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塌與台灣海峽開通
【聯合報╱社論】 2009.11.09 03:21 am
今天是柏林圍牆倒塌廿周年,德國方面贈送台灣的一堵柏林圍牆切體,在台北市信義路台灣民主基金會前庭剪綵展示,馬英九總統應邀致詞。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被兩德民眾聯手推倒,在西方本位的歷史詮釋中,此一事件標誌著共產主義政經體制的瓦解與將世界撕裂對立的冷戰之結束。
其 實,若以更具高度的大歷史觀點來看,共產主義的動搖,與冷戰對立的結束,皆非始自柏林,而是肇發於台灣海峽。世人以為,共產主義的醒悟始自一九八六年蘇聯 元首戈巴契夫的「新思維」,但真正的答案卻是始自一九七八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世人也以為,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兩德民眾推倒柏林圍牆,是受統治者對共產 政經體制的抗議經典事件,但真正的答案則應是早在當年四月十五日至六月四日持續了七周的北京天安門事件,給了兩德民眾啟示;世人又以為,冷戰局面的化解, 始自一九八九年的柏林圍牆的倒塌,但真正的答案卻應是肇端自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的解嚴與開放台海兩岸交流。
柏林圍牆的推倒,其實是一個偶發 事件。當時,東德當局原本只是計劃開放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此一決策卻被錯誤地發布成即將開放柏林圍牆的命令;但這個錯誤的政令立即受到民眾熱烈歡迎,使 上街慶祝的兩德民眾在激情中將圍牆推翻。相對而言,蔣經國宣布解嚴與開放海峽交通,卻是經歷了至少十餘年的反省及經營,而在他用盡了上天給他的準備時間 後,才宣布並啟動開放海峽。幾十年來,台灣因與大陸的軍力與綜合國力相去懸殊,在所有「分裂國家」間(南北越、東西德、南北韓)受共產政經體制的威脅最 大;但因蔣經國的因應、經營、準備,遂在大小懸殊的凶險情勢中,仍能將局面撐持至「台灣全面民主/大陸改革開放」的今日。因此,對蔣經國及台灣而言,海峽 開放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個經歷深刻規劃與經營的事件。
同樣的道理,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早在一九七六年就發生「粉碎四人幫」,及一九七八 年就出現了「改革開放」的思維,更在一九八九年發生驚天動地的天安門民運;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皆不像柏林圍牆倒塌那般臨機性,而是因經歷了「三十年浩 劫」長期蘊蓄而爆發。畢竟,前三十年的中共政經體制,相對而言,是同期歷史中最殘暴愚昧的政經體制;因此,黨內的反省也最深刻(所以有「粉碎四人幫」的鞭 屍政變,及「改革開放」的大修正主義),民間的抗議與期待也最強烈(所以有六四事件)。就某種意義來說,中國大陸之所以有今日,其實是由中共內部以鄧小平 為首的反省改革,與以六四事件為代表的民間期待,所協力完成。這些轉折殊非偶然,而皆是幾十年的生靈血淚所催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世 紀末葉共產主義政經體制的瓦解,與軍事對立的冷戰之熄火,不是始自戈巴契夫的「新思維」,而是始自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也不是始自柏林圍牆倒塌,而是始 自蔣經國開通了台灣海峽。而且,朝今後的歷史來看,中共的「改革開放」仍將是共產專政修正轉型的指標樣板,而台海兩岸的互動更有可能為人類文明的「和平發 展」寫下新頁。
不須讚嘆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岸人民應知,台灣海峽的開通其實是更重大的歷史事件。德國人拆除了人造的柏林圍牆,兩岸則開通 了天然的台灣海峽。柏林圍牆既倒,兩德必須立即面對;但台灣海峽既開通又區隔,卻給了兩岸從容進行「和平發展」的條件。六十年來,從解放台灣、反攻大陸, 走到改革開放、開放交流、雙贏共生、求同化異;從「和平統一」,走到「和平發展」;兩岸其實一直走在歷史(戈巴契夫/柏林圍牆)的前面,未來更有機會為人 類歷史創造新的典範。
共產專政的轉型與戰爭陰影的消除,其實柏林圍牆尚未給世人最後的答案;此一答案是由台海兩岸領先作答,經二十年來的互動激盪,如今在「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下,愈來愈理智,愈來愈昇華,世人應可期待一個典範式的答案,將在不日繳卷時呈現。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40217.shtml
◆專家論壇-德國先政後經 兩岸先經後政
【(謝盛友/德國班貝克大學企業文化專業客座教授)】旺報 2009-11-09
在柏林牆被推倒20周年的紀念日裡,根據德國央視2台的民意調查,86%的原西德人、91%原東德人對德國重新統一感到滿意。根據德國央視1台的民意調查,56%的德國人感到統一後社會不公正。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德國沒有統一,同樣還是很多人會感覺社會不公。
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牆被推倒,此後兩德簽署政治和約,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
德國統一的路子是先政治後經濟,儘管有一個穩定的政治框架,還是衍生眾多民生問題。日前,德國Forsa研究所在《明星周刊》(Stern)公佈了一項民意調查,有15%的人懷念東西德統一前的日子。許多西德人對於他們必須繳付重稅,以重建前共產東德感到不滿。
德國兩岸走不同路線
2008年馬英九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訪時提到兩岸談判路線圖,即先經濟正常化,最後謀求簽和平協定。
前不久,胡錦濤在對台重要講話中,大量論述了有關政治議題的協商,海外華人特別感興趣,不知兩岸協商「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已做調整?根據國台辦發言人楊毅的發言,先經濟、後政治仍然是兩岸不變的主張。
先政治後經濟,還是先經濟後政治,德國和兩岸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路線。哪怕在經濟方面,德國是「富哥哥」幫助「窮弟弟」,而兩岸是「窮哥哥」幫助「富弟弟」。
關於兩岸的人均收入,不管是誰發表的統計數字,大陸的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台灣的八分之一,甚至只有十分之一。
兩岸是窮兄幫助富弟
2008年,台灣全年獲得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74.6億美元。人均平價收入世界排名第87位的中國大陸,向人均平價收入世界排名第12位的台灣輸送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你可以用中國文化的「同胞一家親、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等等來解釋,但很牽強,因為中國文化裡還有「親兄弟明算賬」,這只能說明兩岸是「窮哥哥」幫助「富弟弟」。
先經濟後政治,最後還是要政治談判的。中華民國一路走來,反抗專制,逐漸建立起民主、人權、自由的價值理念。
現時的中國大陸政府仍然是事實上的一黨專政,你可以把「自由人權」的概念扔到垃圾桶裡,但自由人權的工作還是要做的,是逃避不了的。
2001年中國批准通過了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說明中國正式承認普遍人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陸民主化有利協商
保障人權需要自由。自由有很多種理解,但是,絕對不是「打麻將不受干擾的自由」。自由是你擁有一種力量,依靠這股力量你可以完成你自己想做的而且必須做的事情。
你擁有這種力量,做人就有尊嚴。中國共產黨確實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而且自稱能夠保障中國人民的人權、自由和尊嚴,自稱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經濟互動不斷,將來兩岸的水平會越拉越近,但是,若大陸不放棄一黨獨大、開放報禁、開放思想言論自由,兩岸政治談判不可能進行。進行了,也不會有什麼效果。
兩岸政治互動,目的是要促進大陸的中國共產黨改變,如果哪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寫入:人的尊嚴不可侵犯;私有財產不可侵犯。那時,兩岸真正的政治協商才剛剛開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09110900294,00.html
◆一中各表? 再建議考量穩健台獨
【聯合報╱林濁水/民進黨籍前立委(台北市)】 2009.11.09 02:50 am
五日聯合報社論「再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建議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解決中華民國不能鞏固的難題。
確實,和穩健台獨一樣,一中各表既不是抱殘守缺的「維持現狀」,又不像當年反攻大陸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荒誕不稽,比較務實,但社論一中各表已出現歷史機遇的說法恐仍有待斟酌。
首先,這一個方案內容太模糊不清,難以轉化為具體政策。
統獨牽涉到兩岸實際統治範圍的事實和想像的國家疆域的巨大落差,又有國際政治權力現實和國際法的規範問題,目前任何方案都難以同時完全滿足這些複雜的要求,因此,就有了保留一定的模糊性,以讓各方能「各表」的主張。
最常被拿來參考的《兩德基礎條約》就有模糊的地帶,以致西德憲法法庭把這條約解釋成「是國際條約,但規範的是德意志的國內事務」,東西德既非本國也非外國,極盡矛盾和模糊。
但是基礎條約也必須有最低限度的清楚,例如以東西德兩國名簽署;明定雙方最高統治法權不及於對方領域;雙方在國際上互不代表對方。這樣雙方才明白彼此分際,才能建立不以武力解決爭端的往來法秩序。
然而這些該清楚的地方,一中各表全都含糊其辭,另外一些該模糊的地方反而太清楚,問題很大。
若做不到如兩德一樣清楚承認彼此為兩國,至少應如德國屋頂理論般強調兩德仍屬一日耳曼,把一中模糊化成一個中華,但現在藍營堅持把一中說成「一國」。於是一中各表在該模糊的地方太清楚,該清楚的地方太含混,以致在國際法上無以面對排他性承認等原則;而兩岸間往來秩序的建立、協約的簽訂也將持續陷入無窮無盡的爭端之中。
其次,一中各表不能只是台灣關起門表,要中國乃至國際接受才有意義,但北京政府雖承認有九二共識,但堅決否認有一中各表,國際社會也未見支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藍軍從來沒有實踐一中各表的意志。
二○○五年《宋胡公報》中宋楚瑜在「九二共識」上採北京的一中原則而放棄了藍軍的一中各表(編按:宋採「兩岸一中」),聯合報社論曾予以嚴正批評,立論精辟卻未引起呼應。實在是因為拿一中各表做島內權力競逐的口號,而非當做實踐目標的並非只宋一人,藍軍領袖幾乎都如此。連、吳兩國民黨主席到中國一定收起各表,馬總統也在國際上也放棄各表,聲明放棄雙重承認。
坦白說,第一次勉強符合一中各表和互不否認的國際場合,是陳菊北京行公開稱「中央政府馬英九總統」,和辦高雄世運安排馬以中華民國總統宣佈開幕,並讓觀眾舉青天白日旗入場才出現。
面對中國和國際場合,一中各表,能靠台獨份子辦活動才零星地,意外地出現,從未見中華民國擁護者有任何努力,這樣的一中各表是欠缺動力的。
反攻大陸雖不切實際,當年蔣還真的發動了幾次海空戰;台獨雖然辛苦,台獨份子還曾面對鎮壓付出犧牲;一中各表主張雖有聯合報大聲急呼,但政黨、政治領袖卻全都玩假的,甚至都在出賣,要免於淪為空想恐怕並不容易。(編按:本報社論對本文將不作回應)
【2009/11/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40101.shtml
※延伸閱讀:
◆再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
【聯合報╱社論】 2009.11.05 04:11 am
十月三十一日社論〈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承林濁水先生昨日在民意論壇作出回應。他說:「吊詭的是,台獨反而對中華民國形成了保護作用,若必去之而後快,並不明智。」
林濁水說:「當台獨存在時,中華民國是(中共的)聯合對象;當台獨消滅了,中華民國必成頭號敵人。」這是他「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立論邏輯。
這一點卻正是林濁水對社論的主要誤解,因為社論向未主張「欲去台獨而後快」。其實,在兩岸的大結構中,台獨是「去」不掉的;且台獨在兩岸互動中一直有其角色及功能。今日台灣的「主體性」愈來愈堅實,主要的原因之一,即是台獨運動的影響所致;再者,台獨論述亦始終扮演「黑臉/白臉」的角色,這也是近年來引導兩岸主流思維趨向中道的重要因素。眾所共見,今日兩岸關係之所以能趨向和解共生,其實可說是出自對李登輝及陳水扁兩朝台獨操作的反省。所以,林濁水說「台獨保護中華民國」,其實有其見地;但我們的問題是:作為台灣最重要政黨之一的民進黨,要不要永遠擎著台獨的大旗?不論是「冒進台獨」,或「穩健台獨」。
民進黨主張台獨,確可發生「黑臉/白臉」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發生「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效應。但是,這卻也使得台灣的政黨政治失衡,不能正常地進行民主運作,而使社會陷於國家及族群的撕裂之中,不能自拔。這樣的民進黨如何執政?這樣的台灣有什麼前途?
所以,社論並未「欲去台獨而後快」,反而一向對「台獨保護中華民國」亦有認知。但是,六十年來保護「中華民國」的主力,畢竟仍是「中華民國」本身;而台獨論述即使縮減至「穩健台獨」,亦不會放棄「正名制憲」與「法理台獨」(台獨,但不是今天);也就是說,「穩健台獨」最後仍「應」主張「消滅中華民國」,否則即不成「台獨」。如若不然,難道林濁水是在主張「永遠以保護中華民國為宗旨」的「台獨」?
台灣不可能沒有「台獨」,問題在民進黨若仍承負台獨的角色,是否會使台灣的政黨政治失衡、民主政治變質?近年來,民進黨內如林濁水等勤學深思之士對此多所思考,皆在為台獨探尋出路;但所謂「穩健台獨」等變相的台獨論述,難道不正是造成今日「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的主要原因?何況,「穩健台獨」並非民進黨內的顯學,在台獨基層中其實不具代表性。我們不否定「穩健台獨」的創意,但不認為這是仍想執政的民進黨的可行政策。
林濁水在投書中,似仍對「台獨因何發生」與「台獨能否解決兩岸問題」,略有混淆。林文又回溯到「退出聯合國時期」,但那時中國大陸仍陷於文化大革命,亦是東西冷戰方熾的年代;林文也又回顧到「戒嚴時期」,但如今中華民國業已經歷四次總統直選及兩度政黨輪替。台獨論述如果一直要以「退出聯合國」、「戒嚴時期的不民主」為立論基礎,則與回復到「台灣地位未定論」何異?又與「因為二二八/所以要台獨」何異?畢竟,六十年來的時空變遷極大,今日的世界、兩岸及台灣皆有重大變化;台獨若仍要堅持「海峽兩岸皆宣稱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而不認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可能存有某種程度的突破空間,難道這也是「台獨保護中華民國」的作為?歷史的悲情,是台獨發生的原因;但台獨不願面對今日歷史巨變出現的新機遇,卻亦使台獨不能成為引導台灣民主政治及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流。這也許是台獨的必然宿命及應然使命,但如果是由民進黨來承負這個角色,是否不成比例?是否對得起台灣主流民意的期待?
我們的看法是:不可能「去台獨而後快」,但民進黨卻應蛻去台獨,而不宜再用任何化名化身來玩弄台獨;否則,台灣民主及兩岸關係皆不可能趨於正常與平衡。
社論與林濁水有一共同見解:任何兩岸方案,包括「維持現狀」、「一中各表」或「台獨」,無一容易。但是,社論與林濁水相左之處則在:林文認為「穩健台獨仍屬『比較不壞』的選擇」,而我們認為,「以中華民國來保護中華民國」,始是「比較不壞」的選擇。「台獨」仍有「黑臉」的角色可扮,問題在要不要由民進黨來扮演。
【2009/11/05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9/11/5/NEWS/OPINION/OPI1/5233728.shtml
◆還有不是空想的台獨嗎?
【聯合報 ╱社論】 2009.10.31 07:28 am
有「台獨理論大師」稱號的林濁水,最近又創了個新詞彙:空想台獨主義。
林濁水原本聲稱,陳水扁是台獨的罪人,因為扁所主張的台獨是「激進台獨」、「冒進台獨」,是「民粹的民族主義」;而他林濁水所主張者,則是「穩健台獨」、「溫和台獨」。問題是:林濁水對陳水扁的「冒進台獨」刻畫得十分清晰,但對他自己主張的所謂「穩健台獨」的內涵與規格,卻從未交代清楚。
新詞彙「空想的台獨」也有同樣的問題。他說,空想主義有兩種:一是台灣地位未定論,二是台藏疆三獨合流。林濁水認為這二者皆是不能成事的「空想」,但他卻亦未交代什麼是「非空想的台獨」,以及究竟還有沒有「不是空想的台獨」?
經台美中三方二十餘年來的強烈激盪,台獨的定義已經化約至「法理台獨」。也就是說,「正名制憲」就是台獨,「不正名制憲/維持中華民國」就不是台獨。如今從內外大局大勢來看,凡主張「正名制憲」的台獨,其實皆是「空想的台獨」;反過來說,所謂的「穩健台獨」、「溫和台獨」,若不主張「正名制憲」,則難道還能叫做「台獨」嗎?
蔡同榮指馬英九叛國,正顯示台獨的困境。蔡同榮是深綠極獨,根本否認中華民國;他若指馬英九背叛中華民國,則蔡同榮自己其實才是大叛國者。如蔡同榮者,非但是「空想的台獨」,且也是「空想的中華民國維護者」;他們不可能實現台獨,且其所作所為亦在扼殺中華民國。
「空想的台獨」,其實是因內外大局大勢已使「台獨成為空想」。如今的台獨,居然如林濁水所指已經淪為只是藏獨及疆獨的轎夫,何其可悲?
民進黨的台獨論述有三大章典。《台獨黨綱》主張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正常國家決議文》則主張及早正名制憲,皆可劃入「冒進台獨」的範疇;至於《國家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名叫中華民國」,則是林濁水等人的所謂「穩健台獨」的最後依附。問題是:「冒進台獨」若是「空想」,則「現在名叫中華民國/未來可以不叫中華民國」的潛台詞,恐怕仍是「空想」;而此類論述的現實效應是「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這正是今日台灣社會的真實寫照。
民進黨必須決定,今後究竟是以「中華民國」或「台灣國」的基準,來參與台灣的政經發展。其實,大局大勢演化至今,台獨已無空想、非空想之別,亦無激進、穩健之別。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台獨就是台獨;若不建立一個明確的基準,民進黨仍將陷於「台獨不能實現/中華民國也不能鞏固」的泥淖中。例如:如何思考達賴與熱比婭的問題,中華民國的思考與台獨的思考就存有差異;如何處理ECFA的問題,中華民國與台獨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判斷基準。甚至民進黨如何處理與陳水扁的關係,如何處理族群關係,如何處理美日關係與兩岸關係,皆應先建立其一致的基準。只有在台灣的主流民意相信民進黨是從中華民國的基準上問政,而不是站在台灣國的「空想」上問政之時,始能獲得主流社會的信任與支持。民進黨向來欲以號召台獨群眾來贏取中華民國的政權,事實證明,這是自相矛盾的死路。陳水扁八年執政已經慘敗一次,民進黨難道仍將「空想」?
如前所述,只要不是「正名制憲」,不是「法理台獨」,就不是台獨;而民進黨若不再主張「正名制憲」,也就不必再從一種「空想」擺盪至另一種「空想」,則何不修改三大台獨章典,回歸中華民國?正如本報社論日前所說:民進黨對中華民國,勿「借殼上市」,應「認股共營」。
否則,民進黨能否告訴國人:何謂「不是空想的台獨」?
【2009/10/31 聯合報 】
http://www.udn.com/2009/10/31/NEWS/OPINION/OPI1/5224835.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