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教學評鑑 讓大學倒退了

 ◆教學評鑑 讓大學倒退了

【邱天助】中國時報 2009-12-02

      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過程中,教學評鑑一直被認為在提升教學品質上,最公正、客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校園民主的展現。多年來,大學教學評鑑的實施,確實發揮一些正面效果,減少教師獨斷、打混的心態,願意跟學生進行較平等的溝通互動,甚至主動關懷學生。然而,由於過度使用的結果,逐漸陷入工具理性與消費者主義的崇拜,不但容易形成負面的教室文化,也隱藏著校園極度的緊張與矛盾。

     目前各大學教學評鑑,主要是以制式「教學評量表」,在學期末發給學生填寫,對所選課的教師進行最後「審判」。評鑑結果,課堂上嚴格要求的教師通常拿不到高分數,「表演」不理想、上課不夠生動的也會被學生評得很慘。

     教學評鑑是美國校園民主的產物,卻是潛藏著工具崇拜和消費者主義的迷思。工具理性原是啟蒙精神、科學技術和理性自身演變和發展的結果。然而,隨著工具理性的極大膨脹,在追求效率和實施技術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為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反過來變成了支配、控制、奴役人的力量。

     教學評鑑的正當性是基於「人是理性動物」的假設,在「大數法則」下,透過操作上的精確性和可計算性,認為評鑑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可信度。傳統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具有一種先於其存在的理性特質。柏拉圖指出,理性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一種認識能力,這種能力能夠主動地反映和改造客觀世界,並且可以規範自己的行為。

     這種人皆理性的信念直接否決了人類的情感,甚至情緒的作用。從許多生活的經驗事實顯示,決定人類行動的因素並非理性,而是情感的左右,甚至情緒的衝動。許多學生也承認教學評鑑確實有情感的因素,對於一些不喜歡的教師,會給予較低的評價。因此,教學評鑑充其量只是學生對教師喜好程度的評定,可以做為「人氣教師」的參考,若做為優劣的唯一指標就是過度的使用。

     教學評鑑也顯現顧客至上的消費意識,「投其所好」是做生意的最高法則。問題是教育不能化約成商品販賣,教學也不能像賣鹹酥雞一樣,只顧學生口味,忽視理念堅持。教學有其專業性,包括課程設計、內容安排、教材編序等,學生反映固然可做為教學改進重要參考,但不應成為教師優劣的唯一指標。

     其實,一位教授教學的優劣,只要在他課堂坐上兩個小時即可分曉。但是,我們寧願相信量表分數,卻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因為這種以「教學評量表」為工具的評鑑是最有效率,也是最偷懶的方法,在實施上卻以「客觀中立」的面目出現。

     基於科學的信仰,這種工具理性從語言系統根本的消滅了否定的力量,一些深知教學評鑑之弊的教師只能鴉雀無聲。所謂教學評鑑的話語不再表徵真實的意義,而成為管理和統治的工具。以至於這種不分學門、不分個體全然適用的教學評鑑工具本身成為了目的,也成了套在教師身上鐵的牢籠。於是,越來越多的教師失去了獨立性、失去了特殊風格,全都依附於龐大教育系統的管理人,成為標準化的教學機器。

     如今,教學評鑑已成為獎優汰劣的重要機制,許多教師在生存的壓力下,不僅不敢嚴格要求教室秩序、課業標準,與學生「搏感情」變成主要的教學策略。請客者有之、放水者有之;不但不當人,成績更是九十分起跳。然而,就像霍克海默、阿德諾、弗洛姆等人的警語,這種啟蒙理性所形成的工具崇拜的嚴重後果,不但翻轉了師生倫理,最後將造成校園文化的全面倒退,使知識淺薄化、學習逸樂化、大學也庸俗化。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20200460,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