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戈巴契夫籲 拆掉氣候變遷危牆

◆戈巴契夫籲 拆掉氣候變遷危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11.10 07:07 am

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促成柏林圍牆倒塌和東歐民主化的要角、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9日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呼籲各界慶祝柏林圍牆倒塌之際,莫忘氣候變遷這道隔絕人類未來的無形巨牆,各國領袖應再度發揮決心,「拆掉這道牆」。以下是戈巴契夫此文摘譯:

德國與全球各國人民9日熱烈慶祝柏林圍牆拆除20周年。可在人類集體記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分水嶺事件不多,柏林圍牆倒塌是其一,因為此事為全體人類帶來希望與機會,並為1980年代帶來充滿喜悅的終曲。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這值得我們深思,而人類向前邁出大步的機會卻又正在悄悄流逝。

無形巨牆 隔絕我們與未來

另一場全球性的危機已經形成。氣候變遷危機是另一道隔絕我們與未來的無形巨牆,當今的領導者卻嚴重低估它的急迫性及可能難以收拾的後果。

有人說,人類註定在一切化為烏有之前,爭鬥不懈。氣候變遷的威脅使這個預言更顯得真切。如與柏林圍牆拆除前夕的世局比較,其間的對比確實驚人。

氣候變遷對全球安全與人類的未來構成空前嚴重威脅,任何國家均無力單獨面對及因應。主張改弦易轍的仍然是各國公民。正如德國人當年表達對統一的強烈渴望及意志,全球公民一致要求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因應氣候變遷,同時矯正由此衍生的不公。20年前,居關鍵地位的世界級領袖展現堅定無比的決心與信念,面對反對與強大壓力卻毫無懼色,柏林圍牆終於傾頹。當今的世界級領袖能否再次發揮同樣的精神有待觀察。

對立者眾 賴改觀跳脫政治

因應氣候變遷必須配合巨大變革。我們必須跳脫政治領域的常態思維。改革開放觸動的巨變使蘇聯及東歐獲得躍進式解放,並為扭轉歷史的民主革命奠定基礎。氣候變遷不僅極為複雜,而且與其他挑戰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改變價值觀與輕重緩急。

有待推倒的牆不只一道。它們橫亙於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促成氣候變遷的元凶與被迫承擔後果的受害者、正視科學證據與迎合既得利益的陣營,以及主動改變行為並希望各國共同採取有力措施與令他們一再失望的領導者之間。

1989年出現不可思議的巨變。它並非偶然致之。變革反應當時普遍存於人心的希望,各國領導者以具體行動響應。我們推倒柏林圍牆所秉持的信念是,未來的子孫必能攜手迎接並克服挑戰。

目睹當今的貧富懸殊差距,觸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無盡貪婪,以及各國對於氣候變遷各自為政的敷衍了事,我只能痛心疾首。打造更安全、美好、團結新世界的契機已平白浪費。

我要在此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印度總理辛哈、英國首相布朗、德國總理梅克爾及其歐洲夥伴:「拆掉這道圍牆!」因為這是你們的牆,你們的關鍵性時刻。你們不能逃避歷史的召喚。我要鄭重呼籲各國領導人下個月前往哥本哈根出席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時,攜手拆除這道牆。全球人民指望你們帶領他們邁向解救的坦途。千萬不要辜負他們。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242231.shtml

◆Tear down this wall! And save the planet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comment/columnists/guest_contributors/article6908798.ece


◆人定勝天?地球工程抗暖化

【陳文和/綜合八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9-11-10

英國皇家學院歷經一年科學研究指出,人類或可藉「太空遮陽板」(Space sunshades)、造雲船(Cloud-making ships)、仿「平流層懸浮微粒」(Stratospheric aerosols)、「海洋施肥」(Ocean fertilization)及塑膠「人工樹」(Artificial trees)等「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技術,搶救全球暖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這些構想著眼於若全球減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失敗,則可藉助地球工程技術來扭轉氣候變化。雖然學院的報告認為若干地球工程技術可望奏效,但也擔心可能會引發始料未及的後果。

利用科技 扭轉氣候變化

所謂太空遮陽板技術是指,把可反射日光的遮板或反射鏡送上地球上空軌道,據信可在數年內降低全球溫度。英國皇家學院估計,要降低二%的太陽輻射強度,所需的太空遮陽板約相當於印度國土面積大小。

造雲船技術則利用風力或海水動力的無人駕駛船艦,將霧化的海水噴進空氣中,讓海面上的低雲層阻擋更多太陽輻射,從而降低氣溫。

加強排碳 冷卻溫室效應

在公路旁豎立塑膠人工樹則可捕集、壓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以液態形式儲存起來。而對海洋施以含氮、磷和鐵的肥料,可增強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作用,使其吸收更多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並在深海處釋出。

仿平流層懸浮微粒技術,則運用飛機、火箭或巨炮將硫微粒子射入大氣層,使其產生類似火山噴發時散射粒子遮蔽陽光冷卻氣溫的效應。

智庫「哥本哈根共識中心」的主任隆博積極鼓吹運用地球工程技術,甚至認為京都議定書定出的先進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行不通,而推展地球工程技術可作為這類國際協議的替代方案。

一舉兩得 創造工作機會

該中心的研究甚至暗示,只要斥資九十億美元研發造雲船技術,就可能在短期間內抵銷掉本世紀的地球暖化效應。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福斯博士估計,到二○五○年時,地球工程技術領域將創造近二百萬個新工作機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119+112009111000031,00.html


◆柏林牆倒20年 解構民主必勝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09.11.10 04:07 am

我們這世代熱愛解構,用白話講,就是「聽聽不同的聲音」;但傾聽異議的胸襟似乎受限「強化自己立場」的前提,往往造成論點游移的尷尬。

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歐洲舉辦紀念音樂會,作曲家華格納的後代卻公開譴責指揮家選了「沙文主義的好戰音樂」!抨擊指的是其先人的歌劇《羅恩格林》,台灣對《羅恩格林》並不陌生,《結婚進行曲》就出自其中,《結婚進行曲》固然神聖優美,這齣政治故事的情節卻充滿權謀與鬥爭。但譏評歌劇裡的軍國意識有如批判兩蔣時代的政治強人,乃是剝掉了時間參數去看古老歷史;真正引出爭議的應非劇情,而是在某種轉型正義式的罪惡感裡被解構的德國文化。

華格納自命是最「德」的德國人,且醉心一八四○年代的民族自決論,(諷刺的是,民族主義其實是以反德國為基調),他參與地區的獨立革命失敗被通緝,流亡十多年,著書《藝術與革命》,但浪漫革命幻想並未給他光環,希特勒掌權時把他奉為「愛德國」的象徵,希特勒敗亡,華格納的文章都被挑出反猶太的成份痛加批判,直到今天,政治陰影依然糾纏。

然而更值得島內注意的是,柏林圍牆倒塌事件本身也正被重估。對「統一」兩個字很敏感的媒體,急著描述德東人多麼不幸、統一的代價多麼沈重,儼然形成歐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之後的另一股解構風潮!

歷史就是如此吊詭,廿年前東德人喊出「開放、自由」的口號,示威太烈,共黨總書記何內克辭職,不出幾個月,東德變成了「德東」。這麼戲劇性的歷史事件背後當然不只所謂在地公民運動,至少得歸功於美國與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連串協商,終止了冷戰;冷戰不存,圍牆何用?

戈巴契夫次年獲得諾貝爾獎,如今馬英九似有希望乘著這股消弭對立的風潮拿下和平獎,反而是我們自己把和平願景渲染成惡兆了。

德國前總理柯爾講得公允:「歷史上,德國沒多少值得自豪的時刻,德國統一是其中之一。」其實柏林圍牆歷史迷霧中真正需被解構的是「民主必勝」的意識形態,《經濟學人》民調,歐洲前共產國家對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的熱情急速降溫,反倒是德東對民主的支持率還維持在高檔。

民主口號再響亮,也必須在世俗政經事務中證明政體的優秀與成功,如果民主缺乏文明素養支撐,負面樣板日增,喚起的只是貧窮、裂痕與權鬥,這種民主又有何益?

在歐洲慶祝冷戰結束廿週年的此刻,我們可大膽預測,世界各國無論大小,具體政經成果將漸取代制度之抽象議論,成為未來趨勢。

【2009/11/10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2260.shtml


◆解構主義

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衝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6%A7%8B%E4%B8%BB%E7%BE%A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