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

◆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

【漢寶德】中國時報 2009-11-29

     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名詞,自前政府以來就是官方口頭禪。政黨輪替後,更成為現政府的驕兒。前前後後政府投入的金錢與精神不在少數,但成效如何,大家心裡都明白。

     老實說,以政府現有政策,與國人對文創業認識,我對文創業一時並不抱甚麼期望。可是我卻對它的負面效應耽心起來了。

     在上世紀末,英國人創出「創意產業」這個名詞時,在觀念上,是把人類各種生計都視為產業。所以自此觀點,文化事業也是一種產業,雖然產值有限。他們鼓勵發揮創意,創造較高產值,是看到新世紀的來臨,生活中精神的需求,新、奇、美的條件越來越重要了。所以希望大力提倡,一方面可使與生活相關的產業提高精神內涵,另方面則鼓動文化事業開拓新的領域,滿足社會的需要。他們把文化併入創意產業之中,並沒有逼著文化賺錢的意思。舉例說,他們並沒有要求博物館自給自足,相反的,卻把柴契爾夫人以來,博物館收門票的規定廢掉了。

     政府推動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與精神生活品質,並不是促進生產事業。這一點,在提倡文化產業的先進國家是很明白的。視文化為產業與文化產業化是兩回事。產業化所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就是大眾化,所以文化產業的主力總脫不開電影與電視。因為大眾化就不能不走娛樂化、趣味化的路線,精緻文化則在於開拓精神領域的新境界。這兩者都是不能偏廢的。自此著眼,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產業,兩者不能不有所區隔。

     誠然,自從上世紀中葉以來,為了擴大愛好文化的群眾基礎,文化界接受了在精緻文化中增加娛樂性的觀念。這是希望文化的作品可以有吸引力,有更多人分享,並不是為了賺錢。政府在文化上投資而沒有回收是自然的。其實文創產業又何嘗不是在物質生活中,增加精神生活情趣呢?文化事業的基本價值是不能一時或忘的。

     不幸的是,我們的政府知道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後,就把它與文化混為一談,而且認真的希望把文化當成產業來經營。以博物館行政法人化為例,原本是一個長久以來西方國家尊重文化獨立並避免政府干預的精神,在日本的實現。它的附帶效果是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可是到了台灣,行政法人化就變成自籌財源的觀念。使得文化機構不得不在文化基本價值與商業價值間做一選擇。

     近年來,台灣的各博物館,包括故宮在內,都在大力推動超級特展。這是未可厚非的。可是不能不知道,超級特展是以高知名度的文物吸引觀眾的方法,對於文化機構來說,並不是本業。一個博物館要努力經營的還是它的正常運作。還是要以研究與收藏為核心而開發出的教育性展示來親近大眾。最成功的博物館應該是不需要買票的學生們的樂園,而不是變相的高價位的遊樂園。政府該做的是不惜重金,開發博物館的潛能,增加收藏與收購文物的經費,並發展為有娛樂價值的教育性展示。我們要知道,博物館與美術館是文化,遊樂園相當於文化創意產業。博物館是現代國民生活中必要的設施,遊樂園是渡假的休閒設施。不能因為有了遊樂園,就忽視博物館,當然也不能使博物館遊樂園化。如果政府把博物館的經營政策落實在超級大展上,久而久之,博物館展示館化,博物館文化就消失了。

     我很擔心的是,文創產業的政策沒拿捏正確,產業沒發展成功,文化卻受到傷害。過去二十幾年來,文化政策一直缺少明顯目標,又有意識形態之爭,因此在國民文化素養的提升上做得遠遠不足。在這個時候,拋棄文化,擁抱產業,會弄得兩敗俱傷,值得慎重考慮。(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2900295,00.html


◆名家新論-兩岸文化臍帶不可分

【包宗和】旺報 2009-11-29

     今年7月長沙兩岸論壇以文教為主,經貿為輔,顯示兩岸繼經貿交流後,下一階段將以文教為主軸。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來台參訪,也表示文教將是日後兩岸交流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文教交流之所以受到重視,是有其多重原因的。首先,不像經貿是以利益為考量,文化涉及心靈的深度結合。利益有其可變性,文化則有其穩定性與持久性。

     讓年輕世代無語言隔閡

     過去一甲子,兩岸間在政治、軍事層面有很深的對立和矛盾,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靠時間。如今雙方在處理彼此關係均有「先易後難」的共識,經濟與文化乃成為穩定兩岸關係的兩大支柱,若能建構共同利益,並擴大生活習慣、語言、文字之同質性,即可為政治、軍事協商對話創造條件。

     兩岸在文化層面同根同源,但因相隔半個多世紀,文字有正簡之差異,不免造成若干不便。長沙論壇對兩岸未來共同彙編中華大辭典,做為中華語文工具書,以解決正、簡體字的識別問題,已有共同看法。將來可進而回歸中華文化根源,讓兩岸下一代均有學習正體字的機會,但可在日常生活中用簡體字表達,再加上雙方均以普通話為共同語言,年輕世代已不再有言語上的隔閡。

     面對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勃興,兩岸可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結合雙方人才技術,共同增強兩岸文化的國際競爭力,以優質的成果開拓國際市場,共建文化大國的氣勢。

     中興以人才為本,教育為百年大計。兩岸在高等教育應做廣面與深度的交流。除相互借鏡並吸取彼此的經驗外,師生互訪交換也是促進互動的良好方式。台灣已承認大陸重點大學學歷,到對岸留學進修將是發展趨勢,當雙方在觀念想法上有更大的同質性,兩岸關係之持久安定與和平是絕對可以預期的。而為求因應兩岸文教交流的新發展,雙方可共同探討協商簽訂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使文教互動定型化。

     以新聞交流建立情感聯結

     台灣如今已是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新聞自由已成公民社會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制度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大陸在新聞自由方面限制較多,但隨著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兩岸如何在新聞資訊上做更廣面的分享,並深化新聞交流,使彼此人民可透過報導更了解對方,以建立情感聯結的紐帶,是相當值得思考的課題。

     大陸方面一直盼望兩岸能早日擺脫冷戰思維,使雙方逐漸脫離安全困境。文教交流繼經貿交流之後,可在此一期待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方面所擔心者為大陸是否會對台使用武力,大陸方面所擔憂者為台灣是否會走向分離的道路。

     如果兩岸關係的穩定有賴民族臍帶發揮高度作用,則文教交流正是此一臍帶中最重要的部份。兩岸因軍事對立和政治分歧所造成的情感疏離,可藉由文教互動將異質化的觀念想法和意識形態重新解構與建構,使文化深層的同質性被喚醒,以衝破政治軍事藩籬,共創兩岸持久的穩定與和平。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政治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09112900395,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