居多。
史考特還說過一句話,也成為新聞界的標竿:「反對者與同路人的聲音,一樣都有權讓人聽見。」這一點對講求客觀的科學家來說,並無異議;科學家在撰寫論文時,不應該刻意忽視與之相左的研究報告。問題是:在科學議題上,不是每個人的意見都等值;尤其是某方的意見根據的是信仰或個人經驗,甚至攸關個人利益,那就絕對不能與根據科學事實的意見放在對等的位置,或是把科學家的反對意見以一句話輕鬆帶過。不幸的是,這樣的做法在新聞報導上卻是常態。
科學新聞的報導與寫作絕對是一門專業,也有其市場,國內媒體應該重視並培養這方面的專才才是。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