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11/11 社論

◆最遙遠的愛:家暴啟示錄

【聯合報╱社論】2009.11.11 04:23 am

「如果過去我擁有像現在一樣的力量,我所承受的暴力不會拖延到現在。」這是台灣第一部婚姻暴力婦女紀錄片「最遙遠的愛」中,一位終能離開家門的受暴女性回首多年來的折磨與隱忍,給自己人生下的註腳。這也同樣是片中另外三位婦女的寫照。

「最遙遠的愛」是一群律師捐款拍攝而成,記錄四名女性面對枕邊人暴力後,掙扎於守住婚姻或尊重自己,終於做出抉擇的生命紀實,是紀錄也是療傷,更是台灣社會許多婚暴婦女的心路歷程的縮影。此片近來接受贊助於各地放映並舉辦座談,期待為相同境遇者提供更多啟示與力量。

四個婚姻故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背景,但受暴歷程卻類似。暴力陰影讓親密關係變成「最遙遠的愛」;如果無法珍愛自己,其他的愛都是遙遠的。

近來,前立委王雪峰與丈夫王作良之間的家暴事件,成媒體焦點;公權力介入,核發保護令,依憑的還是王雪峰任立委時催生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名人家門之內的愛恨情仇,成了給世人觀看的一台戲,名人版的「最遙遠的愛」,問題益發難堪且難解。

其實,以為夫妻反目動粗只有販夫走卒才幹得出,正是婚暴迷思之一。婚姻暴力並無階級之分,高學歷而出現婚姻暴力者並不少見,因為暴力本質正是「權力」與「控制」,希冀在行為與精神上凌駕對方,並取得控制;高社經地位者並未在此傾向上免疫。

至 於女性,不論曾受多少教育、有多高的成就,走入婚姻,往往仍要承受父權傳統對好媳婦角色的諸多檢視。所有關於晏起、不做家事、不會洗碗、不生小孩、拖垮丈 夫、只顧娘家、家醜外揚等理由,都一一提出。曾有受暴女性被丈夫砍斷手骨,在保護令失效之後,仍被丈夫以「害我沒面子」為由,要她在祖先牌位前下跪認錯。 顯見許多人以為挑剔女性諸多「妻職不適任」,就能為施暴者揚起的手找到藉口。婚姻與家庭仍然是複製父權控制的重要基地,是性別意識革命極難攻克的場域。

在 許多婚暴情節中,最令旁觀者扼腕、心焦的,是一次次施暴後,在施暴者痛哭、下跪、送上一束玫瑰或者一紙悔過書,通常都能換來原諒,以及,下一次施暴的機 會。生活中壓力未解,處理爭執模式未變,接下來的劇本幾成公式:等著下一次的爭執施暴與再一次原諒,如此不斷循環,直到更大的傷害來襲。

事實上,家庭暴力從不會因為原諒而消失。受暴女性必得認知:忍耐不會換來改變;施暴者需要專業協助,才能改善情緒控制及關係霸凌的傾向。救世主式的慈悲與原宥,只會讓兩人一同沉沒在暴力循環中。

過去,社會總有「勸合不勸離」的「美德」,但如今情況不同。親友大聲質問:「妳為什麼不離開?」甚至以「太軟弱」、「妳找死嗎?」來責難,或以斷絕關係來逼迫受暴者走出困局———但這樣「愛的壓迫」,不也落入與施暴者相同的控制邏輯之中嗎?

其 實,家暴的破壞力道正在於它不僅傷害肉體,更摧殘受害者的人格與尊嚴。低自尊與低自信都是典型「被毆婦女症狀」,讓她們在思考未來時舉步維艱。結束親密關 係,原非易事,那是人生的重大失落,任何人皆然;若是加上長期孤立、經濟受控制、生命遭威脅,長期受暴引發情感性疾病,出現「社會退縮」的行為,離開就更 形困難。

在緊密牽絆的婚姻關係中,只有局中人才能明白其中輕重,為自己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我們能給當事人的支持,除引入專業處遇之外,當也包含鼓勵其重建尊嚴,並給予空間,使其以自己的時間表,拿回人生的自主權。

台灣社會無時不在上演諸多「最遙遠的愛」,但願社會由其中學到最重要的功課是:愛,需要自由與尊重;婚姻之內,也有人權與正義。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4463.shtml


◆社論-該檢討的不止是台大醫學系

【本報訊】中國時報 2009-11-11

知名神經科學教授洪蘭日前對媒體表示,台大醫學系的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吃泡麵、打手機、發簡訊,非常不認真,也不尊重授課老師。洪教授對這樣的言行作為予批判,說是「尸位素餐」。

新聞曝光之後,台大醫學院出現了三種聲音:其一是楊泮池院長表示要有錯就要改進,其二是學生辯稱洪蘭旁聽之課可能是通識營養學分,有以偏蓋全之嫌;其三則是醫院大老對於洪教授近似對外放話的意見表示方式極為不滿。以上這三種意見,都有些道理,也都值得拿出來好好檢視。

其 實不止台大,許多在各大學校園有所觀察的人都會發現,現在的大學生確實越來越「自我」。就學生而言,他們從小到大,漫無目的地K書、補習、聯考,幾乎在一 元化的升學管道被壓到窒息,一旦考上大學,他們瞬時掙脫了唯一升學的桎梏,遂開始了漫無邊際的自我「解放」。由於學生們在十幾年的求學過程中,其體育與群 育都受到忽視,因此孩子們未受引領而恣意行為,當然會出現洪教授描述的脫軌現象。

但是,這種現象應該相當普遍,既不限於台灣大學,也不止學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科系。從教育的立場我們確實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但也不必特別把台大醫學系視為標靶;只因為他們聯考分數高,就特別予以批判,叫他們「把位子讓出來」。

洪 教授並沒有在台大授課;她之所以對台大課堂有所觀察,是因為她參與醫學系評鑑。而其所訪視的課程,恐怕也如外界所說,是與醫學專業無關的通識課程。醫學系 學生專業課程負擔很重,通識課又與醫師考照無關,學生不重視通識課程確實不該,背後也有相當值得檢討的問題;但是話又說回來,大凡專業取向較重的大學科 系,不論工程、法律、金融、會計,學生們都是將通識課程當成營養學分;要檢討通識教育最好能全面性的開放檢討,最好宜避免針對特定科系大作文章。

就 算台大醫學院或其他學院的通識教育要做改善,其背後牽動的環結,也不止是台大;其實連高中教育與升學制度也該一併檢討。台灣升大學的學測分為三大類組,除 了少數跨組考生之外,絕大多數高中生在三年級就已經志趣有專攻。就醫學院學生而言,他們從高二開始就已經不碰史地公民,對於類似「醫學與社會」這樣的人文 課程,當然也就興趣缺缺。如果再加上大班上課、時段不佳、老師點名、學院地點偏僻等因素,學生們到課堂上睡覺、上網、恐怕就不是新聞了。

如 果拿美國通識教育知名的哈佛、耶魯做對比,則人家醫學教育根本是「學士後」的訓練,其在大學階段則至少有一半課程是在做通識學科的全面吸收。反觀台灣,我 們不但不是先通識、後專業的延後分流,反而在高二、高三就提前分殊,讓學生走進又窄又專的小路。無論如何,台灣通識教育失敗是體制性的大問題,單單挑台大 嚴批,恐怕是找偏了切入點。

最後,我們也要對洪蘭教授對台大醫學院的責觀方式做些檢視。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將學生導向正軌,鼓勵其自我 實踐。在教育的過程中,循循善誘絕不嫌少,而偶爾的當頭棒喝,也一定要顧及孩子們的尊嚴與榮譽。中、小學生們再不成材,頂多也只能私下訓斥鞭策,而不宜在 朝會「叫到司令台上」予以羞辱。誠如醫學院陳定信教授所言,既然醫學評鑑還沒有結束,所有為孩子們好的意見,都該在會議中理性抒發,而不宜向外部雜誌做情 緒宣洩。即便在雜誌上是用「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稱呼,但所指為何大家心知肚明。對醫學系教授與學生而言,他們似乎都有被請上朝會的司令台,體驗被羞辱的感 受。醫科評鑑委員在評鑑結束之前這樣的舉措,是不是動作也太大了一些?

總之,醫學院的通識課要檢討,但別的學院又何嘗不然?台大的課堂倫理待改進,但這又豈止是台大一校獨然?學生們課堂無狀該批評,而教授們不顧學生顏面的評論,恐怕亦非全無可議之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1100435,00.html


◆社論-牆塌牆起20年:禍福相倚的全球化世界

【本報訊】工商時報 2009-11-11

物換星移,1989年在共產世界掀起的蘇東波浪潮,以柏林圍牆倒塌做為冷戰結束的象徵,繼之而起的全球化風潮席捲各地,忽焉已過20載。若以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為分界,此前18年,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主義不論姓資姓社,在和平紅利照拂下,經濟發展大多處於雨露均霑的昇平階段。

然而,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在市場經濟攀頂高峰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突遭晴天霹靂,金融風暴牽連全世界,全球化之弊昭然若揭;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勢力則展現快速的自癒力量,此消彼長間,國際財經決策的發語權,已從七大工業國(G7)獨攬走向G20分權,不再是資本主義說了就算。

舉世告別了穩健成長的美好年代,如今面對的是不確定的年代:經濟復甦未穩,原物料飆漲,資產泡沫與通膨幽靈隱隱作祟,實物資源的爭奪正取代虛擬槓桿的逐富;看似進展中的區域整合,未必是全球化再進階的前奏,卻可能是跨區經濟對抗的序曲。未來20年,意識型態的界線或許會益趨模糊,經濟競爭的藩籬卻有重新堆疊之虞!

從經濟規模的擴張來看,G2(美國與中國)無疑是冷戰結束的最大受益國,歐盟則贏得了貨幣整合的成果。當年鄧小平在六四事件與蘇東波共產政權垮台後南巡,確立「發展是硬道理」、「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經濟路線,奠定了中國以廉價勞工招商引資,成為世界工廠的基礎,日後以科技業為主的台商第二波西進,以及美國企業將訂單大量外包亞洲,皆與老鄧的發展政策環環相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中國1990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僅3,903億美元,到了2008年已激增至4.327兆美元,期間膨脹10倍之多,舉世無人能出其右。

在此同時,大量中國製造的低廉商品為美歐先進國家鋪陳了一條低通膨成長的穩健道路,加上油價長期持穩於10-40美元間,G7除日本之外,GDP皆倍增有餘,美國的增幅雖非最大,但因為底盤深厚,即使在新世紀先後遭遇科技與金融泡沫破滅之害,GDP仍從1990年的5.8兆美元迅速擴展至去年的14.44兆美元,遠遠拉開與所有對手的距離。

唯一的例外是日本。Sony在泡沫經濟鼎盛的1989年9月買下哥倫比亞影業,被視為「日本入侵美國」的代表作,但幾乎也是經濟盛極而衰的轉折點。近20年來,日本GDP僅成長60%強,去年為4.9兆美元,眼看就將被中國趕上;所謂lost decade(失落十年)也已從單數變成複數,究其原因,日本社會的封閉性與制度的僵固性,應是最主要原因。

然而,靠中國製造換取低通膨的效益終有盡頭,如今金磚四國崛起,從生產大國變身消費大國,開始對外競逐發展資源,所有的價格波動勢必回歸市場供需法則。以油價為例,從2004年告別長期盤整,到去年中攀至近150美元的天價,部份固然源於美元貶值與投機炒作,但新興國家突增的需求絕對有助燃作用,其他商品近年的波動加劇也同理可證。

當「世界工廠」的羽翼豐滿成既有生產力又有消費力的「世界市場」,它就變成舉世亟欲拉攏又不敢輕忽的大戶兼強敵。近期中國企業與省市高層來台,迎者絡繹不絕,其實只是全球巴望分食中國商機的一個縮影,就像當年台商追逐美歐大戶的場景一般,期待對岸為產業供應鏈提供新的出口。

在另一方面,中國與中東等有實物資源為後盾的國家開始在世界各地獵物併購,除了平添市場的波動性,也令各國戒慎恐懼,彷彿20年前「日本入侵美國」的翻版。而與當年日本已屆強弩之末不同的是,中國經濟成長目前還在初升段,中國錢對外蠶食鯨吞的後勁十足,強勢合縱連橫的結果,會在區域整合的過程中牽動何種選邊效應,也備受關切。

柏林牆倒20年,G2分庭抗禮儼然成形,一方是背負高赤字與高負債的資本主義舊強權,一方是坐擁大市場與高儲備的社會主義新強權,雙方領袖歐巴馬與胡錦濤雖多次在公開場合肯定自由貿易的可貴,反對重築貿易保護壁壘,但在馬胡中國峰會舉行前夕,兩國卻展開新一波反傾銷大戰,足見和平對話之不易。

未來20年,世人到底會距無藩籬的世界更近還是更遠,下週馬胡會所言所行,當可提供蛛絲馬跡。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1100231,00.html


◆經濟辭典:「日本- 消失的十年 "the lost decade"」

當全球一片不景氣時,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世界經濟將不會如1930年代所經歷的大蕭條,不過,這些經濟學者也預測世界經濟將走向類似日本「消失的十年」。這「消失的十年」又代表什麼樣的經濟呢?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採行保護關稅等措施,政府鼓勵國民存款,結果銀行資金充裕,借貸自然容易,再加上當時日本重視研發,種種優勢使日本貿易大好,日圓升值,熱錢湧進,這樣的情形自然成為投機的溫床。1989年日本股市飆到最高點幾乎達到三萬九千點,自此房產、股票一路下滑,面臨經濟泡沫化,,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至今日的八千多點。而這1990年代即為經濟學家們口中所謂「消失的十年」,意指日本在這十年中並非沒有投資或生產,可是生產成長率完全停滯不前。

目前的金融危機看起來即是企業將面臨長時期的生產成長率到退,或至少如日本般停滯不前,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家急於找出這「消失的十年」的原因與解方,希望能從中找出解決全球經濟危機的良方。

http://www.scanews.com/2009/04/s974/974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