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泡沫:如真似幻的海市蜃樓
【聯合報╱社論】2009.12.01 04:04 am
一兩年前,「杜拜學」是時髦人士爭相傳誦的熱門話題,杜拜統治者穆罕默德酋長被譽為阿拉伯世界的模範明君,帆船飯店和人工棕櫚島成為全球遊客的最新朝聖景點。但一轉眼,這個從沙漠裡打造出來的黃金樂園,隨著最大國營集團「杜拜世界」的倒債風暴,一夕之間癱倒在現實世界。
杜拜奇蹟的幻滅,說明兩件事:一是國家追求發展不能太脫離現實。杜拜在沙漠中築高樓、在海中堆砂造塔,全然超越了自身經濟實體所能支撐的地步。二是全球金錢遊戲存在一種集體的盲目,尤其熱錢更是瘋狂。過去幾年,多少投資先知、分析師乃至經濟學家都在追漲推介「杜拜概念」,但能及時提出預警的又有幾人?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摩登版的經濟神話,杜拜大夢的緣起緣滅,仍是經濟學上值得探究的一課。事實上,穆罕默德酋長想要把杜拜打造成一個現代城市,一新全球對阿拉伯世界的觀感,自有其雄心和壯志。正因這些年的「杜拜熱」,全球遊客及資金湧向波斯灣頭,阿拉伯國家保守、封閉的形象獲得改觀,乃至對杜拜脫胎換骨的想像,都讓人耳目一新。
問題在,畢竟不能以打造迪士尼樂園一般地構築一個必須以現實人生填充的經濟社區。杜拜的酋長和富豪們追逐「世界第一」,要興建世界最高的大樓、豪華旅館要用最多的黃金打造、要以全世界最高的成本植樹綠化沙漠。在全球媒體吹捧、熱錢追逐的炒作下,杜拜的發展概念逐漸走向超現實,最後終於壓垮了自己的財政。
杜拜更大的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夢想,與自身的社會願景變得越來越不相干。在集權體制下,國家經濟決策由酋長一人主導,缺乏不同的意見與監督;繁榮的建築和地產業,是剝削外來的廉價苦力,然後出售給紐約或巴黎的投資客;新興的昂貴旅館及觀光業,是提供給國際旅客嘗鮮之用。這不僅是一種極畸形的發展模式,多數杜拜人民也幾乎被排除在這個發展過程之外;正因為如此,在無根的「在地經濟」上,無法嫁接虛華的「外來花果」,以致泡沫幻滅。
相形之下,同樣是集權統治,中國大陸經濟歷經十多年的高速成長而力道不衰,便成為鮮明對照。杜拜的穆罕默德酋長因好大喜功,使奇蹟無以為繼;反觀中國大陸,之所以能保持穩定發展的原因,憑的就是務實,漸漸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杜拜和中國的規模及複雜度,自不可相提並論,尤其「共產體制」的框架不容許中國像杜拜那樣一心打造一個專供富豪享樂的奇幻世界,也因此維持了較佳的經濟平衡感。
前年杜拜塔的興建高度超越台北的一○一,而成為世界第一高樓時,其實也是杜拜財政從雲端跌落的開端;如今,杜拜塔已於年初宣布停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工。回顧當年,台灣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台北要興建世界第一高樓,畢竟以台灣當時的主觀條件與客觀情勢,有理由讓台灣可以懷抱更上層樓的雄心壯志;然而,未及待一○一大樓落成,台灣卻已陷於鎖國思維,國家領導人一步步把台灣帶向倒退與萎縮,以致人民漸漸失去了國家的光榮感,也似乎不再有築夢的浪漫情懷。
看到杜拜,想到台灣,能不讓人感觸良深?台灣有務實靈活的企業家,有聰明苦幹的人民,有最佳的人文及地緣利基,原本有築夢的條件;但在藍綠互鬥的內耗下,卻蹉跎至此。人民要把社會的願景與光榮寄望在哪裡?杜拜是夢想毀於脫離現實,台灣則是本來具備現實條件,卻因政客的誤導而錯失了實現憧憬的良機。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82107.shtml
◆社論-政府不能光靠民調施政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2-01
吳內閣上台以來,從提出「庶民經濟」的新觀念、到轟轟烈烈的票選「十大民怨」,吳揆確實展現了強烈的個人風格,若從「親民」的角度而言,這些作法仍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如果要作為未來內閣的施政方向,則必然會出現偏差。
「口號施政」並非吳內閣首創;李登輝總統時代有「民之所怨、長在我心」,而「人民的小事情就是政府的大事情」,則更是宋楚瑜擔任省長時代、民間都琅琅上口的一句名言。從這些例子看起來,「口號施政」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政府施政是否貫徹。如果吳揆擔心政府麻木不仁、出現官僚惰性,確實可以用民調、票選的大動作,來動員、提醒行政部門,不管再有怎樣宏遠的大目標,政府一定要將民意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但是,施政口號不等同施政方針,吳內閣若依此網路民調來定出施政方向,從理論到技術都會出問題。
先就方法論的問題而言,即使十大民怨真能作為施政參考,則吳內閣的網路民調,已出現嚴重的偏差。因為,台灣上網人口至少有年齡及城鄉差距等問題,因此這僅有的四千票,並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怨。如票選第一名的房價過高問題,基本上是北部都會現象,也因此,不少潛在的民怨,竟成為「十大民怨」中,沉默的一群。例如,民調看不到農村的問題;再如,台灣目前每八位新生兒就有一位是外配所生,但民調中也聽不到外配的聲音。民調看不到,但我們可以說,這些問題不存在、或不值得重視嗎?
比民調方法更嚴重的是本質問題,雖然有人說,執政就是每天進行公投,但是,有經驗的執政者都知道,不能靠民調治國。我們若檢視十大民怨的結果,就可看出端倪。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交通違規開單拖吊過嚴」排名第七大民怨,這樣的抱怨是否合理已有爭議,但是弔詭的是,「占用騎樓、道路及車位」又是第十大民怨,面對兩項互相矛盾、衝突的民怨,若全聽民調的,政府要如何施政?
另外,有些民怨則是不用民調,也是政府份內職務,例如,十大民怨高居第二名的電話及網路詐騙問題,即使未經民調,政府也該從犯罪統計了解問題之嚴重,連內政部長江宜樺自己都曾接到詐騙電話,民怨怎可能不深!電話詐騙問題和排名第九的食品衛生把關不嚴一樣,都是政府該為而不為,若還要經過民調才知道,只能說這樣的政府未免太麻木不仁。
再如,排名第三的求職不易及失業問題,以今年全年失業率接近百分之六、高居四小龍榜首的狀況,失業早就是嚴重的經濟問題,而高達六十萬人失業,代表有六十萬個家庭受衝擊,這已不是民怨,該形容為民哀,政府何須經過民調,才會了解失業問題的嚴重性。
當然,還有一類是政府管了,可能會有反效果的。例如都會地區房價過高問題,基本上是供需問題,因此是全球都會地區的普遍現象,但在台灣卻有嚴重的城鄉差距,若強力打壓,可能波及其他地區。事實上,即使吳揆想管,他也不見得有政策工具,因為利率政策是由央行負責;當然,吳揆未必不清楚,因此他提出的是增加供給的策略,不過,即使吳揆在捷運旁蓋平價住宅的政策,最後是否能逃過供需法則,真能在都會區提供平價住宅,也令人不敢樂觀。
更重要的,民調也許可以讓政府了解今天的民怨,但是,面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有能力的執政者,必須能有足夠的高度及廣度、及前瞻性,來定出中長程目標。就如吳揆所說,作為國家領導人,必須有前瞻、整合及創新三項能力,而這三項能力及視野,就不是靠「十大民怨」網路民調所能達成的。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20100182,00.html
◆「台灣製造」的形象和出路
【聯合晚報╱社論】2009.12.01 02:05 pm
最近以來,國際新聞大量討論是否「美國衰落,中國崛起」。美國自己的主流媒體,以「地獄的十年」形容過去十年的失落。相對之下,中國大陸表現的企圖心和執行力皆不斷躍進,商務部最近向國際媒體強打「中國製造」的商品形象,是其中一例。
從大處看,台灣當然要關心夾在兩大強國間的總體戰略。而在個別的發展策略上,諸如「台灣製造」的商品定位問題,也不能不有新的思考。
Made in Taiwan這個小標籤,一度橫掃全球,是台灣的驕傲,台灣經濟起飛的支撐;但相當程度上,也造成台灣產品的刻板形象。「台灣製造」商品,從耶誕禮品到鞋子雨傘,曾經是「便宜貨」的同義詞。
曾幾何時,「中國製造」在國際消費市場上取代了台灣商品的位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地帶著劣級品的形象。台灣傳統產業的外銷市場迅速萎縮,但也同時刺激出產業升級的契機;另方面,當品質未必優良的大陸貨開始進占台灣市場,「台灣製造」反而成了本地人自誇自豪的品質保證。除了愛用國貨的動機之外,從路邊攤到風景區的紀念品商店,如果出現刻意強調「這是台灣做的」的推銷重點,消費者多半立刻可以感受到那不言而喻的「不是大陸貨」的對比意味。
「台灣製造」在內需市場上取得了這樣的升級地位,是可喜之事,但對整體產業發展前景卻還是不夠的。一來台灣市場實在太小,總不能全靠消費者「愛台灣」的心意來支撐本地商品。二來,全球化趨勢下,「台灣製」的純粹血統不易、恐怕也不必要繼續維持。台灣產業在某些領域內已走出品牌路線,為了經濟效益,反而沒法「台灣製」。宏碁電腦如此,文化創意產業代表作的「法藍瓷」也如此。
這次中國商務部推動國家公關,向國際市場強打「中國製造,世界合作」的形象。反思台灣,對於「台灣製造」的定位,國家產業發展策略(如果財經首長還沒放棄的話)有沒有新的想法和策略規畫?這事也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82960.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