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民怨是朝野領袖未能共建國家願景
【聯合報╱社論】2009.12.05 02:46 am
經濟有「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之分,政治也可有「微觀政治」與「宏觀政治」之別。吳內閣關注「十大民怨」,這屬於「微觀政治」;「宏觀政治」的課題,則在國家的願景及國民的光榮感如何建立,這或許才是中華民國當前真正的問題所在。
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必須奠基在國民之間有共同的願景,亦即抱持共同的希望與追求;並進而建立國民的自尊自信,亦即建立國民的使命感與光榮感。當一個國家的國民有了這種願景與光榮感,其餘庶政皆屬行政治理的層次,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唯若行政治理太差,當然可能衝擊到願景與光榮感;但反過來說,假使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願景與使命感,僅憑行政治理的成就也難以維持一個沒有共同希望與追求的社會,遑論若再加上行政治理也出了問題。
美國小布希政府捲入伊拉克戰爭及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這不止是「微觀政治」行政治理的錯誤,而是立國精神與國民光榮感的重傷;相對而言,中國近年來建立「和平崛起」的態勢,這也不只是行政治理的層次,而是「宏觀政治」國家願景及國民光榮感的領域。相對而言,宏觀政治有可能協助解決「微觀政治」的難題,但若「宏觀政治」出現重大問題,卻不易僅憑行政治理來補救。
回顧過去六十年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願景,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前二十年的國家主願景是「反共保台」,當年經濟貧弱、政治不民主,但藉威權體制的操作,社會的默契與共識皆相當明確;到了七○年至八○年這中間二十年,國家主願景是「經濟奇蹟」與「民主轉型」,在此階段朝野上下的政經願景皆甚明朗,即使常見軼軌脫序,但社會的自尊自信卻相對提升,多數國人皆相信台灣可以過得了那個難關;及至最近這二十年,政治議題拉高到國家認同的層次,竟造成了國家願景的重創,經歷二十年的衝擊激盪,如今大概多數國人已經感知台獨已無可能,但中華民國也已被撕扯穿戳得千瘡百孔,國家的希望與願景何在?國民的自信與使命感、光榮感又將從何而來?
陳水扁起家的經典標語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兩句空話,各自解讀;但這兩句話卻是製造願景與光榮感的高效能機器。不過,無論「夢」是台獨,或「希望」是民主,如今皆已受到重創甚至幻滅。然而,若以此次選舉中民進黨主打的ECFA爭議為例,其實仍是一個改版的「傾中賣台論」;因為ECFA不但是一個行政治理層次的問題,也牽涉到國家認同定位的問題。問題在於:台獨已經幻滅,但民進黨仍不容你走「中華民國」的路;一味反對ECFA,但民進黨也拿不出替代方案。ECFA不是一個特例,如今台灣陷於「愛台灣/不愛台灣」「南部/北部」「外省人/本省人」「農業縣市/非農業縣市」的撕裂之中,在在皆是因國家願景與國家認同或國家大戰略、總路線的嚴重歧異所致,也因此影響了行政治理的效能,且非行政治理所能補救。
因此,馬政府及吳內閣的治理策略,若只是將問題看作切分成一塊一塊的「民怨」,這將陷於「微觀政治」的盲點。倘若不能從「宏觀政治」著眼,在國家願景與國家大戰略上建立起引領風潮的地位,必將始終被民怨所包圍,難以締創大開大闔的局面。
行政院的十五個民怨排行榜選項中,大的有房價太高,小的有狗屎未清;無論巨細,這皆是將國家政治切分成一塊塊,見樹不見林。其實,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地位變化及台灣撕裂,當前最大的民怨(或亦可稱作「民憂」)應是:朝野領袖(在野黨當然也應負責)不能共建國家的希望與願景,而使國民的自尊、自信及使命感、光榮感不斷流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90628.shtml
◆社論-最後呼籲 不要投給已經涉賄的候選人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2-05
三合一選舉今天投票,包括離島有十七個縣市選舉,參與的選民數約為六百多萬人,遠遠不如明年要舉辦的直轄市選舉。然而,就在馬總統宣示要徹底查辦賄選之際,根據法務部在投票前夕的最新統計,全台查賄已經起訴五十二件、七十六人,羈押人數更高達一百五十人,涉賄人數與案件之廣、之多,堪稱史無前例的紀錄。
基層選舉擺脫不了賄選陰影,特別是鄉鎮長最嚴重。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三位鄉長候選人在選舉投票前,二位被押,一位交保。離島部份,因為選舉人口少,反而讓買票更有機會影響選情,不但賄選價碼飆高到數千,甚至上萬,還傳出包機返鄉投票兼包廈門旅遊。更讓人錯愕的是,還有兩個縣市的兩位選監人員,身兼裁判,竟也捲入選戰,成為候選人的樁腳並因涉賄遭約談,地方利益糾葛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據法務部資料顯示,所有涉賄案件與當事人,完全超越政黨,藍綠都有,起訴與被羈押的被告,則包括候選人、候選人家屬、樁腳,這些涉案被告,甚至還有跨黨助選者,換言之,只要有錢,藍綠均可,凡有買票錢,藍綠均收。這些數據正足以印證,台灣基層選風到底有多差!
有人調侃,選舉就是有錢人資源再分配的遊戲,沒有這個財力,就無緣投入選戰,擁有足堪競選的身家,就要廣開善門,散財求權,票票到戶,家家都買,買不夠,還能用開賭盤的方式,變相干擾選情。檢察官查得再兇,都還是有辦法轉個彎,變相買通人頭,讓檢察官抓不勝抓,抓到了都很難辦到底。
這實在是很奇特的社會沉痾!李登輝執政時期,被譏評為黑金政權,一部分原因就是被指為縱容賄選,讓黑金勢力在地方生根,李登輝任內查賄最力的馬英九,因此黯然下台。陳水扁以拒絕沉淪推動政黨輪替,然執政八年,上層貪汙案件層出不窮不說,基層選舉依舊妥協於地方黑金勢力,並以此維繫綠政權的基盤,陳水扁任內被喻為「青天」的法務部長陳定南,同樣沒有好臉色看,為此被逼得轉換跑道,回鄉參選卻敵不過扁政權的沒落而黯然敗選。
馬英九能夠促動政黨再輪替,很大部分就在於他的清廉形象與決心。事實上,過去這一年多來的時間中,檢調司法查辦賄選案件,相對於早年,已經更嚴、更緊,加上選罷法修改,即使候選人在刑事追訴上過關,都不表示在民事訴訟上能打勝,為此,多位當選立委即因當選無效之訴丟了席次。照常理,既有這麼多當選無效的前車之鑑,投入選戰的候選人應該有所警覺,即使花了大錢贏了選戰,都不表示能夠安然度過任期,萬一出事,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既花下巨資還不能做滿任期,何必要做這種「賠本的生意」?
荒唐的是,台灣基層選風,卻讓候選人不分朝野藍綠,前仆後繼以身試法,這是什麼社會風氣?藍綠政黨指著別人的鼻子罵賄選的同時,自己陣營的候選人很可能同步被約談搜索。台灣選民難道真的這麼不願長眼,不肯耐下心來,聽聽候選人的政見、看看候選人的人品,再做為自己投票的抉擇參考,非得等著三百、五百送上門?
改善選風之議,自台灣有基層選舉始,簡直成了選戰期間陳腔爛調。立委選制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除避免過激言論外,避免賄選也是考量,經過實證,顯然沒效,基層選舉選制未改,那就更難了。有人建議改為公費選舉,以台灣選風之低劣,屆時若再發生賄選事端,真要叫納稅人吐血,因為這些買票錢很可能都是老百姓的納稅錢啊。
選舉活動結束,暗夜送款的行止有的被抓到,有的沒被抓到,最後還是要看選民走出家門,進入投票所的那一念之間,到底要選對法律視若無睹,仍堂而皇之買票的候選人?還是要選正派勤墾於地方建設發展的候選人?台灣民主的命脈是一票一票累積上來的,我們還是要沉痛也誠懇的呼籲全國選民:拿出道德良心,為台灣民主做一點點自己的貢獻--不要投票給已經涉賄的候選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20500426,00.html
◆社論-「兩岸合造」趨勢帶給台灣的新機會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2-05
在兩岸產業正要展開搭橋合作聲中,雙方汽車業者日前率先達成合作共識,即透過「兩岸車輛產業合作交流會議」,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宣示未來將攜手研發互補、分工協作、共拓市場。與此同時,大陸「奇瑞」、「吉利」兩大汽車公司皆宣示,將分別與台灣業者合作,在台設生產基地,以生產汽車行銷中國大陸及海外市場。這樣的合作趨勢,頗有助台灣產業體系擴大利基,開展新局,可以視為台灣經濟再創輝煌的一個新機會。當然它也會使兩岸經貿關係升級,對雙方都有實益。
汽車產業是目前大陸市場裡的當紅類項,全大陸今年整車出廠數預估將達1,200萬輛,穩居全球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汽車產業現在雖然做出了「量」,但在「質」的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主要問題在於,「自有知識產權」含量明顯不足,包括關鍵技術,系統整合模式、造型設計、品牌使用等方面,仰賴外商之處仍多。此外尚有「山寨車」的問題,其因牽涉仿冒或模仿的問題,對整體產業形象頗有損傷。總的來看,大陸汽車產業現在最重要的課題,是提高質量,開創自有名牌,追求產業更新換代。而這正是兩岸合作契機之所在。
台灣汽車產業,在整車製造方面,因受限於內銷市場狹小,迄今發展出來的成績,包括經營規模、產品競爭力等,在國際間尚屬平淡無奇。但儘管如此,相關業者在局部的技術、軟體方面,一直很努力追求精進,到現在已完成「吸收外人長處」的階段,並正在轉入「自我創新」階段,比大陸同業先向前走了一步。尤其在零件及電子配備方面,研發能力特別突出。因此,台灣汽車產業對大陸同業具有顯著的「技術誘因」。至於大陸方面提供給台灣業界的最大好處,毫無疑問是其「13億人口超級大市場」。
當前國際產業大環境,也給兩岸汽車產業合作增加了機會點。明顯地,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的研究開發新潮流,正隱然帶動一場全球性的「汽車革命」。過去一百年的傳統汽車發展歷程,正在走進歷史。另方面,新世代汽車的發展,則正在揭開序幕。後者還像一張白紙,等待有志氣的廠家來畫出美麗的圖像。兩岸業者若能掌握契機,誠心協作,必能合力完成動人的畫卷。
預料近期內,兩岸汽車業界將通過彼此合作,完成相互雙向投資的產銷布局。其中台資廠商在大陸的投資,將與大陸同業共同開發大陸內銷市場,其利基在於產銷量的快步提升,並以「量變」來帶動「質變」。至於陸資廠商在台灣的投資,則將與台灣同業共同開發海外市場,及大陸沿海發達地區的市場,其利基係在於產品質量的更上一層樓,先求質量,再求數量。後者即「兩岸聯手賺全世界錢」的典型,其中,台灣汽車產業長久蘊蓄而來的技術能力,與經營管理能力,連同品牌創造的技巧等,可望扮演主導的角色。
事實上,除了汽車產業之外,其他各種製造業,通過「兩岸合造」機制,大都可在台灣找到第二春。如基本金屬、機器設備、建材、家電、日用消費品等行業,由大陸提供中間材或基本部件,來結合台灣的優質料件與「精加工」技術,都可望打造出暢銷海內外的新世代產品。
類似的兩岸合作模式,在我政府以往構想的「經貿特區」、「離島工業區」方案中,已有所述及。只是,當時受兩岸關係緊繃因素所制,其實現契機推遲至今才得浮出。惟如今必須強調的是,雖然「兩岸合造」的契機已然顯現,但政府還要做很多工作,來保證兩岸產業合作順利運行、不生枝節。
具體的工作項目包括:第一,建立完善的陸資審查與管理體制;第二,提升台灣投資環境的品質;第三,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第四,強化處理合資糾紛的法律與仲裁機制等。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兩岸業者在台擁有穩健的合作環境,及合理的利益分享法則,以使相關合作項目「可大可久」。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20500433,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